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物流》ppt课件

《现代企业物流》ppt课件

ID:27141646

大小:1.29 MB

页数:505页

时间:2018-12-01

上传者:U-5734
《现代企业物流》ppt课件_第1页
《现代企业物流》ppt课件_第2页
《现代企业物流》ppt课件_第3页
《现代企业物流》ppt课件_第4页
《现代企业物流》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企业物流》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 本书概要本书以企业物流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企业物流的各个职能环节和基本运作过程。全书共分为十四章,主要包括:企业物流管理概述、企业物流战略规划、供应链管理、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包装、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企业物流组织、企业物流成本、绿色物流、物流设施、物流业务外包管理及企业物流发展趋势等内容。本书主要作为物流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生的教科书、参考书,并可作为企业物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和决策指南。 第1章企业物流管理概述知识点:企业物流管理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企业物流管理的特征;物流作业管理。难点提要:企业物流管理的涵义;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的关系本章要求:掌握:物流管理的概念、构成、物流系统的设计要求及内容;物流作业能力;物流作业与物流成本。了解:企业物流管理原则;物流系统诸要素;企业物流管理目标;物流一体化的障碍。 1.1企业物流管理的内涵(详见教材P1)对企业物流管理的要求是:通过对企业物流功能的最佳组合,在一定服务水平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1.1.1企业物流管理的涵义及构成要素1.企业物流管理的概念企业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流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2.企业物流管理的构成要素企业物流管理活动的构成要素一般可简单描述为以下六个方面(见图1—1),其中运输和存货是中心要素,另外四个要素是保证物流活动顺利进行而开展的包装、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 其他要素包装信息流通加工搬运运输存货中心要素企业物流管理构成要素图1—1企业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 (1)包装。包装是生产过程的终点,同时也是物流过程的起点。(2)搬运。搬运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对货物进行装卸、搬运、堆放、取货、理货分类或与之相关的作业。(3)运输。运输是通过运输手段使货物在物流据点之间及社会范围内的流动。(4)存货。货物流通中的存货是为了调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差而进行的。 (5)流通加工。在流通过程中进行辅助性加工活动称为流通加工。流通加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为运输方便,作为加工活动的组装环节在流通过程中完成。●由于用户需要的多样化,必须在流通部门按照顾客的要求进行加工。●为了综合利用,在流通中将货物分解,分类处理。 (6)物流信息。指的是物流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信息。信息质量的缺陷主要包括两大类:●所收到的信息会在趋势和事件方面不准确。●有关订货的信息与客户的具体需求一旦产生误差,处理误差将会增加物流成本。物流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是物流作业的关键因素。 1.1.2.企业物流管理的一般原则一般来说,企业物流管理包括五大原则。1.服务原则(理念)2.快速、及时原则3.节约的目标原则4.规模化原则5.库存调节原则 1.2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详见教材P7)物流系统化是将一定范围的物流视为一个大系统,运用系统原理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的过程。它能使物流作业以优质的服务水平、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合理化、效益最优化。 1.2.1.企业物流系统构成与特点。1.企业物流系统的构成物流系统一般是由人、财、物、设备、信息和任务等基本要素组成。以上称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输入。物流系统本身所拥有的各种手段和特定功能,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对输入进行必要的转化活动,使系统产生对环境有用的产成品,并提供给外部环境,这称为物流系统的输出,如运量、周转量、客户满意率、利润等。 2、企业物流系统特点(1)物流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2)物流系统是一个整合系统。(3)物流系统的复杂性。(4)物流系统的每一个环节相互影响,其可能的失败往往归因于最薄弱的环节。(5)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并不要求每个子系统和各个环节都最优。 1、2、2企业物流系统目标所谓物流系统目标,就是把物流诸环节联系起来,视为一个物流大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和效率,以实现高服务,低成本的企业物流系统目标。 1、物流系统化目标效果评价物流系统的效果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简称“7S”)考虑:(1)服务性(Service)。(2)速送性(Speed)。(3)空间有效利用(SpaceSaving)。(4)规模适当(ScaleOptimization)。(5)库存控制(StockGontrol)。(6)安全性(Safe)。(7)总成本最低(SumGostMinmum)。2、物流系统化的创造价值方式在物流系统中,其创造价值的四种方式主要包括:①形态效用、②地点效用、③时间效用、④交易的不均等性。 1、2、3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要求物流系统化设计,包括物流系统化组织设计和技术设计两大部分。其中,正确进行物流系统化组织设计是科学合理地搞好物流作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特点●组织设计相当于物流系统化中的软件部分设计;●技术设计相当与物流系统化中的硬件部分设计。在进行物流系统化组织设计时还需要考虑总体设计与局部设计的差异。总体设计是指物流系统化总体框架的组织设计及物流系统化全过程的组织设计,其特点是具有概括性、指导性、全局性并注重可行性。局部设计是物流系统化各组成部分的组织设计,是实现总体设计目标与功能的基础。其特点是:部门协调性、可操作性、实用性。 2、物流系统设计的准备工作(1)分析物流的种类、性质、质量、体积、流向及作业分布与波动规律等数据资料。(2)分析物流的流向构成、业务规模、功能要求、服务价格等相关数据。(3)分析物流系统的服务项目、方式、水平,以及实现目标的程度,掌握物流的连贯性、准时性及成本费用关系等方面的资料。(4)审查物流系统中的物流工艺、作业方式、运作效率,物流系统各环节、工艺间的衔接方式与方法,并掌握有关方面的数据资料。(5)核查物流系统中资源要素的动态资料。(6)搜集整理与物流系统化组织设计有关的其他数据资料。 3、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1)服务达到优质水准。(2)战略实现协同效益。(3)外协形成网络体系。(动态供应链的管理)(4)物流实现连贯运行。(关键:物流标准化) 1、2、4企业物流系统设计的内容掌握物流系统的设计内容,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工作。1.明确系统目标。2.控制集中化物流控制集中化是经济主体对其所受理的物流业务实现全过程物流链管理。3.物流过程托盘化物流托盘化是实现物品装卸、储存等作业机械化、连贯化的基本和必要的前提。托盘经营方式合理与否是提高托盘流通性的关键因素。4.物流技术现代化。5.物流机制协同化6.物流资源市场化。 1.2.5.企业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从物流系统的角度看,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有:1.人的管理2.物的管理3.财的管理4.设备管理5.方法管理6.信息管理7.物流质量管理8.物流技术管理9.物流经济管理 1.3.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特征(详见教材P13)现代物流管理就是要实现物流整体优化的目标。整体优化目标就是要使物流成本最低、消耗最少,而物流服务效果最佳。具体表现为“7R”,即适当的质量(rightquality)、适当的数量(rightquantity)、适当的时间(righttime)、适当的地点(rightplace)、适当的产品(rightproduct)、适当的条件(rightcondition)、适当的成本(rightcost)等七个适当。 由此,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特征表现为:1.“顾客满意”是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出发点2.注重整个流通渠道的有效整合3.以企业物流整体最优为目的4.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以“双效”为基础5.现代物流是以信息为核心形成的共同体 1.4.企业物流作业管理(详见教材P15)企业的物流作业能力是实现物流总目标的基础。1.4.1企业物流作业能力企业物流作业能力及可能具有的竞争优势,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作业的战略定位涉及到四个关系成败的过程:创造顾客价值、计划、控制和后继者。2、物流作业能力物流能力被看作是一体化资源。物流作业能力就是在总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条件下,提供优良服务。 3、物流作业工作周期工作周期结构与完成订货交付作业所必须的能力和基本工作相联系。工作周期的网络是综合物流系统设计的精髓。对各种业务操作进行物流上的综合,被称为时/空综合。4、物流作业功能物流涉及到信息、运输、存货、仓储、货物搬运和包装等作业环节,是这些环节的集成。5、物流作业的基本工作。由履行物流职能的各个具体作业岗位组成物流作业的基本工作。物流能力直接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定位。所有企业都必须实现的过程就是创造顾客价值。获得这种价值并维系忠诚客户是企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1.4.2.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一个物流企业的基本目的在于实现按最低的总成本创建顾客价值。要以达到业务目标的方式去平衡服务期望值和成本期望值,这二者是整个物流作业的关键所在。1、服务基本物流服务要从以下方面衡量:可得性、作业表现、服务可靠性。2、总成本如果要同时达到高度的可得性、作业表现和可靠性,成本将非常高,因而适当水平的物流成本开支必然与所期望的服务表现有关。 3、结论优秀的物流企业应致力于开发和实现一种全面、均衡的物流作业能力,按合理的总成本支出来满足关键客户的期望。一个良好设计的物流系统必须具有高度顾客反应能力,同时能控制作业变化和最低限度的存货负担。 1.4.3企业物流作业管理目标在物流系统设计和作业管理方面,企业必须同时实现至少六个不同的作业目标。1、快速响应快速响应是指一个企业是否能及时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能力。2、最小变异整个物流表现的基本目标是要使变异减少到最低限度。3、最低库存。最低库存的目标涉及资产负担和相关的周转速度。要实现最低存货的目标,物流系统设计必须控制整个企业而不仅是每一个业务点的资金负担和周转速度。 4、整合运输运输是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运输成本与产品的种类、装运的规模以及距离直接相关。5、作业质量物流作业目标之一是寻求持续的质量改善。6、逆向物流支持企业大多会对商品出售作出各种保证,如保质期、失效期、退换货等。还应回收那些已流向市场的超时存货。 1.4.4企业物流管理一体化的障碍各种组织并不是在真空环境下实行内部一体化的。因此,必须了解各种障碍或阻力,它们往往起到了抑制内部过程一体化的作用。下面是主要的潜在障碍。1、组织结构2、衡量体系3、存货物权。4、信息技术5、知识转化能力练习参见教材P22(END) 第2章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知识点: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内涵;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内容;企业物流战略规划分析;企业物流计划管理;物流标准化管理。难点提要:企业物流的战略思维;战略规划分析;延迟策略。本章要求:掌握:企业物流战略规划概念;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约束因素、战略定位;企业物流环境、营销、能力条件分析;物流作业能力;延迟策略;物流标准化的方法及应用。了解: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结构与领域;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管理;企业物流标准化的内容;企业物流计划的类型。 2.1企业物流战略规划概述(详见教材P25)企业物流战略规划是指企业高层管理机构根据企业长期经营、发展的总目标,结合企业内部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出能够使企业达到总目标所需要遵循的管理方针和管理政策,做出现有资源优化配置的决策,提出实现总目标的经营途径和手段。2.1.1企业物流战略规划内涵1.企业物流战略规划要素企业战略规划的基本组成要素应包括:(1)经营范围。(2)资源配置。(3)竞争优势。(4)协同作业。 2.物流企业战略规划流程物流规划是通过提高流程价值和顾客服务而实现竞争优势的统一、综合和集成的计划过程,通过对物流服务的未来需求进行预测和对整个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管理,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物流战略规划的三项要素:①目标的长期性。②实现目标的方法。③实现目标的过程。物流战略规划流程见(图2—1)。 战略规划业务环节设施选址运营战略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物料搬运运输管理企业目标战略客户服务需求总体效绩评估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计划整体物流规划图2—1物流战略规划流程 2.1.2企业物流的战略思维企业物流战略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风向标,企业物流战略的发展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1.即时物流战略即时物流战略是在即时制(JIT)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将即时生产和即时物流综合考虑,形成一个决策系统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1)即时采购。即时采购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由上游供应商为企业生产提供恰当的物资,这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下表是传统采购与即时采购的七大区别。具体内容见表2—1。 表2—1即时采购与传统采购的区别主要问题即时采购传统采购采购批量小批量、配送频率高大批量、配送频率低供应商选择长期合作、有限源供应短期合作、多源供应供应商评价合约履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价值工程能力、部件设计开发能力合约履行能力进货检查逐渐减少、并向无检查进货发展每次进货检查交易关系通过长期合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以最低的价格进行买卖活动运输准时配送、由供应方负责安排由买方企业负责安排信息交流快速、可靠一般要求 (2)即时销售。即时销售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含义不尽相同。对生产企业而言,即时销售就是指企业改变销售渠道的多级化,缩短企业销售渠道的长度,集中进行企业产品的销售,就需要企业建立大型的物流中心。 2.协同或一体化物流战略目前协同化的物流战略主要有两种形式。(1)横向协同物流战略。(2)纵向协同物流战略。3.“第三方物流”战略“第三方物流”是指将企业的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专业企业进行管理,也就是物流业务外包。 4.全球化物流战略从全球化物流战略的实践看,主要存在三种形式的发展:●全球化采购和生产●生产企业与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同步全球化●国际运输企业之间的结盟。5.互联网物流战略6.绿色物流战略 2.2企业物流战略规划内容(详见教材P31)企业物流战略规划是在一定的企业内外环境下,为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所制定的不同层次的规划,所要解决的是:在物流过程中,作为一个完整的物流“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应当做什么、何时做和如何做的问题。 2.2.1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结构与领域1.物流战略规划的层次结构物流规划是有层次的,物流战略规划涉及三个层面:战略层面、职能层面和作业层面。表2—2反映了不同规划层次的若干规律性问题。 表2-2物流规划层次的实施决策内容决策类型策略层次战略层次职能层次作业层次选址设施的数量、规模和位置库存定位线路选择、发货、派车运输选择运输方式服务的内容确定补货数量和时间表订单处理选择和设计订单入系统确定处理客户订单先后顺序发出订单客户服务设定标准服务程序沟通、反馈仓储布局、地点选择存储空间选择订单履行采购制定采购政策洽谈合同,选择供应商发出订单 2.物流战略规划的领域物流规划领域和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通过物流规划要针对8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作出安排,这些问题包括:(1)每个细分市场的服务要求是什么?(2)在供应链成员中,如何实现运作的基础集成?(3)什么样的供应链结构最能使物流成本实现最小化,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水平? (4)什么样的物料流动方式和技术能够在设施和设备方面最佳投资水平的条件下实现服务目标?(5)是否存在降低短期和长期运输成本的机会和方法?(6)制定什么样的库存管理程序能够更好地支持服务需求?(7)运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来实现物流运作的最大效率?(8)应如何组织资源来实现最佳的物流服务和运作目标? 运输管理客户服务供应链设计物流网络设计仓库设计与运作物料管理信息技术组织管理与流程变革图2-2物流战略规划领域物流战略规划领域集中说明了应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客户服务目标、设施选址战略、库存决策战略和运输战略,见教材P33图2-3所示。 2.2.2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制约因素l.需求变动2.客户服务3.产品特征4.物流成本5.定价策略 2.2.3企业物流战略定位1.选择物流服务基准基准的选择不限于单个企业,可以在众多的企业中各取其中最好的指标,也可以选取本企业历史最好指标,或参照国外企业的先进指标修订自己的基准。2.物流成本定位物流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直接成本是完全因物流活动的需要而发生的费用支出,可以从成本会计中获得,比较容易确定。而分摊到单项作业的间接成本却十分复杂,分摊的规则和方法对物流系统的设计和运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3.服务质量定位物流服务质量是指物流服务固有的特性满足物流客户和其他相关要求的能力。物流服务质量还可以分为物流技术质量和物流功能质量。 2.2.4物流战略规划管理策略物流战略是进行物流定位,进而确定发展的目标,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还取决于符合实际的实施策略。物流战略规划管理策略是物流战略的具体化。1.分工与专业化协作2.物流系统运行结构选择物流系统运行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产品从原材料起点到市场需求终点的整个流通渠道的结构。物流运行结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 不同行业的物流形式可归纳为三类。即多阶段结构、直送结构以及灵活运送结构。(1)多阶段结构。多阶段结构如图4-6所示。供应商产业配送中心制造厂商批发商或配送中心零售商客户图4-6多阶段结构物流这一结构是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产物,其特点是利用两个专业化的配送中心把物流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可以清楚地看到配送中心在其中起的重要作用。 (2)直送结构。直送结构的生命力在于快速地把货物从仓库直接送达客户需求的目的地,没有任何的中间环节。(3)混合结构。混合结构的出现是因为物流需求灵活多样,形式繁多,单一的结构不能获得理想的服务效果,所以要采用更灵活的系统结构。最简单的形式是把直送结构与多阶段结构相结合形成一种混合结构。如图2-7所示。供应商第三方配送中心制造厂商批发商或配送中心零售商客户向工厂直送向零售商图2-7混合结构物流 2.3企业物流战略规划分析(详见教材P39)企业物流战略规划分析是对影响物流战略规划的各种内外因素所作的评价,由此,可提高企业物流战略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3.1企业物流环境分析制定物流规划首先需要对企业系统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分析。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行业竞争态势、区域市场的变化、新技术动向、物流服务产业发展、政府法规动向等。 1.行业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市场规模与成长性。(2)竞争者的实力与战略分析。(3)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4)行业平均利润率。2.区域市场的变化特征3.新技术发展动态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光电扫描、条形码、数据库、卫星定位等。4.物流渠道与物流服务产业状况5.政府法律、法规导向 2.3.2企业营销管理分析企业开展生产、营销活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物流系统规划和管理的依据。1.市场区域分析在从事区域市场分析时,现有市场渗透度和市场扩大的可能性是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2.产品品种的需求分布产品品种的需求分布特性表明,大需求量品种的物流应与小需求量品种的物流区分开,就是说,相对大需求量品种更加侧重物流成本的降低,小需求量品种或需求量比较固定的品种应更注重物流服务的维持和改善。3.顾客需求分布顾客需求分布是指企业所有产品需求在市场中的分布状况。 4.订货分布类型不同客户的订货类型也对物流系统的设计产生影响,订货的重要特征表现在订货大小、订货时间以及订货统计的相关特性等要素。5.需求变动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需求比率或平均供给比例会随季节、气候的差异以及各产业的不同情况而变动。一般的需求特征可以把握,但对某一时点需求水准、需求变化状况、需求上升或下降作出正确预测相对较难。 2.3.3能力条件分析企业物流战略规划中的能力条件分析是以生产物流为基础的分析。1.物流能力约束约束理论在生产系统中运用的关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l)重新建立企业目标和作业指标体系(2)寻找系统资源的瓶颈约束(3)以物流为中心分析企业生产系统的特征 2.物料流向分析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生产过程的特点,一般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生产物流分为三种类型。(1)“V”型企业。其结构为;由一种原材料加工或转变形成许多种不同的最终产品。(2)“A”型企业。其结构为:由许多种原材料加工或转变成一种最终产品。(3)“T”型企业。其结构为:由许多种原材料加工或转变成多种最终产品。以下是三种类型企业不同特点的对比,如表2-3所示。 表2-3三种物流类型企业对比分析“V”型企业“A”型企业“T”型企业产品种类多单一或较少较多产品加工过程基本相同不相同不相同特料特点物料流程分解型物料流程加工装配型标准基件物料加工装配型设备高度专业化通用型介于专业化与通用型之间工艺流程经较清楚、设计简单物料清单较复杂、在制品库存较高生产提前期较短较长企业的瓶颈识别相对容易相对困难生产控制、协调相对容易相对困难典型行业炼油厂、钢铁厂造船、飞机厂制造厂、汽车制造厂 2.4企业物流计划与延迟策略(详见教材P45)2.4.1.企业物流计划的类型物流企业四种计划如表2-4所示计划类型计划原因要求战略计划决定总体目标与所需资源政策制定策略计划细化物流管理的目标,成为行动计划长期运作计划确保特定的任务由日常运作来完成的过程短期应急计划对紧急情况的反应不同情况的处理表2-4企业物流计划类型 1.战略计划战略计划是对下列方面进行决策的过程:企业目标、企业目标更改、取得目标的资源、资源获取、利用和处理的政策。2.策略计划策略计划是为实施战略所制定和采取的方法、手段,时间一般为一至两年。3.运作计划物流运作计划是在物流策略的基础上,对物流作业流程和操作活动进行设计和组织。物流运作计划一般分为日计划、周计划或月度计划。4.应急计划物流应急计划用于应对物流活动中出现的策略计划未预料到的事件。 2.4.2延迟策略所谓延迟策略是指,尽量延迟产品的生产和最终产品的组装时间,也就是尽量延长产品的一般性,推迟其个性实现的时间。这种策略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一般预测点与需求发生点越接近,对需求量的预测就会越准确。迟策略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1.生产延迟策略2.物流延迟策略3.完全延迟策略为了实现完全延迟策略,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敏捷产品开发。(2)模块化设计。内容包括:①零部件标准化。②模组化设计。③业务流程再造。 2.5企业物流标准化管理(详见教材P49)标准化是诸多物流管理方法的基础,标准化对物流成本、效益有重大影响。2.5.1物流标准化涵义标准化是指对产品、工作、工程或服务等普遍的活动,规定统一的标准,并且对这个标准进行贯彻实施的整个过程。在国际上,日内瓦的国际标准化组织(1SO)负责协调世界范围的标准化问题。物流标准化是指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保管、流通加工、资源回收及信息管理等环节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各类标准,达到协调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物流标准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制定其各子系统的设施、设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以及业务工作标准。(2)研究各子系统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3)研究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性,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2.5.2物流标准化的内容1.物流标准化的分类根据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物流标准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物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间的配合应有统一的标准。这类标准主要有:专业计量单位标准,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物流建筑基础模数尺寸标准,集装模数尺寸标准,包装的识别与标志标准,物流专业名词标准,物流核算、统计标准等。(2)大的物流系统又分为许多子系统,子系统中也要制定一定的技术标准。这类标准主要有:运输车船标准,作业车辆标准,传输机具标准,仓库技术标准,站场技术标准,包装、托盘、集装箱标准,货架、储罐标准等。(3)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是对各项工作制定的统一要求及规范化规定。另外,物流活动中各种票据的标准化、规格化也是重要的内容。 2.物流标准化的基点通常进入物流领域的物资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形态,即:零星货物、散装货物和集装货物。根据对物流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预测,普遍认为集装形态是未来物流的主导形式,散装只在某些专用领域有发展,而零星货物一部分可向集装靠拢,另一部分还会保持其多样化的形态而存在。所以,集装系统是使物流过程连贯并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基点。 3.物流系统各环节标准化的配合性以集装箱系统为准来解决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性问题,包括以下各种配合性。(1)集装与生产企业最后工序——包装环节的配合性。(2)集装与装卸机具、装卸场所的配合性。(3)集装与仓库的搬运机械、保管设施、仓库建筑的配合性.(4)集装与保管条件、工具和操作方式的配合性。(5)集装与运输设备、设施的配合性,(6)集装与末端物流的配合性。(7)集装与国际物流的配合性。 4.物流标准与环境的关系在推行物流标准化的时候,必须将物流对环境的影响放在标准化的重要位置上,对安全标准、噪声标准、排气标准、速度标准做出具体规定。 2.5.3物流标准化的方法及应用物流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所以,物流标准化主要是指初步规格化的方法。1.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化的基础是物流基础模数尺寸。物流模数是指为了物流的合理化和标准化而以数值表示的物流系统各种因素的尺寸的标准尺度。它是由物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包括:货物的成组,成组货物的装卸机械、搬运机械和设备,货车、卡车、集装箱以及运输设施,用于货物保管的机械和设备等。目前ISO中央秘书处及欧洲各国已基本认定600mm×400mm为基础模数尺寸。 2.物流模数尺寸物流模数尺寸也称集装模数尺寸,是指在物流基础模数尺寸基础上推导出的各种集装设备的基础尺寸,以此尺寸作为设计集装设备三项(长、宽、高)尺寸的依据。集装模数尺寸是影响和决定物流系统标准化的关键。集装基础单元模数尺寸,可以从600mm×400mm按倍数推导出来,也可以在满足600mm×400mm的基础模数的前提下,从卡车或大型集装箱的“分割系列”推导出来。物流模数尺寸以1200mm×l000mm为主,也允许1200mm×800mm及1lOOmm×1lOOmm等规格。 3.以分割与组合的方法来确定系数尺寸物流模数尺寸作为物流系统各环节标准化的核心,依据物流模数尺寸进一步确定有关系列的大小及尺寸,再从中选择全部或部分,确定为定型的生产制造尺寸,这就完成了某一环节的标准系列。4.物流托盘化5.EDI标准(即电子交换数据系统) 2.5.4我国企业物流标准化现状中国虽然尚未从物流系统角度全面开展各环节的标准化工作,也尚未研究物流系统的配合性问题,但是,已经制定了一些分系统的标准。其中汽车、叉车、吊车等已全部实现了标准化,包装模数及包装尺寸、联运平托盘也制定了国家标准。参照国际标准,还制定了运输包装各部位的标示方法国家标准。目前,中国的物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众多工商企业纷纷涉足物流业,然而与物流有关的非标准化装备、非标准化设施和非标准化行为却相当普遍。练习参见教材P55(END) 第3章供应链管理知识点: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内涵;供应链管理原理;供应链管理应用;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难点提要:几种主要供应链模型;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供应链绩效评价。本章要求:掌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的基本流程;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基本策略;供应链管理原则;推式与拉式原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伙伴选择的基本方法;SCOR模型;虚拟供应链;敏捷供应链;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式及主要指标。了解:供应链的构成;供应链管理的步骤;双赢策略;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管理;企业物流标准化的内容;企业物流计划的类型。 3、1供应链概述(详见教材P59)3.1.1供应链的基本结构1.供应链的概念在本书中,我们基本上按照美国供应链协会的定义来说明,即“供应链(supplychain)这个目前在国际上通用的术语,涵盖着从原材料的供应商经过开发、加工、生产、批发、零售等过程到达用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每一项业务活动”。 2.供应链的构成要素一般来说,构成供应链的基本要素包括(见教材P59图3—1):(1)供应商:指给生产厂家提供原材料或零件的企业。(2)厂家:产品生产的最重要环节,负责产品生产、开发和售后服务等。(3)批发及物流:为实现将产品送到经营地理范围每一角落而设的产品流通代理企业。(4)零售行业: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的企业。 3.1.2供应链的四个流程供应链一般包括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流程。四个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及不同的流通方向(见教材P60图3—2)。1.物资流通这个流程主要是货物的流通过程,是一个发送货物的程序。该流程的方向是由供货商经由厂家、批发与物流、零售商等指向消费者。