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0266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基于文本类型的有效朗读指导策略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文本类型的有效朗读指导策略探讨 摘要:教师以苏教版语文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诗歌朗读,加强理解;故事朗读,体会情感;科普朗读,引发思考三方面,研究基于文本类型的有效朗读指导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故事;朗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40-01 小学教学是国家义务教育的最前沿岗哨,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朗读作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部分占有一席之地,有效的朗读对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使用朗读教学呢?
2、一、诗歌朗读,加强理解4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透彻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层含义,而诗词歌赋又是最讲究押韵的,让学生有效地重复朗读古诗词和诗歌,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还可以帮助理解。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时,教师就让学生们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和上课时间分别进行了多次的朗读。诗歌类一般比较短,而且还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学生并不感到烦躁。在课上的朗读环节结束后,教师向学生们提了好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本来是等到诗歌讲解完之后再问的,但是为了检验朗读的效果,教师就提前向学生们发起了提问,而学生们的表现也出人意料。多遍的朗读效果是很明
3、显的,有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内容基本上可以答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和之前的诗词学习相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师讲解完具体的内容之后,让学生们又朗读了几遍这两首诗,然后让他们来尝试背诵其中的一首。让教师没有想到的是,在经过多次朗诵以及教师对诗歌的讲解之后,有的学生竟然能将两首诗完整地背下来,看来朗读对于语感的培养和对诗歌的记忆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随后教师又提了几个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们也都回答了上来,让人感到很欣慰。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教师会继续使用朗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培养语感,帮助他们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诗词和古文言文,让他们觉得语文学习原来可以这么简单,进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4、。 二、故事朗读,体会情感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课本中多是语言简单、生动易懂的文章。这里面最多的就是故事类的文章了,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可以让他们学会一些道理。通过多遍朗读这些故事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中的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奋写》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司马迁内心情感的变化,教师可让学生们课下预习时将课文朗读三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4读完之后,学生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上课时,教师对司马迁本人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介绍完毕,教师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了
5、一遍这篇课文,随后找几名同学说说自己对这篇文章和对司马迁的理解。在经过了几遍朗诵之后,学生们的理解很深刻,有的说司马迁身处逆境而发愤图强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说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的巨著也在于他自身的积累,还有的说自己以后也要像司马迁一样做一个名垂青史的伟人。通过朗读,学生能够达到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内容获得感知,可使他们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叙述等,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三、科普朗读,引发思考 学生正处于求知的重要阶段,理解神奇的大自然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有趣又略显枯燥的事情
6、。通过朗诵科普类文章,可以深层次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文章时,教师做了一个实验。上课时先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默读课文,另一组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就开始初步的问答环节,看每组学生的掌握程度有什么不同。这样,会感觉到朗读课文的学生比默读的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把握得更好。接着进行第二遍阅读,默读的那一组学生继续默读,朗读的学生继续朗读,第二遍结束后再进行问答。这一次就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朗读组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思考比默读组的要好很多。在朗读的同时,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对问题的思考更加专注,而默读的学生由于对文章不感兴趣等种种原因,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
7、,对文章的思考自然大打折扣。另外,朗读组的学生思考则更深入一点,他们会问出一些文章之外的问题,如地球还有没有其他孪生“兄弟”4,火星什么时候可以住,很久很久以前火星上是不是也有恐龙等。通过这节课的比较,可以看出朗读课文可以增加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朗读不只是一种读书方式,更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导师。朗读的时候,学生会想到各种各样的发散的问题,这正是它带来的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学生只有多朗读、多思考,才能学到超越课本之外的知识。 四、结束语 在日常的教学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