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doc

ID:2044651

大小:630.50 KB

页数:87页

时间:2017-11-14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doc_第1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doc_第2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doc_第3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doc_第4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教学内容:中国政治思想史论结构: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发展历程、文化体系、学术创新。第一编:中国政治思想形成时期:商周思想史。重点为儒、道、墨、法家思想。第二编: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时期:秦汉唐思想史。重点是汉唐的政治思想。第三编:中国政治思想完善时期:宋明思想史。重点是王安石、二程、朱熹等人的政治思想。第四编:中国政治思想反思时期:明末清初思想史。重点为反专制思想。第五编:中国政治思想转型时期:近代思想史。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太平天国政治思想、洋务派政治思想、戊戌维新政治思想。第六编:中国政治思想变革时期:辛亥革命

2、的政治思想。教学方式:讲授、研讨、自学相结合。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科学价值、历史和现实意义。参考书目:《四书五经》、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

3、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a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四书五经是政治思想史的基础。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人们常说

4、“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所谓精华是说哲学的认识是深刻的,且具有普遍性。在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各个流派和不同人物的认识有深浅精粗之分,这种认识上差别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哲理化的程度不同。缺乏哲理的政治思想,一般地说属于直观性的认识。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就目前的认识状况,究竟把哪些命题视为政治哲学,或怎样才能更清楚地抽出政治哲学性命题,是一个需要展开讨论的问题。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看,至少如下一些问题,都可以算为政治哲学。如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理、必、然、数、道

5、等等必然性理论;历史观;圣贤观等等。这些问题与政治思想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一些问题是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6、。”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明明德”,就是要彰明人类天生的美德,也就是天性、良知。何谓亲(新)民?顾名

7、思义,新民就是要刷新民众的思想。“止于至善”是对“明明德”与“新民”的要求。如何实现上述要求呢?《大学》提出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至,达到。物:事。穷事物之理。朱熹注:“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知。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朱子分别二者时说,“一事上穷尽”87属于格物,“其他可以类推”则归于致知。格物要求的是认识的深度,致知则讲的是认识的广度。在此意义上,致知是格物的后续的工夫。知之对象,则是内在于

8、人心的天赋,即道德天理,故“致知乃本心之知”(《朱子语类》卷十五)。——诚意、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