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音》理论的局限

论《知音》理论的局限

ID:26196179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5

论《知音》理论的局限  _第1页
论《知音》理论的局限  _第2页
论《知音》理论的局限  _第3页
论《知音》理论的局限  _第4页
论《知音》理论的局限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知音》理论的局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知音》理论的局限【摘要】《知音》篇是《文心雕龙》中的经典文学欣赏与批评理论。但由于作者所处时代、历史、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其“知音”理论亦存在一些局限。本文试从文学接受的角度论述其理论的局限,但这并不是强古人之难而妄加指责,而是为使我们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知音》篇的理论,并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学欣赏和批评理论。【关键词】知音;文学欣赏与批评;文学接受;局限“知音”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中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在此所谓“知音”是指钟子期与伯牙于音乐方面在艺术趣味、审美取向、心灵蕴藉等方面的心灵相通、高度融合、做到真正的精神契合[

2、1],这是纯粹的艺术情感和艺术心灵的交流。后《淮南子·修务训》将“知音”引入文艺批评领域:“邯郸师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诸人皆争学之。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这里强调读者通过自身素质去探寻作者本意,而不可为作者已有的名望或作品自身所拘泥[2]。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这部文学理论著作中,用“知音”命名作篇专门论述了文学欣赏与批评理论。《知音》相当全面地论述了文学欣赏和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等问题。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剖析刘勰的知音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其丰富的理论和完整的

3、体系。他认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是一个紧密联系、辨证统一的文学意义生成过程。从系统的接受观出发,他充分认识到文学接受使文学作品实现人与人的沟通与共鸣的意义。他所说的“知音”,不仅要了解作品的音声言意,即“知言之音”;而且要窥探作者的本意用心,即“知心之音”;还要充分调动接受者的艺术想象,发挥接受者的创造力,通过品音、品心、品己、感发心得,即得“知己之音”[3]。但通过细细剖析,可以看出刘勰的欣赏和批评理论亦存在局限。第一,虽然刘勰对文学欣赏与批评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并糅合于其知音理论中,但他对“欣赏”和“批评”

4、之间缺少必要的划分界定,其理论在这两个层次上有些含混不清。至于《知音》中的“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更接近于对文学作品的形式欣赏要求,基本没讲对内容的批评要求。并且“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也是说明由辞到情的欣赏过程。有些文章谈到《知音》是一篇文学批评理论,严格来讲是不准确的。确切地说,它是一篇文学欣赏与批评理论。如果仅是文学批评理论,至少也要全面地涉及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也绝不能丢掉内容方面的要求。当然,刘勰在此篇中也提出了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贵古贱今”、“崇己抑人”等不良倾向和

5、“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文学批评要求。《知音》篇分析了文学欣赏理论,也探讨了文学批评理论。只是在此篇中作者并没具体指出欣赏与批评理论的不同,而把二者混在一起。虽然,事实上,欣赏与批评不可能截然分开,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联。如果不深入欣赏,批评就易失去基础;同时,如果没有批评作指导,欣赏也易失去方向。第二,由于接受者的知识储备、思想情感、审美取向等不同,对作品作出不同的评价是正常的文学现象。但刘勰忽略了这种文学理解和接受差异的合理性,而认为文学欣赏和批评具有同一性,其知音理论稍显狭隘。刘勰谈到一些古人的文学批评存在着

6、“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但他忽视了文学批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其实他自己也不能真正解决“音实难知”这个问题,虽然他提出了文学批评家要“博观”“无私”“不偏”这些要求,但是因为历史、思想、阶级的局限性有时导致他自身在具体的文学欣赏与批评实践时也会陷入某些误区。刘勰用《原道》、《微圣》、《宗经》三篇来统领《文心雕龙》,使得全书打上鲜明的儒家烙印,同时使他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对某些文学理论的阐释也表现出浓厚的儒学倾向。如在《乐府》篇中,他对音乐的鉴赏理论倾向孔子,倡“雅乐”而贬“郑声”。第三,由于刘勰对文学欣赏和批

7、评的意义认识不足,因而他对不同时代及不同读者的欣赏和批评对于作品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估计。这与他生活的时代与历史条件、《文心雕龙》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有关,这些因素给他的理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但也相对明显的局限性。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作者写成之后其社会价值就会自然实现。作家写出一篇文章,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和批评,其社会价值才会实现,这一点不同于物质生产。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时代各依自己生活的时代要求和欣赏视野去解读、欣赏、再创造。比如《诗经》,春秋时期被视为上达人心、民情的工具,在汉儒被视为

8、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化的教科书,到魏晋南北朝时才被看作中国诗歌的源头与楷模,开始被视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欣赏对象。因此,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读者均等提供同样观点的客观实体,它在不同时代和不同读者面前往往显示不同的社会价值[4]。而作者刘勰尚没有意识到这点。并且一部作品,由于时代环境和读者群的变化,其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