2.商业流通这个流程主要是买卖的流通过程,这是接受订货、签订合同等的商业流程。该流程的方向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 3.信息流通这个流程是商品及交易信息的流程。该流程的方向也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目前,已形成的共识是:建立一个完备的信息流通体系是成功的关键。4.资金流通这个流程就是货币的流通,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必须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该流程的方向是由消费者经由零售商、批发与物流、厂家等指向供货商。 原材料与零件的供应商品的开发与生产配送销售消费者 [物资流通]物资流通、商品流通[商业流通]买卖流通、接受订货、合同等[信息流通]信息流通、商品和交易的信息[资金流通]货币的流通图3-2供应链的四个流程 3.1.3供应链的主要活动根据供应链的概念,供应链的内容也涵盖了生产理论、物流理论和营销理论等三大理论。供应链的主要活动包括:1.商品的开发和制造(1)商品的规划、设计、商品化;(2)需求预测和生产计划;(3)商品生产和质量管理。2.商品的配送(1)确保销售途径;(2)按时配送;(3)降低物流成本。3.商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1)销售;(2)品种齐全、及时的商品补充;(3)销售数据和销售额的管理,了解问题,确定活动方针。 3.2供应链管理(详见教材P61)3.2.1供应链管理的内涵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计划、组织和控制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及其消费的整个业务流程,这些流程连接了从供应商到顾客的所有企业。供应链包含了由企业内部和外部为顾客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各职能部门所形成的价值链。2.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在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3.2.2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一般被理解为:供应链计划中的五项基本活动及其相应的近期与远期计划。从下表3—1可看出。 表3—1供应链管理内容活动近期计划远期计划采购应该从供应商处购买什么规格和质量的原材料,何时到货?谁应该成为策略供应商?应该与几个供应商建立特殊的关系还是与多数供应商合作?制造为了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应该如何安排生产?是否应该安排换班?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向客户提供快速反应,应该在哪里建设工厂?它们应该生产所有产品还是只生产特定产品?运输如何安排车辆才能取得最佳的运输路线?应该如何建立全球的运输网络?是否应该将此项业务外包?存储如何制定订单履行计划?如何设计营销网络?如何存储物品?销售按照什么顺序履行对客户的承诺?优先销售是对我们最有价值的吗?一个计划期间的销售预测如何?如果进行特别的促销活动,生产和分销网络能够应付销售高峰吗? 3.2.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一般划分为三部分:零部件及原材料供应管理的策略;流通配送环节供应链管理的策略;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有机连接的策略。1.零部件及原材料供应管理的基本策略在整个供应链网络中,对所有的零部件及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分类。根据分类及分类因素,与不同的供应商发展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1)供应的零部件及原材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2)供应的零部件及原材料获得难易程度和可靠程度;(3)零部件及原材料供应市场的复杂程度;(4)企业与供应方的相对优劣势。 2.流通配送环节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这一部分可考虑的策略有:(1)建立合理的配送渠道。(2)合理设定各环节的库存。(3)降低流通配送过程中层层增加的成本。3.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有机连接的基本策略要实现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有机连接,必须在供应链上建立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应当:(1)合理设定不同环节的衔接界面;(2)使各个环节信息沟通方式及信息内容统一化、标准化;(3)建立整个供应链上各个成员间的有效的合作机制。 3.2.4供应链管理的步骤供应链管理步骤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战略和运作目标的确立;供应链管理变革的设计实施。1.战略和运作目标的确立战略和运作目标具体包括:(1)改进决策,属于战略目标范畴。措施:①提供更精确和及时的信息;②进行更全面的数据分析;③更加完整地评价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2)提高市场地位,属于战略目标范畴。措施:①提高新产品引入市场的频率;②减少浪费并提供降价的可能;③改进质量和产品设计。 (3)控制成本,属于运作目标范畴。措施:①由供应商承担质量问题产生的成本;②提高库存周转率;③降低报废成本。(4)控制质量,属于运作目标范畴。措施:①提高合格标准;②要求供应商应用统计过程控制;③开展部门乃至全公司的质量认证。(5)改善交货情况,属于运作目标范畴。措施:①缩短交货期;②要求小批量、高频率的交货;③具体规定原材料运输和包装方法。 2.供应链管理变革的设计实施如何改变供应链各成员的关系是实施供应链管理变革的关键。它具体包括五个阶段:●内部承诺和团队组建。●合作伙伴的选择。●供应链成员间的承诺和联合团队的组建。●绩效衡量以及改进计划。●行动实施和过程回顾。 3.3供应链管理原理(详见教材P66)3.3.1供应链管理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1.根据客户所需的服务特性来划分客户群2.设计企业的后勤网络3.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4.时间延迟5.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6.在整个供应链领域建立信息系统7.建立绩效考核准则 3.3.2推式与拉式市场原理市场中供应链系统可划分为推式市场供应链系统和拉式市场供应链系统。1.推式市场供应链系统在一个推式市场供应链系统中,应根据长期预测进行生产决策。一般来说,产品的制造商是利用从零售商仓库接到的订单来预测顾客需求。(图3—3)推式市场的供应链系统对变化市场作出反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该系统可能没有能力满足变化的需求方式;二是当市场对某些产品的需求消失时,该供应链系统的库存将过时。 制造商零售商外部需求产品订单图3—3推式市场的供应链系统 2.拉式市场的供应链系统在拉式市场的供应链系统中,生产是由需求驱动的,因此生产是根据实际顾客需求而不是预测需求进行协调的。(见图3—4)制造商零售商外部需求信息(如:销售点数据系统POS)图3—4拉式市场的供应链系统 3.3.3双赢策略所谓双赢源于英语“win—win”,这主要是针对于单纯的输赢关系(lose--win)而言的。即供应链的各个成员必须考虑双赢策略来避免资源的浪费,它们必须相信合作才能带来长期的共同利益和未来。供应链各个成员这样作既可满足客户的直接需求,也符合供应链整体的长期利益。合作的双赢策略是供应链各个成员的首选策略。 3.3.4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指供应链的各个成员间建立长期亲密的关系,供应链的各个成员就像伙伴一样合作。但是这种合作的目的是要保证商业利益,以供应链内部各个成员团队合作优于相互竞争为原则。1、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势供应链各方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有诸多优势:①能够获得最优的质量标准,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②缩短提前时间,增强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③减少库存及资金占用;④供应链各方长期信息交流与合作,有利于进行计划配送;⑤减少制造商生产故障时间;⑥减少市场进入时间;⑦借助来自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进行创新。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供应链各方的信任。 2.战略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选择步骤战略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选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2)确立合作伙伴选择目标。(3)制定合作伙伴评价标准。(4)成立评价小组。(5)合作伙伴参与。(6)评价合作伙伴。(7)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 3.战略合作关系的形成及其制约因素●在战略分析阶段,需要了解相互的企业结构和文化,解决社会背景、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并适当地改变企业的结构和文化,同时在企业之间建立统一的运作模式或体制,解决业务流程和结构上存在的障碍。●在供应评价和选择阶段,总成本和利润的分配、文化兼容性、财务稳定性、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定位、管理的兼容性等会影响合作关系的建立。●在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的实质阶段,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交流和提供设计支持。●在实施阶段,相互之间的信任最为重要。合作伙伴分为两个层次:重要合作伙伴和次要合作伙伴。 4.选择合作伙伴的基本方法选择合作伙伴的方法较多,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1)直观判断法。常用于选择企业非主要原材料的合作伙伴。(2)招标法。当订购数量大、合作伙伴竞争激烈时,可采用招标法。(3)协商选择法。在供货方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可采用协商选择的方法。(4)采购成本比较法。通过分析不同供应商的采购成本,选择采购成本较低的合作伙伴。(5)层次分析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它作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4供应链管理的应用(详见教材P72)3.4.1供应链的作业体系模型下面介绍供应链作业参考模型。SCOR(supplychainoperationsreference-model)是由供应链协会(Supply-ChainCouncil,SCC)开发支持的,它是一种适合于不同工业领域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是供应链的诊断工具,涵盖所有行业。SCOR模型按流程定义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层都可用于分析企业供应链的运作。在第三层以下还可以有第四、五、六等更详细的属于各企业所特有的流程描述层次,这些层次中的流程定义不包括在SCOR模型中。 SCOR模型的第一层描述了5个基本流程(见教材P73图3—5):计划,采购,生产,发运和退货。它定义了供应链运作的范围和内容,并确定了企业竞争性能目标的基础。SCOR模型的第二层是配置层,由26种核心流程类型组成。企业可选用该层中定义的标准流程单元构建它们的供应链。每一种产品或产品型号都可以有它自己的供应链。(见教材P74图3—6)它描述了SCOR模型中第二层的19个标准流程元素。SCOR模型的第三层为企业提供在改善供应链时,成功地规划和确定目标所需的信息。 3.4.2虚拟供应链1.虚拟供应链的概念与体系结构虚拟供应链(virtualsupplychain,VSC)。它被看作是:合作伙伴基于专门的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而组建的动态供应链。虚拟供应链一般是一种网状结构,因此它的体系结构是以VSC信息服务中心的服务系统作为支撑,包括客户、供应商、制造商、承运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其它合作伙伴等。它可以从目标、任务、信息和技术等方面来描述(见教材P75图3—7)。 2.虚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基于虚拟供应链的体系结构,虚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七个步骤:(1)市场信息获取;(2)虚拟供应链发起与组织;(3)合同投标与获取;(4)产品制造与递送;(5)售后服务与产品回收;(6)利益分配;(7)虚拟供应链的解散。整个运作模式如图3—6(见教材P76)。 3.4.3敏捷供应链1.敏捷制造与敏捷竞争模式敏捷制造是企业在无法预测的持续、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扩大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和生产组织的模式。敏捷竞争的核心内容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开发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树立正确的竞争价值观(双赢概念);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组织和生产过程的快速重组;企业范围的信息共享和应用集成;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整、重组。 2.敏捷供应链的概念敏捷供应链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敏捷供应链要求能通过供应链管理促进企业间的联合结盟,进而提高企业的敏捷性。敏捷供应链的支持功能包括:(1)支持迅速结盟、结盟后动态联盟的优化运行和平稳解体;(2)支持动态联盟企业间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功能;(3)结盟企业能根据要求方便地进行组织、管理和生产计划的调整;(4)可以集成其他的供应链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3.建立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敏捷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一些关键技术,包括:(1)统一的动态联盟企业建模和管理技术。(2)分布计算技术。(3)互联网环境下动态联盟企业信息的安全保证。 3.5.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教材P78)3.5.1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式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效果作出评价。(2)对整个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作出评价。(3)对供应链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作出评价。(4)评价指标不但能够监测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运行绩效,还要能起到对节点企业的激励作用。 综合来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三个方面:●内部绩效度量。包括的指标有:成本、客户服务、生产率、质量管理等。●外部绩效度量。包括的指标有:用户满意度、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和规范。●综合供应链绩效度量。综合供应链绩效度量主要从用户满意度、时间、成本、资产等几个方面建立指标。除一般性统计指标外,应链绩效度量还有一些辅助性综合指标和定性指标。表3—3列出了用于评估供应链绩效的一些项目。 表3-3供应链绩效评估项目类别衡量项目计量单位供应链可靠性按时交货百分比订单完成提前期天数订单完成率百分比订单履行完备率百分比柔性和反应能力供应链反应时间长度天数上游企业客户服务柔性天数费用供应链管理成本百分比成本收益率百分比人均增加值数额资产利用供应库存总时数天数资金周转天数净资产周转次数 3.5.2供应链运行状态的评价指标检验和评价供应链的性能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评价指标有:●速度。指原材料、零部件、最终产品、各种信息流经过供应链的快慢程度。●柔性。柔性是指响应新的市场需求或需求变化时的能力,包括设计柔性和生产柔性。●质量。指设计、出售、生产、交付产品、售后服务和传递信息的优良程度。●成本。指供应链中变换为单位产品的费用。●服务。包括交货期内的产品交付率,未及时交付的处理方式,售后服务等。这是供应链运作全过程的最基本指标。 ●库存水平。这是作业过程中的实物指标,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库存。●集成。供应链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将链中的企业加以集成的形式,使得链中企业的资源能够共享,获得优势互补的整体效益。●协调。供应链的协调包括利益协调和管理协调。●简洁。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供应链的组织结构时,必须分析每一环节是否存在真正的价值增值活动。●稳定。供应链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形式。 3.5.3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指标(1)产销率指标。是在一定时间内己销售的产品与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包括三个具体指标: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供应链产销率。(2)产销绝对偏差指标。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总体库存水平,其数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越大,库存费用越高。(3)产需率指标。是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下游节点企业或用户对该产品需要量的比值。包括: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4)供应链产出(或投产)循环期或节拍指标。可分为如下具体指标:供应链节点企业零部件产出循环期、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出循环期。(5)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6)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成本指标。(7)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包括合格率、废品率、退货率、破损率、破损物价值等指标。 3.5.4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关系绩效的评价指标反映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绩效的评价指标以供应链层次结构模型为基础,根据供应链层次结构模型,对每一层供应链逐个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以用户满意度为中心,主要包括:(1)准时交货率。(2)成本利润率。(3)产品质量合格率。练习参见教材P83(END) 第4章企业供应物流管理知识点:企业供应物流的内涵;企业采购物流管理;供应商管理;物资储存管理。难点提要:供应物流模式;供应商关系管理;物资储存管理方法。本章要求:掌握:供应物流的概念;供应物流的业务环节与模式;现代供应物流的服务方式;企业采购与采购原则;企业采购流程;企业采购策略;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物资储存的任务、原则及主要定量分析方法。了解:供应物流合理化;采购管理内容;采购成本;供应商分类;传统定货储存方法。 4.1供应物流概述(详见教材P85)4.1.1企业供应物流的内涵供应物流是指为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对所需要一切物资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应管理等活动。1.企业供应物流的业务环节(1)采购。采购工作是供应物流与社会物流的衔接点,采购是企业生产的开始。(2)生产物资供应。供应工作是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的衔接点。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用料部门到供应部门领料,二是供应部门按时按量进行物资配送。(3)仓储与库存管理。(4)装卸与搬运。 2.供应物流模式(1)供应商代理形式。供应商代理形式是指供应商或者社会销售企业送货上门。(2)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代理。是在生产企业完成了采购程序之后,由销售方或者生产企业委托专业物流企业从事送货或者提货的物流活动。这种方式将逐步成为主流。(3)自供与外协。自供是生产企业上一生产环节的产品作为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材料来供应。外协是由生产企业自己组织所采购物品的供应物流活动,部分物品采用外协方式。(4)供应链物流供应。 3.现代供应物流服务(1)准时供应方式。(2)即时供应方式。(3)零库存供应方式。4.1.2供应物流合理化1.准确预测需求2.合理控制库存3.进行采购决策4.供应保障5.健全管理组织机构 4.2企业采购物流管理(详见教材P88)4.2.1企业采购概述1.采购的涵义采购就是购买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资,其过程包括提出采购需求、选定供应商、谈妥价格、确定交货及相关条件、签定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的过程。消费品采购与企业(生产)采购的区别见表4—1。 表4—1消费品采购与企业采购的区别企业采购消费品采购采购目的保证生产满足个人需求采购动机主要出于理性考虑还带有个人喜好或冲动采购功能专业职能、企业行为消费者个人行为采购决策多人参与、程序化过程个人决定产品与市场知识系统、宽广零散、有限采购量大小采购需求由生产及发展驱动、波动性强由生活所需导向、通常较稳定采购市场价格弹性有限弹性相对较大顾客数量有限、往往地域性集中数量很多、地域上分散 通常,企业依据其生产环境或制造环境可分为三类。●按库存生产的企业,一般采取流水作业,物资成批采购、标准化程度较高、采购功能相对简单,采购的商务化比重大;●按订单生产的企业,生产组织灵活迅速,生产设备一般按机群或工艺布局,采购要求较高,针对原材料、零部件等不同的物料应采取不同的采购及供应商管理方式:●按订单设计生产的企业,生产往往要求现场作业,采购通常是接受订单并确定设计以后开始,采购具有技术性强的特点。表4—2概括了不同生产环境对应的生产及采购特点。 表4—2不同生产环境对应的生产及采购特点生产环境按库存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设计生产作业方式流水线机群式或按:工艺特点现场作业生产特点产品导向工艺导向项目或设计导向产品特点数量大、标准化程度高品种多、质量要求高单件小批量、设计要求竞争优势低成本、及时交货高质量、按时交货专有技术及制造安装采购特点成批、标准化采购分类采购与管理技术性采购 2.采购分类及价格策略●按地区可分为国内采购和国外采购;●按采购方式分为直接采购、委托采购、调拨采购;●按采购政策分集中采购、分散采购;●按性质分为一般采购和项目采购:●按照采购主体可以分为政府采购和企业采购等等。采购价格是采购中最敏感的因素,常用的采购价格策略有:(1)招标采购(2)询价现购(3)比价采购(4)议价采购(5)定价收购(6)公开市场采购 3.采购部门的任务企业的采购至少具有以下任务:(1)保证本单位所需产品与服务的正常供应。(2)不断改进采购过程及供应商管理过程,以提高物资质量;(3)控制、减少所有与采购相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4)建立可靠、最优的供应配套体系。(5)利用供应商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产品或过程开发。(6)建立并维护本企业、本企业的良好形象。(7)管理、控制好与采购相关的文件及信息。4.企业的采购原则(1)适价;(2)适时;(3)适质;(4)适量;(5)适地。 4.2.2企业采购流程1.采购流程设计注意要点(1)采购结构应与采购数量、种类、区域相匹配。(2)先后顺序与时效控制。(3)关键点设置。(4)权利、责任或任务的划分。(5)避免作业过程中发生摩擦、重复与混乱。(6)采购流程应反映集体决策思想。(7)配合作业方式的改善。 2.采购作业流程通常采购作业流程由以下七个作业步骤组成。(1)采购申请。(2)选择供应商。(3)确定价格。(4)签约或签发采购定单。物料采购协议或定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其内容主要有:●采购物料的具体名称、品质、数量及其他要求;●包装要求及其运输方式;●采购验收标准;●交货时间和地点;●付款方法;●不可抗拒因素的处理;●违约责任及其他。 (5)跟踪协议或订单与稽核。(6)接受物料。采购方根据送达物料认真验收,验收时一般有如下要求:●确定验收时间或日期。●验收工作应按合约内容进行,以确定是否完全符合订单或合约要求。●确定验收人员和负责人员。●验收时,如发现物料存在质量或其他方面上问题时,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处理。●验收单据由验收人员签署,并对此负全部责任。验收单据被签署后,可作为采购方付款凭证之一。(7)确认支付发票与结案。 4.2.3采购策略1.选择供应商策略选择供应商一般应包括以下步骤:①建立专家评估组;②明确供应商选择范围;③建立指标体系;④逐项评估;⑤综合评分且确定供应商。2.物料品质策略所谓物料品质是指在一定生产标准范围内,满足买方的使用需求目的。●物料品质构成要素:①材料;②功能;③寿命;④稳定性;⑤安全性;⑥流行性。●约定物料品质的过程: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的物料品质约定。 3、采购价格策略:采购价格是指物料的成本和采购过程中所耗用的各种费用总和。采购价格直接影响采购企业的利润。●采购价格的组成:采购成本;采购过程成本;验收成本;运输及搬运成本;物料成本。●降低采购价格的基本途径。①选择物料供应商。②合理使用采购方式及方法。③对原有物料设计作重新修正或改进。④寻找原有物料的替代品。⑤选择合理运输方式。⑥加强采购过程标准化管理。⑦运用网络技术。 4.采购时间策略采购时间是指从采购物料至物料检验入库所花费的时间。一般包括:处理订购单时间、供应商制造物料时间或提供物料时间、运输交货时间、检验入库时间等。计算合理的采购时间往往根据以下两种不同制度而决定。●现用现购制度:①需用物料日期倒算采购时间,决定某一采购日期。②以成本为原则,计算采购时间。●存货控制制度:①在定量订货制下,当某一存货达到订购点时,即为采购日期。②在定期订货制下,每隔一定时期,即为采购日期。 5.采购数量策略(详见本章“库存控制管理”部分)6.供应链模式的采购策略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采购策略与传统采购策略的差异主要有:●为订单而采购,非为库存而采购。●从一般买卖关系转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变多源供应为少源供应。●变大批量少批次采购为小批量多批次采购。 4.2.4采购管理采购管理的目的是分解并执行企业采购政策,具有监督与服务支持双重角色。采购业务的管理有四个方面:业务支持、业务审核、优化调整、批准实施。1.业务支持(1)根据业务需求建立采购流程。(2)建立采购组织。(3)对采购业务进行配套建设。(4)日常业务过程中的管理支持(5)对采购业务运转状况进行量化测评。 2.业务审核(1)接收业务报告文档。(2)审核报告文档的正确性。(3)审核文档格式。3.优化调整(1)业务人员分析商讨改进意见。(2)确定优化调整措施。(3)措施实施。(4)形成业务报告新文档。 4.批准实施(1)接收业务报告新文档。(2)第一道批准手续。(3)必要时进行第二道批准手续。(4)进行业务操作程。 4.2.5采购成本(教材P96—98)1.采购价格与采购成本2.整体采购成本又称战略采购成本,是除采购成本之外,原材料或零部件在本企业产品中所发生的成本,它包括采购在市场调研、自制或采购决策、产品预开发与开发中供应商的参与、供应商交货、库存、生产、出货测试、售后服务等整体供应链中各环节所产生的费用对成本的影响。按功能来划分,整体采购成本发生在以下的过程中:开发过程、采购过程、企划过程、质量过程、服务过程。 3.降低采购成本降低采购成本的主要方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类:●优化整体供应商结构及供应配套体系●通过对现有供应商的改进来降低采购成本;●通过运用采购技巧和战术。“折扣”是企业产品销售最常用的促销方式。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类:付款折扣;数量折扣;地理折扣;季节折扣;推广折扣。 4.3供应商管理(详见教材P99)4.3.1供应商的分类及选择1.供应商的分类(1)伙伴型的供应商。(2)优先型供应商。(3)重点商业型供应商。(4)商业型供应商。2.供应商选择的因素评价和选择供应商,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①产品质量:②供货能力;⑧企业信誉及历来表现;④质量保证及赔偿政策;⑤产品价格:⑥技术力量:⑦企业财务状况;⑧通信系统;⑨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 4.3.2供应商的管理1.正确选择供应商2.重点管理方法在供应商管理中的应用3.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科学地考评4.保持供应商之间适度地竞争,优胜劣汰5.建立企业同供应商的密切合作,互荣共存的关系 4.3.3供应商关系管理1.供应商关系的发展传统的供应商与现代供应商比较。具体为:(表4-4)表4-3传统供应商关系管理与现代供应商关系管理的比较传统供应商关系管理现代供应商关系管理供应商数目多数少数供应商管理短期、买卖关系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仅限于采购部与供应商销售部之间双方多个部门沟通信息交流仅限于订货收货价格多项信息共享价格谈判尽可能低的价格互惠的价格,双赢供应商选择凭采购员经验完善的程序供应商对企业的支持无提出建议企业对供应商的支持下无技术支持 2.供应商关系层次还可以将供应商划分为五级不同层次的企业配套供应商:第一层次的供应商为“触手可及”的关系。第二层次的供应商要求企业对供应市场要有一定的把握。第三层次的供应商关系必须做到双方运作相互联系,其特征是公开、互相信赖。第四层次的供应商将成为一种共担风险的长期合作关系。第五层次是互相配合形成的自我发展型供应商伙伴关系。 3.供应商的伙伴关系(1)供应商伙伴关系的含义:供应商伙伴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达成的最高层次的合作关系,它是指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由双方为共同的、明确的目标而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2)建立供应商伙伴关系的益处。建立供应商伙伴关系的目标是:提高质量、保证供应、降低库存、取得技术支持,实现双赢。 4.独家供应独家供应策略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1)按客户要求专门制造的高科技、小批量产品,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又系专门小批量配套,往往不可能要求两家以上的供应商同时供应。(2)某些企业的产品及其零部件对工艺技术要求高,且由于保密的原因,不便让更多的供应商知道。(3)工艺性外协,因企业周围工业基础等条件所限,有可能只固定在一家供应商。(4)产品的开发周期很短,必须有伙伴型供应商的全力、密切配合。 4.4物资储存管理(详见教材P104)4.4.1物资储存管理概述1.物资储存的涵义企业物资储存,是指已采购入厂的物资,但尚未投入到生产领域,而在一定时间内需要在仓库内暂时存放。企业的物资储存包括四类:(1)经常储存。(2)保险储存。(3)季节储存。(4)竞争储存。2.物资储存的主要任务和原则物资储存的主要任务是:使物资储存经常处于合理水平,防止超储或不足的现象,使物资储存既能保证生产与供应的需求,又能加速物资周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生产和供应成本,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物资储存的主要原则:(1)合理原则。(2)适应性原则。 4.4.2物资储存定额1.物资储存定额的涵义物资储存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与组织条件下,企业完成的生产任务,保证生产进行所必须的经济合理的储存数量标准。物资储存定额是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的基础,是确定物资需要量和采购量,正确组织企业物资供应,核定企业储存资金定额的依据。2.物资储存定额的分类(1)按储存定额指标的计算单位分类●“实物量”物资储存定额。●“货币量”储存定额。●“时间”储存定额。(2)按储存定额的综合程度分类●个别物资储存定额。●类别物资储存定额。●综合物资储存定额。(3)按物资储存的作用分类。可以划分为经常储存定额、保险储存定额、季节储存定额和竞争储存定额 3.影响物资储存定额的因素(1)企业内部因素●企业的性质和特点。●企业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企业内部物资管理体制。●企业管理水平。(2)企业外部因素●社会物资生产发展水平。●物资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管理水平。●物资管理体制。●运输力的发展和运输管理水平。●物资本身的性质。 4.4.3物资储存的定量分析(教材P106—115)1.储存定额的确定(1)经常储存定额的确定经常储存定额,是为了保证在前后两次进货间隔期内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须的物资储存数量标准。在一般情况下,进货批量大,间断期长,而出库则是批量少,间隔期短。确定经常储存定额的方法公式表示为:经常储存定额=(平均供应间隔天数+验收入库天数+使用前准备天数)×平均每日需要量也可表示为:Q=C·T式中Q——表示经常储存定额;C——表示平均每日需用量:T——表示周转储存天数。决定经常储存定额的主要因素是周转储存天数和平均日需要量。周转储存天数主要包括:供应间隔天数、验收入库天数、使用前准备天数。 (2)保险储存定额的确定保险储存定额,是为了防止物资供应过程中,发生到货延期或来料品质不符等不正常现象时,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储存的物资数量标准。保险储存定额,主要是由保险储存天数和平均每日需要量确定。其计算公式为:保险储存定额=保险储存天数×平均每日需求量保险储存天数,一般是考虑供应条件后确定的,也可根据上年统计资料中实际到货平均延期天数确定的。