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47853
大小:51.2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29
《优化实践操作 促进观念建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 【学情分析与思考】 思考一: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而肌肉感觉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易把握,更难以表达,学生更多地会受到物品外形、质地等无关因素的干扰。因此,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对比感知,以确保学生有足够多的体验机会,在物体与重量相对应下,在对比感觉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关键。 思考二:如何帮助学生认识秤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对于用秤才能获取物体的质量是有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秤适用不同质量范围没有概念。凭图片
2、介绍秤,并不让学生通过动手称一称而直接给出物体的重显然过于“牵引”。因此课堂中应该有秤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在秤的使用过程中认识秤,了解秤因需而制、因需选择。并由此而对质量观念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思考三: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学生对于轻重是有感觉经验的,对于小单位累积到一定量改写成大单位也是有认识基础的。因此克和千克之间进率关系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过程性,要提供给学生1克不断累加到1000克的过程体验,进而揭示1千克是1000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是人为设定的一个高一级单位。 思考四:如何引导学生估测物体重量? 物体的轻重估测主要依靠肌肉感觉的经验,记存区
3、分这些感觉经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很大,必须借助一定的参照标准对比着来掂才行。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多个参照单位,引导学生不断对比感觉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 3.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学会用对比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轻重,同时积累和发展“量感”经验。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激活生活经验 教师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板书课题),会念吗?你在哪见到过它们?你知道
4、它们表示什么吗? 师:克和千克确实是表示质量的单位,而生活中人们习惯称它们为重量单位(板书)。【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 【学情分析与思考】 思考一: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而肌肉感觉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易把握,更难以表达,学生更多地会受到物品外形、质地等无关因素的干扰。因此,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对比感知,以确保学生有足够多的体验机会,在物体与重量相对应下,在对比感觉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关键。 思考二:如何帮助学生认识秤的价值和意义?
5、 学生对于用秤才能获取物体的质量是有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秤适用不同质量范围没有概念。凭图片介绍秤,并不让学生通过动手称一称而直接给出物体的重显然过于“牵引”。因此课堂中应该有秤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在秤的使用过程中认识秤,了解秤因需而制、因需选择。并由此而对质量观念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思考三: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学生对于轻重是有感觉经验的,对于小单位累积到一定量改写成大单位也是有认识基础的。因此克和千克之间进率关系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过程性,要提供给学生1克不断累加到1000克的过程体验,进而揭示1千克是1000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是人为设定的一个高
6、一级单位。 思考四:如何引导学生估测物体重量? 物体的轻重估测主要依靠肌肉感觉的经验,记存区分这些感觉经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很大,必须借助一定的参照标准对比着来掂才行。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多个参照单位,引导学生不断对比感觉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 3.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学会用对比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轻重,同时积累和发展“量感”经验。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激活生活经
7、验 教师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板书课题),会念吗?你在哪见到过它们?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师:克和千克确实是表示质量的单位,而生活中人们习惯称它们为重量单位(板书)。【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 【学情分析与思考】 思考一: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而肌肉感觉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易把握,更难以表达,学生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