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862476
大小:5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1
《高效课堂背景下德育渗透现状研究及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效课堂背景下德育渗透现状研究及思索摘要:在实施以“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为支撑的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研究如何将德育渗透于高效课堂教学,为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及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在高效课堂中的整体功能提供保障条件。关键词:高效课堂德育渗透“六模块3+X”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2012年我区实施了以“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为支撑的高效课堂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德育渗透于高效课堂教学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部分学校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为更好地遵循教育规
2、律及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在高效课堂中的整体功能提供保障条件。一、调研内容本次通过深入课堂、问卷、交流访谈等方式,针对德育工作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调研:一是德育工作组织管理(领导机构、规章制度、物质保障);二是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培训、德育科研);三是中小学学生德育实践情况(德育课程建设、德育活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三结合教育、校园文化)。二、德育工作现状在具体的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老生常谈”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在此基础上新生问题又不断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认识不高。全员育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并没
3、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零参与”,因此,许多教师认为德育仅仅是领导、班主任的事情使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亡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2.学科德育渗透不平衡。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很大。为体现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少说”、“少做”,许多教师在德育教育上随意性很大,要么一带而过,要么干脆省去,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警示性教育,放任自流,导致育人成为口号。3.保障机制缺乏实效性。为了尽快掌握以“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为支撑的高效课堂的内涵,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许多学校只
4、是追求单纯的课堂教学环节及学科知识评价。特别是对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聘,对专业和学术水平强调较多,并作为硬指标提出量化要求,而对育人工作的要求仅仅限于表象,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不予考虑。1.重“智”轻“德”现象依旧。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时,教师往往采用减少德育课程课时、挤占德育教育时间的做法,一味追求教学质量,使德育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6.课程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学科渗透德育的目标还多停留在要求上,导致
5、书本与生活相脱节,实践性严重不足。7.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形成学校教育“忠言逆耳”,家庭教育为零的现象。三、对策与建议1.正确认识高效课堂德育渗透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内在结构,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2.充分发挥校长作为学校德
6、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能。德育工作能否持续有效地开展,校长的重视程度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各学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一把手”抓德育的领导机制,逐步形成学校校长负责、全员参与的育人机制,为高效课堂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1.注重学科德育渗透。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课本的延伸”的宗旨。2.增强凝聚力。一是注重学科教师德育教育合力作用。学校要让每一个
7、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做到在每一堂课,通过各学科的教学,使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互相渗透,迖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三是转变学生观念。利用班(团、队)会、各项活动及学科特点等,逐步转变学生的集体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活动引向学习,实现共同发展。四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进而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其自主性、能动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