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

ID:17595419

大小:1.40 MB

页数:95页

时间:2018-09-03

上传者:U-960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_第1页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_第2页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_第3页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_第4页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大摘要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大摘要 企业业绩评价一直被看作是企业计划与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企业角色与外部需求的变化、竞争的加剧,企业业绩评价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日益深入的讨论,企业业绩评价正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情况而言,我国目前的业绩评价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企业业绩评价及企业运营管理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针对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企业业绩评价领域的研究对我国各类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国内外业绩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演进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介绍,总结业绩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针对目前国内外业绩评价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这为建立科学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提供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本文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尤其是对企业业绩评价、企业绩效评价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和分析。介绍了现行国内外主要业绩评价体系,它们是BSC、EVA、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然后分别对其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这为建立科学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结合企业业绩评价理论及其发展趋势,尤其是最新颁布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提出了设置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以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为业绩评价主体,从企业的财务、内部业务流程、顾客、技术创新、员工和社会责任六个层面对企业经营的业绩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实现了对企业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过去评价与未来预测评价、企业内部信息评价与外部环境评价等方面的结合。弥补了我国现有业绩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评价主体单一、偏重财务绩效评价的不足。 (4)本文介绍了现行企业业绩评价的常用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深入比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PAD评价法,并对该方法做了详细阐述。 (5)本文站在相关利益者角度,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不同评价主体选用不同指标”的原则,从股东角度,以长三角地区18家 大摘要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作为样本,运用PAD法从构建的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相关指标,分别从企业的财务、内部业务流程、顾客、技术创新、员工和社会责任六个层面对样本企业业绩进行评价,建立了样本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使用PAD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实现了对样本企业业绩综合、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样本企业管理的建议。通过案例分析,证明了该业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用性,同时对以后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最后,对本文所作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对新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说明,这就使得构建的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更具有应用上的意义。关键词:业绩评价;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 ;主成分;德特尔法;层次分析法   摘要摘  要  本文针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问题展开研究,在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关业绩评价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对企业业绩评价理论的应用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对我国企业利用最新的业绩评价理论来改善其激励约束机制有所裨益。首先,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企业业绩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揭示了企业业绩评价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然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其次,本文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并针对现行国内外主要业绩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将BSC和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相结合从而建立新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再次,系统阐述了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建立了以企业相关利益者为业绩评价主体,从企业的财务、内部业务流程、顾客、技术创新、员工和社会责任六个层面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实现了对企业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过去评价与未来预测评价、企业内部信息评价与外部环境评价等方面的结合;其四,介绍了现行企业业绩评价的常用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深入比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PAD评价法,并对该方法做了详细阐述;其五,本文站在股东角度,选用适当评价指标,以长三角地区18家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作为样本,运用PAD法对样本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证明了新业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最后,本文分别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对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说明,这就使得构建的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更具有实用上的意义。关键词:业绩评价;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 ;主成分;德特尔法;层次分析法     III 大摘要Research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Enterprise Abstra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is seem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any’s plan and control. With the change of company’s role and outside dem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is paid more attention and discussed by stake-holders of company. At present, the ol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n’t fit to practical needs. The shortage of current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becomes explicit in the economic field.