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道课本习题的探究与拓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文:一道课本习题的探究与拓展孟农生(江苏省东台中学224200)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92页第11题题目如下:如图1,有一壁画,最高点A离地面4m,最低点B处离地面2m。若从离地面高1.5m的C处观赏它,则离墙多高时,视角最大?这是一道传统的实际问题,实际生活中有不少问题与它相似。如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第17题等。本文首先探究课本这道题的解法,然后举一反三进行拓展。图1一、课本问题的探究1、建立数学模型由题目条件易知AB=2m,AD=2.5m,BD=0.5m(如图2),若设CD=xm,则问题转化为在A
2、CD中,当x为何值时,角最大的数学问题。从而转化为函数中的最值问题。2、建立适当的目标函数图2(1)在中,仅知AB=2m,直接求的最值,较为困难。运用勾股定理可知,再在中运用余弦定理,可知(2)设则,改求的最大值。另一方面,在中,,在中,,启发我们“取正切”,即改求的最大值。事实上比较上述两种方法,建立的目标函数显然(2)比较简单。关键是转化的最值,同时联系已知条件,选择正切函数最值。如果在(2)中,选择正弦或余弦函数,同样较繁,因此建立目标函数,必须“适当”——便于求出最值。3、求出函数的最值对于分式函
3、数可用导数方法,但仔细观察,此函数分子为一次,分母为二次,只要同除以x,则,易用基本不等式,当且仅当,即时,最大,又,即最大。显然,本题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比较简便。由此可见,上述问题的一般步骤是(1)建立数学模型:首先仔细审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建立目标函数:注意根据条件,建立的函数必须“适当”,便于求解。(3)求出函数最值:注意选择基本方法。(4)检验所得结果:特别是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二、课本问题的拓展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像上述课本的“最佳视角”问题,如学生在教室中坐在第几排位置最佳、足球射
4、门的最佳角度等等,我们可用类似的方法解决。问题1教室的黑板上沿距地面a米,下沿距地面b米,学生坐在何处位置最佳?分析:如图3,学生坐在教室何处位置最佳,即求当CD为多少米时,角最大的问题,从而也就转化为上述的课本问题。图3设则,当且仅当时最大问题2(足球射门问题)如图4,足球比赛场地的宽为a米,球门宽为b米,在足球比赛中,甲方边锋从乙方球门附近带球过人,沿直线l(贴近球场边线〉向前推进.试问,该边锋在距离乙方底线多远时起脚射门的命中角最大?(注:图4中AB表示乙方所守球门,AB所在直线为乙方底线,l表示甲
5、方边锋前进的直线)图4图5分析:以直线l和直线AB的交点D为原点,l为x轴,DA为y轴,建立如图5所示的直角坐标系,设AB中点为M,则设动点C(边锋起脚处)的坐标为(x,0),x>0.则由于正切函数在上是增函数,故当且仅当即时,达到最大角,此时,即甲方边锋距乙方底线米处射门时命中角最大问题3(2009年南京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第18题)如图6,某机场建在一个海湾的半岛上,飞机跑道AB的长为4.5km,且跑道所在的直线与海岸线l的夹角为60度(海岸线可以看作是直线),跑道上离海岸线距离最近的点B到海岸线的距
6、离。D为海湾一侧海岸线CT上的一点,设CD=x(km),点D对跑道AB的视角为。(1)将表示为x的函数;(2)求点D的位置,使取得最大值。分析:本题在构建函数关系时,要注意D点位置对的正切值的影响,注意分类讨论。(1)过A分别作直线CD,BC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图6由题意知,AB=4.5,BC=,,所以CE=AF=,AE=CF=BC+BF=因为所以当时,(如图7)当时,(如图8)所以当时,,符合上式。所以(2)因为,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所以当时,取最大值。由于在区间上是增函数,所以当时,取最大值。
7、故在海湾一侧的海岸线CT上距C点6km处的D点处观看飞机跑道的视角最大。问题4(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第17题)某兴趣小组测量电视塔AE的高度H(单位:m),如图9,垂直放置的标杆BC的高度h=4m,仰角∠ABE=,∠ADE=。(1)该小组已经测得一组、的值,tan=1.24,tan=1.20,请据此算出H的值;图9(2)该小组分析若干测得的数据后,认为适当调整标杆到电视塔的距离d(单位:m),使与之差较大,可以提高测量精确度。若电视塔的实际高度为125m,试问d为多少时,-最大?分析:第(1)小题易解从
8、略,第(2)小题,求d为多少时,-最大,仿上可改求最大,由题设知,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故当时,最大。因为,则,所以当时,-最大。故所求的是m。综上所述,我们平时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课本,特别是对课本典型问题的探究与拓展。对典型问题的深入研究,探究规律,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注: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之友》2010.20(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