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ID:31170059

大小:10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_第1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_第2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_第3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_第4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_第5页
资源描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饿,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对我们教师而言,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

2、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尝试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索,现就自己的实践来谈一谈肤浅的体会。  一、教会学生“读”的方法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而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应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懂得读书的方法,掌握阅读的步骤。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章呢?  1、细读5  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其次,找出重点句、重点段,认真阅读,提出难理解的问题。第三,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强调“细”,目的是让学生把握住课文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正确地领悟到

3、课文的内容与形式,更好的从中挖掘问题延伸思维,即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文本细读,关注课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效果,在思考之下、对比之中,引领学生揣摩作者的用意,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关注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效果。每篇课文,在其布局谋篇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和意图。如教读朱自清《春》中的“春草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春草的特点,描写的顺序,语言特色,流露的感情。  2、精读  精读要从断句和字词入手,做到读准字音、辨明字义,不出现词语理解不清的问题,为进一步层层深入剖析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全

4、面掌握文章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活年代、人生经历、政治立场、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此文的目的等等。精读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反复朗读。最好是带着感情,反复咀嚼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意思,理解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囫囵吞枣式的读书,不会取得什么效果。只有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与作者、作品融为一体,才能从灵魂深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才能通过声音传达出这种共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带着问题阅读。从思辨入手,从质疑入手,在探究过程中解疑。5  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教师应在自己掌握此法之后教授给学生。学生学会此法后久而久

5、之便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会脱离教师而自主学习,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3、巧读  指的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把课文读懂、吃透,想他人所未想,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读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如:教读教读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学生对课文中的“我”的做法也是很反感的,教师此时可以顺势引导他们思考:结合课文和自己乃至现实生活的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散发了,既能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又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如:《愚公移山》一课,问学生:愚公移山不如搬家方便,为何作者还要写移山的寓言。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思维的独创性。  二、教会学生质疑、

6、释疑的方法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大疑则大进。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朱熹。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有疑――解疑――无疑对于学者的重要性。“教是为了不教的”。以下的几种方法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1、教学生从课题质疑问难。如《犟龟》,课文的标题是“犟龟”,说说小乌龟的“犟”表现在哪些地方?“犟”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你认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2、学生从课文内容质疑。如:《口技》的“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具体表现在哪?“善”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3、教学生从课后思考题中质疑问难。5  4、联系历史背景、现实生活质疑疑。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

7、一观点,人物的某种行为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伤仲永》,可以这样质疑:假如你是文中的方仲永,你将如何打算?假如你是当今的方仲永你又如何说服父亲?  学生懂得了质疑,有了怀疑精神。但如果自己没有解决疑难的能力,这种精神很快会消失,以此教予学生释疑的方法也很必要。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行释疑:  1、教师做必要的启发,学生依据启发自行释疑。有些问题,含义比较深刻,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