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75915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09
《致橡树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同学们欣赏现代诗的水平情感: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和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及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教学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是文学上永恒的话题,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被世世代代的传诵。那么请问同学们,你们希望拥有怎样的爱情?刚刚
2、同学们说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女朋友对自己体贴、温柔,都是从你们自身的角度来说的,那么你们想知道新时代的女性要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女诗人舒婷所要求的爱情是怎样的?二、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他们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
3、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朦胧诗派“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等。三、
4、字词霹(pī) 雳(lì) 慰 藉(jiè) 雾 霭(ǎi) 流岚(lán) 红硕(shuò)虹霓(ní)戟(jǐ)四、解题思考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是谁对谁的致意呢?明确:“致”的意思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完整的课题是木棉致橡树。“致橡树”指木棉向橡树表达自己的情意,是木棉的自白。五、划分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我如果爱你——不,这些都不够):诗人所不认同的六种爱情模式第二部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最后):诗人理想中的爱情模式五、按具体部分分析文章1.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所谓“
5、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在这一节里诗人写了哪些意象?分别是什么的象征?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首先,攀援的凌霄花象征什么,诗人对此是什么态度?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只知“极力攀附”、不独立的爱,现实生活中就是指女子只知
6、道攀附自己男友、丈夫的爱情模式。诗人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其次,痴情的鸟儿,诗人对此是什么态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没有价值的单方依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指女子对自己所爱
7、的人死缠乱打,即使别人拒绝了也要锲而不舍的贴上去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模式。诗人对这种爱情模式,诗人的态度是“绝不学”最后,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诗人对此是什么态度?.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自己的光热,滋润着橡树,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
8、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2.对这些传统的爱情模式,诗人都是持否定态度,那么否定的程度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