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北大之门

叩开北大之门

ID:20772016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6

叩开北大之门_第1页
叩开北大之门_第2页
叩开北大之门_第3页
叩开北大之门_第4页
资源描述:

《叩开北大之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叩开北大之门叩开北大之门王水照  1955年的夏天,高温连日,酷暑难熬。我那时是上海新沪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住宿在校。这所中学原本不收寄宿生,只为照顾少数外地学生,临时把几间日式住宅改建为学生宿舍,低矮逼仄,通风不佳。幸而校方开放了两间教室,专供考生温课迎考。我索性带张凉席,睡在教室,读书累了便睡,醒了又读,温课效率倒颇高。加上自忖平时成绩尚可,因而赴考时心情较为镇定、自信。但第一天的语文考试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险情”。语文试题略分为两部分:一是语文知识,大概有古文今译、字义解释之类。我很快答完,估计能得满分。

2、二是作文,具体题目忘了,大意是,你准备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这应是一个论说题,按照当时反复强调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非得从“德”“智”“体”三方面入题不可。但这极易写成一篇套话连篇的空洞文章,犹如宋太祖批评宋初官府公文为“依样画葫芦”一般;又觉得自己的叙述描写能力可能比论说能力略显优长,因而没有过多思索,就决定用虚拟的三则“日记”来替代。迅速地虚构了三个事例,借“事”生发,阐发的还是“德”“智”“体”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改进的目标。写来还算顺手,交卷时还对自己的别出心裁暗自得意。  考毕与一位同学交谈各自

3、的作文内容,他听完我的叙述却皱起眉头:“恐怕审题有偏差,论说文写成了记叙文,关键是判卷的老师持什么标准。”我顿时紧张起来,越想越觉得他说的有理,深感录取前途存在不确定因素。  在随后等待发榜的日子里,忐忑不安的心情日益沉重。除了语文答卷之事外,我还碰到别的更为意外的麻烦,这里不再赘述。左盼右盼,终于盼来了录取通知书,一眼看到了信封落款的“北京大学”四个红字,一颗久悬的心才放了下来。对当时作文判卷标准的宽容,还没有走到绝对的“标准化”的程度,心怀庆幸。  大概在1982年,我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的编写工作

4、,适逢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季镇淮先生也来沪商讨。我问季师,此前是否到过上海。季师答:“1955年到过,那是为中文系录取新生而来。”我为之一惊:“我就是1955年从上海考进北大的。您不仅是我的授课老师,还是及门‘座师’呢!”季师听罢,伸出一个大姆指:“不简单!那年上海考区以第一志愿考北大中文系的,共有一千多位,我们系只取十名,真是百里挑一。横挑鼻子竖挑眼,也把我挑花了眼。”说完,又补了一句:“真不简单!”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和他一起细细点数一下,现今在北大任教的陆俭明、张少泉,原《文艺报》副主编陈丹晨,福建师大的孙

5、绍振等,都是我上海榜的“同年友”。北大选择我们,是希望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北大人;我们选择北大,寄托着对自我人生的一份郑重的期待,寄托着理想和憧憬!  在那篇应试的“日记”中,为了强调“体”即锻炼身体的重要,我不无夸饰地说到,在温课迎考时,因生活紧张,体力不支,“差点儿从双层床上摔下来”。不料这句戏言竟成了谶语。  原来我高三的同桌同学黄柏松,和我同时被北大录取,他分在图书馆系。我俩结伴负笈北大,报到入学。那时学生宿舍尚未腾空,我们文科新生被临时安排在饭厅居住。他在东区,睡上铺;我在西区,睡下铺。谁也没有想到,他在

6、夜半从上铺重重摔下,头先着水泥地。周围同学年轻好睡,只在朦胧中听到沉闷声响,也未引起警觉。而他竟然又爬回原铺睡觉,直到次日凌晨,才被发现已停止了呼吸。我直到傍晚才获此噩耗,他已被送走。生命真是脆弱,一位好学深思、沉静诚笃、木讷寡言的同窗刹那之间就撒手西去了。这位整天带着宽厚温和微笑的读书种子,还是一位独生子,他名为“柏松”,其蕴含的遐龄长寿的期望与英年早逝的残酷现实,对他的双亲又是怎样致命的打击!黄伯父、伯母不久飞来北大,马寅初老校长亲自接见,马老通知我们几位新沪中学同班同学参加会见。这是我初次近距离地见到马老。

7、他神情肃穆凝重,一再耐心地询问黄氏夫妇有何要求。黄伯母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流泪不止,但很大度地表示:人死不能复活,只希望悲剧不再重演!马老当即批示身边工作人员尽快加固睡床的护栏,并在教育报上发布消息。黄伯母也投书有关报刊,引起当时大中学当局的重视。  后来我回沪时,曾去拜访黄家,看到俩孤老寂寞晚景,不禁悲凉袭心。临行,黄伯母送我一张柏松的毕业照,写上“黄柏松,五五年九月逝于北大”几字。这张照片现在还在手边,看上去他眉宇之间隐含着伤痛,顿失他往日的微笑。我油然想起流行歌曲《同桌的你》,稍改几字:“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

8、我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拥有温和微笑的你!”祝愿我的少年同伴在那个世界里安息!    王水照,1934年7月生,浙江余姚人。复旦大学中文系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著有《唐宋文学论集》《苏轼研究》《宋代文学通论》《半肖居笔记》《王水照自选集》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