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

ID:11170880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0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_第1页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_第2页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_第3页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_第4页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  摘要:人性善恶的问题,是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特别是儒家学者们争论的主题,孟子和荀子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虽然同属一个流派,然而在人性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几千年来,一直是思想家们讨论的话题。既然同属于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他们的思想必然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那么,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而又“和”在哪里呢?他

2、们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学教育有什么启示?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中学教育;启示  孟子的性善论  我固有之的性善之论在孟子看来,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一颗道德的“本心”,这颗“本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咋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就是当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都会产生一种惊骇同情的心理情感,从而想办法去救他,这个时候他们想到的并不

3、是要得到小孩的父母的报答,也不是要得到乡人的称赞,也不是因为厌恶小孩子的哭声。孟子把看到小孩将要掉到井里去而不计任何功利想办法营救的这种“不忍人之心”和“恻隐之心”称之为人的善良本心。以“不忍人之心”为基本心,人还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说人人都与生具有“恻隐”、“羞恶”、“辞让

4、”、“是非”等“四心”,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如果没有,就不能称之为人。有了这“四心”,就进而有仁、义、礼、智等“四德”,人的这种“四心”和“四德”都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的四肢一样。最后,孟子强调:“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也就是说,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并不是外在虚饰于我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没有领悟到而已。既然这四种品德已然地具足于每个个人的内在本性之中,这就足以说明,人性本来就是善的。  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么应该怎样去保持人的善良本心呢?孟子由此提出了

5、存心养性的方法。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孟子看来,存心养性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尽心知性,一是求放心。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尽心”就是要尽量发挥自己的本心,培养心中的善端,使之充分发育成长,就像火刚刚燃烧起来,泉水刚刚流出来一样,只要坚持扩充它,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由于人的善性是根植于心的,所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善心,就会确认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性,即“知性“。又由于善性是受之于天的,人之性实际上就是天之

6、性,因而确认了人的本性是善的,也就体认天命和天道了。孟子把天作为善的终极本源,赋予天以道德的属性,同时也沟通了人的心性和形上之天,使他的性善论获得终极的根据。从”尽心“到”知性“到”知天“,贯穿了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求放心而已矣。”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善端虽然是人固有的,但在心中不是很牢固,如果不加以保养,就可能会丧失,这种本心的丧失就叫做“放心”。人们丢了鸡犬还知道

7、去找回来,难道丢了善良的本心还不应该去把它找回来吗?所以学习的目的就是把丧失的心找回来,这就是“求放心”。显然,孟子的“求放心”是考虑到人难免会出现道德的失误,而正是这种方法,使得道德修养的继续进行成为可能,也是对“尽心知性”这一方法的补充。  浩然之气的人格追求孟子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形成理想的人格,这种理想的人格是什么呢?按照孟子的论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磨砺的坚韧毅力;二是通过内心坚持的不屈气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8、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强调磨砺对人格培养的意义。孟子列举了历史上的圣君贤相如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这些杰出人物,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锻炼自己的身体,磨练自己的意志,修炼自己的人格,终于成为高尚的人格典范。孟子还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所谓的大丈夫并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煊赫一时的人物,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