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32012
大小:5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8
《女性艺术作为课程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女性艺术作为课程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美术教育论文-->1.引言1.1研究的目的意义女性艺术不同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是指由女性发起的一场为争取自身权利,实现男女平等,跨阶级跨种族的社会运动。女性艺术,则是在女性主义运动下产生的一个派别,它是指女性艺术家创作出的带有女性独特视角的,表达女性精神世界与情感体验的艺术作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传入到中国,它如一阵春风唤醒了还在沉默中的中国女性,并在中国的土壤中萌生出本土化的女性艺术,它不会像西方女性主义一样激进的去和男性“宣战”,而是更多的添加了东方文化的含蓄与温和。但将女性艺术提出时,会有人质疑“艺术是否有
2、性别划分”,当然我们在观赏一幅作品时并不会在意创的性别,但作品中流露出的个人风格与情感恰能反映出创的性别特征,女性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男人偏重关注社会使命,女人则偏重关注家庭使命,所以相对于男人社会化、政治化的作品,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更趋向于私密的情感表达和内心的写真。作品的差异化正是男女两性差异化的体现,虽然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无可厚非,但其因生理差异被社会制度、习俗、观念等规范划分为两类,形成了“社会性别”。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认为女性的性别角色和身份意识取决于后天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构建,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差异,被社会逐渐划分在附属的地位。翻开中国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
3、艺术史实质是由男性主宰的历史,社会制度的拟定也是以男性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女性则被定格在“闺阁”之中,或是被抛弃在“道德”之外。女性艺术家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这种从属的观念一直伴随着她们并影响着她们的创作,徐虹为此分析:“传统中国文化中有关女性应有品质的观念影响深远,而且在思想和心理上内化为女性的自觉。新中国建立后,宪法有关男女平等的规定,也无法彻底解决社会心理层面两性不平等的问题,这些,对中国女性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的影响也必然是深远的。”[1]显然,社会性别的划分导致两性中的不平等问题,而客观因素的改变是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既然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为了解决两性不平等的问题,那么就可以从
4、后天教育中改变这种观念。.........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中国的女性主义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女性主义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更多的是由西方著作翻译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主义逐渐被大众知晓,耿幼壮在2003年出版的《女性主义》是中国最早的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的著作。接踵而至的女性艺术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我国清代女史家汤漱玉就曾编著《玉台画史》,这本著作收录我国古代201位女画家,是一部考察女性画家极为重要的史料书籍。书中记载自原始社会至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画家,追踪她们为人类为社会留下的宝贵的女性绘画的足迹,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中另一半边天的空白。陶咏白、李湜合著的
5、《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是一本详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女性绘画史。廖雯的《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分析了当代女性艺术中的表达方式。徐虹所编写的《女性:美术之思》结合古代与现代的女性艺术,对其进行深入解刨和分析。从社会性别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与性别的关系,并进而研究女性主义教育观,肖巍的《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一书中,就借助女性主义哲学观的视角分析教育的价值与方法论,并且以哈佛大学为例分析高校中针对性别开设的课程和意义,启示我们该如何思考如何去做。查啸虎和陈玉梅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中发表过一篇文章《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文章主要讨论学校教育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并希
6、望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女性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除了关注学校教育平等的文献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中刊登过一篇文章《女性教育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主要从人的意识出发,论述要实现男女平等不仅在客观因素上要实现平等,还要在人的主观意识中实现平等,要树立平等意识,增强女性的主体性。综上所述,我国对女性艺术的研究和女性教育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将女性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至今还很少。.........2.从女性绘画到女性艺术2.1女性主义的兴起生命是一种延续,是繁殖的需要,这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目的。为了繁殖,两个异体进行完美的结合,这两个异体代表了性的差异,精子与卵子所带着不同的染色体,它们的结
7、合不是为了区别性,而是为了产生个体,这个个体具有性别特征但不具有任何性别特质。生命的起源本就如此,它是平等的。但激素的作用决定了两性的体质,男性强壮、魁梧,女性柔弱、纤瘦,而这种体质的不同决定了两性的社会属性,女性气质决定她们理所应当的成为“附属品”。儒家主张女性要遵从“三从四德”,道家用“无为”培养女性逆来顺受的思想,佛教教化女性将未来寄托于“来世”,用此虚无缥缈的寄托作为她们沉重的现实生活的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