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186467
大小:3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1
《在接受美学下的散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接受美学下的散文教学“接受美学”它重点研究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解读作品的独特视角,作为教师,应当审视教材,合理取舍;应引导学生读出经典作品的当代意义;还应当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关键词:接受美学散文观照取舍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意在说明对一个艺术形象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没有了读者的参与,《哈姆雷特》仅仅是词汇与句子的集合。唯有读者的参与,这些死的文字材料才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这句话形象地说明
2、了文学作品阅读中读者的重要作用。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西方“接受美学”文艺理论特别强调读者的作用,它的理念对于指导初中散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以往的理论家们看来,作家和作品是整个文学进程中的核心,而读者则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包含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
3、等待人们去挖掘的微言大义。①当代语文阅读教学流派纷呈,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始终以学生——即“读者”为中心,学生的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形成了“教材——学生”的模式,这与接受美学“文本——读者”的模式是不谋而合的。一.用接受美学的眼光审视教材,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接受美学认为,文学史上许多被后世认为是杰作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引起读者的重视,有些作品的审美价值甚至遭到贬抑,而有些今天看起来并不出色的作品问世后,却受到读者的追捧。②杨朔散文代表了建国后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散文《画山绣水》被选入苏教版
4、九年级教材,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发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篇散文的缺陷显而易见,非要说从自然景物中接受思想教育,太牵强附会。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重点赏读了描绘漓江山水的内容,对于文中四个关于山名来历的传说故事则作了淡化处理,而且引导学生辨析一篇好的散文所需具备的条件。经过讨论,大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一篇好的散文,要能融“景”“情”“理”于一体,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写得生动传神,抒情要真挚感人,说理要切中肯綮、要言不烦。而
5、本文中“情”与“理”的成分与写景内容不太协调,显得较为生硬。教学中,我又推荐学生阅读杨朔的《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散文。同学们普遍反映,杨朔散文构思精巧、富有诗意、语言清丽,但也给人以做作的感觉,表现人物和事件显得过于理想化,语言也有雕琢的痕迹。为什么杨朔的散文在当时受到热捧,在今天却不那么受欢迎呢?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读者比较认同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功能,杨朔的作品符合他们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期待。而现在,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已经不再是社会主流思潮,所以带有这种思想的作品无疑会受到冷落。用接受
6、美学的观点观照教材,我们就能甄别流行与经典,什么是真正的经典,从而有效指导我们的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二.用接受美学的理念观照作品,读出经典作品的当代意义。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些经典作品,流传了千百年,也留下了无数读者对它们的评价。这些评价有许多都十分精辟透彻,振聋发聩。时过境迁,今天的我们应如何面对经典,如何批判地吸收前人对经典的解读呢?关于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
7、,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比照,从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中,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方法、内容。③但从文章的叙事和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先生看似严厉,实则是“严而不厉”,貌似难以亲近,实则敦厚和蔼。在这里还可以到屋后的小园里去折腊梅、寻蝉蜕,或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就是读难懂的古文也被作者写得饶有生趣。鲁迅在文中有对封建教育的批评,这种批评含蓄而温和,更多的是对这段童年生活的回忆,是对师辈的理解、尊敬和怀念。三.尊重学生阅读体验,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王夫
8、之在《薑斋诗话》中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中国古代文论家已发现在文学阅读中要读者追寻作者的愿意是很难的。同一部艺术作品,面对不同的接受者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理解和效果。清代常州词派的谭献更激烈地主张读者阅读中的创造性,他指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④,前人的这些论述教导我们要尊重学生中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作者用大量篇幅写对绿的畅想,对实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