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78512
大小:59.9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初中历史课堂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初中历史课堂价值摘要:新课改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历史课堂的价值,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价值历史记录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涵盖了一个国家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然而它的价值并不在于此,而是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在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轻松和谐的课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一、借助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鼓励对比记忆,培养自主意识历史知识相对其他科目来说比较零散,知识点也比较多,所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对比记忆,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对学生理清知识结构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中国近现代史时,一些条约内容是我们最容易记混淆的,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了对比
3、记忆法。以《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为例进行简单介绍。我引导学生按照“条约名称、签订时间、主要内容、严重危害”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而且在主要内容的位置要着重对比,可以按照“割地、赔款、通商口岸、有关税则”等内容进行细致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加深记忆,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整理中大大提高学习效率。2.创设辩论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一般都是满堂灌,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之后,便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过程只会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越来越不愿意学。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
4、们可以创设辩论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明确历史观点,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了以“辛亥革命是否为一场胜利的革命”为辩题的辩论。正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是一场胜利的革命”。反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让学生结合材料内容以及自己的已知进行激烈的辩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辛亥革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这个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5、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进而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锻炼自我。二、借助历史材料培养综合应用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考试中材料分析题占的分值越来越大,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对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出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材料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经济大危机》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
6、思考了以下几则材料,如:材料一:罗斯福在就职演讲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机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__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思考:材料中所说的“危机存亡的关头”是指什么?罗斯福的新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二:罗斯福在就职演讲中说:“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思考:为了获得新生和繁荣,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则材料
7、的思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习的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除上述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元化评价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走进历史课堂。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价值,让学生从中汲取精华,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历史
8、教学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参考文献:伍燕嫦.新课程下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东胜区伊克昭中学)?令编辑王旭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