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 [摘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1000~1/400。ADPKD致病基因有2个:PKD1和PKD2,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被克隆。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致病基因表达产物,即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的结构与功能、亚细胞定位,纤毛在多囊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多囊蛋白与血管异常的关系,用影像学方法评价多囊肾病进展,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延缓多囊肾病进展以及其他新的诊疗措施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ADPKD的
2、分子发病机制,为临床彻底治愈ADPKD奠定基础。 [关键词]多囊肾病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蛋白纤毛Hotissuesincurrentresearchof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BSTRACT]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isthemostfrequentinheritedkidneydisease,itsprevalencerangesfrom1in1000to1in400.Tadeonminiao/
3、ADPKD.Currenthotissuesinthisareaincludedthestructuresandfunctionsofpolycystin-1andpolycystin-2,theroleofciliaonpolycystickidneydisease(PKD),therelationshipbetalities,theimageevaluationofPKD,theeffectsofblock-ingRASonsloentprospectsforADPKD.Thispaperfocusedonsomeis
4、suesandtheirimplicationsfor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PKD. [KEYaldominant;polycystins;cilia多囊肾病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recessivepolycystickidneydisease,ARPKD)两种。前者发病率为1/1000~1/400,我国约有150~300万患者。
5、到60岁时,50%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ARPKD发病率为1/20000,多见于婴幼儿,病情严重,患儿多在早期死亡。由此可见,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虽然目前对多囊肾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的进步,多囊肾病基因已先后被克隆,有关多囊肾病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正深入开展,新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成为肾脏病研究最热的课题之一,本文仅对当前ADPKD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一概述。 1ADPKD分子发病机制ADPKD致病基因至少有2个,称为PKD1和PKD2,分别于1994年和1996
6、年克隆成功。近几年来主要围绕着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功能以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1.1多囊蛋白结构、功能及亚细胞分布PKD1和PKD2编码的蛋白质分别称为多囊蛋白1(poly-cystin-1,PC1)和多囊蛋白2(polycystin-2,PC2),这构成了一类新型的蛋白质家族称为多囊蛋白。PC1是一种分布于细胞膜的糖蛋白,分为胞外段、跨膜区和胞内段三部分。虽然PC1氨基酸顺序已经明确,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未明。近年来根据同源性类比分析,PC1胞外段有2个较特殊区域,一个区域与卵子胶受体高度同源
7、,称为卵子胶受体区(receptorforeggjelly,REJ)。推测该区介导细胞与细胞和细胞与基质的作用[1];另一个区域含有16个类免疫球蛋白样结构,称为PKD重复区,体外试验证实该区具有细胞黏附功能[2,3]。 PC2也是一种糖蛋白,但与PC1不同的是,PC2羧基端与氨基端均位于胞质内。它在细胞内的定位尚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PC2分布于细胞膜;另一种观点认为PC2主要定位于内质网膜上[4]。新近梯度洗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证明PC2分布于内质网,激活后主要起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作用,对Ca2+的通透性是N
8、a+等离子的5倍。 1.2PC1与PC2的相互作用模式及信号转导通路临床观察到无论PKD1还是PKD2突变,多囊肾病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相似。这提示多囊肾病基因突变可能通过共同途径致病。综合近几年研究观点,PC1和PC2相互作用可归纳为4种模式[5,6]:A模式:PC1位于细胞膜,PC2位于内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