所谓延期,是指实际到货天数大于平均供应天数之间的差额天数。(3)季节性储存定额确定季节性储存定额,是指企业为克服某些物资供应的季节性或生产消耗的季节性因素影响,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而建立的物资储存数量标准。计算公式为:季节性储存定额=季节储存天数×平均每日需要量 2.ABC分类控制法(见教材P109—110)(1)ABC分类控制法的涵义ABC分类控制法是指将库存货物按重要程度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货物),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货物)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货物)三个等级,针对不同类型级别的货物进行分别管理和控制的方法。(2)ABC分类控制法的主要步骤①对库存货物进行排队。对库存货物通常按资金比例和品种项目比例这两个指标来分类。如表4-5所示。 ②对库存货物分类。编制库存货物ABC分类表。ABC分类表述基本思想认为:A类库存品种少但资金占用大,即A类库存品种约占库存品种总数的5%~15%,而其占用资金金额占库存金额的70%一75%:B类库存品种约占库存品种总数的15%~40%,其占用资金金额占库存总金额的15%一25%;C类库存品种约占库存品种总数的40%以上,其占用资金金额占库存总金额的10%以下,如表4-6所示。③对库存货物进行ABC分类之后,对不同级别的货物进行不同的管理和控制。对上述管理和控制要求如表4-7所示。 表4-5库存物资一览表物资序号年需要量(件)(1)单价(元)(2)库存资金(元)(1×2)1503.00150.00210001.051050.0034752.00950.0041010.00100.00526000.501300.0066005.003000.00710000.25250.008200011.0022000.00930000.10300.00101000.4040.00116000.1060.00124402.501100.0013200000.25500.00合计13875308000.00 表4-6物资的ABC分类表级别库存资金占总库存资金(%)累计百分数占总品种数(%)A2200071.471.414.4B30009.824.136.913004.211003.610503.49503.1C5001.64.548.73001.02500.81500.51000.3600.2400.2 表4-7ABC分类管理和控制表项目A类货物B类货物C类货物控制程度严格一般简单库存量计算按模型计算一般计算简单或不计算进出记录详细一般简单检查次数多一般少安全库存量低较大大 3.经济订购批量法经济订购批量法,是指以某种物资的经济订购批量为依据来确定储存定额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把各种主要影响经济储存定额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在找出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之后,求出经济上合理的经常储存定额。经济订购批量是指订购费用和储存费用两者之和总费用最低的一次订购数量。与经常储存量大小有关的费用有两类:储存费用和订购费用。 设定:TC:年总库存成本。PC:年平均进货成本。HC:年保管仓储成本。D:年需要量(或采购订货量)P:货物购买价格。Q:每次订货数量。I:每次订货成本。J:单位货物保管仓储成本。F:单位货物保管仓储成本与单位货物购买价格的比率(即:J/P)。 不难发现平均库存量为(Q/2,每年保管仓储成本为((Q/2)×J,每年订货成本为(D/Q)×I,每年采购进货成本为D×P+(D/Q)×I,每年总库存成本(TC)为采购进货成本(PC)与保管仓储成本(HC)之和(如图4-1所示)。0CQTCHCPC具体方程如下:TC=PC+HC=D×P+(D/Q)×I+(Q/2)×J=D×P+(D/Q)×I+(Q/2)×F×P对上式求导数,并令求导为零,通过整理后得出:Q﹡=图4-1成本关系图 上述经济模型是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基础上的一种简单模型,但在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理想,存在着许多复杂性。教材中介绍:采购数量变动引起采购价格下降对经济采购批量的影响(P112—113)。 4.传统订货储存方法(1)定量订货制定量订货制度是指当库存货物量下降到某一库存数量(订货点)时,按现定数量(以经济订货批量计算)组织货物补充的一种库存管理制度。其特点是:订货点不变,订购批量不变,而订货期隔期不定。订货点确认的计算公式如下:订货点=到货间隔期×平均每天耗用量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就要考虑安全库存这一概念,所谓安全库存就是为了预防临时用量增大或到货间隔期延长而多储存库存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安全库存=(统计每天最大耗用量-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到货间隔期根据考虑安全库存这一因素,对订货点公式进行修正,其修正后的订货点计算公式如下:订货点=到货间隔期×平均每天耗用量+安全库存=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到货间隔期确定了订货点后,就必须考虑订货量,订货量的确定可参照经济订货批量来进行。 图4-2定量订货法简图库存量时间aLLLaa (2)定期订货制定期订货制度是指按预先确定的相对不变的订货间隔期进行订货补充库存量的一种库存管理制度。其特点是:订货间隔期不变,订购货物量不定。订购货物量的计算公式如下:订货量=最高库存量一现有库存量一订货未到量+顾客延迟购买量一般认为,A类货物宜采用定期订货制,B类和C类货物可采用定量订货制。 库存量时间t1R1R2R3R4t2t3t4Q1Q2Q3Q4图4-3定期订货法简图本章练习参见教材P116(END) 第5章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知识点:生产物流与生产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类型的划分及特征;分别说明不同生产类型下的企业生产物流的特征;供给推动模式的基本思想、特点及技术方法;需求拉动模式的基本思想、特点及技术方法。难点提要: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物流特征;不同模式下的的技术方法。本章要求:掌握:生产物流与生产物流管理。组织生产物流的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企业生产物流的管理原则。MRP.DRP.MRPⅡ.JIT.QR.ECR.ERP.等基本内容。了解:企业生产方式的类型。企业生产过程的组织类型。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物流。 5.1企业生产物流概述(详见教材P118)企业生产物流是指原材料、燃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个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的全部生产过程。1.影响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不同生产过程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的构成与下列因素有关:(1)生产工艺。(2)生产类型。(3)生产规模。(4)专业化与协作化水平。 2.管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条件在企业生产物流组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过程的连续性(2)物流过程的平行性(3)物流过程的节奏性(4)物流过程的比例性(5)物流过程的适应性 5.2企业生产物流管理(详见教材P120)5.2.1企业生产方式类型生产方式是表明企业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方法和运作过程,不同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客户需求、物流流动、设备和制造等方面的特征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企业的生产过程一般包括: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加工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生产物流服务过程,其核心是加工过程。生产过程的组织,就是要根据客户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类型的性质,对加工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生产物流管理依赖于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 1.按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的性质分类可以将生产加工分为:处理流程型和制造装配型。(1)处理流程型生产方式处理流程型生产方式的物流对象一般是企业或有组织的用户,客户数量较少;其产品的品种数量较少,标准化程度较高:产品按需求定制的情况较少,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从设备性质和制造性质来看,处理流程型生产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设备维护是这类生产与作业管理的一项关键职能。 (2)制造装配型生产方式制造装配型生产方式的产品品种数量繁多,结构复杂,虽然零部件能以适当方式实现标准化,但整体上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按客户要求定制的现象较普遍,产品寿命周期相对较短,更新速度较快:由于大多数产品属于最终产品,故生产系统受客户需求波动的影响较大。 2.按产品根据客户要求定制的程度分类(1)存货生产方式。是在市场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地产出产品并入库存货,以存货供应客户,产品存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2)订货生产方式。是在收到客户的订单之后,才按客户的具体要求组织生产,进行设计、供应、制造和发货等工作。订货生产方式还可以按客户定制需求进一步划分为:①订货组装方式。②订货制造方式。③订货工程方式。在三种订货生产方式中,订货工程方式的生产周期是最长的。 3.按照加工过程中材料的流动方式和集中处理程度分类(1)大量流水生产大量流水生产是在较长的时间内重复进行一种或少数几种相似产品的大量连续生产。(2)单件小批量生产单件小批量生产是在接受单件或小批量订货后,才开始组织生产活动的生产方式。(3)成批轮番生产成批轮番生产是一种介于大量流水与单件小批量生产之间的生产方式,其产品产量比大量流水生产少,而产品品种较多,各种产品和零部件在计划期内成批轮番地生产。(4)大规模定制生产大规模定制生产是指对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个别生产,它以普通消费者都能付得起的价格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是一种以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满足客户特定需求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系统。注意以上生产方式各自的特点。(见教材P122) 5.2.2企业生产过程组织类型1.工艺专业化就是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在工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内,集中着同种类型的生产设备和同工种工人,每一个生产单位只完成同种工艺方法的加工或同种功能。2.对象专业化就是以产品(或零件)为对象来设置生产单位。在对象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内,集中了为制造某种产品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工人,对其所负责的产品进行不同工艺方法的加工。每一个生产单位基本上能独立完成该种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 5.2.3企业生产物流的类型划分生产物流类型与划分生产类型可以看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1.从物料流向的角度分类根据物料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流动的特点,把生产物流分为项目、连续、离散三种类型。(1)项目型生产物流。是固定式生产中的物流凝固,即当生产系统需要的物料进入生产场地后,几乎处于停止的“凝固”状态,或者说在生产过程中物料流动性不强。(2)连续型生产物流。是在流程式生产中物料均匀、连续地流动,不能中断。(3)离散型生产物流。是在加工装配式生产中,产品生产的投入要素由许多可分离的零部件构成,各个零部件的加工过程彼此独立。 2.从物料流经的区域和功能角度分类(1)工厂间物流,是指在大型企业各专业厂间的运输物流或独立工厂与材料、配件供应厂之间的物流。(2)工序间物流,指生产过程中车间内部和车间、仓库之间各个工序、工位上的物流。 5.2.4企业生产物流的特征从物流的角度看,企业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物料输入——转化——输出的物料流程系统。1.单件小批量生产的物流特征(1)品种的多样性,使制造过程中,采购物料所需的供应商多变,外部物流较难控制;(2)生产过程原材料、在制品占用大,几乎无产成品占用:(3)物流在加工场地的方向不确定、加工路线变化极大,工序之间的物流联系不规律;(4)生产的重复程度低,从而物料需求与具体产品制造存在对应的相关需求。(5)单件生产,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存在低重复性,物料的消耗定额不宜准确制定。 2.成批轮番生产的物流特征(1)物料生产的重复度介于单件生产和大批量生产之间,一般采用混流生产。(2)以物料需求计划(MRP)实现物料的外部独立需求与内部从属需求之间的平衡。(3)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采用并行工程处理,物料消耗定额容易准确制定。(4)生产品种的多样性,对制造过程中物料的供应商有较强的选择要求,外部物流的协调较难控制。 3.大量流水生产的物流特征(1)物料被加工的重复度高,物料需求的外部独立性和内部相关性易于计划和控制。(2)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标准化程度较高和相对稳定,物料的消耗定额容易准确制定。(3)生产品种的单一性,使制造过程中物料采购的供应商比较固定,外部物流相对较容易控制。(4)为达到物流自动化和效率化目的,强调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各功能的系统化。 4.大规模定制生产的物流特征(1)采取生产延迟策略。(2)在时间维度优化方面,关键是有效地推迟客户订单分离点。(3)在空间维度优化方面,关键是有效地扩大相似零件、部件和产品的标准化范围。(4)按照大批量生产模式生产出标准化的基本型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按客户订单的实际要求对基本型产品进行重新配置和变型。(5)物料的采购、设计、加工、装配、销售等流程要满足个性化定制要求。(6)创建可定制的产品与服务是关键。(7)库存不再是生产物流的终结点。(8)生产品种的多样性和规模化制造,要求物料的供应商、零部件的制造商以及成品的销售商之间的选择将是全球化、网络化的。 5.2.5企业生产物流的管理原则生产过程中,物流管理应体现以下原则:1.连续性、流畅性2.平行交叉性3.比例性、协调性4.均衡性、节奏性5.准时性6.柔性、适应性 5.2.6企业生产物流的组织形式1.生产物流的空间组织生产物流的空间组织是相对于企业生产区域而言,目标是如何缩短物料在工艺流程中的移动距离。(1)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生产物流。是把同类的生产设备集中在一起,对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相同工艺的加工。(2)按对象专业化形式组织生产物流。是把生产设备、辅助设备按生产对象的加工路线组织起来。(3)按成组工艺形式组织生产物流。是结合了上述两种形式的特点,按成组技术原理,把具有相似性的零件分成一个成组生产单元,并根据其加工路线组织设备。 2.生产物流的时间组织生产物流的时间组织是指一批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各生产单位、各道工序之间在时间上的衔接和结合方式。物料有三种典型的移动组织方式,即顺序移动、平行移动、平行顺序移动。(1)顺序移动方式。是指一批物料在上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毕后才整批地转移到下道工序继续加工。(2)平行移动方式。是指一批物料投入后,在前道工序加工一个物料以后,立即送到后道工序去继续加工,形成前后交叉作业。(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是指每批物料在每一道工序上连续加工没有停顿,并且物料在各道工序的加工尽可能做到平行。图5—1A;图5—1B;图5—1C,分别表示三种工件移动方式。 顺序移动:加工工序加工周期图5-1A顺序移动方式 平行移动:加工工序加工周期图5-1B平行移动方式 平行顺序移动:加工周期加工工序图5—1C平行顺序移动 5.3企业生产物流运作模式(详见教材P130)5.3.1供给推进模式供给推动模式的基本思想是:生产的目标应是围绕着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而生产物流要严格按照反工艺顺序确定。信息流与生产物流完全分离,信息流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按生产作业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物料加工任务。供给推进式模式下物流管理的特点是:(1)在管理标准化和制度方面,重点处理突发事件。(2)在管理手段上大量运用计算机管理。(3)在生产物流方式上以零件为中心,强调严格执行计划,维持一定量的在制品库存。(4)在生产物流计划编制和控制上,以零件需求为依据,计算机编制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作业计划。执行中以计划为中心,工作的重点在管理部门。 供给推进模式下物流管理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1.物料需求计划(MRP)(见教材P131—133)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sRequirementPlanning,MRP),是目前世界上推广使用最普遍的现代管理方法之一,它是借助电子计算机来制定物料需求计划的一种方法,在实践中己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MRP系统工作原理,见图5-2)。(1)以反映产品与零部件之间从属关系的物料清单表(BOM)作为MRP的基础。MRP的原理和方法是建立在生产与库存管理基础上,物料管理中将物料的需求分为独立需求和从属需求两类。(2)按时间分段计算物料需求。(3)MRP的实现,需要企业全方位的支持和大量的企业数据资料。 已知客户的订单随机客户的需求预测生产计划(MPS)工程设计变更库存事物处理辅助报告例外报告计划报告企业运行情况报告报告用于库存和生产控制的计划订单日程生产大纲库存记录文件物料清单文件物料计划(MRP计算机程序)生产活动报告包括库存文件在制品文件订购文件图5-2MRP系统原理 2.配送需求计划(DRP)(见教材P133—134)配送需求计划(distributionRequirementPlanning,DRP)是指借助MRP的原理,在配送的环境下统一物料配送需求的一种动态方法。在供应链上,DRP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对企业而言,DRP既可用于规划原材料的进货、补货安排,也可用于企业产成品的配送计划。在逻辑上,DRP是物料需求计划MRP的扩展。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根本的差异:MRP通常是在一种从属需求的情况下运作的,由企业制定和控制的生产计划所确定,而DRP是在—种独立需求的环境下运作的,由不确定的客户需求直接确定存货需求。综合的DRP/MRP系统功能模型图,如图5—4所示。DRP的综合存货计划系统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系列的好处,主要表现在营销和物流方面。 DRP在物流方面的优点集中表现在:(1)由于实行了协调装运,降低了配送中心的运输费用;(2)DRP能准确确定何时需要何种产品,降低了存货水平和仓库空间需求;(3)DRP减少了延迟供货现象,降低了客户的运输成本;(4)改善了物流与制造之间的存货可测性和协调性;(5)DRP能有效地模拟存货和运输需求,提高了企业的预算能力。尽管DRP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它本身还有诸多局限,在应用时要注意:(1)DRP计划系统需要每一个配送中心精确的、经过协调的预测数。(2)DRP系统要求配送设施之间的运输具有固定而又可靠的完成周期。(3)由于生产故障或递送延迟,综合计划常受运行系统紧张或时间表频繁改动的影响。 3.制造资源计划(MRPⅡ)(见教材P135—136)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MRPⅡ)是以物料需求计划(MRP)为核心覆盖企业生产活动所有领域、有效利用资源的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人—机应用系统。MRPⅡ的特点可由以下说明,每一项特点都含有管理模式的变革和人员素质或行为规范变革两方面内容,这些特点是相辅相成的。(1)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2)管理系统性。(3)数据共享性。(4)动态应变性。(5)模拟预见性。(6)物流、资金流的统一。以上这些特点表明,MRPⅡ是一个完整的经营生产管理计划体系,是实现制造业企业整体效益的有效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MRPⅡ的发展方向大致有如下几种:●MRPⅢ。这是由MRPⅡ与准时制造(JIT)混合加上专家系统(ES)、并行工程(CE)和承担该系统运行的管理人员融为一体而成,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生产管理方式。它均衡分担了负荷,增强了灵活性,有效地解决了传统MRPⅡ中提前期静态和对能力变化的不敏感性。●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LP)。是在MRPⅡ基础上融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如JIT、质量管理和按客户要求制造等。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它是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给出了新的结构,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GT-MRPⅡ一体化(GT为GroupTechnology,成组技术)。它主要针对解决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生产率问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CIMS),它是未来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 5.3.2需求拉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物流管理特点是:(1)在管理标准化和制度方面,重点采用标准化作业。(2)在管理手段上,把计算机管理与看板管理相结合。(3)在生产物流方式上,以零件为中心,强调物流平衡而没有在制品库存,从而保证物流与市场需求同步。(4)在生产物流计划编制和控制上,以零件为中心,计算机编制物料计划、并运用看板系统执行和控制;以实施为中心,工作的重点放在制造现场。(5)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相比较,在库存的认识上,认为基于整个生产系统而言,“风险”不仅必然来自于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部的在制品库存。 需求拉动式模式物流管理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1.准时生产方式(JIT)(见教材P138—141)日本丰田公司创造了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即准时生产(JustInTime,JIT)。准时生产一般表述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数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也就是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物流系统。一般来说,制造系统中的物流方向是从零件到组装再到总装。而JIT方式却主张从反方向来看物流,即从装配到组装再到零件。这就是JIT的基本思想——适时、适量、适度(指质量而言)生产。(1)JIT的目标。对生产系统的总装线来说,JIT的目标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 (2)JIT系统的特点。●JIT是一种积极和动态的系统,它强调在批量、准备时间、提前期、废品率、成本及质量方面的持续改进,全面地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消除一切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降低库存,减少工件等待和移动时间,对问题采取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检查。JIT系统没有必须达到的标准,所有的业绩都是不断前进的过程而不是终点。●JIT系统以市场拉动为方式,以看板管理为手段,采用“取料制”即后道工序根据“市场”需要的产品品种、数量、时间和质量进行生产,一环扣一环地“拉动”各个前道工序,对本工序在制品短缺的量从前道工序取相同的在制品量,从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松弛点,实现产品“无多余库存”以至“零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有效性。●JIT采用强制性方法解决生产中存在的不足。 (3)JIT方式的技术体系构造。以JIT思想为宗旨的生产物流运作方式,不仅是对企业生产物流及时性的要求,它同样涉及到与之有关的物料供应企业的生产物流能否及时到位的问题。所以,只有保证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的JIT方式,才能真正保证生产物流的JIT。(见图5-5)(4)JIT方式的实现手段——看板管理所谓看板,是一种生产过程中的指令传送工具,可以是卡片、料卡等。●看板的功能。①传递生产、运送的工作指令。②防止过量生产和运送。没有看板,不能生产。③进行目视管理。④不断改善的工具,通过减少看板,减少库存。●看板的种类及使用方法。具体方法是:①工序内看板。②信息看板。③工序间看板。④对外订货看板。看板的回收与分发,现在一般借助计算机进行管理。 2.期量反应方式(见教材P141—142)(1)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QR)。是指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产品,而是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调动资源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QR是美国纺织服装业发展起来的一种整体业务方法。作为QR基础的是准确把销售动向。QR有效运行条件是:①要适应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制造厂要建立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经营体制。②同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要建立起战略联盟伙伴关系。③要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2)高效客户反应(EffcientConsumerResponse,ECR)。是通过供应链的协助,提高零售商的销售效率,在必要的时候,将必要的商品,按照必要的数量,以最高的效率供应给零售商是ECR的目的。这也是供应链物流的一种形式。ECR由四项管理策略组成:高效率存货、高效率补充库存、高效率促销、高效率引进商品。 5.3.3企业资源计划(见教材P143—146)1.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思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ERP)是美国GartnerGroup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根据GartnerGroup的定义,ERP系统是“一套将财会、分销、制造和其它业务功能合理集成的应用软件系统。”从纯技术的角度讲,ERP实际上是一种集成化软件系统。ERP的基本思想是将制造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 ERP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它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绩效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集成现代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2.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目标通过EPR系统,企业能对其全部或部分资源进行掌握、跟踪、调查,进而达到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实现企业成长的目标。(1)生产和物流管理。该管理目标基本上是由MRPⅡ派生而来。(2)财务管理。ERP概念提出后,财务管理开始与生产管理整合起来。(3)人力资源管理。ERP系统的导入使决策过程趋向扁平化。(4)供应链及客户关系管理。 3.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特点(1)ERP是一项管理工程,而非单纯信息技术。(2)实施ERP要以需求调研为基础。(3)技术选型合理是ERP获得成效的关键。(4)培训要贯穿ERP系统实施的始终。4.ERP应用成功的标志ERP应用是否成功,原则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衡量:①系统运行集成化;②业务流程合理化;③绩效监控动态化;④管理改进持续化。本章练习参见教材P146(END) 第6章销售物流与包装管理知识点:销售物流及流程;销售物流的方法;订单处理过程;包装及包装材料;销售配送。难点提要:定性与定量预测预测方法本章要求:掌握:销售物流及内容;影响销售预测的因素及分析方法;销售预测的内容、原则、步骤;订单处理的过程;包装材料的形式及技术;销售配送中心的职能。了解:销售渠道的类型及选择;销售物流合理化;包装的作用、包装标志与标记;配送的分类。 6.1企业销售物流概述(详见教材P149)企业销售物流是企业产品离开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它服务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与企业的销售工作密切相关。6.1.1企业销售工作与物流1.企业销售工作的基本内容企业的销售物流活动渗透于企业销售工作之中,因此,只有准确了解企业销售工作的基本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销售物流活动,体会销售物流活动在企业销售工作中的作用。(1)商情工作。(2)市场开拓。(3)编制销售计划。(4)做好产品定价。(5)承接客户订货。 (6)做好产品的广告和宣传工作,制定相应的策略。(7)选择产品商标,制定商标使用策略。(8)参与研究、设计和改进产品的包装、装潢工作,制定包装、装潢策略。(9)组织产品的入库、保管、出库、发运和货款回收工作。(10)做好销售服务工作,制定销售服务策略。(11)做好产品的推销工作,正确选择销售渠道,制定销售渠(12)协调与商业、外贸、物资等流通部门的关系,解决有关销售工作的矛盾。 2.企业销售渠道的基本类型通常企业的销售物流活动会根据不同的销售渠道而采取不同的运作方式。企业销售渠道一般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在直接销售渠道下,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直接进行销售活动。●在间接销售渠道下,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的销售活动,需要通过中间商才能实现,中间商主要以批发商、代理商、企业的销售公司、零售商等形式存在,销售过程中参与的中间商越多,企业在销售渠道中的费用越多;参与的中间商越少,企业的销售渠道越扁平,在渠道中的费用越少。图6—1是企业销售渠道的简易图,表示两种基本销售渠道的简要结构。 图6—1企业销售渠道简易图中间商生产者消费者间接销售渠道直接销售渠道实践中,企业较多地采用混合型销售渠道:既有直接渠道又有间接渠道。对这样的企业而言,销售渠道管理的关键就是产品在两种销售渠道上销售数量的比例分配问题。 3.企业销售渠道的选择在市场理论中,消费品按照产品的需求特性分成:便利品、选购品和特殊品三种。●便利品是一些替代性很强的产品,要求企业的销售渠道具有广泛性,尽可能多地选择中间商来销售企业产品,使消费者比较容易获得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是这类消费品的典型;●选购品,意味着消费者愿意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后再进行购买活动,因此选购品的销售渠道可以相对便利品缩小,即减少中间商的数量,只在主要的商场、专卖店进行销售,这类产品主要是时装、家具、汽车等;●特殊品,消费者对其要求更严,需要更多的比较,甚至愿意接受订做,因此特殊品的销售渠道可以进一步减少中间商,有的特殊品可以采用直接销售。 企业选择销售渠道时,直接渠道的选择较为简单。就间接渠道选择而言,可供,选择的方式主要有:(1)广泛分销。(2)独家分销。(3)选择性分销。这三种情况刚好与消费品的三个类别近似相对应:广泛分销——便利品;独家分销——特殊产品;选择性分销——选购品。在实际的渠道选择中,还应考虑:①国家产品销售政策、或其他限制措施;②可供选择的中间商的数目;③企业自身的销售实力,对销售渠道的控制水平等。 4.销售渠道的新发展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深入发展,企业也开始注意到共同决策所能带来的优势,生产企业与下游销售渠道的各环节——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之间通过战略联盟或合作经营等形式而形成的纵向一体化构筑了现代新型的销售渠道。 6.1.2企业销售物流内涵(见教材P152—154)1.企业销售物流的概念销售物流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将产品的所有权转给客户的物流活动,是产品从生产地到客户的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是以实现企业销售利润为目的的,销售物流是包装、运输、储存等诸环节的统一。销售物流以产品离开生产线进入流通领域为起点,以送达客户并经售后服务为终点。销售物流是生产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连接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销售物流是以实现销售为目的。