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毕节彝文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

浅论毕节彝文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

ID:30990494

大小:7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5

浅论毕节彝文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_第1页
浅论毕节彝文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_第2页
浅论毕节彝文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_第3页
浅论毕节彝文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_第4页
浅论毕节彝文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毕节彝文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毕节彝文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摘要:毕节市是西南地区彝族文化的富集区,具有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彝文古籍文献。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已经淡化了对母语的学习,对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逐渐陌生。熟练掌握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彝文古籍翻译工作者大都年事已高。一方面,由于彝文古籍数量巨大,整理工作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彝文人才的缺乏,又让彝文古籍研究整理工作这一浩大工程面临重重困难。因此,进一步加大彝文古籍翻译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关键词:彝文古籍翻译人才;语言文字;培养彝文这一古老的文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存的人量彝文碑刻和古籍

2、文献,足已证明彝文曾在历史上记下了灿烂的文化,是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毕节曾是彝族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蕴藏有数以万计的彝文碑刻和古籍文献。民族民间有大量的口碑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明清时期,毕节地区彝文化发展呈现出鼎盛时期,彝文人量应用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为彝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彝族人口在毕节市少数民族中排第一位,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毕节地区彝族人口总数468800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点几。据统计,毕节地区人量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仍在讯速流失和损毁,彝族口碑文化和彝族语言在彝族聚居区消失的速度更为惊人。当前,在整个毕节市,除威

3、宁、赫章两县部分彝族村寨彝族语言保护和传承较为完整外。其它县(区)的彝区基本上不说彝话,且现口前在校读书的学生根本上听不懂彝话,甚至相当部分彝族村寨的老年人都不懂彝话。民间彝族布摩传承人逐渐减少,基本上没有年轻的布摩。而在政府部门,彝族文化的研究机构形同虚设,专业人才的编制还达不到相应要求,而在编的多数相关专业人才均为年轻人,他们中的许多同志对彝族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普遍较低,对一些重要的彝族文献的翻译可以说是不知所云,束手无策,在彝族文献的翻译能力上根本无法与老一辈翻译家相提并论。文献翻译是了解一个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最重要途径,是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

4、的重要手段,做好年轻一代翻译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的翻译工作能继续走下去的必由之路,因为在翻译工作上,我们不可能永远靠老一辈翻译工作者来做,他们终将都会老去,如果我们在年轻翻译人才的培养上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没有建立完整的人才库,那我们祖先几千年来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从我们这一代面临难以为继的境况,我们将成为民族文化消亡的千古罪人。应该说,彝文古籍翻译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为此,我就毕节市彝文翻译人才的培养上谈几点看法。一、彝族青年翻译人才在毕节的生存现状分析(-)彝族文字与文化的掌握人群趋于老龄化,彝文古籍翻译人才越来越少,彝文古籍文献的翻译整理工作难度加大随着市场经

5、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被经济利益驱动,他们大多数倾向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寻求经济效益。彝族文字与文化的翻译是一项枯燥而清贫的工作,很多年轻人没有从事这项工作的激情和责任感。从各市级相关机构到县(区)相关机构,彝文古籍翻译人才多在50岁以上,而50岁以下的寥寥无几,年龄结构普遍趋于老龄化,而各县(区)彝文古籍整理所的在编年轻人员大多数连完整的彝语都不会说,彝族文字功底较差,他们中的有许多人根本没有具备彝文翻译的基本能力,更不要说从事彝文翻译工作。一些本来在编人员因为没有专业素质,从事的工作多为一些常规工作,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缺乏文化传承的自信,不愿意从事自己民族古籍文献的翻译

6、整理工作,在彝文的学习上不感兴趣。彝文古籍翻译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现状。由于彝文古籍翻译人才的缺失,现收集到的彝文典籍翻译成书甚少,现在毕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收藏有近6千多册孫文古籍止待翻译。彝族文献蕴含了彝族社会主活和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民族和时代的风俗、习惯、精神或价值观,包括了各个时期优秀的文、史、哲等方面的杰作,是彝族人的永恒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如果再不加大对彝文古籍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随着老一辈彝文古籍翻译工作者的不断老去,这些彝文典籍的继续整理难度将逐渐增大,成为无人看得懂的“天书”,将面临无人问津的危机,过些年后也只能作为后人们敬而远之以供参观

7、和欣赏的“文物”,没人认识和理解它的真止价值所在。(二)强大的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彝族青年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彝文翻译的自觉氛围正在淡化一个民族没有形成口己的精、气、神,根本原因是在于他们对口己的文化缺乏自信和文化自觉。“缺乏自信,就缺乏尊重;缺乏尊重,就没有强烈的认同;而没有认同,了解自己文化传统的愿望也就越来越淡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树立起码的文化口信是其是否能够对外来文化进行甑别和扬弃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了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形成文化传承的主体意识,才能够形成承担自己民族文化的文化口觉。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