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ID:30113680

大小:83.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7

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_第1页
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_第2页
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_第3页
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_第4页
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概述       关于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文献颇多,如宁越敏(1998)、崔功豪和马润潮(1999)、薛凤旋和杨春(1997,1999)、许学强(1998)以及阎小培和刘筱(1998)、张小林(1996)、李王鸣和谢良葵(1997)等。综合各家观点,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动因主要有:地理环境、政策、对外开放、外资的利用、大中城市的扩散、社区政府的作用和农民主体的行为等。不同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如薛凤旋和杨春(1997,1999)多次着文阐述外资投入对中国城市化

2、的重要意义,提出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的观点,认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外向型”是明显的和具有主导性的,并将以外资投入作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发展称为“外向型城市化”;许学强(1998)则指出,政策制度是中国乡村—城市转型的关键,起着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对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理解可简化为二元理论模式,即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然而,以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来分析中国8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无疑太简单(宁越敏,1998),宁越敏提出了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元主体在城市化进程****同作用的观点。      

3、 二、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新探       城市化是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特征不断加强的过程,是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和必然结果。决定区域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过程、特征、性质和方向的也不外乎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因素和来源于区域之外的因素,即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也就是说,可以将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当然,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有时也相互转换,共同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1.内力

4、作用与“内生城市化”       制约农村城市化的内因是指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对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性质、方向和特征以及城镇的功能、规模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主要有区域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社区政府、社区的企业和社区的个人主体等。内因对农村城市化的制约作用即农村城市化的内力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化本文称之为“内生城市化”,如苏南模式。传统的“核心—边缘”(Core—periphery)理论、“极化和涓流”(Polarizationandtricklingdown)理论正是强调国家或

5、区域内部各种因素对农村城市化的影响。       资源条件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地理位置包括交通位置、政治位置和经济位置。它们不仅自始至终影响农村城市化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也是农村城市化区域性特征产生的基础。如工矿城镇或旅游城镇的发展离不开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或旅游资源;大城市边缘的小城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很难想象在边远地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卫星城或在远离大城市的地区建立卧城;边境贸易城镇的形成基础则正是其边境位置。       生产

6、力水平是对城市化性质、方向、特征、进程以及城镇职能、数量、规模等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如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生产能为城市提供的食物、原料、劳动力等的多少,因而制约着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城市的产业结构。东部发达地区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地区,因而也是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中西部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城市化进程也相对缓慢。       社区政府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起着核心决策的作用。苏南地区之所以能成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最快的地区,就在于其社区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相反,某

7、些县(市)、镇领导对加快小城镇建设认识不足,抓小城镇建设的力度不够,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受社区利益的制约,乡镇企业难以打破社区界限而向小城镇集中,致使农村市场化滞后于非农化。       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向小城镇集中以及工业小区和市场的建设,调整了区域产业结构,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从而促进了小城镇职能的改变、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农村城市化模式都是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事实上,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

8、转移的过程。       社区的个人主体因素包括社区人口文化素质、思想意识、劳动技能等,这是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最为能动的因素。我国的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之所以最先在苏南发展起来固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苏南农村劳动力有发展非农产业的传统,具有“吃螃蟹”的精神。而在小农意识浓厚的地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至今仍处在萌芽状态。       从总体上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内部条件较好: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