它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实现销售利润,因此物流本身所实现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及加工价值在销售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销售物流要以客户为中心,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销售物流的服务性要求销售物流必须快速、及时,这不仅是客户和消费者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2.企业销售物流的流程图6—2(见教材P153)中用不同的形式的箭头表示了三种企业可以选择的销售渠道:①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②配送中心——零售商——消费者;③配送中心——消费者。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消费者零售商运输包装运输包装图6-2企业销售物流的流程图 销售物流中的基本作业环节主要包括:(1)产品存储。(2)运输包装。(3)产品发送。(4)信息处理。 6.1.3销售物流合理化1.销售物流合理化的实现许多企业把销售物流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把适当的商品送达客户手中,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达到上述目标,因为没有任何一种销售物流体系能够既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减少销售物流成本,同时又使客户完全满意。企业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销售物流合理化的实现。(1)销售物流的职能成本与系统成本的矛盾●职能成本是为了实现销售活动,仓储、运输、包装等各职能部门所投入的成本。●系统成本是整个销售物流活动过程中各职能成本的总和。企业应从整个物流系统的成本来制订物流决策,而不能仅降低个别职能部门的成本。 (2)制订系统方案,进行综合物流成本控制①直销方案的综合物流费用分析。②中转运输方案的综合物流费用分析。③配送方案的费用分析。(3)销售物流的统一管理在销售物流过程中,仓储、运输、包装决策应该是互相协调的。在不少企业,而不能物流运营权分割给几个各自独立的部门,这就会使控制权过于分散,而产生利益冲突。 2.销售物流合理化的形式销售物流合理化的形式有大量化、计划化、商物分离化、差别化、标准化等多种形式,下面分别给予简单介绍。(1)大量化。这是通过增加运输量,实现规模经济,使物流合理化的一种做法。(2)计划化。通过适当控制客户订货量,使发货均衡化。(3)商流、物流分离。(4)差别化。根据商品周转的快慢和销售对象规模的大小,把仓储地点和配送方式区别开来,这就是利用差别化实现合理物流的策略。(5)标准化。 6.2企业销售物流预测(详见教材P156)销售预测是销售计划的前题,同时还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安排、其他工作计划、原材料采购、资金筹措与投入、库存控制以及设施或技术投入等,销售预测是销售物流的基础。6.2.1销售预测的影响因素(见教材P156—157)影响销售预测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表6—1)。●外部因素是指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变化、经济发展状况、同业竞争水平以及政府采购动向等。●内部因素是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包括销售队伍规模、人员素质、广告预算、促销手段、产品质量、交易条件、交易方法、售后服务等。 表6-1影响销售预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营销活动政策:产品政策、价格政策、销售途径政策、广告及促销政策等市场需求:市场是由特定的消费群体所决定的,企业所能做的就是对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或者进行诱导。一般的市场预测方法有市场调查法、消费者论断法、市场试验法等销售政策:市场定位、交易条件或付款条件、销售方法策略的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受经济政策、投资环境、国民产值、人均收入、资源耗费等因素影响业务员:销售活动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活动,所以人为因素对于销售额的实现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力同业竞争状况:企业销售额的高低,深受同业竞争者的影响。知己知彼,企业必须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适时调整生产、销售、物流、服务等政策生产状况:是否能与销售收入配合?今后是否产生问题等政府采购与集团消费:政府的采购和集团消费一般数量较大,采购何种商品,需要什么价格,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广告与促销:广告的社会认知,各种促销方式的运用。消费政策:适时出台的刺激消费政策也会影响到市场的变化,如公务员加薪、调高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标准等 6.2.2销售预测的过程及模式(见教材P157—158)1.销售预测过程销售预测过程如图6-3所示。确定预测目标整理分析企业过去现在的实绩内部因素初步预测外部因素调整预测公司目标可行不可行执行评估图6—3销售预测过程 2.销售预测模式销售预测模式如图6-4所示。相关工业的市场潜力经济、人口、社会因素国家经济及销售项目预测影响企业市场占用有率的因素竞争及法律因素销售潜力经济、军事、政治消费者偏好内部因素销售预测时期、消费者、地区、产品等综合意见销售人员意见销售经理意见过去的实绩经销商意见市场调查消费者意向调查图6-4销售预测模式 6.2.3销售预测的原则、内容与步骤1.销售预测的原则①可知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连续性原则。④类推性原则。⑤因果性原则。2.销售预测内容(见教材P159—160)(1)企业经营地区范围内社会商品购买力发展趋势预测。(2)企业生产经营商品的需求趋向预测。(3)产品生命周期以及新产品投入市场成功率的预测。(4)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5)预测市场总潜力。(6)预测地区市场潜力。(7)市场占有情况预测。3.企业销售预测步骤销售预测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1)搜集预测资料。(2)分析判断。(3)选定方法,作出判断。(4)分析误差,完成预测报告。 6.2.4定性、定量预测法1.定性预测分析法定性分析方法则是依据预测者个人的经验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影响市场变化、企业物流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来预测市场的变化。特点是简便易行,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运算过程。(见表6-3定性预测分析方法)2.定量预测分析法定量预测方法是根据一定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来确定各变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据此预测产品销售情况的变化。定量预测的特点是能够较准确地测算市场的发展趋势,为销售管理决策提供确切的依据。(见表6-2定量预测分析方法) 定量预测法预测方法内容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算术平均法以观察期数据之和除以求和时使用的数据的个数,求得平均数的方法。常用的算术平均法有简单算术平均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两种几何平均法运用几何平均数求出发展速度,然后对销售量进行预测。几何平均数是将观察期n个资料相乘,开n次方后所得的n次方根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移动平均法将观察期内的数据由远而近按一定跨越期进行平均,取其平均值,然后,随着观察期的推移,根据一定跨越期的观察期数据也相应向前移动,每向前移动一步,去掉最早期的一个数据,增添原来观察期之后期的一个新数据,并逐一求得移动平均值,最后将接近预测期的最后一个移动平均值,作为确定预测值的依据。移动平均法有一次和二次移动平均法之分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法是以特殊的等比数列为权数的加权移动平均法。它适用于预测呈长期趋势变动和季节变动的销售量。指数平滑法可分为一次指数平滑法和多次指数平滑法趋势延伸法寻求事物发展与相对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趋势延伸法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是根据企业的销售历史数据编制时间序列,运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函数。趋势延伸法可分为直观法、拟合直线方程法、曲线趋势法等季节指数法以市场的循环周期为特征,根据预测目标各个日历年度按月(或按季)编制的时间序列资料,以统计法测出反映季节变动规律性的季节指数,并利用季节指数进行近期销售预测的一种预测方法回归分析预测法在企业持续销售预测中,利用回归分析可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相关的密切程度,探索出它们之间合适的数学表达式,近似地确定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销售回归预测分析又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6-2定量预测分析方法 定性预测法预测方法内容类推预测法相关类推法从已知相关的各种市场因素之间的变化,来推断销售目标的未来发展趋向。包括从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来预测产品的销售量;从可替代品市场需求变化来预测产品的需求情况;从互补商品的市场需求变化来预测产品的销售情况对比类推法把预测目标同其他类似事物加以对比分析,来推断其未来发展趋向。例如,对比国外某些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产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开发的变化情况、某些商品的消费倾向花色款式的流行趋势等,来预测我国的同类产品有关指标的发展变化趋向。还有,我们也可以把相近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用来推断预测产品的情况。经验判断法销售经理判断法由负责产品销售的经理召集产品销售、市场研究、生产管理、财务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员,共同研究,然后由销售经理确定预测值。这种方法受销售经理以及与会人员主观倾向影响较大销售人员综合意见法由主管产品销售的负责人召集有关的销售人员共同进行预测。这种方法预测速度比较快,也比较准确。其缺点是它具有较多的主观因素,容易受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偏见的影响综合判断法综合销售经理与销售人员的意见,作为销售预测的结果。可以采用加权平均值法来进行计算客户调查法顾客需要直接调查法或者称买主意向调查法,就是企业直接向客户了解在下一个时期(即预测期)中需要购买本单位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同时,调查客户的意见,分析客户的需求变化趋势,参照市场状况,预测下一时期的销售量。客户调查法用于工业品的需调查,其可求调查预测,其准确性远胜于用于消费品的需求预测。对于消费品来说,用于耐用品的调查,其可靠性又高于日用品和选购品。一般日用品的购买行为,往往受许多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采用客户调查法,不确定性就会增加。客户调查法投入较大,调查情况比较困难,但结果比较准确表6-3定性预测分析方法 6.3订单处理(详见教材P162)6.3.1订单处理的一般过程订单处理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大量数据。(2)能够进行严格的数据编辑处理,确保正确性、时效性。(3)可以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积累。(4)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进而加速业务的时程。订单处理流程指包含客户订货周期中的诸多活动。具体而言,包括:订单准备;订单传输;订单录入;订单履行;订单跟踪,如图6-5所示。 订单准备购买信息订单传送订单录入核查库存核查信用核查准确性订购补交货取消订货转录开具帐单订单履行直接提货生产或采购运输包装配送调度准备运输单据订单跟踪与客户就订单履行情况进行交流反馈图6-5订单处理过程涉及的要素 1.订单准备订单准备是指搜集所需产品或服务的必要信息和正式提出购买要求的各项活动。2.订单传输传送订单信息是订单处理过程中的第二步,涉及订货请求从发出地点到订单录入地点的传输过程。订单传输可以通过两种基本方式来完成:人工方式和电子方式。3、订单录入订单录入指在订单实际履行前所进行的各项工作,主要包括:(1)核对订货信息(如商品名称与编号、数量、价格等)的准确性;(2)检查所需商品是否可得;(3)如有必要,准备补交货订单或取消订单的文件;(4)审核客户信用;(5)必要时,转录订单信息:(6)开具账单。 4.订单履行订单履行是由与实物有关的活动组成的,主要包括:(1)通过提取存货、生产或采购员购进客户所订购的货物;(2)对货物进行运输包装;(3)安排送货;(4)准备运输单证。其中有些活动可能会与订单录入同时进行以缩短订单处理时间。订单处理的先后次序可能会影响到所有订单的处理速度,也可能影响到较重要订单的处理速度。这里可借鉴优先权法则:(1)先收到,先处理。(2)使处理时间最短。(3)预先确定顺序号。(4)优先处理订货量较小、相对简单的订单。(5)优先处理承诺交货日期最早的订单。(6)优先处理距约定交货日期最近的订单。 5.订单跟踪订单处理过程的最后环节是通过不断向客户报告订单处理过程中或货物交付过程中的任何延迟,确保优质的客户服务。具体包括:(1)在整个订单周转过程中跟踪订单;(2)与客户交换订单处理进度、订单货物交付时间等方面的信息。 6.3.2不同生产方式的订单处理模式(见教材P165—167)1.订货生产方式的订单处理(1)销售部在同意客户订单之前,必须了解生产部门的生产设计能力,获得生产部门的确认。(2)销售部在接到客户的订单样品及询价单价后,将样品交由设计部门设计打样。(3)市场部根据制作完成的产品样品,与生产部门讨论制造流程及可能需要的生产日程后,拟定样品成本分析报告,呈报核准。(4)销售部将制作完成的产品样品及设计图样交给客户,由其认可并商议交货期。(5)客户同意交货期,并同意接受所制成的样品后,则由销售部组织报价工作。(6)若客户对样品不满意,则由设计部门依据客户意见,再予修改。(7)若客户不同意交货期,则由销售部与生产部及生产作业部门研究后,再与客户洽商。交货期的确定,必须协调客户需求与企业的生产能力。(8)客户同意样品及交货期后,销售部根据样品成本分析报告,再加上运费、保险费、各项费用及预期利润,算出售价,并列表呈总经理核准。(9)总经理同意并签字后,由销售部负责承办人员向客户报价。(10)若客户接受报价,销售部接到客户正式订单后,首先检查订单各项条件齐全与否,订购内容是否清楚,若有涂改应盖章注记。 2.订单处理中的估价与报价订单的估价,必须遵守企业相关规定,对关键事项严格掌握:(1)品名、规划、数量及合同金额。(2)具体的付款条件:付款日期、付款地点、付款方式等(3)除特殊情况以外,从订单受理到交货之间的期限。(4)交货地点、运送方式、距离最近的车站等交货条件。(5)售后服务条款等。 3.订单处理中的产销协调对于生产方式的产销协调,情形比较复杂,一般可以参照如下程序:(1)生产部门应及时提供生产计划和设计生产能力,供销售部门作谈判与接单依据。(2)销售部在与客户谈判时,应考虑企业目前的生产状况及生产设计能力,尽量争取最有利条件,避免现场生产变动过大。(3)由销售部统筹负责订单的汇整与编排作业,根据订单的重要性与急迫性决定交货优先顺序,避免每位销售员自行到生产现场跟催。(4)生产部门排定生产计划时,应预留部分生产能力,并在生产计划表上显现出来,以避免紧急插单带来的困扰。(5)产销协调会议应每周至少召开一次,由总经理或厂长主持,参加人员为制造部门、销售部门、仓库及车间等主管。(6)为使排程能顺利执行,应于每日下班前(后)召开生产检讨会,将当日生产数量及异常现象予以检讨,以决定加班时间、人手调派或外包措施。此外,亦可针对次日生产订单之备料及其他准备事宜事先做协调。 6.3.3订单处理与整个物流系统的协调订单的重要特征表现在订单大小、订单时间以及订单统计的相关特性等要素。●企业为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在订单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对特定商品设定最低订单量。●在价格折扣能产生效应的情况下,一种或数种产品的降价会使物流量相对集中。●在实行价格折扣时必须充分考虑物流量与生产、流通及物流系统的均衡问题。 6.4.物流包装管理(详见教材P168)包装是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的操作活动。6.4.1包装在物流中的作用包装具有三大特性:保护性,单位集中性及便利性。包装又具有四大作用:保护商品、方便流通、促进销售、传递信息。1.保护商品。包装的保护作用可体现在以下方面:(1)防止商品破损变形。(2)防止商品发生化学变化。(3)防止有害生物的影响。(4)防止异物流入、污物污染、丢失、散失等现象的发生。 2.方便流通包装的便利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方便商品的运输。②方便商品的装卸。③方便商品的储存。3.促进销售。包装物的造型及外部印刷文字、图案、色彩等。4.传递信息信息通常包括制造厂商、商品名称、容器类型、个数、通用的商品代码等。 6.4.2包装的分类1.按包装在流通中的作用,可以分为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两类。2.按包装的性质分为专用包装和通用包装两类3.按包装容器的抗变形能力可分为硬包装和软包装两类。4.按包装的防护技术可分为防潮包装、防锈包装、防腐包装、防震包装、防虫包装等。 6.4.3包装材料和形式包装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纸及纸制品,包括牛皮纸、玻璃纸、植物羊皮纸、沥青纸、板纸、瓦楞纸板;塑料及塑料制品,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钙塑材料:木材及木制品:金属,包括镀锡薄板、涂料铁、铝合金;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等。以这些材料制成的各种包装形式有:1.包装袋包装袋一般分成下述三种类型:(1)集装袋。(2)一般运输包装袋。(3)小型包装袋(或称普通包装袋)。2.包装盒包装盒是介于刚性和柔性包装两者之间的包装技术。 3.包装箱包装箱是刚性包装技术中的重要一类。主要包装箱有以下几种:(1)瓦楞纸箱。(2)木箱。主要有木板箱、框板箱、框架箱三种。(3)塑料箱。一般用做小型运输包装容器。(4)集装箱。属大型包装箱。4.包装瓶包装瓶是瓶颈尺寸有较大差别的小型容器,是刚性包装中的一种。5.包装罐(筒)包装罐是罐身各处横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罐颈短,罐颈内径比罐身内颈稍小或无罐颈的一种包装容器,是刚性包装的一种。 6.4.4包装技术1.防震保护技术防震包装又称缓冲包装是指为减缓内装物受到冲击和振动,保护其免受损坏所采取的一定防护措施的包装。防震包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全面防震包装。(2)部分防震包装。(3)悬浮式防震包装。2.防破损保护技术缓冲包装有较强的防破损能力,因而是防破损包装技术中有效的一类。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破损保护技术:(1)捆扎及裹紧技术。(2)集装技术。(3)选择高强保护材料。3.防锈包装技术(1)防锈油包装技术。(2)气相防锈包装技术。 4.防霉腐包装技术包装防霉烂变质的措施通常是采用冷冻包装、真空包装或高温灭菌方法。防止运输包装内货物发霉,还可使用防霉剂,防霉剂的种类甚多,用于食品的必须选用无毒防霉剂。机电产品的大型封闭箱,可酌情开设通风孔或通风窗等相应的防霉措施。5.防虫包装技术防虫包装技术常用的是驱虫剂。也可采用真空包装、充气包装、脱氧包装等技术。6.危险品包装技术危险品按其危险性质,由交通运输及公安消防部门规定分为十大类,即爆炸性物品、氧比剂、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自燃物品、遇水燃烧物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毒害晶、腐蚀性物品、放射性物品等,有些物品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危险性能。7.特种包装技术(1)充气包装。(2)真空包装。(3)收缩包装。(4)拉伸包装。(5)脱氧包装。 6.4.5包装材料的性能从现代商品包装具有的使用价值来看,包装材料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能:1.保护性能。2.加工操作性能。3.外观装饰性能。4.方便使用性能。5.节省费用性能。6.易处理性能。 6.4.6包装标记与包装标志1.包装标记包装标记是根据货物本身的特征用文字和数字等在包装上表明规定的记号。(1)一般包装标记。(2)表示收发货地点和单位的标记。(3)标牌标记。2.包装标志包装标志是为指明被包装货物的性质和为了物流活动的安全及理货的需要进行的文字和图像说明。(1)指示性标志。主要表明货物的性质、堆放、开启、吊运等的方法(见图6-6)。国际惯例通用的装卸货指示标志(图6-7)。见教材P175 图6-6指示性标志 图6-7装卸货指示性标志 (2)警告性标志装有爆炸品、易燃品、自燃品、遇水燃烧品、有毒品、腐蚀品、氧化剂和放射性等危险货物时,必须在包装上注明各类危险品标志,以示警告,使货物在运输、装卸和保管过程中,采用相应防护措施,以保证人、货安全。常用警告性标志见图6-8。(见教材P176) 图6-8警告性标志 3.包装标记和包装标志的要求(1)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办理。(2)必须简明清晰、易于辨认。(3)涂刷、拴挂、粘贴标记和标志的部位要适当。(4)要选用明显的颜色作标记和标志。(5)标志的尺寸要复合规定。6.4.7包装合理化包装合理化一方面指相对于整体物流的合理化,这种合理化往往用物流总效益与微观包装效益的统一来衡量;另一方面指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方式的合理组合及运用。实现包装合理化的基本途径如下:1.包装轻薄化。2.包装标准化。3.包装机械化。4.包装大型化。5.包装绿色化。 6.5销售物流配送(详见教材P177)6.5.1.销售配送企业的配送就是将产品的包装、搬运、装卸、仓储、运输等相互独立运行又相互制约的销售物流环节组织在同一个物流运作系统中,通过这个系统合理地安排一系列的销售物流作业活动,从而在达到将产品送达消费地的目的过程中实现物流运作的效率化。1.配送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考察配送系统——配送主体、配送对象、服务对象、配送方式、流通环境等,配送系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企业配送进行分类。 (1)按实施配送的结点不同进行分类①配送中心配送。②仓库配送。③商店配送。④生产企业配送。(2)按照配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类①单(少)品种大批量配送。②多品种少批量配送。③配套成套配送。(3)按照配送时间和数量进行分类①定时配送。②定量配送。③定时定量配送。④定时定路线配送。⑤即时配送。 2.企业产品配送的意义企业销售物流的配送环节的运作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销售工作的开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物流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企业形象的树立。企业配送环节的有效率就意味着产品库存成本水平的相应降低。企业配送系统的建立也可以为企业销售物流中的产品运输集运提供有利的实现条件。 6.5.2.销售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一种仓库,但它不是只有仓储功能的仓库而是一个在仓储基础上建立的多功能的、信息化仓库。1.配送中心的职能其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职能:(1)集货职能。(2)加工、包装职能。(3)分拣、理货职能。2.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配送中心的作业主要是为了实现配送中心的职能,因此,配送中心的作业内容都是围绕着三大职能安排的,包括产品的入库、包装、加工、仓储、分拣和出库发送等环节。而整个流程是以供应端点(起点,产品的生产厂)开始,以需求端点(终点,零售商、批发商、最终消费者)结束。图6—9为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图,展示了配送中心各个作业环节的作业顺序,虚线以上的各项作业均是在配送中心内完成的。 入库包装加工仓储分拣出库供应端点需求端点图6—9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图基本流程:(1)入库。(2)加工、包装。(3)仓储。(4)分拣。(5)出库。另外,配送线路、运输方式及运力的选择,有些企业自营运输,有些则采取外包形式。本章练习参见教材P182(END) 第7章企业国际物流管理知识点:自由港与保税区的功能;国际物流作业;国际化物流组织的管理。难点提要: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比较;国际物流作业中的保险。本章要求:掌握:国际物流的内涵。对自由港的一般规定。保税区的形式。出口加工区的规定。主要国际贸易术语的解释。进出口作业程序。商检的范围。报关的程序。国际货运保险。理货。国际化物流的业务环节。了解: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国际贸易术语的分类。货运代理。国际物流作业方式的选择。 7.1国际物流概述(详见教材P184)国际物流,就是将国内物流的运动半径扩展为全球性物流作业。就物流本身而言,其实质与国内物流无异,但其复杂程度等大大高于国内物流,如进出口报关、关税、保税、进出口许可证等都是国际物流作业的重要构成。7.1.1国际物流内涵。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Logistics)是指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国际间的流动与转移。国际物流包括:各种商品或物资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入或流出,包括进出口货物、暂准进出口货物、转运货物、过境物资、邮件、捐赠物资、援助物资、加工装配所需的物料、配件以及国际贸易中的退货等的流通活动。 国际物流作业则专指,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货物集运、分拨配送、货物包装、运输、进出口许可证办理、储存、装卸、流通加工、报关、国际货运保险、单据制作、等实际操作活动。也就是服务于货物在国际间时空移动的一切活动。国际物流由四个部分构成,包括:①商品的全球采购;②与国际物流相关的物流活动;③口岸物流;④国际运输、转运货物、过境货物的报关等。影响国际物流经营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会增加国际物流的不确定性和物流作业成本。二是,可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客户服务水平、储存、保管、运输、包装等。 7.1.2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对比分析。1.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经营作业环境不同。2.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中采用的运输方式有较大的不用。3.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作业中的信息沟通方式不同。4.国际物流较国内物流面临更大的风险。5、国际物流作业标准化高于国内物流。 7.1.3国际物流的一般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国际物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根据货物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向。可分为:进口物流和出口物流。2.根据货物流动的关税区。可分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和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物流。3.根据跨国运输的货物特性。可分为:国际货物物流、国际军火物流、国际邮品物流、国际捐助或救助货物物流、国际展品物流、废弃物物流等。本章所论述的仅指国际货物物流。4、根据国际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不同。可分为: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船务代理、无船承运人、报关行、国际物流公司、仓储配送公司等。 7.2国际物流中的自由港与保税区(详见教材P187)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促进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鼓励国际投资,避免货物在停靠它国口岸时重复征收关税等,一般采取在一个划定的区域内,实现货物的无障碍流动,提高经济开放度,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交流,在区域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这一区域在关境外,在区域内通过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实行免除关税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企业在区域内从事贸易与出口加工等业务,这一区域就是保税区或自由港。 7.2.1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或自由贸易区位于关境以外,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并且准许在港内或区内开展商品自由储存、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以便于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把港口或设区的所在城市都划为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另一类是把港口或设区的所在城市的一部分划为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各国对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的规定一般有如下内容:1.关税方面的规定2.业务活动的规定3.禁止和特别限制的规定 7.2.2保税区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区,是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受海关监管的特定地区和仓库。国外商品存人保税区内,可以暂时不缴进口税;如再出口,不缴出口税;如要进入所在国的国内市场,则要办理报关手续,交纳进口税。进入保税区的国外商品,可以进行储存、分装、混装、加工、展览等。有的保税区还允许在区内经营保险、金融、旅游、展销等业务。保税区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指定保税区(DESIGNATEDBONDEDAREA)。2.保税货栈(BONDEDSHED)。3.保税仓库(BONDEDWAREHOUSE)。4.保税工厂(BONDEDFACTORY)。5.保税展厅(BONDEDEXHIBITION)。 7.2.3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港口或机场附近,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建造码头、道路、车站、厂房、仓库等基础设施,并提供免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国企业在区内投资生产以出口为主的工业品的加工区域。1.出口加工区的类型(1)综合性出口加工区。(2)专业性出口加工区2.出口加工区的规定各国、各地区都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税的优惠规定。(2)国内税的优惠规定。(3)放宽外国企业投资比例的规定。(4)放宽外汇管制的规定。(5)投资保证的规定。 此外,对于报关手续,土地、仓库、厂房的租金,贷款利息,外籍员工及其家属的居留权等都给予了优惠待遇。许多国家或地区虽然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了种种优惠待遇,但并不是任其自由发展,而是既有鼓励,又有限制,引导外国企业按照本国的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需要投资设厂。限制规定有以下几方面:(1)对投资项目的限制规定。(2)对投资的审批规定。(3)对产品的销售市场的规定。(4)对招工和工资的规定。 7.2.4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区域物流系统规划需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方式、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及运行模式。主要内容有:1.建设区域物流系统的基础设施体系2.建设区域物流系统的信息网络3.投资鼓励政策。区域物流设施的规划布局和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规划,协调发展,建设统一的综合运输网络。(2)方便运输,方便配送,合理布局。(3)满足需要,留有余地,适度超前发展。(4)软硬结合,细化功能,提高物流效益。 7.3国际物流作业(详见教材P190)为了全面了解国际物流作业,必须首先熟悉国际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惯例。7.3.1国际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惯例用来表示交易双方所承担的责任、费用与风险的专门用语,称为贸易术语。它们来源于国际贸易惯例,是在国际贸易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国际贸易术语中,国际商会修订的《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具有普遍意义。1.国际贸易术语的分类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可按不同类型将13种贸易术语划分为下列4个组别。(1)E组。EXW(ExWorks),工厂交货。E组为启运(Department)组术语。 (2)F组。FCA(FreeCarrier),货交承运人。FAS(FreeAlongsideShip),船边交货。FOB(FreeOnBoard),船上交货。F组为主运费未付(MainCarriageUnpaid)组术语。(3)C组。CFR(CostandFreight),成本加运费。