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33102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浅议结合新旧课程的比较和新课程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结合新旧课程的比较和新课程教学----中学教师论文-->江苏今年在广州、山东等地实行了新课改后也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维的目标上培育学生,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在教学要求等方面与过去的大纲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如下:新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2个学分,其中物理
2、1、2为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在必修1、2中,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能,为课程选择和学习作准备。必修1、2与过去的大纲相比,在教材的体系上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过去的大纲第一章讲力、物体的作用,然后再开始讲运动学的知识。而新教材里已经将运动学内容先讲,然后再讲力学内容。我个人认为这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运动学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上
3、相对来讲与其它章节的联系不大,内容讲了后学生一般能理解,即使当时不能理解,通过以后自己去摸索,也能解决问题。但静力学和动力学联系起来讲,有它的好处,毕竟它们的联系较大,能让学生系统的把握知识体系,在学生的接受层次上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新课程在旧大纲的基础上加强了实验的考查。改过去的验证实验为现在的探究实验,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例如第二章第一节的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再如第四章第二节的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就要求学生有猜测和设想
4、、推断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像做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时,就要求有处理平衡摩擦力的能力,在做加速度与质量关系实验时,知道物体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这样一种现象,要求学生猜测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然后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另外旧大纲里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放在讲了共点力后就讲,而新课程是把它放到牛顿运动定律里面。面对现行的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近两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就简单的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勉。新课程的教学与以前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前的传授式的教学是先让学生知道一个定律或
5、实验结果,然后对这个定律或实验结果进行推导或验证,即先让学生知道结果,然后推导过程。而新课程是学生以科学探究为学习目标,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促使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的基本活动程序如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假设猜想自主设计引导探究归纳总结迁移再创造科学探究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具体的策略去激励、组织、点拨、引导学生独
6、立思考,自己开动脑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我们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
7、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完善欠缺的,赞扬正确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猜想所需的基本思路。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
8、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过于发散,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的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作为老师,尽量要多动些脑筋,多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