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74615
大小:2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06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教具三角形框架、长方形框架、正方形框架,分别长5cm、10cm、15cm、20cm的纸条不
2、等,大头钉。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猜图游戏。(教具三角形框架、长方形框架、正方形框架)2、师:同学们真棒!现在老师要变一个魔术给你们看。看看你们能不能认出它。(拿出长方形教具,拉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其变为另一个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边板书,一边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家族的另一个新成员平行四边形。相信通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相信通过研究,我们会有新的收获。二、探索新知1、找平行四边形。师:同学们每天都要经过校
3、门进入校园,但是你们注意观察我们的校园了吗?翻开书本三十七页,在图中你们能找到平行四边形吗?在主题上找,在学校里找,在身边生活中找。师:你们还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行四边形吗?(如活动衣架、风筝、楼梯栏杆)2、画平行四边形(1)师:你们想把刚才在生活中找到的平行四边形在电子图中画出来吗?(生答)在38页的点子图中画出来。(2)展示作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3、做平行四边形(1)师:现在各小组手上都有很多纸条,那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呢?每一小组发教具纸条(5cm、10cm各一条,15cm、20cm各两条),用大头钉固定。同学们自己动手
4、做平行四边形。(可随意交流。)做完后,派代表说一说心得。(2)老师可以提问,如:a、师:你们小组是怎样做的这个平行四边形呢?b、师:你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等等。4、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师:我们老师告诉我平行四边形还会听口令呢,我们来试试,我们一起喊向左——向右——变大——变小。看看你们手中的也会不会听口令呢?设疑:师:三角形也会听口令吗?(摆弄三角形框架)(在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然后在分组让同学们拉一下三角形的框架和平行四边形的框架,进行比较,有同学们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易变性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
5、板书)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电线杆的拉线、篮球架介绍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升降架、伸缩拉门(出示课件或者图片)5、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提问:师: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围成?演示:板书(上、下、左、右)设疑:师:是否随意四条边就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呢?(有学生总结出)从做的过程中发现是不能的,且对边相等。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6、练习(1)书本39页练习题1、2题。(2)第三题大家一起讨论。三、作业总结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图形——平行四边形,并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它。请你们对生活中的物体在进行
6、,去找一找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个新图形。板书设计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易变性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任店镇吴湾小学李建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二、说目标
7、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三、说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四、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
8、,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二)说学法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