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801646
大小:19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03
《多中心理论视角下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网络框架研究(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多中心理论视角下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网络框架研究**【收稿日期】2010-10-31【作者简介】1丁颖(1986-),女,江苏无锡人,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通讯地址:无锡市南长区茂业豪园1#1702室,邮编:214000,Tel:13655160004,E-mail:angel12130407@163.com;2王妍(1969-),女,江苏镇江人,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08&ZD010)丁颖1,王妍2(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09)摘要:对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深度挖掘和实践层面上的适度应用,可以为公共治理寻求新的出路,为危机应对提供新的范式。本文主要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对传统危机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并提出了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结构框架,拟建了时序分析下以专业机构为中介的双轴机制,强调了政府、公众、社区、媒体、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交流、互动与渗透。关键词:突发性公共事件;多中心治理;治理网络【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3、 【文章编号】我国正处于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虽然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在机遇降临的同时,问题与挑战也由此诞生。自然环境渐趋恶化、分配结构与利益格局矛盾凸显、突发性公共事件也随之频发不断……应该说,新世纪以来,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接连发生给社会和公众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是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仅矿难一项而言,就已经给我们的人民与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中国经
4、济时报不完全统计,1999年至2009年的11年间,我国矿难伤亡人数高达54160人(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2月24日)...,远远超过业外人士的想象。其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损耗。如2008年初的雪灾就给我们带来了重创:交通受阻,农作物受难,倒塌房屋48.5万件,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而同年的5·12特大地震也造成了我国四川、甘肃、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不同程度的受灾,受损公路53295公里,农田多达10.05万公顷(数据来源:宋英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5、导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第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会形成极度的人群恐慌。遇难者亲属会长时间处于悲痛状态,并很难从这种状态中脱离出来,在日常活动中,容易处于一种似梦非梦的游离状态,从而影响做事的效率。对于受伤人群及其家属来说,突发事件也会使他们长时间地被恐惧包围。最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多数都是负面事件,极易将平时隐藏在社会深处的各种危机与问题激发出来。这个时候,若政府处理失当,就很有可能引起社会的广泛不满,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一、从“管理”走向“治理
6、”——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之策1、“管理”的片面性自非典事件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地构筑起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与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管理思路与管理对策。这样的管理给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不管是雪灾、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还是矿难这样的安全事故;不管是甲流、集体中毒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还是藏独势力肆虐这样的社会危机,以政府为主导的危机应对机制已经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这种传统式“官僚制”理念下的政府管理体系其片面性却是突出的。从主体上来说,组织体系只包括政府
7、及公共部门,并没有把公众、社区、媒体、非政府组织、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纳入进来,有可能造成政府应对的失灵;从过程上来说,也没有实现减除、准备、应对、恢复四个阶段完整意义上的循环往复,而只是相对独立的应对环节,缺乏全局性与长远性;从机构上来说,也是应急管理的临时性组织居多,常设机构过少,没有形成对危机进行全程控制的常态管理机制。因此,我们应当寻求一条突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更系统的、更广泛的合作治理之路。2、由“管理”走向“治理”...在研究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之策的时候,我们必须从社会建构的观点出发,在民主政治的基
8、础上,从政府与公民社会互动的角度,来探讨危机应对的方法与途径。“管理”理念的落后催发新的“治理”思路的凝成。应当说,治理的实质在于政府面对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多重困境的时候,如何进行政府的再造,如何促进政府的转型,如何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政府治理的典范,以促进善治、实现善政。[1]这里所要求的政府再造是全方位的再造。不仅包括政府内部行政理念、决策机制、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再造,还包括外部政府、公众、社区、大众传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