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enterprise to meet the nee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researches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enterprise,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Traditio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are introduced. The trend of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y is showed. Then I put forward the whole design train of thought. (2)The main body, objective and theory founda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re illustrated. The main systems of new curr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3)The content of new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described systematically. A new indicator system is established. Stake-holders are seemed as the evaluation bodies in the system. 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six phases, which are finance, internal production process management, customer, technology creativity, staff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 overcomes the shortage of single evaluation principle part and single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o the new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olves the main problems of us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4)After comparing with main us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PAD method, which is integr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is brought forward. Then the content of this method is illustrated detailedly. (5)Stake-holders are seemed as the evaluation body in the system. The paper  大摘要does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enterprise deep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valuation bodies, we use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exes. Making use of PAD method, this dissertation evaluates 18 electronic manufacture companies’ performance of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shareholder’s angle us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es. The new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 composed of six phases, which are finance, internal production process management, customer, technology creativity, staff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 makes use of PAD method to engender weighted index.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general numerical value,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18 electronic manufacture companies entirely and gives some advice to the enterprise. In the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manufacture company case, it proves tha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can be used and studied for reference.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to the questions needed settling. Then,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implication of new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in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from manager’s incentive mechanism,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s internal control respectively. Key word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inancial Indexes; Non-financial Indexes; Principal Component; Delphi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AbstractAbstractThispaperstudiesperformanceevaluationofenterprisetheoryanditsapplicationdeeply.Firstly,traditionalperformanceevaluationhistoryandcurrentstatusareintroduced.Thetrendoftraditionalperformanceevaluationtheorysisshowed.ThenIputforwardthewholedesigntrainofthought.Secondly,themainbody,objectiveandtheoryfoundationofperformanceevaluationsystemareillustrated.Themainsystemsofnewcurrentperformanceevaluationareintroducedandanalyzed.Thirdly,thecontentofnewperformanceevaluationisdescribedsystematically.Besides,Iestablishanewindicatorsystem.Stake-holdersareseemedastheevaluationbodiesinthesystem.Thesystemiscomposedofsixphases,whicharefinance,internalproductionprocessmanagement,customer,technologycreativity,staffandsocialresponsibility.Fourthly,PADmethod,whichisintegrationof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method,DelphimethodandAnalyticHierarchyProcessmethod,isbroughtforward.Fifthly,makinguseofPADmethod,thisdissertationevaluates18electronicmanufacturecompanies’performanceofYangtzeriverdeltafromshareholder’sangleusingperformanceevaluationindexes,whichprovestheefficiencyandvalidityofthewholeperformanceevaluationsystem.Finally,thispaperelaboratestheimplicationofnewperformance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inoperationmanagementofenterprisefrommanager’sincentivemechanism,comprehensivebudgetmanagementandenterprise’sinternalcontrolrespectively.Keywords:PerformanceEvaluation;FinancialIndexes;Non-financialIndexes;PrincipalComponent;Delphimethod,AnalyticHierarchyProcessmethodIIII  论 文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江苏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声 明  江苏科技大学有权保存本人所送交的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稿,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上网公布,有权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并授权其保存、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或电子文稿。本人电子文稿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企业,作为以经济目标而存在的法人实体,为衡量其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团体、个人对组织目标的贡献程度,为判断组织各项活动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都离不开一系列的评价活动。