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CPT(CarriagePaidto),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CIP(CarriageandlnsurancePaidto),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C组为主运费已付(MainCarriagePaid)组术语。 (4)D组。DAF(DeliveredAtFrontier),边境交货。DES(DeliveredExShip),目的港船上货。DEQ(DeliveredExQuay),目的港码头交货。DDU(DeliveredDutyUnpaid),未完税交货。DDP(DeliveredDutyPaid),完税后交货。D组为到达组术语。 2.主要国际贸易术语的解释(1)FOB,即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2)CIF,即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3)CFR,即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4)FCA,即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式。(5)CPT,即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6)CIP,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 7.3.2进出口物流作业程序进出口物流作业的程序主要有以下步骤:1.交易磋商所谓交易磋商是指买卖双方就交易条件进行协商,以求达成一致的具体过程。交易磋商的整个过程分四个环节,即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2.签订合同交易双方经过磋商,一方发盘,另一方对该项发盘表示接受,合同即告成立。根据国际贸易习惯,买卖双方通常还需照例签订书面的正式合同或成立确认书。 国际贸易的买卖合同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合同的首部,包括合同名称、合同号数、缔约日期、缔约地点、缔约双方名称和地址等。第二部分是合同的主体,包括合同的主要条款,如商品名称、品质、规格、数量、包装、单价和总值、装运、保险、支付以及特殊条款如索赔、仲裁、不可抗力等。第三部分是合同的尾部,包括合同文字和数量以及缔约双方的签字。 3.合同的履行出口合同的履行:(1)备货。(2)报验。(3)催证。(4)审证。(5)租船、订舱装运。(6)制单结汇。进口合同的履行:(1)开立信用证。(2)派船接运货物与投保。(3)审单和付汇。(4)报关。(5)验收货物。(6)办理拨交手续。(7)进口索赔。 7.3.3国际化物流中的商品检验1.国际化物流中商品检验的含义和作用国际化物流中的商品的检验,就是对卖方交付商品的品质和数量进行鉴定,以确定交货的品质、数量和包装是否与合同的规定一致。2.实施商品检验的范围国际化物流中的商品检验,主要是对国际化物流中商品的品质、规格、数量以及包装等实施检验,对某些商品进行检验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对动植物及其产品实施病虫害检疫;对国际化物流中,商品的残损状况和装运某些商品的运输工具等亦需进行检验。 国际化物流中的商品检验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现行《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所规定的商品。(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所规定的商品。(3)船舶和集装箱。(4)海运出口危险品的包装。(5)国际物流合同规定由商检局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我国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的范围除以上所列之外,根据《商检法》规定,还包括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经商检机构或由其他检验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或检验项目。 3.商品检验的时间和地点在国际化物流中,有关检验的时间和地点有3种不同的规定:第一种规定是以离岸品质、重量为准。第二种规定是以到岸品质、重量为准。第三种规定是两次检验、两个证明、两份依据。4.检验机构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大致有如下几类:(1)官方机构。这是指由国家设立的检验机构。(2)非官方机构。这是指由私人和同业工会、协会等开设的检验机构。(3)工厂企业、用货单位设立的化验室、检验室。在我国,从事物流商品检验的机构,根据《商检法》的规定,是国家设立的商检部门和设在全国各地的商检局。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公司及其设在各地的分公司根据商检局的规定,也以第三者地位,办理进出口商品的检验和鉴定工作。 5.检验证书国际化物流中,商品经过商检机构检验后,都要由检验机构发给证明书,以证明商品的品质和数量是否符合合同的规定,这种证明书称为商检证书。目前在国际物流中常见的检验证书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检验证明书;②品质证明书;③重量证明书;④卫生证明书;⑤兽医证明书;⑥植物检疫证明书;⑦价值证明书;⑧产地证明书。除上述各种检验证书之外,还有证明其他检验、鉴定工作的“检验证书”,如验舱证书、货载衡量等证书。在国际化物流中,卖方究竟提供何种证书,要根据成交商品的种类、性质、有关法律和贸易习惯以及政府的涉外经济政策而定。 6.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涉及检验工作中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同一商品,如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检验,其结果也会不同。因此,在对外签订合同中,应注意确定合适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 7.3.4报关1.报关的含义和海关的职能(1)报关的涵义。报关是指货物在进出境时,由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按照海关规定格式填报《进出口货物报关单》,随附海关规定应交验的单证,请求海关办理货物进出手续的活动。(2)海关的职责中国海关按照《海关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对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进行实际监管。●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 5.报关单证和报关期限(1)报关单证海关规定,对一般的进出口货物需交验下列单证:●进出口货物报关单(一式两份)。这是海关验货、征税和结关放行的法定单据,也是海关对进出口货物汇总统计的原始资料。●进出口货物许可证或国家规定的其他批准文件。●提货单、装货单或运单。●发票。●装箱单。●减免税或免检证明。●商品检验证明。●海关认为必要时应交验的贸易合同及其他有关单证。 (2)报关期限《海关法》规定,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应当在装货的24小时前向海关申报。进口货物的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应当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14天内向海关申报,逾期罚款,征收滞报金。如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超过3个月未向海关申报,其货物可由海关提取变卖。6.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海关法》规定,进出口货物必须经设有海关的地点进境或者出境,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应当向海关如实申报,接受海关监管。对一般进出口货物,海关的监管程序是:接受申报、查验货物、征收税费、结关放行。而相对应的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的报关程序是:申请报关、交验货物、缴纳税费、凭单取货。 7.3.5国际物流中的货运保险国际货物运输术语——财产保险,是以运输过程中的各种货物作为保险标的,被保险人(卖方或买方)向保险人(保险公司)按一定的金额投保一定的险别,并缴纳保险费。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海上货物运输保险、陆上货物运输保险、航空货物运输保险和邮包运输保险,其中以海上货物运输保险起源最早,历史最悠久。1.海上货物运输保险(1)海上货物运输保险承保的范围海上货物运输承保范围包括海上风险、海上损失与费用以及海上风险以外的其他外来原因所造成的风险与损失。●海上风险海上风险是保险业的专门用语,包括海上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但并不包括海上的一切危险。 ●海上损失与费用海上损失与费用是指被保险货物在海洋运输中,因遭受海上风险而引起的损失与费用。第一,海上损失。按照海上损失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全部损失和部分损失。①全部损失。全部损失简称全损,是指被保险货物遭受全部损失。②部分损失。部分损失是指被保险货物的损失没有达到全部损失的程度。在部分损失中包括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两种。第二,海上费用。海上费用是指保险人即保险公司承保的费用。保险货物遭遇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除了能使货物本身受到损毁导致经济损失外,还会产生费用方面的损失。这种费用,保险人也给予赔偿,主要有施救费用和救助费用。●外来风险外来风险一般是指海上风险以外的其他外来原因所造成的风险,可分为一般外来风险和特殊外来风险。 (2)海上货物运输保险险别保险险别是保险人对风险损失的承保范围,它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履行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也是保险人承保责任大小和被保险人缴付保险费多少的依据。海洋货物运输保险的险别很多,概括起来分为基本险别和附加险别两大类。●基本险别根据我国现行的《海洋货物运输保险条款》的规定,在基本险别中包括平安险(简称FPA)、水渍险(简称WPA/WA)和一切险三种。●附加险别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附加险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一般附加险和特别附加险。一般附加险包括:①偷窃、提货不着险(简称丁.P.N.n);②淡水雨淋险(简称F.W.R.D.);③短量险;④混杂、玷污险;⑤渗漏险;⑥碰撞、破碎险;⑦串味险;⑧受热、受潮险;⑨钩损险;⑩包装破裂险;⑩锈损险。上述11种附加险,不能独立投保,只能在投平安险或水渍险的基础上加保。特别附加险包括战争险、战争险的附加费用和罢工险等。 2.陆上运输货物保险陆上运输货物保险的险别分为陆运险和陆运一切险两种,其承保的责任范围如下:(1)陆运险的承保范围陆运险的承保范围包括被保险货物在运输途中遭受暴风、雷电、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或由于陆上运输工具(主要是指火车、汽车)遭受碰撞、倾覆或出轨,如在驳运过程中,驳运工具搁浅、触礁、沉没或由于遭受隧道坍塌、压歪或水灾、爆炸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全部损失或部分损失。由此可见,保险公司对陆运险的承保范围大致相当于海运货物保险中的“水渍险”。(2)陆运一切险的承保范围陆上一切险的承保范围除包括上述陆运险的责任外,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或在运输途中由于一般外来原因造成的短少、偷窃、渗透、碰损、破碎、钩损、雨淋、生锈、受潮、受热、发霉、串味、玷污等全部或部分损失,也负赔偿责任。 3.航空运输货物保险航空运输货物保险分为航空运输险或航空运输一切险两种。航空运输险的承保范围与海运水渍险大体相同。航空运输一切险除包括上述航空运输险的范围外,对被保险货物在运输途中由于一般外来原因所造成的,包括被偷窃、短少等全部或部分损失也负赔偿之责。4.邮政包裹保险邮政包裹保险是承保邮包在运输途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外来原因所造成的损失。邮政保险包括邮包险和邮包一切险两种基本险别。 7.3.6国际货运代理1.国际货运代理的发展国际货运代理成为独立的行业,在欧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不少国家成立了国家级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在1984年以前,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是我国各进出口公司惟一的货运总代理。外经贸部在1988年6月颁发《审批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有关问题的规定》,国务院于1995年6月6日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10多年来,国际货运代理业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 2.国际货运代理的作用国际货运代理的主要作用有:(1)能够安全、迅速、准确、节省、方便地组织进出口货物运输,根据委托人托运货物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最佳的运输路线和最优的运输方案。(2)能够就运费、包装、单证、结关、检查检验、金融、领事要求等提供咨询,并对国外市场的价格、销售情况提供信息和建议。(3)能够提供优质服务,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中某一个环节的业务或全程各个环节的业务,手续方便简单。(4)能够把小批量的货物集中成组进行运输,即方便了货主,也方便了承运人,货主因得到优惠的运价而节省了运输费用,承运人接收货物时省时、省力,便于货物的装载。(5)能够掌握货物全程的运输信息,使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随时向委托人报告货物在途的运输情况。(6)货运代理不仅能组织协调运输,而且影响到新运输方式的创造、新运输路线的开发以及新费率的制定。 3.国际货运代理具备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实施监督管理。在我国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代理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依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资格。(2)有与其从事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3)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必要的营业设施。(4)有稳定的进出口货源市场。(5)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应符合要求。 7.3.7理货1.理货的概念和意义理货是指船方或货主根据运输合同在装运港和卸货港收受和交付货物时,委托港口的理货机构代理完成的在港口对货物进行计数、检查货物残损、指导装舱积载、制作有关单证等工作。理货工作的意义如下:(1)外轮理货是对外贸易和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2)外轮理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船舶和货物的安全。(3)外轮理货是国家对外的一个窗口。(4)外轮理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国家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2.理货工作的内容(1)理货单证的定义与作用理货单证是指理货机构在理货业务中使用和出具的单证。理货单证是反映船舶载运货物在港口交接当时的数量和状态的实际情况的原始记录,因此它具有凭证和证据的性质。理货单证的作用是:①承运人与托运人或提单持有人之间办理货物数字和外表状态交接的证明。②承运人、托运人、提单持有人以及港方、保险人之间处理货物索赔案件的凭证。③船舶发生海事时,处理海事案件的主要资料。④港口安排作业,收货人安排提货的主要依据。⑤船舶在航行途中,保管照料货物的主要依据。⑥买卖双方履行合同情况的主要凭证。⑦理货机构处理日常业务往来的主要依据。(2)理货单证的种类理货单证的种类主要有:①理货委托书;②计数单;③现场记录;④日报单;⑤待时记录;⑥货物溢短单;⑦货物残损单;⑧货物积载图;还有分港卸货单、货物分舱单、复查单、更正单、分标志单、查询单、货物丈量单或证明书等单证。 (3)分票和理数 分票是理货员的一项基本工作。分票就是依据出口装货单或进口舱单分清货物的主标志或归属,分清混票和隔票不清货物的归属。分票是理货工作的起点,分票也是提高货物运输质量的重要保障。 理数是理货员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是理货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鉴定理货质量的主要尺度。理数就是在船舶装卸货物过程中,记录起吊货物的钩数,点清钩内货物详细数,计算装卸货物的数字,亦称计数。 理数的方法有:发筹理数、划钩理数、挂牌理数、点垛理数、 抄号理数、自动理数等。其中自动理数是一种用科学仪器作为工具的理数方法。 (4)溢短货物 船舶承运的货物,在装运港以装货单数字为准,在卸货港以进口舱单数字为准,当理货数字比装货单或进口舱单数字溢出时,称为溢货;短少时,称为短货。(5)理残 凡货物包装或外表出现破损、污损、水湿、锈蚀、异常变化等现象,可能危及货物的质量或数量,称为残损。(6)绘制实际货物积载图 装船前,理货机构从船方或其代理人取得配载图,理货人员根据配载图来指导和监督工人装舱积载。 3.签证和批注(1)签证理货机构为船方办理货物交接手续,一般是要取得船方签认的,同时,承运人也有义务对托运人和收货人履行货物收受和交付的签证责任。船方为办理货物交付和收受手续,在理货单证上签字,主要是在货物残损单、货物溢短单、大副收据和理货证明书上签字,称为签证。签证是船方对理货结果的确认,是承运人对托运人履行义务,是划分承、托运双方责任的依据,是一项政策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业务。(2)批注在理货或货运单证上书写对货物数字或状态的意见,称为批注。批注的目的和作用:一是为了说明货物的数字和状态情况;二是为了说明货物的责任关系。按加批注的对象不同,批注可分为船方批注和理货批注两类。 4.复查和查询(1)复查处理卸港理货数字与舱单记载的货物数字不一致,国际航运习惯做法是,船方在理货单上批注“复查”方面的内容,即要求理货机构对理货数字进行重新核查。所以,理货机构采取各种方式对所理货物数字进行核查,以证实其准确性,称为复查。复查的另一个含义,还包括理货机构主动进行的复查。复核的方式有重理、复查、查单、查账、调查、询问。(2)查询船舶卸货发生溢出或短少,理货机构为查清货物溢短情况,向装港理货机构发出查询文件或电报,请求进行调查,且予以答复;或在船舶装货后,发现理货、装舱、制单有误,或有疑问,理货机构向卸港理货机构发出查询文件或电报,请求卸货时予以注意、澄清,且予以答复;或船方公司向理货机构发出查询文件或电报,请求予以澄清货物有关情况,且予以答复。以上统称为查询。 7.4国际化物流的组织管理(详见教材P204)7.4.1物流国际化作业的主要环节(见教材P204—205)企业物流的国际化作业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国际化采购、国际化生产和国际化配送。1.国际化采购企业国际化采购中可能面临的问题:(1)采购订单提前期较长,企业需持有较高水平的库存。(2)货物需经过长途运输,在途风险较大。(3)可能遇到售后服务不足或不及时问题。(4)汇率变动可能造成采购成本上升。(5)由于商品质量的检验是在装运前进行,一旦货物到达目的地后的检验结果与装运前的检验结果有冲突,可能引起买卖双方的纠纷;且一旦买方要求退货,在运输成本由谁负担上也会产生纠纷。(6)采购成本及货物交付时间受所在国政府贸易政策的影响。 2.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的生产与配送可能遇到的问题:(1)东道国廉价劳动力的素质往往较低。(2)跨国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冲突。(3)某些生产投入品需要采用境外采购,空间上的长距离以及政府的贸易管制措施有时会使,生产供应中断而造成生产线的停顿。(4)有些国家对外资生产企业有最低国产化率规定,这可能会与母国的全球化采购政策不一致。(5)东道国可能会限制投资利润的汇回。等等。 3.国际化配送国际化配送可能会带来的问题:(1)配送距离较长,会导致存货水平的上升。(2)配送距离较长,会影响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3)配送距离较长,会导致配套的售后服务难以同步跟上。(4)配送距离较长,会造成货款及时回收的困难。(5)配送距离较长,相应的配送费用也会较高,产品可能会缺乏市场竞争力。(6)跨国配送会受到双方政府贸易管制政策的影响。(7)货物销售收入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7.4.2企业物流国际化作业的主要业务活动1.企业物流国际化作业涉及的主要参与方式货运代理承运人代理承运人报关行报关行发货人发货人图7-1国际化物流流程(1)发货人(Shipper)。进出口业务中的发货人即是供应商。它可以是生产厂家或他们的经销商,有时也有可能是货运公司或货运代理。当在货运环节产生了主运单和分运单时主运单上往往显示的发货人是货运代理。 (2)货运代理(Forwarder)。货运代理的主要功能包括:●货代的存在,能减轻承运人由于直接面对货主而带来的繁重工作,从而使得承运人能集中力量从事其核心业务—航运。同样地,货代的存在,由于其专业的知识,使得货主不必再分别与每家承运人打交道,也减轻了货主的工作量。●货代的主要业务,如为货主(发货人或收货人)订仓、取送货、追踪查询货物情况、代报关、代商检、仓储、包装、缮制单证、分拨(BreakBulk)等,可减轻货主的物流业务难度。●具有大量、稳定货源且有一定资质的货代,能够取得承运人的代理权。 (3)承运人(Crrier)承运人是实施运输的主体。(4)承运人代理(ShippingAgent)。承运人代理主要是替承运人(如船公司、航空公司)在港口安排接货、装卸、补给等业务。有时代理承运人签发运单。(5)报关行(CustomsBroker)。报关行或货代的报关服务都需要货主提供必要的单据(主要包括进口报关卓、提单、商业发票、原产地证书、进口许可证或进口配额证书、品质证书和卫生检验证书等),由他们代理在海关进行申报。有的报关行还提供代为商检等服务工作。(6)收货人(Consignee)运单上所指的收货人情况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收货人应是货物的进口人。有时,由于进口管制的原因,运单上的收货人往往是进口代理商,而在“通知人-NotifyParty”上显示的可能才是真正的收货人。 2.国际化物流中的运输国际运输是指跨越一国边界的货物或服务的出口或进口。一般最常用的国际运输方式是海运,此外还有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所有的海洋运输都涉及到某种程度的多式联运安排,空运也是如此。最常见的多式联运组合包括铁路、公路、驳船以及海洋运输。跨国海洋运输较常见的方式包括:(1)LASH,在这种方式下,驳舟被装上远洋船舶,到达后再卸下直接进行内河或沿海运输。(2)RORO(滚装滚卸),即直接将拖车装入远洋船舶,到达目的地后,牵引机车驶入船体,接上拖车,绝尘而去。(3)PIGGYBACK(背马式运输),它是涉及拖车或集装箱的公路—铁路—海洋运输。先用卡车将拖车或集装箱运到火车站,然后将拖车或集装箱装上铁路平板车,接着运到港口用高空吊车将拖车/集装箱装上远船舶,到达目的地,再重复上述步骤。 3.国际化物流中的库存与仓储管理国际仓储与国内仓储功能相同,包括:收货、转运、配货及发送。但通常人们会更重视货物在仓库系统中的快速运转。在国际仓储运作中,有多种仓库选择,包括:●私营仓库,即企业用于存放自己商品的自有仓库;●公共仓库,即专职提供仓储服务的外部仓库;●港口提供的转运货棚,一般设在码头附近供临时存货,且收取一定费用;●在途储存区,在区内货主可以从事货运谈判,贴标签,包装及装箱等活动;●承运人提供的船坞,产品可以在船只启航之前在这里进行拼装;●保税仓库,在保税仓库内货物可以免交进口关税等存放较长时间,等等。 4.国际化物流中的包装与物料搬运保护性包装在国际化物流中所起的作用比在国内更为重要。各国对产品标签有许多不同的规定,总的来说,标签规定的目的在于:(1)迫使货主遵守现行产品标准;(2)对添加剂的使用加以限制和控制;(3)禁止使用误导性信息;(4)建立对产品的标准说明;标志是包装上帮助识别货物的字母、数字或其它任何符号,如毛重、高度、发票号码以及转运指示等。5.国际物流中的信息作业国际物流中的信息作业主要涉及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单据传输的电子化、对于在途货物的跟踪定位以及市场信息的跨国传递。主要信息通讯手段包括EDI、INTERNET、以及GPS人造卫星通讯系统。 7.4.3企业国际物流运作方式的战略性选择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制造、营销、物流。在把物流作为战略性工具来使用的过程中,公司可以采用四种方式:1.自有系统。2.使用中介服务(第三方物流)。3.选择进出口贸易公司。4.选择一般贸易公司。本章练习参见教材P210(END) 第8章企业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知识点:物流营销的内涵。物流市场调研与计划。物流营销服务。物流整合营销。难点提要:顾客满意读。物流整合营销。本章要求:掌握:物流营销及物流营销中的顾客导向。物流营销过程。物流市场调研。物流营销计划。客户服务需求的内容。物流服务营销目标。物流整合营销。了解:调研公司的选择。客户服务理念。服务与营销的结合。 8.1物流营销概述(详见教材P212)现代物流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以客户为中心,这是物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物流营销就是以物流服务为基础,建立、维持、强化物流活动中与客户的关系,并使之商品化。8.1.1物流营销内涵物流营销为物流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合作伙伴建立了一种“供应链关系”。这些供应链关系明确了实现价值的策略和方法。物流营销与一般意义的营销活动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相互作用的重点,正在从传统交易行为转向伙伴关系。●物流营销的重点在于:使客户和客户群自始至终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物流营销战略注重与几个关键“市场”建立和扩展关系。●质量:客户服务和物流市场营销是紧密联系的。物流营销管理是一个整合过程,物流人员更多地被要求与更广泛的组织和非组织成员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物流营销“跨越边界”的职能。 8.1.2物流营销中的顾客导向物流企业要从市场营销中获得最大利益,理解顾客导向概念的边界和范围是十分重要的。新的理念是:市场营销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仍然是典型的营销组合管理,承担传统的功能性职责。另一方面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跨职能协调活动,目标范围要更加广泛,要涉及整个企业,就是面对市场,对整个业务重新进行定位。可以说,过去的营销重点大多放在前者,给予后者的注意力非常有限。顾客导向必须站在其他合作伙伴的高度,使创意、概念和过程形象化。 建立有效的关系链,需要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1.价值前提从一般市场营销意义上讲,价值的基本点是:它代表客户认为自己能够因拥有或者消费某一产品或服务而得到的预期好处。商品的预期价值将被转化为客户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物流营销的起点应该是对要交付的商品价值,针对不同市场、不同客户的细分进行清晰的定义,并明确它们的实际价值含量。这就是价值前提。 2.辨别适当的客户价值群不同的客户对客户价值的要求和认识不同,这营销人员提供了有力的市场细分手段。深入开展客户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突出的价值层面,通过运用诸如“交易分析”的办法,可以辨别拥有相同价值偏好的客户群。以价值为基础的市场营销战略,会促使企业把注意力集中在精心选择的客户群上,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微型营销”的产品和服务。3.设计价值交付体系这里讨论的交付体系不仅指交付物质形式的产品,还包括其中运用的营销渠道、反馈的灵活性、买方/供应商物流服务与相关信息体系的联系等。就是说,把价值交付体系看作是在客户价值链和自身价值链之间形成坚实纽带的重要方式。 4.管理和保持客户满意度客户关系的质量和稳固程度对任何企业的生存和赢利都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定期监测交付过程的满意程度和客户对产品和服务效果的看法。员工满意度与客户满意度应该成为管理服务交付过程的基本构成。物流营销的核心是价值的创造和传递。如果物流企业采用市场营销的观点,他们可能在考察物流管理职能及在价值创造中的多种可能时,会更具创新精神。 8.1.3物流营销过程物流市场营销过程及管理一般包括如下阶段。1.理解企业的使命2.为物流活动制定营销导向目标●制定物流策略,以确保所需材料的流动能够支持生产和流通。●制定和执行物流作业和物流业绩衡量系统。●有效管理物流渠道并改进提高供应商、用户的运作。●与供应商、用户建立实时信息系统。●建立对动态的市场条件具有适应性和反应力的组织结构。●与内部顾客建立稳固的关系。●与用户一同合作开发或获得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 3.物流作业共同数据库的建立完整的数据信息分类是信息化的基石及先决条件。除了将商品系统化加以分类外,利用分类结果建立商品数据库、用户数据库、供应商数据库等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物流企业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收集、分析、分解和储存系统,就难以做到以市场为导向。4.执行市场营销策略可供物流企业推行的最佳策略是不存在的,但是存在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如可以采用交易营销策略(如4P策略:产品、价格、促销、渠道);或选用物流营销策略(如4C策略:顾客、成本、便利、沟通)等。 5.识别物流目标市场对于所有细分的工作来说,一个关键问题是“应该以什么为基础对需求进行划分,才能够使物流企业在提供最大附加价值时,得到最大利益?”这个问题是物流企业在识别市场时,面对的最基本问题。6.物流服务策略物流服务策略就是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战略,是整体的、务实的服务观点、服务政策、服务方法等。其效果可以用物流的服务水平来衡量。界定物流服务水平的标准,需要建立在客户的一定认知水平上。由于服务的对象是客户,客户的感受才是最直接的、最重要的。 8.2物流市场调研及计划(详见教材P217)8.2.1市场调研物流市场调研是制定决策不可少的基础和依据。市场调研要确定所需的信息,设计收集信息的方法,监测和执行数据收集过程,分析结果并把调研中的发现和用途提供给客户。1.物流市场调研的目标及对象物流市场调研应包括以下基本目标:●了解顾客要求和期望●制定服务标准●衡量满意度●识别发展趋势●与竞争者比较 2.市场调研项目的步骤物流市场调研工作一般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总体方案的设计。●抽样方案的设计。●问卷的设计、测试,问卷的修改和最后的定稿。●问卷的印刷,调研人员的挑选和培训。●调研实施。●调研数据的计算机录人和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 3.确定收集物流市场调研的信息在调研过程中使用两种基本类型的资料:二手资料和原始资料。二手资料成本低并可以迅速获得。大部分二手资料的主要成本是查找和提炼二手资料所需的人工费用。原始资料是那些企业自己积累的资料,或者为企业收集的资料。可以将所要的信息简单地分为四个部分,做进一步的分析。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四个部分依次是:(1)经济背景。应按以下标准来衡量:●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等法规。●生产者和用户期望的价格水平。●金融状况。同时,不要忽视整个社会中经济、技术、文化和政治因素的互相作用。 (2)商品特点。商品调研应考虑以下问题;●现在及可预见未来的状况;●需求。(3)供应商。应掌握4个方面的基本资料:●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潜在能力分析。●价格。●业务流程。(4)内部信息物流企业必须熟悉本企业的一切情况并了解供应商。 4.信息收集与分析(1)正式渠道。(2)非正式渠道。(3)信息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如常用的SWOT分析法,SWOT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种方法通过回答以下问题,试图覆盖所有的信息,并将其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相对于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处于何种地位?(2)企业外部面临哪些机会和威胁?(3)根据外部的环境、过去的历史、传统的反应(惯性),企业应处于什么位置、方向和其他决策方针? 5.物流调研经费预算在进行具体经费预算时,一般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总体方案策划费或设计费。●抽样方案设计费。●调研问卷设计费。●调研问卷印刷费。●调研实施费。●数据录人费。●数据统计分析费。●调研报告撰写费。●资料费、复印费、通讯联络等办公费用。●专家咨询费。●公关、协作人员劳务费费。 8.2.2选择调研公司由于市场调研公司的可信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必须对其资质进行清楚的鉴定。1.选择原则一般来说,在选择调研公司时,主要考察以下方面:●提供者的声誉如何?●是否能按时间要求完成调研项目。●是否被社会公认为:能够维护职业道德标准。●调研项目是否能高质量完成?有什么样的调研经验?●提供者的人员结构如何?●能否与客户很好对话或交流?2.要求(1)对受托人(调研公司)的要求:(2)对委托人(客户)的要求: 3.任务从客户角度出发,确定调研的基本任务,包括:●与员工面谈、●分析间接测量客户满意度的指标●对客户进行定性研究,确定初步的要求和期望●对客户进行定量研究,达成一致的要求和期望●分析结果●向企业呈交结果●确定最终的关键绩效指标●与员工达成共识。调研活动的这一阶段很关键,决不能仓促进行。衡量和控制导致满意或不满意的绩效因素,将为制定战略和制定计划提供基本的信息,而不恰当的绩效指标将无法达到这一目标。 8.2.3调研计划报告书的基本内容1.摘要。2.调研目的。3.调研内容和范围。4.调研方针与方法。5.调研进度和经费预算。6.附录。 8.2.4物流调研计划编制原理。1.计划目标。所谓“目标”是指企业在特定时间内,为解决问题,满足需要,而制定的方案和标示,以求获得希望的最终成果。2.计划阶段。(1)准备阶段。(2)实行阶段。(3)完成阶段。3.计划步骤具体是:了解状况、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订定计划等四个作业程序(步骤)。 8.2.5物流营销计划基本内容(见教材P225—226)1.