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57635
大小:66.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1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疑”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道出了一个真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哈佛大学也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之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不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学贵有疑。学生有疑,才能激起思维的波澜,打破头脑中的平静,去主动探究知识、探索答案,学习也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习就是要着眼问题导向,在提出疑问、解答疑问过程中掌握知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基于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学生生疑、知疑、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采取“
2、激疑”式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对问题的疑惑和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了,也非常注重教学中的互动,特别是在问题设计上加大了力度,力图通过精心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不少语文教师的无效、无序、无章提问比较多,捉问的问题导向不明敁,很多是一种很直接、平诎的问题,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过于无趣,自然也就难以起到激发学生疑问、引发学生探宄的效果。比如在《孔乙己》教学屮,如果我们直接向学生提问,孔乙己是一个什
3、么样的人?他为什么受到酒店里各种人的嘲笑?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等等。这些虽然也是问题,而且比较符合我们阅读和认知的习惯,但是这样的询问是一种直观的、平面的提问,缺乏一种“激疑”式的探究,自然也就难以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学习的兴趣了,学生会很直线地将自己比较肤浅的理解回答出来,而不去考虑这些问题的内涵所在,那么体现在教学中,自然也就难以进一步深入了。“激疑”式教学与一般的问题教学并不完全一样。“激疑”的方式有很多,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其本身内涵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疑问。但是,“激疑”教学是否有效,
4、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教学切入点的精准选择。比如,就《孔乙己》教学而言,这是一篇小说文本,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探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自然也就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了。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一上来,就提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那么教师可能不会得到太理想的答案,要么是简单的身份描述,要么可能有些学生直接就被问懵了一一他们比较聪明,知道没这么简单,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去探究分析,所以不敢直接简单回答。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能理解和把握学生这种渴望找到
5、思考角度和探宄方向的学习心理,而不是将一个难以三言两语说淸楚的问题,直接抛给没有掌握方法的学生。教师必须在预设问题之时,准确吧文木中的信息吃透,从而使得提出的问题带有具体的、鲜明的0标,让学生能够沿着这样的目标去走进文本,让“激疑”不仅仅是一种问答,而且更是一种思维学习。所以,“激疑”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不在问题本身,而是教师能否通过“激疑”,引导学生掌握思考的方向和探宄的方法。比如,就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分析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来提出疑问:“火家都知道,人靠衣裳马靠鞍,一个人的衣着、打扮,甚至长相,以及能够体现身
6、份地位的职业,还有别人对他(她)的态度等,都可以看出这个人究竟处于社会的哪个层次,生活得怎么样,那么从这些角度出发,在你们看来,孔乙己活得怎么样呢?能不能有理有据地分析一下这个人物的形象呢?”其实这样的疑问,体现了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作为教师是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小说中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塑造,把能够体现人物身份形象的信息捉示在问题之中了。二是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提问,迅速找到研判人物形象的角度,找到探究的方法,掌握这种人物形象分析探究的技巧。学生从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脸色青0、经常有些伤痕、胡
7、子乱蓬蓬,职业是抄书这样没有固定收入的兼职,整天受成年人嘲讽、甚至连小孩子都不大看得起等方面,得出了人物的基本形象: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困苦、被人排斥,同时还有着读书人的迂腐、好逸恶劳的习惯。虽然未必准确和伞面,但是这种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去主动探究的方式,就是有效激疑的开始。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碰到人物形象分析的吋候,就会学会用这样的方法,回归到文本之中找寻相关信息,做到举一反三。“激疑”教学不应该是一问一答式教学,而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探宄教学,这也正是“激疑”教学与一般提问的区别所在。如何将“激疑”教学从简单的问答
8、,转变为一种积极互动、深入探究的教学,是“激疑”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教师应该放弃那种可以直接作答的问题来设问,而应该将如何互动、如何探究设置到问题之屮,组织学生共同去研习、分析。比如就“孔乙己最终的结局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是试图通过对文木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来进行分析,但是往往并不能给学生一种笃定的信服感。如果我们能够考虑让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