无论是系统正式的还是临时非正式的,企业业绩评价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受到了广大学者、管理实践者的特别关注,它是资本市场、公司财务和管理会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可是,目前许多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有组织、系统的提出这些问题,或推介先进的理论与方法,而没有放在解决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现行的业绩评价即使是正式的业绩评价,其功效亦不能令人满意。 1.1.2研究意义长期以来,企业业绩评价被看作是企业计划与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企业业绩评价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日益深入的讨论,开展企业业绩评价,有利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综合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及发展变化趋势,有利于企业建立和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具体说来有以下意义:(1)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业绩评价重要的动因之一就是及时发现企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重大偏差和问题,促使企业改进管理方法和程序,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的。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仅能客观、正确地评价企业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经营与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例如通过把业绩评价和企业的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相结合,可以促使企业克服短期行为,改进薄弱环节,寻求增长的潜力,随时监督控制计划和战略的实施过程,实现其战略目标。(2)企业业绩评价研究为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维护其各自权益提供了有效的途经和工具。如通过对借款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债权人可以合理评判企业的偿债能力,从而有效降低其贷款风险等。(3)完善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可以促进证券市场行为的规范。业绩评价的行为导向作用表明:一个结构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将有助于企业修炼内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从而培养出质量更高的上市公司,弱化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4)通过企业业绩评价,可以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1II 第一章绪论的建立和发展,我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方式尤其是对企业的管理方法也由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因此,政府可在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前提下,借助企业业绩评价,了解相关企业经营水平、发展能力、技术水平等情况,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1.2企业业绩评价研究的演进历程和现状 1.2.1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研究演进历程    总的来看,西方国家企业业绩评价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成本业绩评价时期、财务业绩评价时期和企业业绩评价的创新时期。其中每一时期的评价体系都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变化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1)成本业绩评价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     早期的成本思想是一种很简单的将本求利思想,成本计算也是一种简单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计算,这一阶段的业绩评价指标就是成本。随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出现,简单的成本业绩评价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工场的管理需要,于是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加强,这种较复杂的成本会计核算与评价制度已不能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以攫取利润的目的,这是因为已有的成本核算是事后的分析计算,反应迟钝,不便于成本控制。于是,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由被动的事后系统反映分析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达到了对成本进行管理的目的。成本控制的状况即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成为该时期评价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1][2]。 (2)财务业绩评价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人们往往使用净利润指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到现在净利润仍是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净利润没有考虑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而并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业绩。这就促使人们将利润与资产占用水平相联系。到20世纪初期,出现了投资报酬率指标(ROI),杜邦公司的唐纳德森创造的杜邦分析体系则大大扩大了投资报酬率的使用。他将投资报酬率分解为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并对这二者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投资报酬率为企业整体及其各部门的经营业绩提供了评价的依据。至此,综合的财务业绩评价体系形成了。 20世纪60年代运用得比较广泛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是销售利润率。这是因为在当时许多控股公司的重点目标是税负最小化,母公司一般只注重子公司的现金流量而极少关心其业绩评价问题,许多控股公司出于成本效益及管理的方便考虑,通常借助于“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实施对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然而,随着杜邦公司、通2II 第一章绪论用汽车公司这类多部门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投资报酬率指标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到了60年代,运用的最为广泛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是预算、税前利润和剩余利润等,并把它们作为对企业管理者补偿的依据,这一时期的业绩评价始终与产量相联系。     20世纪70年代,在业绩评价指标方面,麦尔尼斯(Melnes)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30家美国跨国公司1971年的业绩进行评价分析后,发表了《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实证调查》一文,强调最常用的业绩评价指标为投资报酬率,包括净资产回报率(RONA),其次为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在伯森(Persen)与莱西格(Lezzig)对400家跨国公司1979年经营状况所做的问卷调查分析中,采用的业绩评价财务指标还有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率(EPS)、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IRR)等。其中的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已成为该时期业绩评价的重要因素。对管理者的补偿是根据EPS、EPS的增长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的回报指标情况而定。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的许多公司把焦点更多的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上。对管理者的补偿以是否实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为根据,而不是短期的财务业绩状况。由此,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像GE、Motorola和IBM等著名公司都非常重视过程能力、产品生产周期、客户满意程度、保修成本等评价指标,然而,他们的注意力基本上还是集中在如何解决生产问题而不是客户的要求以及客户的忠诚度上,更为重要的是对管理者的补偿主要还是依据财务业绩而不是工作质量业绩。因此,这是一个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时期[3]。     (3)企业业绩评价创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现在) 1992年,哈佛商学院教授RobertKaplan和DavidNorton带领下的研究小组在“衡量未来组织的业绩”的研究课题中,提出了平衡记分卡(或称综合记分卡)。它是一种与企业长远目标紧密联系、体现企业成功关键因素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所组成的业绩评价系统,其业绩评价体系包括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内容。之所以称之为平衡记分卡,是因为它所包含的业绩衡量指标兼顾了影响业绩的长期与短期、财务与非财务、外部与内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能够多角度地为企业提供信息,综合地反映企业的业绩。 