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596654
大小:7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7
《论朱震易学中的象数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朱震易学中的象数易萧汉明朱震(公元1072—1138年)湖北荆门人,字子发,号汉上先生,谥文定,两宋之际著名经学家,毕生以治《春秋》与《周易》为务,对南宋经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其著作今仅存《周易集传》九卷、《周易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合称《汉上易传》,余皆散失殆尽。自北宋起,随着理学的兴起,《易》学进入一个繁荣期。宋初的名儒甚至朝廷要员大都擅长说《易》。如范仲淹、李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提倡以《易》讲义理,从而启宋代义理易之端绪;至程颐著《伊川易传》,便以其对先儒的创造性继承,及其
2、对理学的严谨而又系统的理论建构,成为义理易的一面旗帜。刘牧著《易数钩隐图》,开图书易之先河;至邵雍《皇极经世书》问世,图书易遂形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先天河洛学。自是而后,儒者论《易》成为时尚,而义理易与图书易亦形成两大流派,竞相争高。至于周敦颐传太极图,作《太极图说》与《易通》,则图书与义理并重。其讲义理贯通《中庸》与《易传》,故其所说之义理实为易庸之学;其太极说贯天人之理,属图书之学,但不涉先天之义。张载之易学,亦重在贯通天人之理,主要特征则表现为义理之学,其言象数看重的是阴阳刚柔的升降消长,与
3、《易》之旨大致相合。朱震作《汉上易传》,起手于北宋政和丙申(1116年),完成于南宋甲寅(1134年),前后历时十八年。就朱震本人的学术师承与学术交往而言,其易学应以程颐之《易传》所昭示的义理易为特征,但他更看中的是《易》之义理的源头。在他看来,源头的象数探索清楚了,程颐《易传》的义理就更能得以张显,因而义理与象数并不相悖。所以,他的《汉上易传》是“以《易传》(即《伊川易传》)为宗,和会雍、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元魏,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补苴罅漏,庶几道离而复合。”(《汉上易传表》)象数与
4、义理,二者截然对待则道离,二者合一观之则道合。《汉上易传》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象数与义理的统一,使道离的状态复合为一。今荆门市陆九渊研究会王心田先生为了弘扬乡贤,推动朱震学术思想研究,花费巨大精力,收集了朱震的部分佚作,辑为《杂编》,与《汉上易传》三种一起,经精心点校之后,以《朱震集》之名正式出版。此举既弘扬了荆门古代乡贤,又在古籍整理方面作出了贡献,并为宋代学术思想研究在史料方面提供了一笔可靠资料,实乃是一件嘉惠士林的大好事。王先生为此书之出版向我征序,是以不揣浅陋,仅以此文代之,以表心仪。因时间过
5、于急促,加之琐事繁冗,一时来不及全面讨论朱震在象数与义理上的完整思路,故只得将议题范围暂时锁定在象数之内,略议其要。一、以卦变为纲,统摄象数条例——朱震易学中象数易的基本特征之一13朱震对象数的探讨,不仅涉及宋代的图书之学,而且上采汉、魏、吴、晋、元魏,使宋人久已遗忘的汉易象数之学得以再兴。朱震的《周易图》三卷,共收集易图四十有七。这四十七图,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四类:其中属先天河洛学的有河图(即刘牧的九数图)、洛书(即刘牧的十数图)、伏羲八卦图(即邵雍的外圆内方六十四卦图)。至于先天学之外的文王八卦
6、图,刘牧、李觏皆用三划的八经卦,而朱震则用六划卦按同样的位置绘成;此外,属于此类的还有乾坤六位图,以上为第一类。此类图主要涉及卦画的起源与八卦之间的相关性问题。第二类,是采自李挺之的变卦反对图(此即韩康伯的“非反即覆”、孔颖达“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来知德所谓错综者,《杂卦》、《序卦》尽之也)、李挺之的六十四卦相生图(朱熹据之修订为卦变图)、京房的乾坤交错成六十四卦图,此一类图要在申述卦爻之变。第三类,李溉的卦气图、太玄准易图、律吕起于冬至之气图、阳律阴吕合声图、十二律相生图、六十律相生图、十二律通
7、五行八正之气图、五声十二律数、天文图(以八经卦嵌配二十八宿)、天气以节气相交图、斗建乾坤终始图、日行十二位图、日行二十八舍图、北辰左行图、消息卦图、纳甲图、天壬地癸会于北方图、天之运行图、日之出入图、月之盈虚图、太极图(直接采自周敦颐)、坎离天地之中图,此类图除太极图有模拟宇宙演化之义外,余皆用卦来模拟日月升降与律吕及气候节令的变化,以及天体恒星的分布方位。第四类,乾甲、震庚、虞氏义图、乾六爻图、坤初六图、坤上六天地玄黄图、乾用九坤用六图、临八月有凶图、复七日来复图,以及爻数、卦数、五行数、十日数、
8、十二辰数、大衍数,此类为以图释读个别卦爻之辞以及易数中的若干问题。对上述诸图,他特别注重的是其中的变易之义。他认为:“《周易》论变。故古人言《易》,虽不筮,必以变言其义。”(《丛说》)他把所有关于卦爻变化的情况都称之为卦变。所以朱震言卦变,是从广义上取义的,即凡涉卦爻变动而生卦者皆谓之卦变。所以他不是将卦变当作一种易学条例,而是将其看作是易象的共同特征,是《易》的最为本质的体现。他说:“《系辞》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信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