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052116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4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摘 要:高新科技既能造福于人类,带来社会的进步,也具有某种负面效应。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培养大量善于趋利避害的创新型的人才,才能用好高新科技这把“双刃剑”。为此,教育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提升为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育具有知识再生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才。21世纪是高新科技大爆炸、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新世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新科技既能造福于人类,带来社会的进步,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和某种破坏力。在这种背景下,社会要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大量的能趋利避害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用好高新科技这把“双刃剑”。显然这
2、是“应试教育”难以胜任的。所以,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发展为素质教育,其中心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起培养具有知识再生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机制。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所谓知识再生能力,就是以同化或顺应知识系统为主体的思维能力,其中最活泼、最有价值的是创造性思维。当我们面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时,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凝结着人类的奇思妙想──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首先进入研究领域的是对创造思维至关重要的三个因素──动机、认知能力和心理定势,即优化的动机、务实求真的认知能力和控制精确论证
3、的心理定势,它们构成了这种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也是一种辩证思维,其特征如下:1.严谨的概念系统与实事求是的应变能力相统一任何科学领域就其思维形式来说都是一个概念系统。良好的概念系统是一种思维定势,它与实事求是的应变能力构成创造思维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是创造性思维最基本的特征。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进行客观分析、尊重规律。创造意味着否定传统概念系统。所有创新者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超越常规的研究,用不寻常的观点和方法去对待常规事物,能够在广阔的知识层面上进行种种流动的设想和探索。这种超常的流动性就是应变能力。它既能接受
4、和思考那些违反常规的观念和假说,赏识异乎寻常的可能因素,又能够据此进行精确而严谨的推论。所以,由不拘一格的猜想、超常的观点、精确的论证综合而成的应变能力,既具有自变性又具有因变性,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它植根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打破僵化定势、寻求新的平衡的有生力量。2.我行我素与从谏如流相统一创造性思维的我行我素有两重意义,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抵抗压力干扰的耐力。相对地说,创造性思维不接受旧概念系统的制约而进行独立探索。事实上,旧概念、旧习俗无时无刻不在节制和干扰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在主客观环
5、境上给创造思维形成压力。如果顶不住这种压力,那么任何创造都将付诸东流。所以,在其创造领域内独立自主、我行我素、不在乎外界的责难和挑剔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在创造领域,也有智者千虑尚有一失的情况,也需要支援与合作,以便及时调整创造过程和目标。因此,善于听取正反两方面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创造思维成功的重要因素。故二者必须兼而有之。3.包容与质疑相统一一个普遍的认识规律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据此,创造思维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对待感
6、觉到而尚未理解的事物,也是个至关紧要的环节。处理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相反,则可能与成功擦肩而过。创造思维对不明确的和复杂的事物,能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和包容。既不盲从接受,也不草率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是就其模糊性提出质疑,进行研究,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找出其不明确的症结,得出合乎本质的认识。所以,正是包容拓宽了创造思维的知识领域,而质疑则把知识引向深入。4.成功与失败的辩证统一正确评价成功和失败是创造思维能否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创造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对成败有高度的容忍能力。这表现在面对成败能保持冷静的深
7、思态度,把成败看成是继续研究的信息和新起点,而不是个人荣辱。能够从中提出可供选择的多种解决办法,并乐于接受一切修正错误和提高成果的建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胜不骄,败不馁。5.价值取向的专与博相统一对创新型人才而言,创造思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个别的学习和工作方法,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既有其真理观又有其价值观。创造性思维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以其创新研究的现状与自我期望的理想之差为中心,构成其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并扩散为对待一切事物的一种生活态度。这种价值取向,把一切事物与其创造联系起来,具有博取一切所长为己之专长所用
8、的特点,因而对各种事物具有广泛的兴趣。同时又重视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理论意义,探索为专长所用的价值取舍。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切入点创造和创造思维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能动力量。然而,人们看到的创造性思维似乎是创造者所专有,能够普及吗#如果不能,以此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岂不是痴人说梦。我们说创造思维的可教性有两点根据:其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