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25580
大小:1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浅谈教学中的“激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教学中的“激疑”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统一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日的还是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不思考会迷惘无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善于动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
2、”,使它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的思维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问:“为什么?”“怎么样?”“有何根据?必理由何在?”不但要学牛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让他们积极思考,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掌握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起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这一个环节,就会使学生开始点燃智慧的火花,从而使整个思维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
3、面就重点谈谈如何“激疑”。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学到知识,就得思考,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求知欲从某种意文上来说,就是解疑欲,解惑欲。为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师不要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辩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牛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教学中的“激疑”应做到以下儿点:1、
4、加强阅读指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授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时,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学生口学前,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加以启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学生生疑只是文章字词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是什么意思,教师要指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屮,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
5、。当学生生疑加深时,教师再拓宽他们的思路,要求把他们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的培养,对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的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会大提高。几乎每篇课文学生都会提出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包括对思考与练习的异议;有些课文乍看似乎没有问题,但经过独立思考,学生会提出一连串令人思索的问题。如学生初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提出赫留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瞒你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为什么他要有话没话插上这一句呢?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呢?文
6、章注释里只说它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物体的颜色而改变:字典里还解释为比喻在政治上善于伪装的人。课文中明明是第二种意思,为什么编书的人不注解呢?是不是编者故意留给学生思考的呢?事情明明是从人玩狗和狗咬人引起的,为什么只写“狗咬人”这部分,而人玩狗却一笔带过?这此问题不停留在词句的表面上,连材料剪裁,谋篇布局,写作技巧都涉及To学生独立阅读,把问号装进脑子里是思维积极的表现,大大有助于阅读的深入。2、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
7、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激发学生思考。如教《孔乙已》时,我故意设疑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冇的学生一愣,接着笑了,说:“不知道姓和名字,绰号叫孔乙已这一“愣”很有好处,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理解就准确了。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没有阻塞的地方,就没有水的流淌;没有停止,就没有行动。耍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考,教师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一堵一塞,学生思维就会活跃起來。3、抓住孑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类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木身的矛盾,引导学生们开动脑筋。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怎么“仅仅
8、有一次,她的鞭子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