吳鎮烽:叔作漆木銅件直筒提梁卣復原(1)

吳鎮烽:叔作漆木銅件直筒提梁卣復原(1)

ID:32613543

大小:3.56 M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3

吳鎮烽:叔作漆木銅件直筒提梁卣復原(1)_第1页
吳鎮烽:叔作漆木銅件直筒提梁卣復原(1)_第2页
吳鎮烽:叔作漆木銅件直筒提梁卣復原(1)_第3页
吳鎮烽:叔作漆木銅件直筒提梁卣復原(1)_第4页
吳鎮烽:叔作漆木銅件直筒提梁卣復原(1)_第5页
资源描述:

《吳鎮烽:叔作漆木銅件直筒提梁卣復原(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0叔作漆木銅件直筒提梁卣復原(首發)吳鎮烽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朱鳳瀚先生在《器與魯國早期歷史》一文中[1],發表了海外私家收藏的一組叔器,每件上都鑄有長篇銘文,内容甚爲重要,是研究西周前期魯國歷史的富有重要價值的資料。朱先生已對銘文進行了詳細考釋,本文僅就其中所謂的提梁套盒發表一點不同的意見。2010年我曾在海外見到過這組叔器,其中所謂的提梁套盒,並不是一件器物,而是兩件漆木與銅構件組成的直筒提梁卣。漆木已朽沒,只留下青銅構件,計:器底2件,腰箍2

2、件,卣蓋1件和銅釦1件(圖一)。銅釦連有提梁,器底連有圈足。圈足較矮,下部出沿,另一件圈足的沿更寬綽。兩件器内底和一件卣蓋鑄有銘文,内容相同。其中缺失一件銅釦和卣蓋,收藏者誤將這些構件套合在一起,很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搪瓷多層飯盒,故誤稱提梁套盒(圖二)。其實這個所謂的多層提梁盒是提不成的,手捉提梁向上一提,只能提起口沿和蓋,下部幾層便會脫節。因爲它們每件既沒有用於穿連得貫耳,也沒有子母口相扣。當時,我對這些構件進行了詳細觀察和測量,認爲是兩件漆木和銅構件組合成的筒狀提梁卣,一件完整,另一件缺失銅釦和器蓋,仅存器底和腰箍。收稿日期:2012年1月31日發佈日期:2012年1月31日頁

3、碼:7/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0第一組構件中的銅釦高3.3、通梁高11.5、口徑15×16、口沿寬1.1釐米,蓋高6.3、内徑12.2×13、外徑15.2×16.2釐米,器底高3.7、上徑15.3×15.8、圈足高1.4、外徑16.3×16.5釐米,腰箍高3、上下徑均爲15×16收稿日期:2012年1月31日發佈日期:2012年1月31日頁碼:7/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

4、.asp?Src_ID=1780釐米。第二組構件中器底高4.1、上徑15.5×15.8、圈足高1.6、外徑16.5×17釐米,腰箍高3、上下徑均爲15.2×16釐米。銅釦和提梁均飾三角形垂冠回首夔龍紋,一正一倒配置,圈足飾S形夔龍紋,腰箍和蓋面均飾粗綫目雷紋,均以纖細的雲雷紋填地。卣底略呈弧形下凹,並有外撇的矮圈足,器底内壁有兩兩相對的四個方形卯槽。卯槽的左右及上部有加強筋,加強筋及卯槽呈“冋”形。目前所見的青銅直筒提梁卣,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亞古父己卣,但絕大多數還是西周早期前段的,有的可晚到康王時期。這對直筒提梁卣銅構件上的對角夔龍紋常見於西周昭穆時期,銘文字體與昭

5、王時期的不栺鼎、簋,穆王時期的簋、方鼎相似,竪成列,橫成行,筆畫緊湊,偶爾還可見到肥筆和首尾出鋒的現象,所以它的制作年代應在西周昭穆時期,這是目前所見到的時代最晚的直筒提梁卣。下面我們就第一件直筒提梁卣作以復原,現介紹如下:此器的形態由器底、腰箍、卣蓋和銅釦(連帶提梁)得以確定爲直筒提梁卣。體呈直筒形,蓋面隆起,上有圈狀捉手,下有小子口,銅釦兩側有半環鈕套接虎頭提梁,圈足下部出沿。卣體的高度因漆木部分已經朽沒,無法得知。但我們可根據同類青銅直筒提梁卣推得。1972年甘肅靈臺縣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的伯卣(M2.9)[2],通高26、口徑12、器高(器底到口沿)19.5釐米,器高與口徑之比爲1∶

6、1.625;涇伯卣(M1.收稿日期:2012年1月31日發佈日期:2012年1月31日頁碼:7/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03),通高29、口徑12、器高29.6釐米,器高與口徑之比爲1∶1.633,兩器平均器高與口徑之比爲1∶1.63,那麽按第一件卣的器口平均直徑15.5釐米,器高約爲25.2釐米,如果再加上提梁超過口沿部分的高度(25.2+11.5-3.3=33.4釐米),該卣的通高約爲33.4釐米。製造方法是首先分別鑄造出銅構件,製作好木胎,然後進行組裝。關於木

7、胎的加工方法,推測是由一整塊木料直接刻鑿而成一個圓筒形。木胎的外徑要與銅釦、銅箍、器底的内徑相同,厚度與口沿寬度一致,在下端作出四個與器底卯槽大小相當位置對應的榫頭。木胎的厚度要與銅釦口沿的内徑相同(圖三)。整器的合成應該是先套上腰箍,再插入底座,然後扣上口沿,這樣器底、腰箍和口沿以及提梁就連成一體,其間的微小縫隙可能使用類似今天的膩子填充,最後再行髹漆(圖四)。漆的顔色和紋飾不得而知,從以往西周墓葬出土的漆器殘片的顔色推測,一般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