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简单桁架的弹塑性分析

第四章 简单桁架的弹塑性分析

ID:1920216

大小:15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13

上传者:U-2462
第四章  简单桁架的弹塑性分析_第1页
第四章  简单桁架的弹塑性分析_第2页
第四章  简单桁架的弹塑性分析_第3页
第四章  简单桁架的弹塑性分析_第4页
第四章  简单桁架的弹塑性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简单桁架的弹塑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四章简单桁架的弹塑性分析§4.1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图4.1图4.1(a)所示为由AB,AC,AD三杆组成的简单桁架,在结点A上受有竖向力P,各杆截面积均为A,②杆长度为l,则①③杠长度为l1=。用N1、N2、N3表示诸杆内力,则平衡方程为:N1=N3。。N1cosθ+N2+N3cosθ=P,消去N3,并用截面积A通除各项,得以应力表示的平衡方程为:2σ1cosθ+σ2=(4—1)又由几何关系(由对称性可知结点A只有竖向位移δy而移至点)可知δy=ε2l=,故有谐调方程ε1=ε2cos2θ(4—2)下面根据加载的不同阶段列出应力—应变关系,问题即可求解。当P从零开始增长时,起始是弹性阶段。(1)弹性阶段:应力—应变关系为:8 (4—3)代入(4—2)式得到以应力表示的谐调方程为:σ1=σ2cos2θ(4—4)联立(4—1)(4—4)解得:(4—5)当P较小时,各杆处于弹性阶段,由(4—5)式可见,②杆应力大于①③杆应力,因此当σ=σs时桁架将开始进入塑性状态。由(4—5)式可得此时对应的P值为:P=Pe=σsA(1+2cos3θ)(4—6)此Pe即为桁架能承受的最大弹性荷载,称为弹性极限荷载。于是(4—5)式可写为:(4—)此时对应的A点竖向位移为:δe=ε2l=(4—7)这里,δe表示与弹性极限荷载相对应的结点A的竖向位移。(2)P>Pe,弹塑性阶段:这时(4—3)式中的第一式仍然成立,但第二式应换为:以(4—8)式代入(4—1)式得:(4—9)应当注意,这时虽然②杆屈服了,可以产生很大的变形,但由于它必须和①③杆的变形相谐调,而①③杆这时尚未屈服,所以②杆的变形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就说桁架处在有限制塑性变形阶段,或称为约束塑性变形阶段。随着P的进一步增大,②杆应力已不能增长,增加的外载必须由①③杆来平衡,所以①③杆的应力增长较弹性阶段快,桁架的变形增长也比弹性阶段快。当P增加到一定程度,达到σ1=σ3=σs时,三杆全部进入塑性(由于对称,①、③杆一定同时进入塑性),变形不再受约束,成为无限制塑性变形,桁架就失去进一步承载的能力,这时的荷载称为塑性极限荷载,以PT表示。在(4—1)式中以σ1=σs,σ2=σs代入得:PT=σsA(1+2cosθ)(4—10)这时结点A的位移δT只能利用几何关系由①③杆的伸长求解,而不能用②杆的伸长求解,因为这时①③杆刚达到屈服,虎克定律仍能应用,而②杆则早已屈服(当P=Pe时,②杆就已屈服),所以,当P=PT时,②杆的伸长无法由虎克定律求得。(4—11)比较弹性极限载荷与塑性极限载荷得(4—12)当θ=30°时,=1.33,=1.19,θ=45°时,=2,=1.41。这说明考虑塑性对承载能力可以有不小的提高,而变形仍和弹性变形在同一量级。桁架的载荷—挠度曲线入图4.2中的实线所示。8 (3)卸载:若加载到P*值(Ps<P*<PT)后卸载,卸载按弹性规律,各杆内应力变化可按(4—5)式或(4—)式计算,若载荷变化为,则各杆的应力变化为:(4—13)又有:(4—14)若将P*全部卸除,则应对加载到P*时的应力(对应(4—8)式及(4—9)式)减去=P*的卸载应力值(即(4—13)式中以P*代入),即得残余应力及残余应变为:(4—15)注意,②杆内残余应力为压应力,而残余应变为伸长。(4)重复加载若在卸载以后再重新加载,既然从P*卸载到零是弹性变形过程,从零再加到P*也仍是弹性过程,这是因为②杆现在是从某个压应力开始,它的弹性范围是这个压应力的绝对值加上σs,扩大了,从而使得桁架的弹性范围也扩大了(注意:桁架的塑性极限荷载在理想塑性材料的情形是不能扩大的)。