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咪喹莫特乳膏和维a酸乳膏治疗扁平疣疗效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咪喳莫特乳膏和维A酸乳膏治疗扁平疣疗效对比研究【摘要】目的:探讨5%咪喳莫特乳膏与0.025%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扁平疣的疗效对比。方法:将96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予5%咪喳莫特乳膏、0.025%维A酸乳膏及两者联合外用治疗,疗程为三个月。结果: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8.4%,53.3%和78.8%,联合治疗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X2=4.34,P既往大量研究发现,对于同为HPV感染所致的尖锐湿疣患者,以及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等皮肤病,咪喳莫特均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3]。而近期The1
2、1er等对HIV阳性感染的播散性传染性软疣患儿进行研究发现,使用咪唾莫特治疗后,患儿的皮疹与单用水杨酸组比较出现明显好转,经推测与局部朗格汉斯细胞的活化、抗原提成的增加及向淋巴结的迁移发生免疫反应有关,同时咪喳莫特亦可直接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局部感染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抗增殖作用[4]。提示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咪喳莫特具有强大的抗病毒作用;并提示对于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来说,恢复局部皮肤组织的正常免疫功能,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维A酸是天然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可以激活三种细胞核维A酸受体(RARa,RARB,RARY)o这些受体可以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
3、,调控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通过对这些受体的激活,可以产生临床治疗作用。另外,外用维A酸还可以调节异常的毛囊角化和促进粉刺的溶解,调节表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刺激胶原纤维的生成,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并能刺激成纤维细胞,防止胶原的丢失,抑制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诱导活化。基质金属蛋白酶(如胶原酶,92-kd的明胶酶,以及基质溶解酶)可以被紫外线照射而诱导活化,产生溶解皮肤胶原的作用。另外,通过FontanaMasson染色,发现维A酸可减少表皮黑素,并可能通过增加角质形成细胞的总数和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使色素沉着减轻。维A酸还可以抑制角化过度及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脱落。而对R
4、ARv受体活化并产生的基因表达,可以抑制一系列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如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5]。扁平疣的病理特征为颗粒层、棘层上部细胞空泡化和电镜下核内病毒颗粒,可伴有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等。维A酸类药物可以通过上述作用,维持细胞的正常角化。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单用维A酸或咪喳莫特组,治疗效果均没有联合组明显。笔者结合维A酸及咪喳莫特各自药物的药理特点,联合应用于扁平疣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有少部分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但均较轻,短暂停药均能缓解并能继续完成治疗。治疗中我们还发现,联合治疗组的起效时间也比较短(对照组皮疹最短在7d时开始消退,而联合
5、组用药后3d即可发现皮疹消退)。联合组能缩短局部免疫应答的时间及增强局部免疫应答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间接抗病毒作用。咪喳莫特联合维A酸外用治疗扁平疣,由于治疗方法简单、方便,患者可以自己在家治疗,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并且治疗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我们认为,对于HPV感染引起的扁平疣或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损容性皮肤病,该联合疗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参考文献[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15-416.⑵CapertonC,BermanB.Safety,efficacy,andpat
6、ientacceptabilityofimiquimodfortopicaltreatmentofactinickeratoses[J]・ClinCosmetInvestigDermatol,2011,4:35-40.[3]WagstaffAJ,PerryCM.Topicalimiquimod:areviewofitsuseinthemanagementofanogenitalwarts,actinickeratoses,basalcellcarcinomaandotherskinlesions[J].Drugs,2007,67:2187-2210・[4]Theil
7、erM,KempfW,KerlK,etal.[J]・DisseminatedmolluscumcontagiosuminaHIV-positivechild.Improvementaftertherapywith5%imiquimod[J].JDermatolCaseRep,2011,5(2):19❷23.[4]BaldwinHE,,NighlandM,KendallC,etal.[J].40yearsoftopicaltretinoinuseinreview[J]・JDrugsDermatol,2013,12(6):6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