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11409
大小:74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8
《《保训》字词考释二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保訓》字詞考釋二則(首發)蘇建洲彰化師大國文系(一)清華簡《保訓》簡2、3:「王若曰:『發,朕疾△甚,恐不女及訓。』」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6年第6期,第73頁。「△」原形如下:(處理前)(處理後)此為孟蓬生先生處理,見〈《保訓》「疾甚」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07.10,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44。底下所引孟先生意見皆見此文,不再注出。 (摹本)此為蕭毅先生(小刀客)的摹本,見上引孟先生文後的跟帖。
2、整理者將此字釋為「」。孟蓬生先生認為此字與上博簡《周易》第14簡為一字,並讀為「漸」。簡文「疾漸甚」與《尚書‧顧命》「疾大漸」語意尤近。 謹案:孟先生將「△」讀為「漸」,文意順暢,確實令人頗受啟發。但對於字形的分析,筆者還有疑慮。筆者認為「△」上部應是「帝」字,試說如下:楚簡有不少與為一系列的字,陳劍先生曾做過很好的分類,並認為這些字源自金文的「琮」陳劍:〈釋「琮」及相關諸字》,載於《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273-316頁,線裝書局,2007年。:A1、郭店《緇衣》簡16A2、新蔡簡零:189A3、新蔡簡零:484A4、新蔡簡零:300B1、《上博(三)·周易》簡
3、14B2、《上博(五)·鬼神之明、融師有成氏》簡8C、《上博(一)·緇衣》簡9看得出來,這些字形的共同特徵是中間二橫筆上未見豎筆,陳劍先生在《甲骨金文考釋論集》頁278也特別標出此現象,唯有如此才能與金文「琮」字連上關係。孟先生也是意識到此現象,所以說:「清華簡下部所从『止』字中有一筆侵入中部。」也就是認為中間一豎實乃「止」形的筆劃。但是細察字形,此豎筆看起來是二橫筆本來的筆畫,與下面的形體(匕)形並無關係。由蕭毅先生的摹本來看尤為清楚。所以「△」能否釋為「琮」就不無疑問了。 筆者以為「△」字上部應為「帝」字。筆者於7月2日復旦網站論壇上曾提出此說,見http:/
4、/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PageIndex=2&ThreadID=1659第34樓。後孟蓬生先生告知筆者:「昨天跟董珊先生通電話,他認為那個字的上部可能就是『帝』字之省(當然只是感覺而已)。」2009年7月14日覆信內容。可參看下列璽印文字:(1.1)(《璽彙》3116)(1.2)(《璽彙》3114)(□《璽彙》3115)(2.1)(王《璽彙》0397)(2.2)(奇《璽彙》1682)(嗌《璽彙》2294)(1.1)「」及(2.1)「」的「帝」旁是常見的寫法,楚簡一般也是這樣寫的。而上部正與(1.2)及(2.2)的「帝」
5、旁寫法相同,如下:二者只爭最上面一橫筆,無關整體構形。此種帝字的說明,可參吳振武先生:《古璽文編校訂》(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1984)頁488,655條。而「△」下面的「匕」形,施謝捷先生指出:「止、匕形混同,可參看戰國文字的畏、老等字。」見上引孟先生文後的跟帖。說可信。則「△」應隸定作「」,分析為從止,帝聲。《包山》173有「」字,《溫縣盟書》有「()」字,見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20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圖版五。可見《保訓》「」字並非首見。 《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
6、『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高誘注:「漬,亦病也。按《公羊傳》曰:『大眚者何?大漬也』。」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7)頁49。《公羊傳‧莊公二十年》:「夏,齊大災。大災者何?大瘠也。」何休《解詁》曰:「瘠,病也。齊人語也。以加大,知非火災也。」《釋文》曰:「大瘠,在亦反,病也;本或作,才細反;一本作漬,才賜反,鄭注《曲禮》引此同。」李學勤主編、浦衛忠整理:《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頁160。《禮記‧曲禮下》:「四足曰漬」,鄭玄注:「漬謂相瀸汙而死也。《春秋傳》曰:『大災者何?大漬也。』」
7、《孔疏》曰:「『四足曰漬』者,牛馬之屬也。若一箇死,則餘者更相染漬而死。今云其漬,則知死也異於人耳。『《春秋傳》曰:大災者何?大漬也。』《公羊》莊二十年,『夏,齊大災。大災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也。』注云:『者,民疾疫也。』然此云漬,彼云瘠,字異而意同者也。」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頁160。陳劍先生也指出:「古書中表示『人和鳥獸屍體的殘骨』義之字有胔、骴、髊、漬、脊、瘠和等多種寫法。」陳劍:〈《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2.19http://www.bsm.org.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