计划介绍。2.计划摘要3.市场环境分析4.营销目标5.营销战略6.时间表7.营销促进8.预算和利润及损失核算9.控制和修正过程 8.3物流营销服务(详见教材P226)当代企业经营进人“情感化”运作时代,它的主要特点是:所有企业都要把为客户服务作为中心目标。8.3.1客户服务理念如今客户对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态度日益强化,客户满意调查显示,无论满意的还是不满意的顾客都对公司的盈亏有极大影响。下面是一些有说服力的调研结果:●100个满意的客户可能会带来30个新客户。●每收到一次客户投诉,就可能意味着还有20名有同感的客户,只不过他们懒得说罢了。●获得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保持一个满意顾客成本的4一8倍。虽然这些数字在不同的行业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出:满意的顾客可以改善经营,而不满意的顾客则对经营不利。 现代人对一般服务业的理解,也已不单单限于对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服务的行业,而是扩展到许多纵深领域。这就使现代服务有以下特征:●无形性----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抽象的和无形的。●不一致性----服务是不标准合的,而是可变的。●不可分割性----典型服务的产生和消费同时完成,顾客参与到服务过程当中。●不存货性----不可能像其它商品那样保存服务。 8.3.2服务与营销的组合1.营销与服务一般意义上,营销的功能由以下三个成份组成:●营销组合——构成企业整体营销计划的内部因素和成分。●市场力量——与企业营销运作相关的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匹配过程——确保营销组合和企业内部政策适应市场力量的战略和管理过程。在市场需求和企业营销服务贡献之间存在着服务质量缺口,因此从服务意义上重新考虑传统营销组合是很必要的。每个企业,不管在今天的意义中是不是服务企业,都不得不学会适应新形式的服务竞争,服务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新的支撑点,成为新的营销观念。2.物流客户营销服务要素在实际服务中,物流营销服务的要素,可以被理解为以下方面:(1)事前要素。(2)事中要素。(3)事后要素。 8.3.3客户服务需求应当强调的是:客户服务是感性的,不管企业内部服务“硬”指标如何反映企业的服务绩效,而只有客户的感觉才是真实的。所以,关键是建立一套对客户有意义的服务标准。一般理解的服务细分方法有三个方面:●站在顾客的角度,识别客户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列出服务组成要素对客户的相关重要性。●根据服务偏好的相似性划分客户“群”。 1.识别客户服务的关键成分第一步是识别影响客户决策的关键因素,即哪些因素对购买决策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2.确定物流要求(1)分析物流要求(2)确认物流模式(3)零担或整车装运(4)交货要求,交货要求将影响对运输方式和承运人的选择。3.选择承运人选择承运人和运输方式的时候,可靠性、连续性和灵活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衡量承运人状况的另一个有价值的晴雨表是它的投诉记录。同时,还应考察其设备能力和设备使用状况,及其事故和安全记录等。 8.3.4物流营销的服务目标物流管理被简单定义为提供满足客户物流服务需求的方法。换句话说,任何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客户满意。1.顾客满意度所谓顾客满意的服务战略,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从满足顾客的需要出发,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的宗旨。满足顾客需要是企业的经营目的。(1)顾客满意内容●对企业理念满意。●对企业行为满意。●视听满意。●服务满意。(2)顾客满意层次●物质满意层次。●精神满意层。●社会满意层。 2.物流营销绩效指标顾客满意的核心是确定产品和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欲望和需求。以一家物流企业的物流营销服务绩效指标为例,包括:(1)能力因素●地区覆盖包括:地区分布最完全;地区分布适应业务需要。●转运次数:转运速度比竞争者快;运输次数一致气;承诺保证运输次数。●准备和设施:装备现代化;主要固定设施外表美观;装备满足了顾客要求。(2)人力资源因素●责任感:员工能迅速答复问题;员工能及时地答复问题●可信度。员工非常可靠;员工言出必行;员工信守服务承诺●问题处理。 (3)技术因素●装运:装运迅捷;一旦承诺一定兑现;装运前通知顾客。●送货:送货迅捷;一旦承诺一定兑现;送货前通知顾客。●结账:结账程序简单;结账程序准确。●跟踪:运输易于跟踪;运输跟踪及时、准确;运输跟踪超过了竞争者的能力。●损坏事件:运输中损坏事件的出现较竞争者少;运输损坏事件出现的程度可以接受;●损坏索赔处理:迅速处理索赔;公平处理索赔。(4)沟通因素●承运者/运货者沟通。●服务沟通。(5)员工因素●员工仪表。●营销代表。●办公人员。●司机。●费率/折扣。顾客通过评分,判断服务的优劣来定义满意度。 3.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1)顾客满意度分析。通过比较顾客、企业主管及其员工之间感觉的差别,以此来识别两个关键的沟通障碍:●企业对顾客要求的认识和顾客实际期望之间的差距●管理层的认识和直接接触顾客的员工认识之间的差距(2)顾客附加价值分析。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是:顾客是理性的经济人,他总是追求“顾客附加价值”最大的产品或服务。 ●产品的顾客总价值包括产品本身的价值,购买过程厂家为顾客提供的服务,产品对顾客具有的特定使用价值,及产品和购买行为给顾客形象带来的价值等。●产品的顾客总成本是顾客获取此产品所付出的总代价,它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非货币成本又包括顾客为获得此产品所付出的时间代价,所花费精力的代价,所承受的心理代价等。服务产品的顾客附加价值=产品的顾客总价值—产品的顾客总成本。从竞争角度考虑,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高产品的顾客附加价值和顾客满意度。一是,增加产品的顾客总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用户价值和形象价值等;二是,降低产品的顾客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心理成本等;三是,双管齐下,既努力提高产品的顾客总价值,又努力降低产品的顾客总成本。 4.实施顾客满意的服务策略(1)塑造“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2)开发令顾客满意的产品(3)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4)科学地倾听客户意见。 建立企业的服务理念满意系统、行为满意系统、视听满意系统、产品满意系统和服务满意系统等五大子系统。(1)企业服务理念满意系统的建立。其核心在于,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理念。(2)行为满意系统的建立,要通过企业的行为机制满意,行为规程满意和行为模式满意来予以保障。(3)视听满意系统的建立,即企业视听识别系统要使顾客满意。(4)产品满意系统的建立,指的是企业在产品质量、性能及价格方面。(5)服务满意系统的建立,则要通过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观念、建立完整的服务目标、服务满意级度考查和强化服务满意的行为机制来实现。在以上五个子系统中,企业的理念满意系统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 8.4物流整合营销(详见教材P235)整合营销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对物流各个环节的独立作业活动,从物流整体作业和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与利用,使之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8.4.1物流营销环境的变迁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物流观。他们不应再以降低成本,而是以顾客的满意为中心来优化物流作业和管理。当然,降低成本仍然是相当重要的,但绝不能以牺牲顾客满意为代价。就是说,物流不再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关系整个价值链的范畴。 1.运输的缺憾当今,在物流中运输的管理依然是孤立的。此外,企业对流入和流出的物流作业进行单独管理,很少将两个过程整合在一起。2.供应链的变化因特网使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线性的供应链模式转化为多层次的结构。电子商务网站的出现、业务过程的外包以及市场的全球化,这些因素使得企业必须重新评估它们的采购、制造和分销战略。3.实现快速计划计划不仅是一张物流作业表单,而且是能否快速、有效、及时对市场作出反应并使顾客满意经营理念。 8.4.2物流整合营销模式以合作、整合、优化三大基本要素为基点的C-I-0物流模型,为物流整合营销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1.合作物流是一个互相合作的作业过程,在其中必须有不同的主体(货主、承运人、银行、顾客和第二方物流等)共同合作以完成一项物流作业。2.整合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达到高效,企业需要搞好整合。整合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处理所获得的大量数据。数据的整合可能是在整合决策过程中的关键,是整合中的主要障碍之一。3.优化为了将优化方法格式化,企业首先应该确定一个目标。当今,企业在多元化目标背景下,一般首先定位于使顾客满意度最大化。本章练习参见教材P239(END) 第9章企业物流组织管理知识点:企业物流组织。物流人力资源。难点提要:典型的组织结构本章要求:掌握:物流经理地位的变化。组织结构的类型。物流组织的管理原则。物流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培训。了解:物流管理组织的变迁。传统组织结构中的缺陷。 9.1企业物流组织的发展(详见教材P241)企业物流组织是执行物流管理职能的物流组织结构,而组织结构则是描述组织的基本框架体系,一个组织通过对自身任务、职权进行分解、组合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依据组织结构设计理论,组织结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组织的组织化过程。组织化的目的是协调组织内部各种不同的活动,使组织运作效率达到整体最优。 9.1.1物流管理组织的变迁1.物流组织的变迁从物流组织在企业中的位置来看物流管理部门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所谓运输时代,当时,物流作为制造部门或销售部门下属部门中的一项业务来对待。当时在企业经营中还没有树立起物流意识。运输、保管、包装等物流的各项职能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属于一种分散型的组织。第二个阶段,随着对物流管理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企业开始设置专门承担物流管理的部门,如物流科。属于一种专门从事物流管理的组织。从这时候开始,物流活动的系统化提到管理的高度。第三个阶段,企业开始设置独立的物流部,统筹企业的物流活动。物流部作为从制造部门和销售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型的管理组织。2.物流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随着对物流职能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企业经营者开始重视物流管理组织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物流部门地位的提高,表现为企业赋予物流经理与生产和销售部门经理同等的地位。 9.1.2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中的缺陷1.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对物流的影响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往往会造成物流活动分散、使物流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做统一的规划、设计和优化,而只是被看作各部门的必要活动,配合各部门目标的实现。成为一个组织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传统企业中物流活动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明确目标,所以传统企业中不存在物流组织。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中分散于各部门的物流活动如表9—1所示。 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市场部门财务部门车间仓储配送仓库的选址及运作订单处理车间存货控制产成品存货控制成本分析采购物资和运输客户服务支持投资收益分析成品包装数量折扣作业研究物料控制配送渠道管理车间选址销售预测产品配送和运输表9—1传统企业组织中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物流活动 2.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中的缺陷物流活动分散的传统企业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物流活动目标冲突和物流活动效率低下两个方面。(1)物流活动目标冲突。物流活动分别由各部门管理,并有各自的经营目标,从而不可避免地在这些活动上出现目标冲突。如表9—2所示.(2)物流活动效率低下。 表9—2部门之间的目标冲突市场部门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增加库存减少库存多频率、短周期生产小频率、长周期生产快速的订单处理速度低成本订单处理快速配送低成本配送分散仓储集中仓储车间仓储宽松的退货政策严格的退货政策更细更多的产品分类较少的产品分类 9.1.3物流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1、几种典型的物流组织结构(1)顾问式。顾问式结构是一种过渡型、物流整体功能最弱的物流组织结构。顾问式结构见图9—1。 物流部分析协调规划物流工程场所规划运作成本分析销售物料搬运研究仓库规划客户服务和需求分析生产运输设备研究预算存货控制分析财务包装材料研究产品开发规划运输效率和服务分析其他物流业务流程研究图9—l顾问式 (2)直线式。直线式结构是指物流部门对所有物流活动具有管理权和指挥权的物流组织结构,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式结构如图9—2所示。物流经理运输部仓储搬运部客户服务部包装部图9—2直线式 (3)直线顾问式。单纯的直线式或顾问式物流组织结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逻辑上的解决办法是将这两种组织结构形式合二为一,变成直线顾问式的物流组织结构。直线顾问式如图9—3所示。物流部设备设计和定位系统开发部门间协调规划和分析物料搬运运输管理存货控制包装保管订单处理图9—3直线顾问式 (4)矩阵式。矩阵式物流组织结构由美国学者丹尼尔·W·蒂海斯和罗伯特·L·泰勒于1972年提出,矩阵式物流组织结构的大体内容是:履行物流业务所需的各种物流活动仍由原部门(垂直方向)管理,但水平方向上又加入类似于项目管理的部门(一般也称为物流部门),负责管理一个完整的物流业务(作为一个物流“项目”),从而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矩阵式物流组织结构。矩阵式如图9—4所示。 总经理制造工程市场运输财务和会计物流其他项目生产日程采购需求决定产品设计维护销售预测客户服务交通运输保护性包装成本核算财务管理项目的水平流向图9—4矩阵式 2.第三方物流组织结构:事业部所谓事业部,是按产品或服务类别划分成多个类似分公司的事业部单位,实行独立核算。事业部实际是实行一种分权式的管理制度,即分级核算盈亏,分级管理。第三方物流的事业部相当于多个物流子公司,负责不同类型的物流业务。其组织结构如图9—5所示。 事业部制是一种集权---分权---集权的管理方式,分权主要体现在各事业部拥有计划制定、自主决策和指挥领导的权力,集权表现为总公司对各事业部在资金管理、利润管理和营运监督方面实行集权式管理。总公司在资金管理、利润管理和营运监督方面对事业部采取集权式管理。 3.物流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当前,管理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世界范围内从传统的层次式管理转为全员参与管理的根本变革,这种变革在组织形式上表现为网络型组织、虚拟公司和水平型组织的创建。9.1.4企业物流组织的管理原则建立与健全物流管理组织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集权与分权协调的原则从集权和分权的角度,对上述四种典型物流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按物流部门对物流活动的决策权、指挥权的强弱以及两种权力的合一程度等三种分类标准,大致可得出以下结论,见表9—3。 表9—3四种典型物流组织结构的集权程度顾问式直线式直线顾问式矩阵式决策权强弱强强指挥权无强强弱决策权与指挥权是否合一否是否是结论高度分权高度集权集权分权 2.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是物流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衡量组织结构合理与否的基础。3.统一指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是建立物流管理指挥系统的原则。其实质在于建立物流管理的合理纵向分工,设计合理的垂直机构。4.合理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管理其下属的可能人数及业务范围,它表现为管理组织的水平状态和组织体系内部各层次的横向分工。5.职责与职权对等原则职责即职位的责任。职权是指在一定职位上,在其职务范围内为完成其责任所应具有的权力。要贯彻权责对等原则,就应在分配任务时,授予相应的职权,以便企业目标的实现。 9.2物流人力资源(详见教材P252)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是人才。而人才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9.2.1物流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1.物流从业人员的开发培养和开发一名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除了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相关专业知识和一般技能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能力的开发:●物流从业管理者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从业人员要具有综合思维能力和全局观念。●要具备快速收集、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物流从业人员应具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2、物流人力资源的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雇员选择与替换、员工评估、培训与开发、工资管理等活动。物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既要明确物流组织目标,也要明确个人发展目标,要尽可能地将个人发展目标融合在物流组织发展目标中。第二,积极加快企业自身文化建设和CI建设,加强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发扬和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9.2.2企业物流人力资源培训1.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内容物流培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应至少包括如下内容:(1)运输、保管、装卸、配送系统、库存系统、集装系统等物流基本活动和物流基本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技能要求和发展现状等。(2)相关法律、物流机械、运费制度等知识。(3)物流信息处理、物流组织结构、生产和销售结构、本公司商品特性等有助于提高物流效率所需的知识。(4)为推进物流合理化和提高物流战略地位所需的物流成本分析、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战略规划等方面的知识。2.物流人力资源的培训方式(1)在职培训。(2)脱产培训。(3)自学。本章练习参见教材P254(END) 第10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点: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核算方法难点提要:物流成本归集的难点本章要求:掌握:物流成本及分类。物流成本管理原则。物流成本管理内容及难点。成本核算方法。了解:国外物流成本归集介绍 10.1物流成本管理概述(详见教材P257)10.1.1物流成本的内涵物流成本是指物品在空间位移或储存整个过程中,所消耗全部费用的货币总和。具体来说,它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到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如商品包装、装卸搬运、运输、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物流成本之所以难以计算,主要是由于物流成本具有隐含性特征。物流成本之间存在此削彼长的“背反”特点,在物流功能之间,一种功能成本的削减会使另一种功能的成本增多。由于各种费用互相关联,因此,必须考虑整体物流系统的成本最低。物流成本管理的理想目标应当是:将存在于各会计科目中的物流成本全部抽取出来,使人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每一项物流成本的发生是否合理,以便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10.1.2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1.从物流全过程来降低物流成本2.从营销策略角度管理物流成本3.从信息系统角度管理物流成本4.从效率化配送角度管理物流成本5.从物流外包角度管理物流成本 10.1.3物流成本的分类1.按物流成本的性质分类(1)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2)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3)实际成本与机会成本。(4)相关成本与沉没成本。 2.按物流活动范围分类(1)采购物流费。(2)企业内物流费。(3)销售物流费。(4)回收(返品)物流费。(5)废弃物流费。3.按物流功能类别分类(1)物品流通费。(2)信息流通费。(3)物流管理费。4.按物流过程中的风险划分。(1)跌价成本。(2)货损成本。(3)窃损成本。(4)易地成本。 10.2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详见教材P260)10.2.1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一)物流成本预测和计划(二)物流成本计算(三)物流成本控制(四)物流成本分析(五)物流成本信息反馈(六)物流成本决策 10.2.2物流成本管理的难点1.物流成本归集中的难点(1)计算要素难以确定其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物流成本计算范围界定难。第二,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确定难。第三,物流成本具体计算内容归集难。(2)存在制度性缺陷,实际操作难度大在实际计算物流成本时,对各种物流费用的分解还存在制度规范问题。而且,要分解这些隐涵的费用,在操作上也存在很大难度,操作成本较高。(3)核算方法难以统一 2.国外物流成本归集介绍本书在此介绍美国和日本的一些作法。(1)美国物流成本的归集范围。美国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一般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库存费用构成。第二部分,运输成本构成。第三部分,物流管理费用构成。(2)日本物流成本的归集范围。日本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依据1997年日本运输省制定的《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该“标准”按三种不同的方式规定了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第一种方式是按物流范围划分。第二种方式是按支付形式划分的物流费用计算标准。第三种方式是按物流的功能划分计算物流费用。 10.3.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介绍(详见教材P263—272)10.3.1物流成本核算的一般方法1.简单除法核算采用这种方法不需用将总成本分解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可用某一时期的总成本除以物流业务量得出单位业务量的平均成本。这种简化的成本核算方法适用于业务量较大的物流系统。在这些条件下,每种作业的成本Ks可计算如下:KS=式中:KG——某一期间的总成本;X——某一期间的物流业务量。 利用上述公式核算物流成本,要求在某一期间物流系统正在作业的存量不能发生变化。如果正在作业的存量发生变化,作为二级除法核算的近似解可按如下公式计算:KS=式中:KH—某一期间物流成本总额;Kω—某一期间的管理成本;XP—某一期间的业务量;XA—某一期间的营业收入:KH’—单位作业成本;Kω’—单位作业管理成本。 2.等效系数核算如果各种产品的流通加工技术相似,各种产品的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计算等效系数。以某一产品作为标准,赋予其等效系数为1,其他产品的等效系数可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出,与简单除法核算类似,等效系数核算也分为一级、二级和多级核算。对一级等效系数核算为说,第j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可用下面公式计算:=×aj式中:aj为第j种产品的等效系数;kG为总成本;xn为第n种作业量 3.联合作业核算由于自然的或技术的原因,在其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物流作业。在具有联合作业的物流活动中,联合作业核算是除法核算的特殊形式。采用残值法,根据平均原则,主要产品的物流成本可用如下公式计算:==式中:ks——主要产品的单位物流作业成本:EVNJ——第j种物流作业的单位物流的净收入;KWNJ——第j种物流作业的单位流通加工成本:xNJ——某一期间第j种物流的业务;XHP——某一期间主作业的业务。 4.倒扣测算法倒扣测算法是根据通过市场调查确定的顾客或服务对象可接受的单位价格(如售价、劳务费率等),扣除企业预期达到的单位产品利润和根据国家规定的税率预计的单位产品税金以及预计单位产品期间费用而倒算出单位产品目标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式如下:VC=P-Er-I-VfVC——单位产品目标成本;P——单位产品价格;I——单位产品目标利润;Er——单位产品目标利润;Vf——单位产品期间费用. 5.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是指在利润目标、固定成本和销量目标既定的前提下,对单位变动成本目标进行匡箅的方法。依据成本、销售量与利润三者的关系式,即利润=单位售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可导出目标单位变动成本的计算式,即=P-V0——目标单位变动成本;P——单位产品价格;F——固定费用总额;E——该产品的目标利润总额;Q——该产品的预计销售量. 10.3.2作业成本法(见教材P265—272)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也称为作业成本会计或作业成本核算制度。它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作业(Activity)进行动态追踪,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的方法。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1)作业的涵义在成本作业法中,作业是指企业为提供一定的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以资源为重要特征的各项业务活动的统称。它是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作业是汇集资源耗费的第一对象,是资源耗费与产品成本之间的连接中介。作业成本法将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并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出(如产品、服务或客户),形成产品成本。 一个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其作业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按作业成本法将其划分为:●按成本层次分为:①单位作业。可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如机器的折旧及动力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变动。其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②批别作业。可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例如对每批产品的检验、机器准备与调试、原料处理、订单处理等。这类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数成正比变动,而与批量大小无关。③产品作业。可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的产品都受益的作业,例如对每一种产品编制生产计划、材料清单或变更工程设计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产量及批量大小无关,但与产品种类的多少成正比变动。④工序作业。它是计算加工成本的基础。●按作业与成本动因的关系密切程度分为:①专属作业。只与某产品生产有关的作业。②共同消耗作业。与多种产品生产有关的作业。共同消耗作业又可细分为批次动因作业、数量动因作业、工时动因作业和价值管理作业等。 (2)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指导致企业成本发生的各种因素,也是成本驱动因素。它是引起成本发生和变动的原因,或者说是决定成本发生额与作业消耗量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的根本因素。成本动因按其对作业成本的形成及其在成本分配中的作用可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资源动因。也称为作业成本计算的第一阶段动因,主要用于在各作业中心内部,成本库之间分配资源。按照作业会计的规则: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的产品量没有直接关系。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量的这种关系称为资源动因。资源动因反映着资源被各种作业消耗的原因和方式,它反映某项作业或某组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的基础。 ●作业动因。也称为作业成本计算的第二阶段动因,主要用于将各成本库中的成本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它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原因和方式。它反映的是产品消耗作业的情况,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劳务或顾客中的标准,是资源消耗转化为最终产出成本的中介。 (3)作业中心与作业成本库作业中心是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基本单位,它由一项作业或一组性质相似的作业所组成。一个作业中心,就是生产流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管理上的要求,企业可以设置若干个不同的作业中心,其设立方式与成本责任单位相似。但作业中心与成本责任单位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业中心的设立是以同质作业为原则,是相同的成本动因引起的作业集合。由于作业消耗资源,所以伴随作业的发生,作业中心也就成为一个资源成本库,也称为作业成本库。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成本因素理论,即企业间接制造成本的发生是企业产品生产所必需的各种作业“驱动”的结果,其发生额的多少与产量无关,而只与“驱动”其发生的作业数量相关,成本驱动因素是分配成本的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生产导致作业产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的指导思想,以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首先依据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追踪到作业,形成作业成本,再依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最终形成产品成本。其原理见图10—1。 产品A产品B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库)A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库)B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库)C所耗资源成本按资源动因归集间接费用按作业动因分配作业成本图10—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3.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会计方法相比有如下特点:(1)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追求传统会计下的“精确”计算,只要求数据能够准确到保证制定计划的正确性即可。(2)作业成本有利于企业进行产品成本控制。