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34503
大小:68.84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4
《大器晚成――清末书家沈曾植探索和其超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器晚成清末书家沈曾植探索和其超摘要:清末书坛帖学衰微至极,碑学行至鼎盛。然,物极必反,加之简牍、残纸的破土而出,使书家眼界大开,开启了变法求新的新动向。而将书艺视为“余事”的硕儒沈曾植晚年是如何“像释子悟道般的,把书学的祕奥豁然贯通”①成为兼容碑帖的卓然大家。本文通过对其生平、时代背景、学书历程、书学观点的阐述,试论之。关键词:碑学;帖学;流沙坠简;兼容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47-02一、沈曾植生平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晚号寐叟②,浙江嘉兴人。祖上世代
2、为官,曾祖学❷,诰赠光禄大夫;祖维镐,官至工部左侍郎,曾国藩即为门下士子;父宗涵,官至工部员外郎。不无例外,曾植秉承家学,光绪六年赐进士(1880),授刑部主事,后历任总理衙门章京、司郎中、南洋公学监督、安徽提学使、布政使等职,辛亥革命后寓居海上。作为清末民初的硕学通儒,沈曾植学术及艺术研究颇为广泛,且多有创发。殿试时,翁同❷见其考卷,称为“通人”③。王国维敬慕其博学,曾请教音韵学(1915),沈给以启导。王对其平生学问作精要评述:“先生少年固已尽通国初及乾、嘉诸家之说,中年治辽、金、元三史,治四裔地理,又为道、咸以降之学,然一秉
3、先正成法,无或逾越。其于人心世道之污隆,政事之利病,必穷其原委,似国初诸老。其视经史为独立之学,而益探其奥安,拓其区字,不让乾、嘉诸先生。至于综览百家,旁及二氏,一以治经史之法治之,则又为自来学者所未及。”④此外,其门生唐文治亦曰:“先生于学无所不精、囊采六经,出入百家诸子,贯天人之奥,会中西之通。尝语余为学之道,贵乎知类通达,开物成务。若虚拘一隅,何为者?今所传先生之作,一鳞一爪耳。而论者多以乾嘉诸老拟先生,其测先生者浅矣”⑤可见,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烙印从始至终贯穿其学问。庞大的治学体系随时代之需、之变而生而变,且“贵乎知类通达
4、”。光绪二十二年(1896),俄尼古拉二世阴谋❷黑龙江渔业航务,曾植怒斥俄大使,折其焰气,为一时佳谈。除艰钻学术外,沈曾植亦以诗文显,为'‘同光诗派”代表人物。诗风爱艰深,薄平易。同为儒者的王国维评曰“晦涩难解”⑥。虽沈曾植竭力的经世致用:与康有为等创强学会、派遣留学生、兴办军工厂等,在其时为最务实开明计策。然,奈何列强步步紧逼,皇室节节败退,爱新觉罗王朝终究日薄西山。其单薄之力,显为不济世用,伴随时代更迭浪潮,沈曾植人生最后十载岁月注定要以遗老身份于民国度过。观其一生,治学世用是大道,诗文为达其性情之娱事,而作为“小事”的书法也
5、恰恰在这一时期行突变之举,成民初卓然大家。这也许是对其遗老身份最好的“回馈”吧。二、其时书风沈曾植恰恰生活在清末碑学大盛,帖学衰微的时代。清朝被视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其一,“由于前朝明人大幅作品的出现,变法二王,创立❷“姿”书风,从而解放了大幅作品耐看的问题”。⑦可见在明清之际书学大幅作品已成为书家的创作习惯。其二,然到了清初崇尚"董赵书风”,重归二王笔法,但二王笔法本善写小字而书写大幅作品则线条枯瘦靡弱,故使帖学逐渐衰退。其三,清统治者兴文字狱,士大夫人皆自危。自保意识使他们力辟蹊径投入古文字研究和金石考据,同
6、时伴随着地下出土碑刻日渐增多,使他们眼光大为开阔,这为书家取法提供了依据。以洪亮吉、邓石如、赵之谦等人为代表,在篆隶、楷书、篆刻方面取得了极大的突破。而后朴学家阮元大力鼓吹"北碑南帖说”,提倡学碑,再经包世臣阐扬,蔚然成风。最后,碑学在康有为等人鼓吹下达到顶峰。虽书家皆摹碑写碑,然阮元、包世臣碑学健将书风仍属帖学一路,或称他们终未脱离帖学羁绊。而此刻借助汉晋简牍残纸的出土,清末书家已悄然开始了碑帖兼容的探索之路。沈曾植是为代表。三、书风翻新观作品风格可见沈曾植学书走的是先碑后贴最后碑帖兼容之路。沃兴华先生在《沈曾植书法艺术初论》⑧
7、中,通过对其有纪年作品的分析,按年代把沈曾植的书法分为三个阶段。1910年以前是沈曾植学帖的阶段,主要受钟繇、欧阳询、黄庭坚和米芾的影响。此时是沈曾植书法的第一个成熟期,代表了沈曾植学习法帖的最高成就,也达到了当时帖学书家的一流水平。1910年一1919年:1910年以后,沈曾植第一期成熟的书法风格仅仅延续了一年便被他抛弃,此后没再出现过。1912年,沈氏开始新的探索,由帖人碑这中间有一个学习黄道周,倪元璐的阶段。故实际上,其成于碑学,实在晚年。另外,前人王蓬常⑨、沙孟海■等对沈曾植书风演变皆有简要、类似的阐述,再此不再赘复。而2
8、0世纪新出土的简帛残纸(尤为流沙坠简)对沈曾植的影响实则深远。下面对其做补充,以证寐叟衰年变法。清代,科举受馆阁体影响,书家皆不喜作草书,加之碑学风之盛,大多工于正体篆隶楷书,草书则不兴,几成绝唱。然随20世纪汉魏简帛残纸的大量出土,尤其是《流沙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