EVA即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提出的。EVA意指公司经过调整后的税后经营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EVA较好地将经营者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把资本运用、业绩评价、奖金三个主要的管理职能有机结合起来,指导企业不仅要提高利润率,还要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以实现资本及其新的投入资本赚取足够的经济回报。EVA作为一种评价理论已被广泛认可,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EVA只是一个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体系很难覆盖企业的各个方面;在计算调整后的税后净营运利润时,需调整的项数较多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EVA的实际应用。 3II 第一章绪论日本、德国、英国等结合本国企业实际,也创造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建立企业有效业绩评价体系的有用经验。在日本,企业业绩评价的视角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形成了包括银行信息分析、投资分析、税收分析的企业外部评价模式。尽管日本学术界认为,企业经营的综合分析,应该涵盖生产经营要素利用的各主要环节及结果,也提出了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方法,但如何从总体上综合评价企业发展状况和业绩,并未形成权威的、规范的模式。针对德国企业负债率普遍极高的现实,为维护企业贷款的信誉支付能力,德国的企业评价侧重于企业偿付能力为主要依据的资金流动性分析,其评价内容包括经营成果、资金流动性和现金流量,但也未将评价的焦点聚集于企业发展,达到对企业整体、动态评价的高度。英国对国有企业运行及其发展评价起源于普赖克与普兰西斯关于国有化企业与私有化企业效率的争议,后来,拉马克德・哈姆提出了企业评估的“同心类推”原理,但其更多的是关注财务绩效,未将评价的焦点聚集于企业发展。 1.2.2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研究现状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是当前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传统企业财务指标评价到以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国外对该问题研究一直比较活跃,目前对企业业绩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 (1)行为效绩评价理论。Campbell是行为效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效绩是员工在完成工作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特征。1993年,Campbell提出了行为效绩模型。它对因特定作业而产生的组织成效的效绩行为与因其它方式而产生的组织成效的效绩行为进行了重要的区分[4]。 (2)业绩金字塔。KelvinCross和RichardLynch把企业总体战略评价体系与财务信息系统结合起来,提出了业绩金字塔。在业绩金字塔中,公司总体战略位于最高层,并向企业逐级传递到最基层。有了战略目标,作业中心就可建立合作经营效率指标,以满足战略目标要求,再反馈给企业高层,并为公司决策者制定未来战略服务[5]。 (3)EVA。该理论由美国SternSterwart 公司提出,EVA是基于产生税后营业收入所需资产投资和机会成本的业绩财务评价理论,它结束了多种目标的混乱状况。 (4)平衡记分卡(BSC)。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和DavidNorton提出的平衡记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和发展四个方面评价企业业绩,考核指标来源于组织战略目标和竞争需要,是一种综合性业绩评价体系。 (5)业绩评价多面分析理论。Fitgeald提出从财务、竞争、服务质量、革新、灵活性、资源利用等6个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6]。 (6)基于作业成本的过程评价理论。ThomassG・Cuehezzla等人认为,通过使用ABC法可以将组织梳理得能准确指出所有产品和劳务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然后建立模4II 第一章绪论型及时记录和反馈,从而实现对企业的运营过程和成果进行有效控制和考核[7]。 (7)战略指数评价理论。Markides等人通过将战略资产、核心能力与企业业绩的效绩关系进行比对分析研究,认为应注重利用战略性资产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8]。 (8)四尺度理论。RobertHall等人认为评价企业的业绩应以质量尺度、作业时间尺度、资源使用尺度、人力资源尺度四个方面为标准进行评价[5]。 (9)成功效绩改进理论。SourmitraDetta等人认为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应从企业文化和员工、过程、结构和系统、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协调一致的考核[9]。 (10)财务业绩表。由美、英、加、澳、新五国组成的G4+1提出财务业绩应分为经营收益、理财收益、其他收益和损失三部分,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11)RPM相对效绩管理理论。SusanG・W等人认为企业效绩应建立在与主要竞争者基础上评价企业的相对效绩[10]。 (12)KP业绩评价理论。J・H・Ana和S・G・Chang认为应将产品(Product)和过程(Process)作为中介,测度知识(Knowledge)对企业业绩(Performance)的贡献,并以此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11]。 (13)战略记分卡。英国管理会计研究会CIMA提出了战略记分卡(StategicScorecard)概念。战略记分卡通过引入“企业治理=公司治理+业务治理”的理念,考虑了不同治理层次主体在进行战略管理时的不同职责,帮助董事会尤其是独立董事总揽公司战略制定全过程,应对战略变化与选择,客观评估公司战略实施状态与总体结果[5]。 (14)绩效棱柱(PerformancePrism)。英国AndyNeely等人编著的《战略绩效管理——超越平衡记分卡》一书,创造性地提出了绩效棱柱。绩效棱柱包括了五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和能力。它们共同地代表了组织通过多种运作方式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能力[5]。 (15)FOM评价理论(FamilyofMeasuresTheory)。ThorC・G提出的FOM评价理论由五组评价指标组成,分别是企业的盈利能力、生产效率、外部质量(顾客)、内部质量(损耗)和其他质量(安全、创新、组织文化),他强调组织层次的评价指标集成[12][13]。 1.2.3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研究演进历程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 建国后至90年代《企业财务通则》出台前的企业业绩评价 这一时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一直是以净利润为主,包括以净利润为基础计算的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等指标在内的体系。     (2)《企业财务通则》试行至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出5II 第一章绪论台前的企业业绩评价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大的改革。1993年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由8项指标组成。这8项指标分别是: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8项指标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使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政府等社会各界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14]。 (3)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颁布至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前的企业业绩评价 1995年,财政部在1993年已颁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和颁发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这套指标有10项,相对于1993年的8项指标,不仅指标个数增加,而且评价的范围和内容也增加。这一套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10个指标,并赋予不同权重。 (4)《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后的企业业绩评价     1999年6月,我国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设计了工商类竞争性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共32个,对国有企业的效绩评价进行了重新规范,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4项内容,全面评价财务效益、资产管理水平、经营风险和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是对我国指标体系设计的一次突破性的变革。     