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导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

初中数学的导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

ID:23612390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初中数学的导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_第1页
初中数学的导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_第2页
初中数学的导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_第3页
初中数学的导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_第4页
初中数学的导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的导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的导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  摘要:数学是一门公式、定义、定理相结合的抽象理论性学科,长期以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数学难教,学生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难学,关键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导入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师不仅要从数学学科本身性质考虑,同时还要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考虑,让数学学习过程具有现实性、针对性、新颖性、简洁性、有意义性、启发性和富

2、有挑战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实验、观察、推理、猜测、验证和交流等一切数学活动。新课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一步,是课堂教学的“导言”或者“开场白”。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曾说:“开头第一句是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所以明确学生在本节课所要学的主要问题,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是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点。  一、导入教学法:“开门见山,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讲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5,让很多

3、教师觉得教学势必让教师退避三舍,让出讲坛,让学生自己在观摩课、研讨课和展示课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新的知识,探究新知识。教师是能少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把学习的舞台完全让给学生。这就让很多初中教师产生了疑问:新课标下,教师到底要不要讲课,或者怎样教才好?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讲过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现在看来更具实际意义。他说:“‘讲’是必然要讲的……问题是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的问题……”而他在最后是这样总结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他能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使得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在学生的能动性上起到了调动作用,并更深入地引导他们尽可能努力地去

4、探索。所以采取开门见山抓重点进行讲解,这类方法往往用于讲授新的较为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且无法与旧知识关联。教师在数学课程讲解一开始时,就需要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如“单项式”的新课导入。(1)若平行四边形一边长为a,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ah;(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5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是5a;(3)小丽从每月的零花钱中存储x元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共捐款12x元;(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m;通过这些简单代数式,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代数式ah、5a、12x、

5、-m的特征,以此得出单项式的概念。开门见山地指明新课题,突出学习的重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的技巧重点在于激活学生思维,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5,成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新课标也明确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编制而成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

6、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以“等差数列”为例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一个海边的渔民花10万元买了一艘渔船,用来出海打鱼,随着它的折旧,每年维修费用逐年上升,第一年为4千元,以后每年增加4千元,他每年利润为3万元,从哪一年开始已不再挣钱?  很多学生可能会列出前两个数列:  ①1,2,3,4,5,6,7,8…  ②4,8,12,16,20,24,28,32…  那么教师可以列出其余几个同等特点的数列:  ③5,10,15,20,25,30,35,40…  ④15,35,55,75…  ⑤-5,-3,-1,1,

7、3,5…  ⑥1,1,1,1…  让学生观察下列各数列,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特别注意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数列与数列之间的关系,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5  这时学生就会发现:(1)相邻二项的差为常数;(2)任意一项的两倍是它前、后两项的和;(3)如果项数的和相等,那么对应的项相加的和也相等;(4)两个这类数列对应项的和组成的新数列,也是这类数列(如数列①、②对应项相加得到新数列③);(5)这类数列各乘以同一个常数,也是这类数列(如数列①各项乘以4得到新数列②);(6)这类数列的两项两项的和组成的新数列,也是这类数列。这个过程还锻

8、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发现进行再创造,是培养再学习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