如将桁架加载到PT后卸载,则以后的弹性范围可以扩大到PT。在结构内部产生某种有利的残余应力状态,可以提高它的弹性范围,这种状态8 称为安定状态(shakedownstate),在超静定结构中常加以利用。由于②杆在卸载后为压应力,于是产生了会不会进入压缩的塑性状态的问题。如果考虑随动强化的情形(即考虑Bauschinger效应),可以认为弹性范围为2σs(即认为受拉屈服到受压屈服的距离保持为2σs),则由(4—13)式中较大的不应超过2σs可得:即P*≤2Pe(4—16)必须满足(4—16)式方能保证卸载后②杆不致进入受压屈服,若P*≥2Pe,,则卸载后②杆将受压屈服。若再反复加载卸载,②杆将重复经受拉伸与压缩的塑性变形,很快就会破坏。于是2Pe也是这种情形下的最大安定荷载的范围。,现在再来看一下图4.1(b)所示的桁架。平衡方程式为:(4—17)由于结构是对称的,荷载是反对称的,故知结点A只有水平位移δx而移至点。故有几何关系即有(4—18)在弹性阶段有物理关系:(4—19)代入(4—18)式得:(4—20)这时,(4—17)式第一式自然满足,第二式化为2σ1Asinθ=Q故得(4—21)因σ2保持为零,故此桁架在Q力作用下实际上已成为静定体系,Q继续增加时①③杆同时将同时到达拉伸及压缩屈服(在这里认为材料的拉压屈服极限相同,均为σs),以σ1=σs(或σ3=-σs)代入(4—21)式即得塑性极限荷载QT为QT=2σsAsinθ(4—22)因为此桁架巳成静定体系,故其弹性极限荷Qe与塑性极限荷载相同,即Qe=QT(4—23)这时,故有(4—24)8 (一)线性强化材料随着荷载的增加,式第—·式可得:强。化材料的简单桁架设有线性强化材料,其应力一应变关系如图{.3所示应力应变关系式为,O;召9,当19[≤9.,1·、··}《4-25),二口.十月,(1,/一事》,当口>口.。J。现研究图4.1(o)所示的桁架,对弹性阶段的分析与§4.1相同,但当户>户.后②杆将服从(4.25)第二式,即,9。:9,+月’(‘:一‘》。(4—26)将(4—26)式与(4—1),(4—2)及(4·3)式的第一式联立,可以解得:,:时,杆①也进入塑性状态,以尸,表示对应的荷载,则由与理想塑性材料的塑性.极限荷载之比为:·笔‘l+詈时有2/一正一:一订—吁唬—1Soo—0603—032c一2c譬;六(中等强化的情形),当。;.,旷,乏:l』12,当,:‘5‘,—Pr—1.041,这说明理想塑性的近似还是比较好的,考虑强化对它的影响并不很大。户一‘,的变化如图4.2中虚线所示。对强化材料,荷载到达尸,以后仍可继续增加。·从某个荷载户‘(尸*>户.)卸载时仍按弹性规律变化考虑,可用与§4,1同样的方法求出残余应力与残余变形。(二)幂强化材料设有按幂规律强化的材料,应力应变关系为:O:B}e/sgne。口罕Dc’。‘;:(4·30)分析图4.1(o)所示的桁架。此时平衡方程(4·1)式及谐调方程‘4:2)式仍然成立,物理关系由(4·30)式对①、②杆分别写成:.,O':Be/,l··)(4·31)、;O::Be:。J联立求解(4·1),(4·2)及(4—3”式,将(4—31)式改写为:(4·32)式代入谐调方程(得以应力表示的谐调方程:、··O',O'mC09:”0●以(4—33)式代入(4叫)式,解得:户COS2“9。;O'’了—1+2’COSa.4-~0—'’/壬8 (4—34)·式得弹性解(4—5)式,n’0时,由(4·34)式得塑性极限状态的Pt一————1———爿1十2cos9、’—手巾山Io+A6,·侧‘l§4,3不同加载路径对桁架应力和变形的影响考虑前述桁架,现在受竖向力户及水平力Q作用(图4.4(。))。I//山队+词’仁。+n/n,oJ√面16歹—面弓d—/(●)‘l/c曙1d+将户和Q按不同加载路径加在桁架上,看对桁架的应力和变形产生什么影响,,。加在路径I先只加户使达到桁架塑性极限荷载P,(尸,’●●爿(1+2COS9),见S4,1),然后在保持结点/竖向位移^,不变的情形下,增加Q直到Q,(由§4.1可知Q,;2·./sin0),这时可以求出,户要从户,减小,P与Q的变化路线如图4.4(6)中折线O爿丑所示。在只有户c户,‘·,上(1+2cose)时,由54.1知杆内的应力及结点爿的竖向位移为:,,oy二6f:士。/,(4…39,这时从零开始增加Q,同时P也有相应改变(保持6,不变),以AQ,A户表示Q和户.的改变,对应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变量分别以Ao,A,、A6表示,则有平衡方程:.