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689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坚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坚守” 摘要: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各学科教师,在历经了几年的教学实践之后,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工作的倦怠感,对于教学工作小富即安,浅尝辄止。原因各种多样,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社会上其他行业或部门的影响,觉得教书这一行当在现实面前绝非所谓的“灵魂工程师”那般高尚;另一方面则是内心浮躁,自我成长、终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够,缺乏“干一行、爱一行”的激情。其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认识。 关键词:坚守学习;坚守课堂;坚守个性 一、坚守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国的一句
2、古话,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马卡连柯曾经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一位著名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语文教师自己不读书!这绝非危言耸听!最近几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读过“四大名著”的有,但全读完的少;读过的有,但读懂的少!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阅历的增加、知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会让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逐层深入,这绝对不是天方夜谭。但是,如果没有学习这一重要前提,上述说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往
3、往疲于应付中考、高考,“应试”4磨损了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摧毁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意识,使教师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专业素养、优秀的教学素质;也有另外一种可能――不学无术。进德修业是每个教师的个人追求,也是一种自觉的追求。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之上,只有严格地、持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保证自己的“专业”地位,才能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名合格教师
4、的职业道德操守。 二、坚守课堂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时空区域,这个区域会发挥教学的效益,而效益的体现则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界定就是对这一区域中两种不同主体的科学定位。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时刻观察、判断、分析学生的受知情况。但实际上,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只是按照自身既定的教学预设进行教学活动,很少关注学生的微妙变化或者回答的内容,很显然这是很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4 优秀的课堂,应当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
5、止于所当止。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良好地掌控着课堂的节奏,调动着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教师良好的观察力、灵活的调适力、高效的解惑力也会在课堂上充分释放出来。有了这种能力保障,课堂教学的适时生成情况(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一切尽在掌握中,而整个课堂同时也是教师长期的知识学习积累和不断总结反思的具体外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变过去的“接受性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对这一观念不敢盲从。学生该不该自主学习?该!但是,作为教师都知道,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接受性学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接受
6、性教学和学习主要以趋同为主,换言之,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应该有着广泛的相同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学的效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恐怕不是一句简单的“探究合作”就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就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而言,现在很多人提倡“多元解读”,而恰恰就是这个所谓的“多元”,让阅读教学流于一种泛滥,有时甚至会因为教师个体的知识缺乏和学生的无知自由,造成知识的错误传授。“合作探究”的理念,应该视具体的教学情况、学生素质、教师素养而定,它应该是一种意识而非一个必需的教学环节,就算是要进行,也应该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合理安排,稳步推进! 三、坚
7、守个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冷静沉稳,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婉约细腻,这和教师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禀赋、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密切相关。4 譬如有些教师擅长朗诵,课堂范读声情并茂;有些教师擅长分析鉴赏,课文解读细致入微;有些教师擅长组织活动,发动学生,课堂形式生动活泼。这些都是基于自身特点和个性所形成的具体风格。语文教师在面对教材的时候,要依据自己的个性,在具备一定学识的基础之上,进行
8、个性化思考,然后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以及课程标准的理解作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同时,在这个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个体的教学个性,转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这种教学个性的良性运用,会有效地驱动学生产生兴趣、接受知识、形成能力。苏霍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