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痛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

ID:25048219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6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第1页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第2页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第3页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第4页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原痛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张志刚,李素芝,杨永勤,刘国清,邹密【关键词】高原;痛风;临床研究高原痛风是指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所致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包括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freelg或罗美昔布每日400mg治疗痛风的疗效与每日150mg的吲哚美辛相似,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3.1.2秋水仙碱为急性痛风的一线用药痛风急性发作的24小时内服用秋水仙碱疗效最好,24小时后疗效降低。秋水仙碱可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肾功能衰竭,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坏死,癫痫发作,

2、甚至死亡,应用时必须慎重。大多数患者在临床完全缓解之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由于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则限制了该药的广泛应用。3.1.3糖皮质激素激素可有效治疗痛风急性发作,适于不能耐受非甾类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有肝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者。痛风急性发作多累及1~2个关节,故以关节腔内或局部注射长效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或曲安奈德为主。3.1.4降血尿酸药物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有两类: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龙,丙磺舒,苯磺唑酮)和抑制尿酸生成(别嘌呤醇)的药物[1]。目前最新开发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Febuxostat:它是新型嘌呤氧化酶的非嘌呤选择性抑制剂,与别嘌醇的抑制

3、机制不同,它抑制酶活性的机制是联合抑制作用,它通过占据进入酶活性部位的通道而阻止底物进入嘌呤氧化酶的蝶呤钼部位。动物实验研究[9]显示,Febuxostat降低血清尿酸和维持血清低尿酸水平的效果优于别嘌醇,对嘌呤和嘧啶代谢过程的酶的影响很小。另外,重组尿酸氧化酶降尿酸的作用强于别嘌呤醇,目前其生物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3.1.5生物制剂多数痛风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后能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不过确有部分晚期患者经上述治疗仍无法控制发作,这时可考虑用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或抗白细胞介素-1、黑皮素3型受体阻滞剂等。3.2中医药治疗研究青海洒玉萍等[10]以“清热

4、利湿,化瘀祛浊”立法组方配合火针应用于临床治疗高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72例,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法:将72例高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火针加中药组,火针组选穴为: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地五会,配穴以阿是穴为主,均为患侧。中药采用大黄、土茯苓、姜黄为主要成份配制的胶囊。结论:两组在急性期缓解关节疼痛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血尿酸作用,且火针加中药组降低血尿酸值优于火针组(P<0.05)。火针疗法在缓解关节急性炎性疼痛、肿胀等方面具有较好作用,而针药结合可达到标本兼治。西藏拉萨杨永勤[11]采用中药内服外洗配合针灸

5、治疗高原地区痛风43例,治愈25例(58.4%)、好转16例(37.21%)、无效2例(4.65%)。内服药选当归、川芎、赤芍、生地、丹皮、车前子、秦艽、威灵仙、牛膝、忍冬藤、大黄、枳实、泽泻、白芷,关节红肿甚加黄柏、苍术、地龙等,痛甚加三七、乳香、没药等。外用药选二乌、马前子、附片、乳香、没药等,煎水外洗,每日二次熏洗患处。针灸选穴为:八风、内庭、太冲、八邪、合谷、三间、曲池、血海。3.3藏医藏药研究临床疗效较好的藏药有:十味乳香胶囊(主要成份为乳香、诃子、毛诃子、决明子、黄葵子、余甘子、木香、宽筋藤、巴夏嘎、渣驯膏),十五味乳鹏胶囊(主要成份为乳香、宽筋藤、决明子

6、、渣驯膏、黄葵子、余甘子、川木香、麝香、铁棒锤等),二十五味儿茶丸(主要成份为松生、棱子芹、黄精、天冬、紫茱莉、蒺藜、乳香、决明子、黄葵子、宽筋藤、麝香、铁棒锤等)、二十五味驴血丸(驴血、松生、降得、檀香、诃子、石灰华、宽筋藤、乳香、麝香、西红花、牛黄等)。但藏药重金属含量常偏高,长期使用有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的副作用。4结论从临床研究看,高原痛风常继发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较内地高60%,是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诱因与饮酒关系最大,痛风患者饮啤酒后血液中酒精浓度维持的时间长,嘌呤浓度明显增加,尿酸排泄减慢。所以,痛风患者应尽可能避免饮酒,降低诱发机率。目前西

7、药治疗痛风不良反应较大,效果不甚理想,而且新药开发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价格昂贵,所以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到的优势,许多学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从目前的文献资料也显示出对高原痛风的研究,每个地区中医辨证分型不规范,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研究多偏重于临床疗效的观察,实验研究者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领域里,应更加重视中藏西医结合,侧重于中药、藏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减轻藏药的副作用,筛选出切实有效的药物和方剂,加强剂型改革,研制出疗效确切的中藏药制剂,便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