为建立谐调关系,先写出位移改变量与应变改变量之间的几何关系:人上式得出谐调方程为:AeI十Ae::2Agccos'90(4‘39)见保持^,不变,即A^,‘0'施加Q则A0。>0,故由(4—38)式可得A‘:>0,A,:’0,A‘(0,①②两杆仍保持塑性状态,即有·:’·,:’,,因而Aaa:Aa:’0,这时⑧杆为卸载。[(4·38)式可得:蜀o。初始值为零,增加了。上式中的A8。即是0x,上式可写为:A吒:0代入得:Aaosin6~使,,:—,.时,③杆进入压缩屈服,整个桁架进入塑性流动状态,Q不能再41)式得:再叠加上初值,得结果如下,9二户f+AP二口:且(1+2cosinocos0cos0slaocos0加载过程中结点爿世加载路恒I的位移变化如图d,4(c)中的折线0爿所示。\,,,,,,,,:,,,,,’—宁sin8。。。。+争cos"e.』厂二;1+2;+2cos88·保啡加载路径Ⅱ实行比例加载,即自零开始,户、Q之间始终成比例增加,一直达到前述最终荷载P:·,月,Q;2·,爿。ia8,如图4平衡方程为:几何关系为协调方程为,弹性阶段的物理方程仍为8 y9)COS94(6)中的虚直线OB所示.+e':2C1COS:8o(4·44),(4·45)及COS‘9十2co1十2cos002cOs89COS26+2cOs091十2cos‘8式联立解得(t●41式得了*9Q,±B4Rsh十Lx01月§女,·sR±,o。hg自力,.当,:’·,畸,由(4·47此时,对应的应力及位移为,(4·40)中,6.表示毒,二;;占。少8+2cosS81—cosiO+2cos991+cos20+·石osSO·O1+2cos:6·(14-cos'e+2cos"e)·式给出的值。再继续加载时,Aa,:0,由(4·37)式得:AQ1一AO'cose现在来看一下,AP加到十十么程度可以使②杆或③杆屈服。设②杆屈服,有:9'+A口::口t,(4·49),(4·S0)式代入,得求得设③杆屈服,求得:AP—’i;五1而(,,(4·50)式代入,i孓COsZe+2盂s‘石cOsl9+2cOsa9.·cos20+2cos30·:专(·.—1--COS:20+2c:sSOCOS26’1+cos'O+2cosSOO,●式可见所得AP值相同,到屈服,这时户的大小是:此时Q的大小可由规定的户、Q比例求出:”Q,2PstnO:29.sine:Q,。·(4—54)可见这时所加的最终荷载与路径L所达到的最终荷载相同(都用图4,4(b)中的B点表示)。此时各杆的应力为:口'霹口:二口.,口9二一口,。(4’55)与加载路径I相同,各扦的应变及结点爿的位移为:。,,:—‘,(刚刚达到屈眼)‘尸‘.(1十2cos’9),(可由协调方程(4-46)得出)(由(4—“)式得出)8 与(4-43)式比较可知,对两种不同的加载路径,即使达到的最终荷载相同,也只有所得的各杆应力相同,其应变和位移都不相同。在加戴路径Ⅱ的加载过程中,结点止的位移变化如图4.4(c)中的折线。止。D:所示。对于更复杂的超静定结构和更复杂的加载路径,所得的应力可以不同。题。Bj!CD于::=0.51;P.=2.0023:o-cA~O'1三337cr;,6a三÷三:题1图图4.4(o)所示的桁架,由理想弹塑性材料制成,各杆截面相等,o:45‘,巧:结点止受有竖向荷载户(向下)及水平荷载Q(向右),荷载均由零增加,始终保持尸:2Q的比例,求弹性极限荷载及塑性极限荷载以及此二种情况下的各杆应力,应变及结点爿的位移。』o6,,os:9一COS二旦9e,/1/一山¨38a●,。尸1,1,s告‘。‘争‘尸…o.1:a于。。:1.276写,6y‘斗·.,,:;1.1,I,,,’言,‘:’号,‘:2cr,l—;K:’;5;)—√8,+161,,”::[—孑4;-L、J__L+,------6l,,口1二0.264口.,口:二一04.图4.4(o)所示的桁架,受有图示荷载户、Q。答案:5.图4.4(d)所示的桁架,各杆截面相等,o:30‘,由理袒弹塑性材料制成,现先加水平力Q至Q,:,.上,再保持6。不变开始加竖向力户,问P加至多大时,桁架达到新的塑性极限状态?这时Q为多大?各杆的应力,应变及结点爿的位移可为多少?答案:户:(1+/『,·.止,Q;。,·,;·:;·,;·●,‘:c告,‘:;,8—言,。,’言,右图桁架由12根同样大小的理想弹靼性材料杆组成,连接在一刚性圆环上,中间作用有集中力户。设每一根杆的拉压极限荷载均为N7,求此结构的弹性极限荷载及塑性极限荷答案:9,:6N,,Pr:7.4G4N~。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