(3)作业成本可用于分析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4)作业成本法可用于制定产品生产种类的决策。 4.作业成本法核算程序(1)确认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在确定成本动因时,应遵循三个原则:●确定的成本动因应简单明了,能从现有的资料中直接分辨出来;●在选择成本动因时,为避免作业成本计算过于复杂,要筛选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影响的成本动因;●选择信息容易获得的成本动因,以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2)对作业进行筛选整合,建立作业中心及作业成本库作业筛选与整合的原则是:●重要性原则。●相关性原则。(3)依据资源动因。 (4)根据产品对作业的消耗,将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计算产品成本。●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式:某项作业成本分配率=●某产品应承担的某项作业成本分配额计算式:=× 5.作业成本法核算程序举例某企业的某生产部门生产两种产品,即产品甲和产品乙,现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其生产费用组织核算。(1)该企业根据管理与核算上的需要,对资源动因进行确认与合并。(2)对于直接生产费用即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用,不需计入各作业成本库,可直接按产品进行归集,计入产品成本。产品甲与产品乙当期(月)产量及各项直接生产费用、共同耗用的制造费用如表10—1所示。 项目产品甲产品乙该月产量/件400000200000直接材料费用/元380000420000直接人工费用/元106000168000直接人工工时川、时400000600000共同耗用的制造费用/元1864000表10—1甲、乙产品当期产量及耗用成本表 (3)该生产部门的全部制造费用(即间接费用),均已按资源动因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按资源动因归集的过程略去),其结果如表10—2所示;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库)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数量统计结果作业成本费用归集情况/元材料处理材料搬运2500次414000材料采购定单数量7500张320000生产准备准备次数800次160000设备维修维修小时20000小时310000质量检验检验次数4000次240000动力与折旧等直接工时200000工时420000制造费用总额1864000表10—2制造费用按资源动因归集 (4)在费用归集和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将各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按相应作业动因(本例假定作业动因与资源动因相同)分配到各产品中去。产品甲与产品乙的作业动因数量统计情况如表10—3所示,根据表10—3所进行的作业动因数量统计分析结果,可将制造费用在产品甲与产品乙之间进行分配。作业动因比率的计算见表10—4,根据计算出的作业动因比率,分配作业成本,分配过程与结果见表10—5。 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库)作业动因作业动因数量统计结果合计产品甲产品乙材料处理材料搬运2500次2000500材料采购定单数量7500张50002500生产准备准备次数800次550250设备维修维修小时20000小时125007500质量检验检验次数4000次30001000动力与折旧等直接工时200000工时12000080000表10—3甲、乙产品作业动因数量统计 表10—4作业动因比率计算表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库)作业动因作业动因数量统计结果作业成本总额/元作业动因比率材料处理材料搬运2500次414000165.6材料采购定单数量7500张32000042.66667生产准备准备次数800次160000200设备维修维修小时20000小时31000015.5质量检验检验次数4000次24000060动力与折旧等直接工时200000工时4200002.1 表10—5作业成本的分配过程及结果作业成本库作业动因比率产品甲产品乙作业成本合计动因数量分配额动因数量分配额材料处理165.6200033120050082800414000材料采购42.6666750002133332500106667320000生产准备20055011000025050000160000设备维修15.5125001937507500116250310000质量检验603000180000100060000240000动力与折旧等2.112000025200080000168000420000总计—1280283—5837171864000 (5)计算产品成本。将按产品甲与产品乙所归集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所分配来的制造费用进行汇总,分别计算产品甲与产品乙的总成本与单位成本,如表10—6所示。表10—6产品成本汇总表成本项目产品甲(产量400000件)产品乙(200000件)总成本单位成本总成本单位成本直接材料费用3800000.954200002.1直接人工费用1060000.271680000.84制造费用12802833.205837172.92合计17662834.4211717175.86 10.3.3物流成本控制核算物流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取更大利润。以实例介绍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操作方法:某物流企业上一年度的物流成本为524万元,其成本构成如表10—7所示。 物流活动环节成本构成(%)进厂运输:材料到厂3.00出厂运输:托盘化从厂到仓库从仓库到顾客1.205.1012.10仓储:人工工资仓库作业其他费用11.0010.903.80加工订货:租用终端操作终端计算机销售会计3.105.022.601.89外包装:8.00管理:管理费库存审查库存计划人员培训1.700.200.1919.80库存损失:3.20资本利息:库存建筑、机器、厂房2.404.80总成本100.00表10—7物流成本构成 预计今年物流量与去年持平,人员数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经过目标成本分解,仓库作业费用下降9%,外包装费用下降3%,管理费要求下降15%,人员培训费用要求下降8%,库存损失要求下降12%,但工资要求增加15%。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测算该公司今年的物流成本降低情况如下:仓库作业费用下降:10.90%×9%=0.981%外包装费用下降:8.00%×3%=0.24%管理费要下降:1.70%o×l5%=0.255%人员培训费用要下降:19.80%×8%=1.584%库存损失要下降:3.20%×12%=0.384%但工资要增加:11.00%×(-15%)=-1.65% 则总的物流成本将会降低:(0.98+0.24+0.255+1.584+0.384-1.65)=1.794(%)减少的物流成本数额为:1.794%×524=9.4(万元)上述测算成本的方法叫因素测算法。特点是以基期的实际成本为基础,考虑计划期的各项成本因素变动情况,依次来测算计划期的成本变动(降低)情况。该方法在普通的财务管理教材中均可见到,本书只作实例说明。本章练习参见教材P273(END) 第11章企业绿色物流管理知识点:绿色物流。逆向物流。难点提要:产品退回物流与废旧物料回收物流本章要求:掌握:绿色物流的内涵。企业生产中的逆向物流。产品退回物流。了解:绿色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异同。国外逆向物流介绍。 11.1绿色物流的概述(详见教材P275)11.1.1绿色物流观念的形成在绿色思维下的多样化消费——有限生产——高效率流通的时代,需要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物流系统为之服务,以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有效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样也是现代物流发展与管理的基本观念,即在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上,都应当避免造成甚至扩大对环境的危害,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环保型物流、循环型物流转变。通过下图:图11—1(A),和图11—1(B)对比不同时期的物流与环境得不到关系。 社会消费环境利益物流经济发展社会消费环境利益物流经济发展本世纪早期的物流(B)上世纪中期的物流(A)图11—1物流与环境的关系图 11.1.2绿色物流的涵义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或消除物流对环境造成及可能扩大的危害,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净化,减少资源消耗,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的实质就是在物流管理与作业中体现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物品实体运动过程的物流活动,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在绿色物流管理中,必须在每一个功能环节上充分体现绿色物流的理念。1.运输必须用绿色的观点来制定和选择运输合理化的标准。如从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看,公路运输应受到控制。 2.储存物流企业在对储存产品进行养护保管时,必须从绿色物流的角度来加强对储存产品的管理。一是,产品在储存过程中使用无污染的养护手段。二是,消除由于保管不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3.装卸搬运在装卸搬运过程中要注意:装卸搬运不当导致产品实体的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废弃;废弃物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4.包装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废弃的包装物同样是对环境的污染。5.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变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总之,绿色物流贯穿企业物流作业的全过程,是未来物流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1.1.3绿色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异同1.具体功能和内容的异同2.物流活动目标活动异同物流活动中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矛盾,是绿色物流要处理和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3.物流流程的异同绿色物流中还需解决废弃物及产品退回问题。在未来的物流管理中,物流控制的对象包含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全体,并且物流流程不再是从上到下,信息流程也不再是从下而上,而是不断循环往复。 11.2企业生产中的逆向物流(详见教材P279)11.2.1企业生产中物料回收与物料管理概述部分废料可通过收集、分类、加工、供应等环节转化成新的产品,重新投入到生产或消费中,这一过程称为回收物流。对那些无明显使用价值的废料,一般通过销毁、填埋等方式予以处理,这一过程称为废弃物流。●废料是在目前状态下不能使用的物料。●呆滞物料是指一段时间内未使用或存量超出一段时期内需用量的物料;●陈旧物料是指已使用过或长期未使用过的,但仍有使用价值的物料。这里将废料、呆滞物料和陈旧物料通称为废旧物料。本书只论述生产企业的废旧物料的回收物流。 1.企业生产中废旧物料的形成废旧物料产生的原因也很多,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料。(2)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料。(3)由于精神损耗而产生的废旧物料。2.企业生产中废旧物料回收工作的作用(1)使社会资源量相对增加。(2)节约各种能源。(3)减少废旧物料对环境的破坏污染。(4)节约时间,加快工业发展速度。 11.2.2企业生产中废旧物料的处理1.废旧物料处理的原则与方法退货与回收物流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事前防范重于事后处理”。为防止和减少废旧物料的产生,主要方法有:(1)在企业内部实行全面物料控制;(2)采取适用于物料性质的保管和保养条件;(3)与有关部门协商配合,在许可范围内,原存物料全部用完后再改用新材料;(4)与销售部门配合,及时了解需求状况,合理预测,以避免损失;(5)实行物料标准化,若同一物料可用于多种产品中,此种物料陈旧的可能性就小。 2.废旧物料回收物流的组织原则上讲,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企业废旧物料回收物流工作。(1)编制废旧物料回收计划。(2)建立健全物料回收管理机构。(3)制定废旧物料回收的技术、经济政策。 3.废旧物料的实际处置方法废旧物料的处置方法有很多,不同性质的废旧物料可以利用其不同的特点进行处置。下面是几种在企业中常见的处置方法。(1)将钢铁、铝、铅等废旧物料适当分类,再分成若干等级,以便于企业内部设法利用;(2)对拆卸下的大件废料,如钢或其他金属,可用乙炔剪断,作为废料;或予以拼接,以备日后代作新料;(3)对某些拆下后可以转用到其他地方的废料,应小心拆解,再送到维修保养部门整修后,重新入库待用;(4)对某些存量很多且有利用价值的废旧物料,可以在组织内部调用或设法利用;(5)对某些已无明显利用价值的物料,采取焚毁、破毁、掩埋等处理方法。 11.3产品退回物流管理(详见教材P282)产品的退回物流与废旧物料回收物流一样是一种逆向物流。产品的退回物流就是物品自零售商开始沿着供应链向最初供应商或其他处理点的整个回流过程。11.3.1产品退回物流概述1.产品退回的原因客户产品退回的原因,大致如下:(1)购买产品的功能或质量未能满足客户需要。(2)产品的使用技术与操作方法过分复杂繁琐,导致客户难以正常使用。(3)客户购买产品后,在使用中或使用前发现产品存在严重缺陷。(4)某些客户滥用一些零售商承诺的“无因退货”的销售政策。 经销商或零售商产品退回的原因,大致如下:(1)零售商库存产品的有效期即将过期或已经过期。(2)零售商库存产品的包装已过时。(3)零售商库存的季节性产品。(4)零售商库存商品已被新版本商品替代。(5)零售商库存中的产品,已被新的法规禁止使用。(6)零售商的某些产品库存过多。(7)零售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退出零售行业或破产。 2.产品退回物流管理的作用典型的产品退回物流管理过程包括:把使用过的、损坏的、不需要的(平衡库存产品回流)或者是过时产品以及包装或装运材料等,自最终使用者转移至重新出售者。有效而科学的产品退回物流管理,除与废旧物料回收物流一样具有减少资源消耗、节约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及减少对环境污染等作用之外,还有以下三方面作用:(1)提高客户满意度,是培养忠诚客户群的有效手段。(2)使企业获得社会效益,提高企业公众形象。(3)建立有效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取得“双赢”效果。建立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产品退回机制是产品退回物流管理的先决条件。 11.3.2产品退回物流的管理1.产品退回管理的原则(1)加强对产品退回物流起始点控制。(2)尽量缩短产品退回处理周期。(3)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4)组建集中的退回产品处理中心。(5)实行零返回产品流策略。(6)对退回产品实行资产恢复。 2.产品退回的处理方法(1)把产品退回至制造商。(2)将退回产品作为新产品出售。(3)将退回产品打折扣出售。(4)将退回产品卖给二级市场。(5)将退回产品捐赠给慈善机构。(6)将退回产品进行重造、整修后再出售。(7)将退回产品中的物料进行回收、循环、掩埋。 11.4目前国外企业逆向物流的通用方法(详见教材P289)11.4.1逆向物流方法简介国外企业对逆向物流的管理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退回检验控制、恢复链流程确立、管理资讯系统整合、集中退货中心管理。1.退货检验控制一般而言,退货产生的原因可能来自政府部门、厂商本身、经销商和客户,常见的退货原因有:(1)产品本身存在缺陷或质量问题;(2)运输途中产品部件遗失、或整个产品或包装遗失;(3)产品过期;(4)尺寸大小不符合; (5)订单输入时出现产品或数量错误、同一订单错误地重复送货等;(6)偷盗:内部或运输途中产品被偷;(7)厂商主动要求撤回;(8)商业退回:滞销积压;(9)终端退回:经完全使用后需处理的产品;(10)政府行政部门要求停止销售的产品。检验退货时,物流部门有关质量管理人员要严格把关,根据企业的退货政策,仔细核对退货单据上注明的退货原因是否与实际相符,以确定退货的必要性,降低无谓的损失。 2.恢复链流程确立恢复链是企业控制逆向物流的主线,它与正向供应链的方向相反。恢复链的终点有两种可能:再销售或处置报废。恢复链主要是由回收、检验、分类、再加工和再销售等环节构成。恢复链的控制以物流部门为主导,与相关部门一起对产品退回后的活动和最终去向负责。3.逆向物流资讯系统逆向物流资讯系统为企业返品的再回收利用和再销售,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它使恢复链上所有相关部门环环相扣,对退货快速反应,并为企业赢得信用、改善企业的现金流。 4.集中退货中心管理集中退货中心管理是逆向物流运作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外国跨国企业的配送中心都设有专门的退货集中地,逆向物流流程上所有的产品都会先被送到这里,经过分类、处理后,再送到其最终的归属地。一般而言,退货中心的活动与逆向物流资讯系统的指令是一致的。由于退货中心的管理强调的是现场管理,因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发现退货的潜在价值,为企业增加预算外的收入;(2)不断改进退货处理;(3)保持一致目标,积累团队经验;(4)降低库存量,改善库存周转;(5)增强环保意识,减少污染;(6)评估并改善最终处理绩效;(7)与销售、财务、客服、品质管理和生产部门紧密联系,共用资讯。 11.4.2国外企业逆向物流中的问题1.逆向物流信息数量与准确性。2.风险逐级放大效应加大。3.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4.回收品业务与常规品业务相冲突。本章练习参见教材P293(END) 第12章企业物流设施管理知识点:物流集装化设施。储存设施。自动化高层货架仓。搬运分拣设施。难点提要:物流自动化设施的利用本章要求:掌握:各种集装化设施、储存设施、搬运分拣设施的用途及自动化高层仓。了解:集装单元化的原则。 12.1物流集装化设施(详见教材P294)12.1.1集装单元化概述1.集装单元化涵义在货物的储运过程中,为便于装卸搬运,将一定数量的货物(同一的或不同的)汇集成一个扩大的作业单元,称为货物的集装单元化。被集装单元化的货物称为单元货物(UNTLOAD)。用于集装货物的工具称为集装单元器具,它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是能使货物集装成一个完整、统一的重量或体积单元,二是具有便于机械装卸搬运的结构,这是它与普通货箱和容器的主要区别。 2.集装单元化的类型通常使用的集装单元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1)捆扎型:(2)托盘类:(3)台车类:(4)集装箱系统:(5)其他容器:柔性集装袋和罐式集装箱等。 3.集装单元化的优越性(1)便于装卸搬运,易于实现装卸搬运作业的机械化。(2)由于减少单件货物重复搬运的次数。(3)便于堆码,提高库房或货场的储存能力。(4)按单元交接,简化手续,节省时间,提高物流管理水平。(5)集装箱化还能节约包装材料和费用,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污脏货物对外界的污染;保证“全天候”作业;实行“门到门”运输。 (6)自动化高层货架仓库和自动导向搬运车的装卸对象一般都是单元货物。但是货物的集装单元化也给物流管理带来一些问题,主要是:(1)由于货物运输的流向不平衡,出现集装单元器具的回空。(2)需要相应的装卸搬运机械和运输设备与之配套。(3)增加装卸搬运中的附加重量(集装单元器具的白重)和体积。4.集装单元化的基本原则(1)通用化。(2)标准化。(3)系统化。 12.1.2托盘和托盘作业托盘是使用最广的集装单元器具,是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基本设施之一。1.托盘的种类日本工业标准(JIS)托盘术语,把通用托盘可归纳为下列11种:(1)平托盘(PALLET);(2)箱式托盘(BOXPALLET);(3)筒仓式托盘(SILOPALLET);(4)罐式托盘(TANKPALLET);(5)立柱式托盘(POSTPALLET);(6)滚轮托盘(ROLLERPALLET);(7)滚轮箱式托盘(ROLLERBOX-PALLET); (8)冷藏带轮箱式托盘(COLDROLLERBOX-PALLET);(9)纸托盘(SHEETPALLET);(10)托板(PALTENPALLET);(11)托架(SKID):比单面平托盘略高,与升降平台运输车配合使用,用于室内搬运。除上述各类通用托盘外,还有专用托盘,如油筒专用托盘等。而按制作的材料分类,托盘有:木托盘、胶合板托盘、钢托盘、铝托盘、纸制托盘、塑料托盘等多种。 2.平托盘的型式包括:单面托盘;单面使用托盘;双面托盘;双向进叉型托盘;四向进叉型托盘。国标GB4995-85规定联运木制平托盘有下列四种类型:●单面使用A型(Da)●单面使用B型(Db)●四向进叉型(D4)●双面使用型(S)并规定托盘的载重量都是1吨。 3.托盘货物的堆码箱形货物的堆码一般有下列几种基本形式:①重叠式。②砧砌体式。③纵横交错式。④中心留空交错式。在实际应用中,货物堆码形式往往是上面四种基本形式的组合。应该注意,堆码的堆码高度应以保证货物稳定性为原则。一般不应大于托盘短边长度的二倍,最高不宜超过1900mm。 12.1.3立柱式托盘、巧固笼和笼车1.立柱式托盘立柱式托盘的种类和形式:(1)固定式。(2)拆装式。立柱式托盘的尺寸一般与平托盘一致,以便于互相通用。立柱式托盘的高度一般为1100~1200,载重有0.5、1和1.5t等几种。2.巧固笼和巧固架(1)巧固笼。(2)巧固架。 3.笼车在配送环节中,广泛应用底板安装轮子的笼车作为集装单元化工具。笼车的外形尺寸应根据实际需求来决定,如为配合汽车运输,尽可能采用llOO×800×1700mm。车轮直径为φ150、φ200。通常采用橡胶和聚胺脂橡胶等制作,它们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环境(表12—1)。 使用较多的笼车是两只前轮为固定轮、两只后轮为带煞车的自由转动轮。这种笼车移动轻巧、转向灵活,即使在斜坡上也能煞车固定,不会自行下滑。种类特点使用温度橡胶常温、500公斤以内-5ºC—常温聚氨酯橡胶适用于超过500公斤的重荷载及冷库-30ºC—常温表12—1笼车使用的车轮特性及适用范围 12.1.4集装箱1.集装箱的标准规格根据国家标准GB1413-78和GBl834-80,我国用于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集装箱的型号、规格和总量如下表12—2:〔下列国际运输集装箱基本上按照国际标准。〕表12—2中国集装箱国家标准型号外部尺寸(111/111)总量最小内部尺寸(m/m)最小内部容积m3)备注高宽长Kg高宽长1AA259l24381219230480235023301199865.7用于国际运输1CC2591243860582032023502330586732.110D2438243840121000021972330382319.6用于国内运输5D24382438196850002197233017809.1 2.集装箱的种类和构造集装箱按使用和形式分,主要有通用型(又称干货类集装箱)、侧开门式、顶开式、通风式、框架式、冷藏和保温式、散货和罐装式以及装配简易式等多种。通用集装箱是最常用备的种类。3.集装箱专用配套设备由于大型集装箱构造的特殊性,其装卸、搬运和运输都必须使用具有特殊性能的的专用设备,主要有:(1)集装箱吊具(2)集装箱装卸桥(3)集装箱跨运车(4)集装箱半挂车(5)集装箱正面吊运机(6)集装箱叉车 12.2物流储存设施(详见教材P300)货架是仓储作业中最基本设施,本节介绍的储存设施,以储存作业中的各种货架为主。12.2.1货架概述库房总空间主要被储存货物,墙距顶距,走支道,堆垛中“蜂窝”和固定设备等几部分占用。墙距、顶距和固定设备所占用的空间是无法减少的。因此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方法是:减少走支道,减少“蜂窝”率。货架储存系统是用来解决上述矛盾:既提高面积利用率,又减少蜂窝率;同时还能满足选拣随意和进出方便的要求。 ●货架储存系统的优越性是:①充分利用库房高度,消灭或降低蜂窝率,提高仓容利用率。②每一货格都可以任意存取,货物品类的可选拣率达100%。③货物不受上层堆叠的重压,特别适宜于怕压易碎商品。④便于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⑤便于实行“定位储存”和计算机管理。●货架储存系统的不足是:①设备投资费用较高。②必须配备相应配套装卸搬运设施和托盘等集装单元器具。③货架设备相对固定,机动灵活性较差。④货架每排间必须留出走道,如走支道较大,有时反而降低仓容利用率。 12.2.2各种类型的储存货架1.托盘货架托盘货架是最普通的货架,优点是存取方便,拣取效率高。但是这种货架的储存密度较低,需要较多的通道。根据存取通道宽度可分为传统式通道、窄道式通道。这种货架适用于品种中量、批量一般的储存。通常高6m以下的3—5层为宜。此外,它可任意调整组合,出入库不受先后顺序的影响,一般的叉车都可使用。2.倍深式托盘货架倍深式托盘货架与一般货架结构基本相同,只是把两排托盘货架结合起来增加储位而已。为此,储位密度增加一倍。但是存取性和出入库方便性略差一些。并且必须采用倍深式叉车。 3.驶入式货架驶入式货架是指托盘的存放由里向外逐—存放。叉车进出使用相同通道,储存密度非常高。但是存取性差,不易做到先进先出的管理。由于叉车在整个货架中行走,要求操作者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驶入式货架以4层3-5列为宜。最高可达1Om。不易太长太重物品存储。4.驶出式货架驶出式货架与驶入式货架不同之处在于驶出式货架是贯通的。前后均可安排存取通道,可实现先进先出管理。5.流动式货架这种货架的一端较高,其通道作为放入货架用,另一侧较低,其通道作为出货用,货物是放在滚轮上。由于货架向出货方向倾斜,故可以利用重力使货物向出口方向自动下滑,以待取出。托盘流动式货架的储存空间比一般托盘货架的储存空间多50%左右。 6.移动式货架在存取货物时,移动货架让出一行必要宽度的通道即可进行作业。这种移动式货架的主要特点是:●比一般固定式货架储存量大,节省空间。●适合少品种大批量低频率保管。●节省地坪面积,地面使用率80%。●可直接存取每—项货物,不受先进先出的限制。●高度可达12m,单位面积的储存量可达托盘货架的2倍左右。 7.后推式货架所谓后推式货架是叉车把后到的货物由前方存入货架时,此货物便把原先的货物推到后方。当从前方取货时,由于货架滑轨向前方倾斜,所以后方的货物自动滑向前方,以待拣取。这种货架特点:●储存密度高,但存取性差,一般深度方向达3个储位,多达5个储位。●比一般托盘货架节省1/3空间,增加了储位。●适用于少品种大批量物品储存。●不宜太重物品的储存。●货物自动滑向最前储位。 8.旋转式货架旋转式货架操作简单,存取作业迅速,适用于电子原件,精密机械等少批量、多品种、小物品的储存及管理。由计算机控制,可实现自动存取和自动管理。此外,旋转式货架的空间利用率很高。其特点是:●节省人力,增加空间。●由标准化的组件构成,可适用于各种空间配置。●存取入出口固定,货物不易丢失。●计算机快速检索和寻找储位,拣货快捷。●取料口高度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宜于作业人员长时间工作。 9.轻型货架轻型货架的设计和托盘货架相同,只是结构轻量化而已。适用于储存箱品和散品等重量轻体积小的物品。由于拆装容易、防震、耐用,并用挂钩或螺栓固定,可自由调整存放高度及间隔。其特点如下:●挂钩式设计,可自由调节存取高度及间隔。●价格便宜,组装快速。●式样变化多,使用方便。●货架高度一般在4m以下。●适合存放纸箱、包、小件物品。 10.悬臂式货架悬臂式货架适用于存放钢管、型钢以及长型的物品。一般高在6m以下为宜,空间利用率低,约35—50%。11.积层式货架积层式货架是把空间设计成双层以上。在厂房地板面积有限时,进行立体规划,有效利用空间。设计时利用钢梁和金属板把原有储区作楼层分隔,每个楼层可存放不同种类的货架。其特点如下:●提高储存高度,增加空间利用率。●上层仅放轻量物品。如上层存放箱、包和散件,下层存放托盘之用。 12.2.3储存设备的选用1.储存设备选用时应考虑的因素一般储存设备的选用应以效率观点,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以决定最适用的设备形式。具体选用应考虑如下因素。如图12—1。储存设备选用考虑因素搬运设备入出库量存取性物品特性尺寸重量储位数储存单位储存密度先进先出储位管理先进先出存储频率存取数量配重式跨立式通道宽度举升高度举升重量旋转半径图12—1储存设备选用考虑因素 (1)物品特性储存物品的外形、尺寸,直接关系到料架规格的选定,储存物品的重量则直接影响到选用何种强度的料架。而不同的储存单位,是以何种单位来储存,托盘、容器或单品均有不同的料架选用类型。另外预估计总储位数的数量,必须考虑到企业未来的成长需求。(2)存取性一般存取性与储存密度是相对的。就是说,为得到较高的储存密度,则必须相对牺牲物品的存取性。虽然有些形式的货架有较好的储存密度,但储位管理较为复杂。所以,选用何种形式的储存设备,是各种因素的折衷。(3)入出库量某些形式的货架虽有很好的储存密度,但入出库量却不高,只适于低频率作业。入出库量高是非常重要的数据,也是货架设备选用的重点。为此,可参考表12—3。 储存单位高频率中频率低频率托盘托盘流动式货架(20-30托盘/小时)立体自动仓储(30托盘/小时)水平旋转自动仓储(10-60秒/单位)托盘式货架(10—15托盘/小时驶入式货架(10托盘/小时以下)驶出式货架后推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容器容器流动式货架轻负载自动仓储(30-50箱/时)轻型货架(中量型)托盘流动式货架自动仓水平旋转自动仓储(20-40秒/单位)垂直旋转自动仓储(20-30秒/单位)单品单品自动拣取系统轻型货架(轻量型)抽屉式货架表12—3储存设备以入出库频度区分 (4)搬运设备配送中心的存取作业多以搬运设备来完成。因此储存设备的选用需一并考虑。叉车是——般的通用搬运没备,而货架的通道宽度,会直接影响到叉车的选用型式。各型叉车作业通道宽度比较可参考表12—4所示。通道型式通道宽度(M)堆高机型式传统式通道3.0-4.5配重式叉车窄道式2.1~3.1直达式(Reach)叉车跨立式(Straddle)叉车转柱式(Swing-mast)叉车超窄道式2.1以下转叉式(Turret)叉车拣取机(OrderPicker)表12—4通道宽度适用叉车型式 12.3自动化高层货架仓库(详见教材P305)自动化高层仓是仓储作业的发展方向,本节专门介绍自动化高层货架仓库的有关知识。12.3.1自动化高层货架仓库概述自动化高层货架仓库(AutonatedStorage/RetrievalSystem,简称AS、RS)是当代货架储存系统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与自动分拣系统和自动导向车并称为物流技术现代化的三大标志。所谓自动化高层货架仓库是指用高层货架储存货物,以巷道堆垛起重机配合周围其他装卸搬运系统进行存取出入库作业,并由计算机全面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自动化仓库。 第一座高层货架仓库1959年出现于美国,高8.5m,使用由司机操纵的巷道堆垛起重机。1962年西德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高层货架,建成第一座自动化仓库。日本在1965年建设第一座立体仓库后,平均每年以200座的速度,大规模兴建。到1986年它已拥有大小立体仓库5800座,占世界总数一半以上。我国从70年代中期起,也进行高层货架仓库的试点工作。天津保税区的天保冈谷自动化立体仓可以说是我国当今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立体仓,它从进出库、全自动存取、选位、清点、验货、时间记录、海关监管等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 12.3.2自动化高层货架仓库的构成自动化高层货架仓库主要由:货架、巷道堆垛起重机、周围出入库配套机械设施和管理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1.高层货架高层货架仓库的主要特征是货架高密度,高度和长度较大,排列较多,巷道较窄。典型的高层货架仓库的高度多在10-30m之间,少数超过30m,最高40m。立体仓库的高度在5m以下的属于低层,在5-lOm之间的属中层立体仓库,把15-25m称之为高层立体仓库。高层货架仓库的优势主要在于高度。据国外分析:当仓库高度小于20m时,单位造价也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国内现有的高层货架多在10-20m之间,一般认为这一高度比较经济。货架的长度,即每排货架的列数,受到存取货物的频率和巷道机存取能力所制约。一台巷道机所能承担存取的货格数,一般以1500-2000个为宜。货架过长,巷道机的一次存取作业周期也随之增加,就会影响仓库的吞吐效率。一般认为:货架长度为货架高度的2.5—6倍,比较适宜。 货架的通道一般较窄,以保证安全通过巷道机为原则,其净宽为巷道机总宽加150-200mm,一般仅1.1—1.5m。有些小型立体仓库仅为0.8-0.9m。高层货架规模由储存量的大小来决定。大型立体仓库往往规模极大。我国第二汽车厂的协作配套件仓库的高层货架第一期为14排×52列×11层(宽24m,长67.6m,高14.8m),共8008货格,二期合计16016货格,其规模足与国外大型立体仓库比美。1990年落成的宝钢总厂机电配件库的高层货架,为10排×60列×15层,拥有9000货格。由于高层货架的尺寸精密度要求较高(如立柱垂直偏差不大于±1Omm,柱基高度误差不大于5mm),货架用钢结构制作,一般以高强度方形钢管作立柱,以钢管或型钢作支托、拉杆和斜撑。在货架的结构形式上,高层货架仓库有两类: ①整体式:货架既是储存货物的构件,又是仓库屋盖和墙体支撑的结构体系。屋盖和外墙面附着在货架上,货架与仓库建筑混成一体。当货架高度较大时(一般认为大于12m),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比较经济。缺点是建成后,很难改变和扩建。②分离式:货架设置在库房建筑之内,货架结构与库房建筑分离。高度在12m以下的高架仓库一般多采用这类形式。其优点是简单灵活,便于改变和扩建。旧单层库房改造的小型货架仓库多属分离式。 2.巷道堆垛起重机高层货架仓库都用巷道堆垛起重机(简称道机)来存取货物,储存单元都为尺寸、规格一致的托盘或其他货箱、货盘等集装单元工具。进出仓一般也是一个储存单元整进整出。当需拆零时一般取到仓库外存取后,再送入仓库。有些小型仓库也有操作人员随巷道机到货位前人工存取。巷道机的形式很多,大同小异,基本上已经定型:主要由机架、行走机构、提升机构、载货平台、取货装置和电气控制设备等几部分组成。巷道机的机架有单立柱式和双柱式两种,国外生产的巷道机,高度在9m以下,多用单立柱式,高度在9m以上多用双立柱式。国内牛产的巷道机以双柱式居多。巷道机上下有二条轨道,下轨一般是承重、上轨是导向。—般高层货架仓库都是一条巷道配置一台巷道机,有些规模较小或进出不频的仓库也有几条巷道合用一台巷道机,巷道机在巷道的尽端通过转车台或U字形轨道,转移巷道。 载货平台包括操纵桥厢和取货装置,沿着金属立柱升降。取货装置由三节伸缩式货叉所组成,可向左右两侧伸出存取货物,其负荷和伸出的长度要与货格内单元货位的重量和货架的进深相适应。巷道机的操纵形式有:手动控制;半自动控制;单机自动控制;中央计算机遥控等。巷道机还设有各种定位的检测器和安全装置。3.出入库配套设施巷道机只能在巷道内进行存取作业。货物出入库还需通过周围的配套搬运机械设施。货物进仓时,先由输送机输入出入货平台,巷道机从这里接过货物,存入指定的货格。出仓则反之。 12.3.3高层货架仓库的优点和应用中的注意点高层货架仓库具有诸多方面的优越性。(1)大幅度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节约用地。(2)高效率的仓库存取作业。(3)提高仓库管理水平。(4)提高仓库作业和储存的安全可靠性。