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58974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9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在先秦诸子中可谓独树一帜。荀子“性恶论”的提出有怎样的社会背景,它的内容如何,它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中国4/vie 关键词:荀子性恶论思想政治教育 荀子的“性恶论”在我们古人关于人性的探索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性恶论”的提出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同时它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荀子“性恶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荀子生活在诸侯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统一趋势逐渐明朗的战国中后期。当时,各国都在进行着变法改革,但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唯有秦
2、国的商鞅变法一红到底。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以及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等内容都很好的迎合了人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的本性。商鞅变法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商鞅认识人性的成功,这为荀子的“性恶论”提供了一个历史根据。 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争于气力的年代,荀子看到了太多的杀戮和人性的欺骗,特别是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40万军队令荀子对人性失望之极,而儒家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这时却是一个“无辨合符验”的无用主义,于是荀子寄希望于走“性恶论”这条路来解释人和世界。 荀子的“性恶论”立足于纯政治官僚机构改革繁盛进行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是为当时的诸侯征伐、“礼崩乐
3、坏”的社会局面进行了充分的诠释。说“人性恶”实际上是说人生来就有一定的“恶的可能性”,这实际上为诸侯们进行的战争、政变、改革等破坏性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伦理空间。 2荀子“性恶论”的解读 荀子从“人同与禽兽者”的角度对人生进行界定,也就是从人与动物的共同性属性的视角对人性进行规定。他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在荀子看来,人与动物所共有的“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生理本能和自然心理本能显然是人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从人本能的角度出发,荀子对人的属性进行界定,在这种情况下,
4、可以说荀子的人性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形而下的色彩。既然人性是一种自然生理本能和心理本能,那么就可以认为:人与人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恶》),“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与众者,性也。”(《荀子・性恶》)在荀子看来,君子与小人、圣人与独夫都有相同的人性,这是荀子性恶论的一个前提。 荀子将喜怒哀乐等情欲归于人性,把情欲归于天,他说:“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欲不可去,性之具也。”在《荀子・性恶》中,荀子认为:好色、好味、好利、好息都属于人的自然欲望,在某种程
5、度上说,人天生就有一种情性和生理本能。在荀子看来,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犹如“种子”、“星火”一般,具有不断延展的冲动,如果不对这种欲望加以控制,任其自然发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类造成难以接受的结果。“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由此可见,荀子并不认可情性本身是恶的,通常情况下只是任欲望自然发 展的结果为“恶”,但是,由于人性具有向恶的趋势,因此主张人性恶,一方面肯定了欲望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反对纵欲。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6、《荀子・性恶》),“可学而能,可事而成者谓之伪”(《荀子・性恶》),“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正名》)。荀子对性伪进行区分,主要是为了说明,向恶的趋向对人来说先天就有,经后天的教化、积习,进而形成人之善性,荀子认为,在人的自然本能中,辞让、礼仪、忠孝等伦理道德端倪并不存在,经过后天的教化、个人努力进而修成人之为善的结果。 荀子的“性恶论”并不是单纯的对人的本性进行阐述,而是通过指出人性本恶来论证后天教化的意义。正是因为人性恶才需要礼仪制度、后天教育,经过后天教育才能“去恶扬善”,这才是荀子性恶论的真正意义所在。 3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
7、的启示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的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求利,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恶”的人性呢?荀子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礼法和道德修养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性恶论”为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理解、尊重人的物质需求。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片面性倾向,主要表现为:重精神轻物质、重奉献轻索取、重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等。尤其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于人们的物质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而是忽视和否定,漠视人们的思想现实,
8、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刻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