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64519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31
《巧用教材情境材料,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巧用教材情境材料,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巧用教材情境材料进行合理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中选取的材料要求具有科学性、经典性又有时代性。新教材中出现的教学情境和“专家点评、名言摘录、相关链接”等辅助文,往往集启发性、趣味性、警示性、知识性于一体,有效地拓展了教材的内容,弥补了正文表达的不足,既能把知识传授有机联系起来,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谓科学经典。新教材这些内容的设置及作用是旧教材无可比拟的。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些内容往往被师生忽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违背了国家推广新教材添置这些内容
2、的初衷。 一段时期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活动单”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活动单”的设计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为寻找所谓的新材料,教师翻阅大量的资料,浏览许多信息,结果到头来还是发现材料由于缺乏严谨性、经典性,而留下遗憾,特别是使用“活动单”后,有的教师将课本丢至一旁,舍本求末,对课本材料案例一概不用,导致学生对课本提供的许多辅助内容陌生,涉 及课本相关内容的题目常常丢分较多。 所以,如何利用好课本情境材料,将“活动单”设计与课本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鉴于此,笔者拟以充分利用“课文情境小框”进行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在教学设计
3、中如何利用好课本情境材料。4 一、利用情境小框,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导入新课方式多种多样,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的提问式进行导入,往往由教师一手包揽。而在新教材绝大多数章节中,我们可以用情境内容的情境设问导入新课,变“教师自导”为“师生共导”,这样一是可以立即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临战状态;二是可以依框思考,加深认识;三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获得新感受、新体验。这样可以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在思考的同时,教师可依框题难易,适时予以点拨,延伸学生思维。如对《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矛盾”一课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
4、生列举一些他认为是矛盾现象的例子,结合情境漫画“你敢吗?”进行讨论,然后教师予以说明指正并深化教学内容,这样一开始就能为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情境小框,设计题目,深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讲练结合。以前我们总是撇开课本从资料中找一点题目,既费时又费力,有时还会因题目远离学生生活,学生觉得晦涩难懂,达不到预期效果。而现在可以利用某些小框情境,以它为中心,辅之以资料,自行设计一些题目。既突出小框内容,又对其扩展、深化,多角度、多层次设问训练。例如,在《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
5、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可利用“情境?辽沈战役”栏目设计几个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相关的问题: 1.辽沈战役中有哪些矛盾? 2.这些矛盾的解决对辽沈战役的成败有什么影响?4 3.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的战略决策,有什么哲学依据呢? 4.从以上问题的解决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 这样一环扣一环,既可归纳深化教材中的知识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把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无形中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水平。 当然,对情境内容的题目设计利用应灵活处理,既可放在教学过程中,也可放在
6、一节课结束后同课后题目制成“巩固练习”。一些难度较大的情境内容还可稍作改变,让设问逐步深化,联系全课内容甚至以前所学内容,达到“学新知故”之功能。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九课时,有一段情境“关于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如果问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要对这一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应当给出确定的条件,再作出回答。比如说,当谷物播种完毕时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这时如果回答是有益的,这是正确的回答。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这时如果回答是有害的,也是正确的回答。对此类情境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 1.
7、这则情境包含了本课的什么哲学道理? 2.这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何启示? 3.除了本课所学知识外,还体现了我们前面所学的什么唯物论道理? 4.这两个哲学道理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样做可以在训练中贯穿所有知识,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回忆以前旧知识,起到复习之功效。 三、利用情境小框,作好课堂小结,“画龙点睛”4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一段好的课堂小结,绝不是对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整堂课知识的深化概括,且让学生在把握知识的同时有所“新得”,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给人以警示、启迪,处理得当,则是“画龙点睛”。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课堂小
8、结,可以这样归结: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但矛盾又各不相同。我们在认识问题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