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64217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3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走出误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抛开课本,一味追求高、深、难 一谈到能力的培养,一些历史教师对课本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提出“抛开教材上历史课”的口号,认为只要精选几本习题集,要学生埋头于题海进行习题大战就会见成效,还一味挖掘一些理论要求过高且与政治课过于靠近、答案随意性较大的内容进行训练;材料解析题训练的重点放在那些生涩难懂的古文上。结果,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使考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事倍功半。这种片面的做法,也违背了历史科的多功能性和历史科的规律,即使像1996、1997年那样难易适中的考题,考生
2、也难取得理想的成绩。须知,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况且,历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隐性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谛。隐性知识的挖掘,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起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仅不能冷落课本,而且对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读懂,就是对课本中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中一些内在联系要让学生读明白,要挖掘历史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历史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外因与内因、主观原因
3、与客观原因,对一些注释内容也要领会。读精,就是要善于归纳总结。读深,就是要读深课本,这实际上是要挖掘课本里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隐性问题的答案语言往往不是课文中的原话,因此,要根据课文内容精选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把训练贯穿于教材与课堂之中,一方面让课本知识延伸,另一方面让学生历史思维向深层发展。 误区之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大误区。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等,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4、 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苦役。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间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就会教学相长。因此,历史教师不应把自己简单看成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介,而要做学生的知己,以自己的才华、热情及治学的严格严谨态度去吸引学生。因此在向学生推销自己的同时,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以此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之三:把学生变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有些教师上新课
5、让学生单向静听,不允许学生对教材质疑;习题讲评课也是填鸭式,不允许学生对“标准”答案质疑。这些做法都是把学生视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表现,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上新课时,1.要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己列出提纲,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2.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讲课之中,变原来陈述式教学为论证式教学,从传授知识的“是什么”的教学转变为“为什么”的教学。课堂上注意一题多问,培养多角度思维能力;反向分析问题,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6、同类项比较归纳,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概括思维能力;对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培养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等等。对教材中一些难点,大胆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博采众议,达成共识。讲评课不要单纯进行答案的灌输,更不要让学生认为自己的答案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要鼓励学生对权威、对教师、对答案、对题目质疑。特别是一些多项选择题、问答题及材料解析题牵涉主观意识的答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教师集思广益。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考题,充分发挥潜在能力,达到高层次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