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ID:27641200

大小:1.04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2-01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第1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第2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第3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第4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第5页
资源描述: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标要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二战后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1929至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创新创新创新调整调整单元复习策略1.本单元内容系统完整,两大部分内容各成体系。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复习时要紧紧抓住罗斯福新政这一核心内容,将整个内容化整为零,分成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来掌握。2.关于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首先要注意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基本

2、历程,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注意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知识结构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时空定位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启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

3、政权;新政权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幻想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农业商业分配2、内容不同:收归国有大中企业:小型企业:实行监督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取消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国家集中分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普遍国有化国家资本主义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2、内容不同3、影响不同:①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2、内容不同3、影响不同:(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找到一条使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新经济政策:②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④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间探索积极作用消极作用20世纪中期形成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略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僵化地执行

5、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启示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评价: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他制度的比较斯大林模式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6、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济改革赫鲁晓夫(53—64年)勃列日涅夫(64—82年)戈尔巴乔夫(85—91年)重点:农/工局部/根本是否改革所有制目标是否符合实际结果:成/败失败原因农业(种植玉米运动)工业(军事工业)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局部局部根本否否是否否否一定成效最终失败一定成效最终失败完全失败苏联解体局部调整目标、思路个人作风局部调整保守停滞军备竞赛加速发展宏观决策企业自主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经济大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即生产相对过剩。(2)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范围广;③破坏性大。(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4)影响: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额锐减。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社会动荡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