(5)能适应特殊环境下的工作条件。但是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诸如:一次性投资较大;需要配套设施;对建筑、材料、设备、原件、安装和环境条件下的技术要求较高,任何一个部件失灵,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12.4物流搬运分拣设施(详见教材P308)装卸是指货物存放状态的改变。搬运则指货物在同一地点内空间位置的改变。物流的每一环节都是以装卸搬运为起点和终结。12.4.1无动力装卸搬运设施在仓库内短距离、小批量、小件货物的装卸搬运作业中,无动力车辆的作业效果有时优于机械作业。因此无动力车辆当今仍是仓库作业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设施。1.平板车平板车多以四轮为主。车轮的类型有:固定方向和自由转向两种。2.托盘搬运车搬运托盘货物的主要工具是叉车。托盘搬运车有动力式和手动式两类。 12.4.2仓库用动力设施本节仅介绍叉车在物流库存作业中的应用。1.叉车概述叉车与托盘相结合形成一种集装单元化装卸搬运的新作业方式,在物流技术中开创一个新纪元。叉车与其他装卸搬运工具相比具有诸多优点:(1)集装卸和搬运于一体,减少了物流操作环节,大大提高劳动效率。(2)实现装卸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缩短装卸搬运时间,从而加速车辆周转。(3)增加货物堆垛高度,提高仓库容积利用率。(4)库内库外都能使用,转弯半径小,能在较小的通道内转弯,操作灵活。 2.叉车的种类叉车按动力可分为两大类:(1)电瓶叉车是以蓄电池和直流电机作为动力相同的叉车。电瓶叉车适于室内搬运。(2)内燃机叉车是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叉车。3.叉车的主要技术性能常用指标有:(1)最大起升高度(H)(2)额定起重量、基准载荷中心距和载荷特性曲线●额定起重量(Q)是指货物重心至货叉前壁的距离不大于基准载荷中心距时,允许的起重量。●基准载荷中心距(A)是指货叉上放置标准载荷(边长为2A的正方体,其重量为Q)时,其重心至货叉前壁的距离。国家标准对不同起重量的叉车规定相应的A。●载荷特性曲线即反映叉车允许载重量Q与H及A的关系。图12-2是国产CPDl.5-5电瓶叉车的载荷特性曲线。 (Q)(H)3000mm150014001300120011001000900800700600500600700800900(A)(H)5000mm图12-2国产CPDl.5-5电瓶叉车的载荷特性曲线图 从图上可见当H=3m,A=500mm时,允许荷载达到其额定起重量1.5t;A=900mm时,允许荷载仅为1.0t。当H=5m、A=500mm时,允许荷载仅为1t(2/3Q);A=900mm时,允许荷载仅为0.7t。在使用叉车时,载荷必须严格按照这一特性曲线,否则即可能招致安全事故和机械损坏。(3)最小转弯半径(4)起升和行驶速度(5)爬坡能力(6)自重(7)门架倾斜角度这是指空载叉车在平坦坚实地的面上,门架相对垂直位置的向前和向后的最大倾角。 4.叉车作业通道宽度叉车作业通道宽度是反映叉车机动性的指标。叉车的作业通道主要包括:直角交叉通道和直角堆垛通道两项。(1)影响叉车作业通道宽度的因素①叉车的宽度(D)、叉长(K)和全长(C)。②叉车的类型:平衡重式、前移式或侧重式。③叉车内外侧最小转弯半径R1和R2。④装载货物(或托盘货物)的长(L)和宽(W)。⑤司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上述因素中尤以外侧最小转弯半径凡最为重要。下表12-5为叉车作业通道宽度参考值。 叉车种类荷重能力(t)车体总宽最小转弯半径直行通道宽度直角交叉通道宽度直角堆垛通道宽度平衡重式11-1.11.8-2.01-1.11.6-1.82.8-3.621.1-1.22.2-2.51.1-1.22.0-2.14.2-4.531.2-1.52.6-3.01.2-1.52.0-2.55.0-5.551.9-2.63.0-3.51.9-2.02.8-3.05.5-6.0前移式11.0-1.11.3-1.51.0-1.11.4-1.62.7-3.01.51.0-1.11.5-1.81.0-1.11.5-1.73.0-3.521.2-1.32.0-2.31.2-1.32.8-2.93.0-3.52.51.2-1.32.2-2.31.2-1.32.8-2.93.0-3.5表12-5叉车作业通道宽度参考表注:(1)直行通道和直角交叉通道不考虑装载货物大小,不计安全间隙。 (2)直角堆垛通道考虑装载物大小:1-2t级按1.1×1.1m(L×W),3-5t级按2.2×1.1m计算。当装载物大小超过此值,通道应当比上表数字更大。5.叉车的多功能属具“多功能化”已成为叉车发展的一种趋势。叉车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更换属具,实现“一车多用”。常用的叉车属具有以下几种:(1)带辊道的齿套。货齿套上带辊道的齿套。便于装卸直接放置在齿套上的笨重货物。(2)串杆(RAM)。用于装卸环状货物,如盘园,卷桶纸等;有的串杆特长,用于搬运地毯。(3)吊钩(HOOK)。用于成件笨重或难以用货叉的捆扎、网袋装货物。(4)倾翻叉架(ROTATINGFORX)。叉架可向前或向左右倾翻一个角度,用于原木等货物的装卸还可倾卸铁屑、矿砂等散货。 (5)移动叉齿(SIDE-SHIVF)。有的叉齿可单独左右移动,以调正间距,如用来装卸各种小型集装箱。有的双叉齿一起左右移动,以调正载货物的位置,便于对准货架就位,缩短装卸堆垛的作业周期。(6)推出器(LOADPUSHER)。利用推出器可将叉齿和货物前伸一段距离。有的叉齿不动,推出器将货物推出叉齿。(7)推拉器(LOADPUSH-PULL):推拉器装在叉齿上部,前端并带有夹具,可推可拉,用于纸托盘作业或无托盘作业。 (8)夹抱器(CLAMP)。用于无托盘作业,夹抱单件或整齐堆码的纸箱货物、棉花包和园桶状货物。(9)旋转夹抱器(ROTATINGROLLCLAMP)。用于园状货物,货夹可在纵向垂直平面和横向垂直平面内旋转一个角度。(10)载荷稳定器(LOADSTABILISER)。叉齿上部另设一块压板,把集装单元货物压住,以增加叉车行走时货物的稳定性。 12.4.3水平搬运设施在物流系统中,其搬运作业以集装单元化搬运最为普遍,因此,所用的输送机也以单元负载式输送机为主。单元负载式输送机主要用于输送托盘货、成箱或其它固定尺寸的集装单元货物。根据有无动力源来区分,输送机可以分为重力式和动力驱动式两类(图12-3),重力式输送机就是利用输送物品本身的重量为动力,在一倾斜的输送机上,由上往下滑动。动力驱动式输送机,一般均以电机等为动力。另外,按应用方式分类,单元负载式输送机又可分为积存输送机和分类输送机。下表(12-6)是经常使用的各类输送机的作业特性。 单元负载式输送机重力式动力驱动式滚轮式滚筒式滚珠式辊子输送机皮带输送机链条输送机悬挂式输送机图12—3单元负载式输送机的分类 输送机设备分类物料形态物料外型尺寸搬运特点搬运速度(m/min)承载力(t/次)驱动方式说明辊子输送机固体1m3以下数十米内水平、倾斜移动、分岔、汇合5一lOO.1—1人力具有多种结构形式,使用广泛滚轮输送机固体1m3以下数十米内水平、倾斜移动、分岔汇合5一lOO.1—1人力结构简单,使用轻便,特别适合依靠重力输送驱动辊子输送机固体1m3以下数十米内水平、倾斜移动、分岔、汇合5一4O电力带式输送机固体粒状1m3以下数十米内水平、倾斜移动、分岔、汇合20一l5O电力表12-6各类输送机的作业特性 链式输送机悬挂链式固体1m3以下水平、倾斜移动、分岔、汇合、储存数百米至上千米15以下0.03-0.5电力能在三维空间中使用,一台单链式输送机就能适应生产线上所需全部运送作业。平板式固体1m3以下水平、倾斜移动、分岔、汇合、储存、数百米至上千米10一3O电力地链式固体1m3以下数十米内水平、倾斜移动15以下0.5电力(接上表)输送机 1.重力式输送机(1)重力式滚筒输送机。适宜输送具有一定刚性的平底货物。(2)重力式滚轮输送机。有易于搬运和装拆的特点,适宜搬运有一定刚性的平底物品。2.辊子输送机辊子输送机是一种使用最为广泛的运输机械。可用于输送成件货物或托盘货物。可用于累积、分岔、合流等场合,也可应用于油污、潮湿及高、低温的环境。辊子输送机根据其传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皮带传动、链条传动、伞齿轮传动和电动滚筒等。 3.胶带式输送机胶带输送机是用来输送各种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货物。胶带输送机可水平输送,也可倾斜输送。胶带输送机按其支承方式可分为滑板式和滚筒式,滑板式输送机通常仅用于在中等速度下搬运轻载货物。滚筒式输送机的托辊安装在槽钢或角钢的支架上,输送带在上运行。这种输送机所需动力较小,皮带寿命较长,输送负载能力较大。 12.4.4自动分拣设备分拣是指将一批相同或不同的货物,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别拣开,进行配送或发运。把信件邮包按送达目的地分开,是典型的分拣作业。1.自动分拣系统的基本构成自动分拣系统类型众多,但其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仿。自动分拣系统大体上由收货输送机、喂料输送机、分拣指令设定装置、合流装置、分拣输送机、分拣卸货道口、计算机控制器等七部分组成。(1)进货输入输送机:卡车送来的货物,放在收货输送机上,经检查验货后,送入分拣系统。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配送中心使用了伸缩式输送机,它能伸入卡车车厢内部分长度减轻工人搬运作业的劳动强度。 (2)分拣指令设定装置在自动分拣机系统中,分拣信息转变为分拣指令的设定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人工键盘输入法。②声控方式。③激光自动阅读物流条码。④计算机程序控制。(3)合流输送机大规模的分拣系统因分拣数量较大,往往由2-3条传送带输入被拣商品,它们在分别经过各自的分拣信号设定装置后,必须经过由辊柱式输送机组成的合流装置,它能让到达汇合处的货物依次通过。通常A、B、C三条输送机上的商品,经过合流汇交处,由计算机“合流程序控制器”按照谁先到达谁先走;若同时到达,按A→B→C的排序控制原则。(4)送喂料输送机货物在进入分拣机之前,先经过送喂料机构。它的作用:一是,依靠光电管的作用,使前、后两货物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最小为250mm)、均衡地进入分拣传送带;二是,使货物逐渐加速到分拣机主输送机的速度。 (5)分拣传送装置及分拣机构它是自动分拣机的主体,包括两个部分:货物传送装置和分拣机构。前者的作用是把被拣货物送到设定的分拣道口位置;后者的作用是把被拣货物推人分拣道口。(6)分拣卸货道口它是用来接纳由分拣机构送来的被拣货物的装置,它的形式各种各样,主要取决于分拣方式和场地空间。一般采用斜滑道,其上部接口设置动力辊道,把被拣商品“滑”入斜滑道。(7)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向分拣机的各个执行机构传递分拣信息,并控制整个分拣系统的指挥中心。自动分拣的实施主要靠计算机系统把分拣信号传递给各相应的分拣道口,并指示启动分拣装置,把货物推入道口。分拣控制方式通常用脉冲信号跟踪法。 2.几种常见的自动分拣传送装置自动分拣系统按其分拣的形式可分很多类型,在流通领域常用的大体上有四类型。(1)钢带推出式分拣机钢带分拣机适用范围广,除易磨损钢带的包装(如带钉和打包铁皮木箱)外,其他包装和无包装(如轮胎)货物都能适用,故在运输集散中心大多采用这种类型的分拣机;该分拣机还可以在上下两层同时分拣;机械的强度较高、耐用性好,维修费用省。但分拣能力较低,分拣道口间距较大,在同一位置只能单侧设置分拣道门,造价也较高。 (2)胶带浮出式分拣机这种分拣机的主体是分段的胶带输送机。分拣道口处设置一排可以向两侧转向、并可上、下浮动的橡胶斜轮。斜轮在皮带平面以下,被拣货物在经过斜轮时,不受任何影响。当商品抵达设定的分拣道口时,斜轮上浮,把货物斜移转弯,送入分拣道口。胶带浮出式分拣机能向两侧分拣,可布置较多的道口;对商品冲击小,可分拣易碎商品;机身较低(1000mm);噪声小;营运费用低;便于扩充;分拣能力高。但对包装形状和质量要求高。 (3)翻盘式和翻板式分拣机●翻盘式分拣机的传送装置是一排由链条拖行的翻盘,翻盘到设定的分拣道口,向左侧倾斜,被拣货物靠重力滑入分拣道口。翻盘式分拣机具有两大特点:①传送翻盘的链条能在水平和垂直两平面是转向,因此翻盘传送带可在空间内任意布置。②被拣货物是通过“喂料输送机”送入翻盘的。●翻板式分拣机与翻盘式类似,均属“倾翻型”。翻盘和翻板式分拣机布置灵活、可从多处送入分拣货物,分拣道口可两侧布置、间距极小,故可布置较多的道口,位置灵活、经济;能分拣极小的货物。但对货物有撞击、噪声大、营运费用较高、不适宜较大、较重、较高的货物。 (4)滑块式分拣机传送装置是一条特殊的板式输送机,其板面用金属板条或管子组成;每块板条或管子上各有一枚导向块(Shoe)能作横向滑动。导向块靠在输送机一侧边上,当被分拣货物到达指定道口时,控制器使导向滑块顺序地向道口方向滑动,把货物推人分拣道口。由于导向块可以朝双侧滑动,如同胶带浮出式和翻盘式分拣机一样,也可在两侧设置分拣道口,以节约场地空间。这类分拣机系统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识别、采集数据、操纵导向滑块,故被称之为“智能型输送机”。该类分拣机振动小、不损货物,适宜于各种形状、体积、重量在1-90kg的货物。本章练习参见教材P318(END) 第13章企业物流外包知识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物流业务外包难点提要:业务外包的内涵本章要求:掌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与本质。业务外包的原因。第三方物流与业务外包。业务外包的形式与类型。了解:业务外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第三方物流的评价。 13.1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内涵(详见教材P320)当今社会,企业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知识、信息和创造力上,选择并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最终抉择。物流业务外包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13.1.1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一般讲,企业的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在竞争环境下,企业外部资源的获得机会不是均等的,因为不同企业在自身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而企业外部资源决策是源于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分析。如何根据企业内部资源的特点,利用好外部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所谓核心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它是企业独有的、能够支撑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如何根据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主要特性:(1)价值性。(2)独特性。(3)延展性。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对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环境中资源的能力。所以我们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简单地概括为:企业的资源。 13.1.2业务外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1.业务外包是市场竞争的必然2.业务外包是企业组织结构变迁的结果3.“纵向一体化”模式悖论现代企业应更注重于高价值生产模式,更强调速度、专门知识、灵活性和创新。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控制和完成所有业务的做法相比,实行业务外包的企业更强调集中企业资源,选择少数几个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而把其他一些虽然重要,但不是核心的业务职能外包给社会范围内的“专门企业”。更重要的是,把多家企业的优秀人才集中起来为我所用的概念正是业务外包的核心。 4.业务外包的理念业务外包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在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不是最好的,而且这些环节又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果这种活动不至于与客户分开,那么可以把它外包给社会上最适合的专业公司去做。业务外包最典型的方面是物流功能的“外包”。 13.1.3企业物流业务外包1.企业实施物流业务外包的原因(1)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2)分担风险。(3)加速企业重组。(4)辅助业务运行效率不高、难以管理或失控。(5)使用企业不拥有的资源。(6)实现规模效益。 2.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功的物流业务外包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使企业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选择好业务外包的合作伙伴后,是业务外包的关键。●我国很多企业,物流服务效率低,但传统的思维方式又造成企业不愿实施业务外包。●随着业务的外包,职工担心可能失去工作。 13.2第三方物流与业务外包选择(详见教材P325)13.2.1第三方物流1.第三方物流的涵义现代物流的形式按照提供物流服务的主体不同分为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自营物流是指工商企业使用自己的设施和工具来完成企业物流活动。它包括自营运输、自营保管和自营包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CB/T18354—2001)物流术语中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2.第三方物流的功能——服务第三方物流的功能与一般物流的功能相同,下面是最常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内容如下:业务种类百分比业务种类百分比联运60订单履行24仓库管理52产品装配/安装23车队管理52估价谈判19产品回收44库存补充15搬运选择43订单处理13再包装/贴标签39客户备用零件12物流信息系统30其他9表13-1欧洲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使用情况调查 业务种类百分比业务种类百分比开发物流系统97.3选择承运人、货物代理、海关代理86.5电子数据交换能力91.9信息管理81.1管理表现汇报89.2仓储81.1货物集运86.5咨询78.4表13-2美国最常见第三方物流服务内容的调查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方还是供应方,服务的主要内容比较集中于传统意义上的运输服务和仓储服务。如何将这种单项服务的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提供物流服务的整体方案,这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关键。而今,作为国际物流领域的新兴产业,第三方物流可向货主提供物流代理服务的各种作业。过去很少能由一个企业代理货主完成的全部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可实现全程代理。3.第三方物流的特点(1)信息网络化。(2)关系合同化。(3)功能专业化。(4)服务个性化。 4.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的原因把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对于那些不属于核心能力的功能外包。物流通常被大多数制造企业和分销企业视为非核心能力,第三方物流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如下优势:(1)具有专业水平和相应物流网络。(2)实现规模经济效益。(3)有助于减少资本投入。(4)资源优化配置。(5)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优势。 5.妨碍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原因虽然利用第三方物流实施业务外包有诸多好处,但仍有一些妨碍业务外包的因素。主要包括:(1)企业担心可能出现的对货物控制的潜在风险。(2)有些企业认为自营物流可以避免“外包”形成的直接费用支出。(3)自己操作物流能保证自己的物流利益不与其他的企业共享而受损。(4)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目标不一致,产生对外包的抵制和阻力。 13.2.2第三方物流与电子商务1.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本质区别,就是它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进行商品、货币和服务交易,目的在于减少信息社会的商业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使企业有效地参与竞争。2.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的关系(1)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结果。(2)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3)电子商务提升现代物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管理。●零库存生产。●信息化和高技术化。●服务的多功能与社会化。物流社会化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趋势。 13.2.3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具有完全意义的“第三方物流”尚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数企业目前还只是提供运输、仓储服务。目前第三方物流发展还面临诸多障碍。1.管理水平差异。在我国表面上是管理体制问题,而实则是理念差异。2.管理体制差异。3.设施与人员差异。见第九、十三章,此不赘述。13.2.4第三方物流的评价与选择1.分析企业的物流系统首先看企业是否有自营物流的能力,如果没有,就将物流外包,如果有自营物流能力,就要考虑企业物流系统的战略地位、物流总成本和服务水平。(1)企业物流系统的战略地位 (2)企业物流系统的总成本。物流总成本可用公式表示:D=T+S+L+Fw+Vw+P+C式中:D为物流系统总成本;T为该系统的总运输成本;S为库存维持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费用、包装费用以及返工费;L为批量成本,包括物料加工费和采购费;Fw为该系统的总固定仓储费用;Vw为该系统的总变动仓储费用;P为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指订单处理和物流活动中广泛交流等问题所发生的费用;C为客户服务费用,包括缺货损失费用、降价损失费用和丧失潜在客户的机会成本。上述成本之间存在着“背反现象”。在选择和设计物流系统时,要对系统的总成本加以检验,最后选择成本最小的物流系统。(3)物流服务水平。具体内容见第八章相关部分,此不赘述。 2.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前,必须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理的评价。评价一般包括:(1)供应商竞争力评价。(2)物流供应商自有资产与非自有资产评价。(3)物流供应商服务地理范围评价。(4)物流服务成本评价。(5)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评价。 3.第三方物流的实施企业选定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通过合同形式达成协议,双方能否成功合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处理好双方的关系。(2)有效地沟通。(3)其他方面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必须为企业所提供的数据保密。●对绩效衡量的方式必须一致。●对附属合同的特定标准必须达成共识。●在签定合同前要考虑可能出现的争议,并在合同中确定仲裁方式。●协商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确保通过物流供应商的定期报告来实现绩效目标。 13.3企业物流外包的形式(详见教材P332)13.3.1企业物流外包的形式1.物流业务完全外包2.物流业务部分外包企业将物流业务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可以自营的业务,二是非自营业务,企业将非自营业务或低效的自营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3.物流系统接管物流系统接管是企业将物流系统全部卖给或承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即物流社会化。 4.战略联盟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或其他企业合资,企业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5.物流系统剥离物流系统剥离是指企业将物流部门分离出去。6.物流业务管理外包物流业务管理外包是指企业拥有物流设施的产权,将管理职能外包出去。 13.3.2物流服务提供者的类型由于物流服务种类的多样性和企业物流外包的多样性,物流服务提供者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1.按照提供物流服务的种类分类(1)以资产为基础的物流服务提供者(2)以管理为基础的物流服务提供者。(3)综合物流服务提供者。(4)临时物流服务提供者。 2.按照所属的物流市场进行分类(1)操作性的物流公司。(2)行业倾向性的物流公司。(3)多元化的物流公司。(4)客户化的物流公司。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选择的要求是:合作者能够比本企业做得更好;合作者能够以更低的费用完成物流作业;合作者能够以更快速度完成物流任务;合作者能在销售方面取得更大成功:需要在不同文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业务活动;需要特殊物质技术能力的业务。本章练习参见教材P334END 第14章企业物流现代化趋势知识点: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供应链一体化。需求链。难点提要:物流发展的两个转变本章要求:掌握:物流发展趋势;供应链向需求链、物流一体化向供应链一体化的转变。物流国际化。了解:物流组织国际化。 14.1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详见教材P336)1.物流信息化2.物流自动化3.物流网络化。物流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信息网络化,二是物流组织网络化。4.物流智能化5.物流柔性化生产柔性化必然要求物流服务柔性化,即要求物流系统能提供“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物流服务。6.物流社会化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兴起正是这种趋势的反映。 7.物流精益化精益物流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1)以客户需求为中心。(2)对价值链中的产品设计、制造和订货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费所在。按照精益思想,一切不产生增值的活动都是浪费。(3)根据不间断、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的原则制定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4)及时创造由顾客驱动的价值。(5)一旦发现有造成浪费的环节就及时消除,追求完美。 14.2从物流一体化到供应链一体化(详见教材P339)物流一体化与供应链一体化是20世纪末最有影响的工商管理趋势之一。在美国物流学者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所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一书中有两张图,一张图是物流一体化,另一张是供应链一体化,如图14—1、图14—2所示。 图14—1物流一体化存货流实物配送制造支持购买获取供应商顾客信息流 图14—2供应链一体化存货流企业顾客实物配送制造支持购买获取供应商信息流通过两张图的比较,使我们可以理解从物流一体化到供应链一体化的转化过程。 14.2.1物流一体化物流一体化是指将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结合成有机整体,实现生产与流通的纽带和促进关系。物流一体化所关注的焦点是货物流动,而不是传统观念的功能分割或局部效率。14.2.2供应链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是指将产品的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供应链包括四个并行的分链,即:物资链、信息链、价值链、技术链,因此,供应链管理包括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价值管理和技术管理,充分体现了综合、有机的物流集成化管理模式。 14.2.3物流一体化到供应链一体化为适应现代竞争,企业认识到必须对各个部门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进行整合,建立起一种高效的整体协调机制。在这种整体高效的协调机制下,各个相关部门和企业会采用“生产、物流一体化”,“供应、物流一体化”,“商流、信息一体化”等经营模式,以开展多功能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纵横的、一体化经营的集成管理模式。他以供应链的优化为核心、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调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来实现供应链一体化。 14.3从供应链向需求链的转变(详见教材P342)客户需求将左右供应链发展,彻底超越过去制造商与制造商、分销商与分销商、零售商与零售商竞争的舞台。这种竞争环境是由于全球范围内所有供应链成员的压力集聚所致。要想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企业必须把关注的焦点从供应转移到消费需求上。需求链的概念让渠道成员共同面临一项严峻的任务:即能够比供应链提供给客户更多的价值。“消费者权力”是今天供应链领导者的口号。由于客户可以得到无数的产品和选择众多的分销渠道,他们最终将塑造供应链管理的未来。 14.3.1把需求注入供应链管理一般来说,向消费者传递新产品时,最初的供应链是有一定效率与效益的。合理的分销流程、适当的物流战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其中多数产品相当有效地流经供应链。但问题主要是无力向最终用户传递他们确实需要的产品。而今开始把这一流程转变为非线性的、跨越界限的思想和合作关系,需求作为重要因素被注入供应链。 14.3.2供应链权力的转移对供应链管理的改变贯穿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型零售商开始在供应链中取得更多的控制权,他们在制造商、批发商和捉摸不定的消费者之间提供了有力的连接。供应链权力的中心开始转移,消费者将成为供应链的主宰者。这标志着“消费者世纪”的开始。能使既处于供应链起点又是终点的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对其作出反应,这就是需求链。需求链在于对最终客户的关注。需求链表达了从消费者的想法到市场这样一个流动的环形过程。它包含了与之有关的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所有的供应链实体。 14.3.3需求链的发展需求链管理的发展给许多企业提供了战略与竞争优势。需求链寻求使消费者满意并为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共同目标,把渠道成员联合起来的方式有:(1)收集分析关于消费者未满足需求方面的信息。(2)发现能够执行需求链职能的伙伴。(3)把需要完成的职能移交给最有效益和效率的渠道成员执行。(4)与链中其他成员分享有关消费者、可利用技术及物流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的信息。(5)开发解决顾客问题的产品和服务。(6)开发并执行最优物流方法,以消费者期望的形式交付产品和服务。在“消费者世纪”,来自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的共同呼声是“营销”。这种要求使得市场调研、供应链管理、营销战略和市场执行的同步比过去更为重要。当渠道成员一起加入到需求链,分享着同样的长期战略意图,他们可以比传统的竞争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价值。 14.4企业物流国际化(详见教材P345)14.4.1企业物流国际化特征1.企业物流国际化的功能特征企业物流活动的构成除了包含与国内物流一样的功能外,还有全球物流特有的报关和相关文书单据制度等克服国际阻隔的活动。2.全球物流交货周期长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认识物流国际化特征,其要点之一就是把生产活动按专业分工集中于少数几个地点,这种生产集中化和专业化与市场全球化和分散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反映在物流交货周期上。物流交货时间长一般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增加加工过程中的库存投资;二是,在迅速满足顾客需要方面存在困难。 3.输送方式全球化在全球物流输送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中,以集装化和散装化方式最多。常见的集装方式有:(1)企业整装直送方式。(2)物流中心整装直送方式。(3)企业拼箱送达销地物流中心方式。(4)物流中心间拼箱送达方式。对于大量的散装和液体类货物的国际航运,大多采用专用的散装运输船和油轮完成。其作业过程是,由企业组织货物达到输出国港口的专业码头,装船运输,达到输入国的港口专业码头,最后分运到最终顾客。4.国际性复合运输在国际运输中除选择单一运输方式外,还有将国际航运、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等手段组合而成的国际复合运输方式。复合运输最好的组织手段是集装箱运输。 14.4.2企业物流组织国际化企业物流国际化要求企业物流组织结构要具有综合计划协调功能的物流管理总部、事业部或由生产工厂所属的物流部门和海外分厂物流部门所组成。1.物流管理总部2.事业部所属物流部门3.工厂所属的物流部门4.海外分厂的物流部门 14.4.3企业国际物流的外部委托外部委托方式是企业把经营资源集中用于价值链中最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对于其他的活动则采取外部或外部委托的方式,以便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收益率的经营方式。企业外部委托已从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发展到市场调查、物流等服务作业。向企业提供委托服务的单位被称之为第三方。在物流领域,外部委托的业务范围从原来的运输业务、仓储业务已扩大到几乎所有的物流业务领域。本章练习参见教材P348(EN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