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教与诗学———法之形而上学讨论的古典资源

浅析文教与诗学———法之形而上学讨论的古典资源

ID:21854859

大小:109.5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5

浅析文教与诗学———法之形而上学讨论的古典资源_第1页
浅析文教与诗学———法之形而上学讨论的古典资源_第2页
浅析文教与诗学———法之形而上学讨论的古典资源_第3页
浅析文教与诗学———法之形而上学讨论的古典资源_第4页
浅析文教与诗学———法之形而上学讨论的古典资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文教与诗学———法之形而上学讨论的古典资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n文教n正宗之儒家"文教"的提出,是否能开我们时代之风气,也会带出并追问到中国有无超越性、超验性与内在性等方面的问题。儒家思想中富含原创哲学、生命哲学(其并不能完全在现代知识论谱系和哲学的解释框架中被理解),以及可被后世"形而上学化"予以建构的重要元素、概念和理念。特别是儒家的一些成人、教育、修道、正统的观念-•有助于矫正现时代单向度的知识、理性和政治科学之唯理化和唯智论之倾向,而真正将现代性的和后现代所提出的命题,在其原点的地方予以化解。让我们去面对儒家的一些和文教的"形上哲学"相关之理念:1."学"的形而上学意义:超越知识论的认知,而

2、直接定义人生状态。儒家的学,其实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或作为知识接受之教育过程,它更可看作是一个人生过程,是人生的常态,这个过程也当然地结合了时间之要求、人生之要求。汉学家安乐哲(RogerT.Ames)认为,学(hsGeh),意指一种直接地获得识见,而非一个概念化的作为介质的客观知识谱系。事实上,学本身也是教(hsiao)的一个缩影-•意味着教化和觉知。在先秦,这种教与学共同参与、互动,共同成就一个博学的人(alearnedperson)。而只是到了后来,学,才定义为一种学习或研究(studying)之意思。2."正"的意义:正名的"社会学

3、〃意义,保持人生的中道,政治之意义由人生道理而来。儒家正宗--这倒不是说因为先贤董仲舒确立其为国家的哲学和道德的正统,而是因为儒家,即便是作为存活于当下世界的幽灵化的残余的情感思絮和道路方法,其依然于今时乃是一种辨别人生正途、排拒各种哲学偏颇的"人生的方法"。政,从其字的衍义看,具有两重含义(如果我们宽泛地理解人生如"政治",那一定是含有积极的"正。的含义的,有汉学家将其理解为政的美学含义,"正"和"征"这两重含义,都包涵在"政〃之起初意义里面)。政(Cheng),也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一法政秩序话语(sociopolitical

4、order),而非特指政治的或政府的行为。社会一政治一人生道路的要求(总括为礼的要求),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行和行动能力的积极要求是"义"(比如圣经也讲到了"义人")。这无疑是高的道德要求,而笔者认为对于"正"的人生要求,常态就是"庸"和中正、常理,只要是符合中国式的平民道德的《中庸》之要求,那也就是符合善道的了。人生的正道,其实也就是人生的常理、常态。这种审美和感悟的要求,并不忽高此如康德意义上的崇高的审美价值),也并不忽低(因为礼和人生所亲证的事物,构成了其内在"规范性"的中道、中和(《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正名,

5、其实是一种社会要求,也是政治(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意义的符合正道的政治观、社会观)的要求。、履行文教使命的儒家之于道家-•礼法与道法之殊异道与礼,或曰道法与礼法-•究竟心物一体,抑或天人合一,更为取法之乎上?(一)儒家和道家的道的“形而上学"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是全然不同的,这一点,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也写得很明白:《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后来儒家赋予它以宇宙论、形而上学的意义,并从宇宙论联系到伦理,进行阐释。......但是,"易传"中的"道"的观念和道家的"道"的观念是不同的。道家的"道"的观念是无名、不可名状的,而在"易传"

6、的作者们心目中,道是可以名状的,而且严格说来,也只有道是可以名状的。冯友兰先生认为,我们需要把道家所说的"道"和"易传"所说的"道"加以区别。道家所说的"道"是宇宙万物及其变化所由产生的那个"一"。"易传"中的道则是"多",是统辖宇宙万物中每类事物的个别的"理"。像这样的"道"•形而上学的原理-•可以举出很多的个个人的-从履行道而可以成就什么样的人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成圣和成仙,例子。道家的道,更符合易传所说的万物生成之"道"和万物变易之"道"中的无形和相对的状态,而这不是儒家的正名和道德的状态。那么,儒家的道源是什么?对孔子来说,"道"在根

7、本上就是"人道",也指从前辈继承的遗产、道统。在儒家看来-也有学者认为,儒家的道是人性的、本于仁和情的,提出有情说、诚爱说。-道家的道,因其具有客观性、自然性和非人化之初始特点,易"无情";可能导致人道人性的唯自然物化的潜在危机,而应以儒为度和方向感。从自然观来看,道家的道,只会看到有自然而无人之氛围,则可能有违于仁,"极高明而道中庸",恰正是儒家的要求。与道家的道相区别,儒家讲"道",其并不在于隐,而在于行,在于立言,在于担当和承受(继承)。事实上,在"道"之不行的国家里,君子不是要成为隐士,而是要力图继续行道,并通过个人发挥能力赋予世界意义

8、来使"道"得到复活,正所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孑L子的道说,乃是与仁相关联的。这一道行,如儒家"即凡而圣"的本质性格--其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