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80703
大小:1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1
《引领学生透过“文本” 培养阅读想像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引领学生透过“文本”培养阅读想像力丁玉英(江苏宜兴市湖滏中学江苏宜兴214204)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好奇地想,导航质疑文本,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捕捉文本信息,激活有效对话资源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关键词:语文阅读;兴趣;想象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不是不可动摇的“圣经”,教参上所说的一切也不都是“上帝”的声音,它有许多未规定的空间,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去补充,去“完形”,去想像和生成更丰富多彩的“文
2、本”。如何引领学生去升华阅读想象。笔者谈以下实践和体会,与同仁共勉: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好奇地想兴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比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考虑到学生对童年玩耍趣事有着深刻的印象,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让学生沉浸在《童年》一歌的音乐背景中,再引导学生以《我的童年趣事》为话题,把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趣事有了现实的美景,也有着幻想的成分,自然就激发起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物外之趣”文段的朗读,
3、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巧设导语,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以此唤起学生阅读感情体验。二、导航质疑文本,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旨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生不断质疑,逐步学会探索,并在释疑中研究创新。在指导学生质疑时,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写出自己的理解、认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把不会、不
4、懂及联想到的问题均不受限制的写出来,到课堂上质疑。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学生提出“主题突出悲凉之意,那么“小桥流水人家”岂不多余,与主题不合?”又如上《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三、捕捉文本信息,激活有效对话资源,语文的“文
5、本”即“话本”,是对话的资源。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不仅仅讲究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更讲究的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满足个体需要去自主选择阅读的信息,以实现个性化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能有效捕捉文本信息,激活对话资源,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碰撞,进而产生共鸣。以《我的母亲》一课为例,教学过程片段如下:师:假设你就是严而有爱、很有刚气的作者母亲,生活在当时的家庭环境中。生1: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人?性格怎样?生2:“你”最讨厌哪个人?为什么?生3:“你”受到五叔的侮辱后,“你”是怎样想的?在这种与文本的互动中,以情感“体验”
6、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情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并让他们进行“设身处地”地体察,发现各种信息,构建起对文本的感悟。从而使学生构建起对作品人物的全面把握。师:假如你是作者胡适先生,你准备怎样回答读者的以下疑问?1:“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母亲与家人相处?2:“你”在当时和成名后对母亲的评价有何不同?此体验重在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生:互动交流,感悟思考:“假如我的母亲生活在现代,她的教育方法会成功吗?”“如果我生活在那个社会,我会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吗?为什么?”这样,学生互相沉浸在角色的体验中,既把握了作品的人物性格,又开拓了文本的空间。设置这样的话题,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能最大
7、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的交流。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通过合作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总之,学好语文,提高阅读能力,非一朝一日之功,着急不得,突击不成,只有在丰富多彩的阅读大环境中自觉拓展,使“无意”阅读联想变为无数的“有心”想象,才能在行之有效的阅读活动中焕发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黎玉伟《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