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80413
大小:57.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初中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究杨清平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210019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人生品质,更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重标准,受到不良教育观念和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初中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H趋淡薄,引发的不良后果令人担忧。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感恩教育迫在眉睫。在实践中我尝试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初中生的感恩教育。一、发挥主题班会的主阵地,唤醒感恩意识班会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
2、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渠道,是培育感恩意识的主阵地。在每周的主题班会课上,我会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班会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先提出了“换位思考一一我能行”,然后引导同学们接力造句。例如:1.“假如我是他(她),我难免会……”2.“假如我是他(她),我需要……”3.“假如我挑剔他(她),我获得的是……假如我欣赏他(她),我获得的是……”在理解换位思考的基础上我乂设置一个环节一一“我想对你说(你可能曾经和父母、老师或同学发生过冲突、不愉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现在请你对他们说几句话)”,配乐
3、《感恩的心》。班上有一个同学平时学习习惯不好,课堂上自我约束能力弱,我经常和他谈心。在这节课上,他想对班主任说:“虽然老班放学后经常和我谈话,但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有时,我还让您生气,不过,我现在正在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黄佳同学想对爸爸说:“我不应该跟您发火、惹你生气,您工作总加班,很辛苦……”李琦同学想对张杰同学说:“我不该心情不好的时候拿你出气、欺负你,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对不起。”吴玥同学想对妈妈说:“我不应该和你顶嘴、吵漿,您也是关心我……”课堂上,同学们纷纷发言,大家积极投入其中,深刻理解了如何换位思考,从而唤醒了感恩意识。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
4、心理体验过程,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将心比心,以爱换爱,对给予自己帮助和恩惠的人表示感谢,从而体验感恩情怀。二、社会实践活动中滲透感恩教育王符讲过,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所以对初中生感恩教育的落脚点就是立足社会实践这个大舞台。步入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开始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自主。但由于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他们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自立自强精神非常缺乏,他们不能体会到父母养家的辛苦。我曾布置学生家庭实践作业“爸爸妈妈我长大了”,要求学生
5、围绕培养自立自强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去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自立自强品质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主要是从身边小事做起。这样的家庭实践作业反馈非常好,Ml学们积极主动地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他们懂得了父母的辛苦,更能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通过此类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用汗水记录成长,用行动感恩社会。“街头卖报活动”不仅能够让孩子们亲近社会、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为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搭建了平台,为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学会感恩曰本教育学家柴田荣一说:“教师的职业是以
6、教师的人格形象决一胜负的职业,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与德性。”教师要心存感恩,要以身作则,以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学会感恩。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关心爱护学生,要及吋地对学生的付出给予肯定和赞扬。记得在初三,当我和冏学们一起冋顾过去两年的学习生活吋,我对同学们的理解和支持很感动,有吋不禁流下感动的泪水。我会对同学们讲:“感谢大家这两年来对我的信任和理解,你们是我的骄傲。”这吋,有同学讲:“老师,我现在很感谢您在初一刚入学吋教我们如何做好课堂笔记,教我们学4方法,我现在觉得自己受益腿浅。”……有吋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感
7、恩的情怀会感染学生,从而学生也会更感恩老师的辛苦付出。总之,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心存感恩的人是快乐的,更乐于帮助他人,还能够建立和维持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对初中生的感恩教育要发挥主题班会的阵地,唤醒感恩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渗透感恩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学会感恩。参考文献[1]陈秀兰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思想道德教育,2005,(20)。[2]徐跃进让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增强责任意识⑴.上海教育科研,2006,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