为适应信息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同时也为适应企业效绩评价理论发展与实践工作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促进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核心竞争力,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根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于2002年2月又对《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作了修订,将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由32项指标调整为28项,与原评价指标体系相比,突出的变化是注重了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的评价,如新增了技术投入比率、发展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观念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综合社会贡献(如企业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等指标,基本上满足了企业经营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03年1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一部关于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法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为《办6II 第一章绪论法》)。通过对该《办法》实施情况所反映出的意见和问题的总结,国资委于2006年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6修订本)。该《办法》是依据“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业绩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的考核思路和“依法考核、分类考核、约束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原则制定。《办法》由五章(共37条)组成,分别是:第一章总则(共5条),第二章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共7条),第三章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共7条),第四章奖惩(共10条),第五章附则(共8条)。该考核办法特别注意了中央企业的行业、规模、资产质量和发展基础的差异,设计了共性要求和个性特点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两类。考核结果与中央企业负责人的报酬相挂钩,逐步试行企业负责人年薪制。该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鼓励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自树目标、自加压力,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在实践上的进一步探索。 1.2.4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对西方出现的评价理论进行理论研究;另一部分是将西方的评价模型在中国做实证检验分析。通过检验修正模型以提高模型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 (1)国内学者对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我国学者对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基本沿袭了西方业绩评价理论的框架。但是,由于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的业绩评价理论,用以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企业,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在理论研究上,国内比国外落后了5-8年(乔均,2007)。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将国外成熟的理论本土化,推广杜邦财务评价体系、BSC等。同时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努力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如国内学者杜胜利(1999),孟建民(2002),张涛、文新(2000,2001,2002)等在此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另有一部分学者主要从企业要素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角度做实证研究,如李维安(2001,2003),杨瑞龙、周业安(1998)从公司治理和企业业绩关系做了实证分析。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管理者绩效管理,如苏南海(2000)从企业家要素角度论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上一些学者作了积极探索。如王忠(2005)设计的企业多层次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主因素层和指标层三级,其中主因素层包括影响企业业绩的八个指标:获利能力、竞争优势、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行业适应指标、创新能力、动态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等。牛丽文、张进(2005)在分析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意义的基础上,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成长、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可持续发展六个维度,以制造业为例构建了企业业绩评价的新体系。王化成、刘俊勇(2004)在回顾了业绩评价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将业绩评价分为三种模式,7II 第一章绪论即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通过比较提出中国企业更适合用平衡模式,选择的理由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全面预算管理和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业绩评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政府从宏观角度对此问题也越来越重视。1999年我国财政部、国资委联合颁发《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简称细则),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细则》中提出,财务指标主要由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类8项计量指标构成。张斌(2003)在《细则》基础上增加了无形资产利润率、无形资产投资报酬率、无形资产转让收益率、人力资产投资报酬率、超额利润率等5项指标,以使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陈毅(2000)总结国内外文献,提出财务指标分为三类:①盈利指标,主要包括税后利润、每股收益(EPS)、投资收益率(ROI)、税后净经营利润(NOPAT)、息税前利润(EBIT)、剩余收益(RI)、经济增加值(EVA)、修正经济增加值(REVA);②营运指标,主要包括经营现金流(OCF)、现金流投资收益(CFROI)、自由现金流(FCF)、股票市价及市值、托宾Q;③偿债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细则》在2002年和2006年分别做出了进一步修正,在注重财务指标评价的同时,不断增加对非财务指标评价的重视程度。 在财政部联合其他部委颁布一系列文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管和规范的同时,我国国有企业的专门管理机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在2003年11月25日,颁布了一部关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法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通过对该《办法》实施情况所反映出的意见和问题的总结,国资委于2006年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6修订本)。该《办法》是在国资委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中央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依据“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业绩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的考核思路和“依法考核、分类考核、约束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原则制定。该考核办法特别注意了中央企业的行业、规模、资产质量和发展基础的差异,设计了共性要求和个性特点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两类,基本指标主要是反映出资人关心的资产回报率指标,分类指标主要是反映企业和行业特点的差异性指标。考核结果与中央企业负责人的报酬相挂钩,逐步试行企业负责人年薪制。该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鼓励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自树目标、自加压力,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在实践上的进一步探索。 (2)国内学者对企业业绩评价模型的检验与创新 为了克服西方业绩评价模型的不足,国内有学者就对西方的业绩评价模型进行了整合。如杨成炎(2006)在评价EVA和BSC的优缺点基础上,对两者进行整合。以BSC为载体,以EVA为导向,将BSC在企业长期战略中的作用和EVA评价系统的导向8II( 第一章绪论作用相结合,构建新的BSC体系。赵超、赵国杰、王举颖(2004)以BSC方法为基础,建立了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讨论了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评价方法的研究思路。BP神经网络分析法(BackPropagationNeural NetworkAnalysis)是一种具有三层及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能充分利用样本指标的有关信息,通过高度的非线性映射揭示企业业绩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但神经网络的层数和隐含神经元数的选取由于存在主观因素干扰,因此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乔均、祁晓荔和储俊松(2006)以江苏网通为例,对平衡记分卡法作了实践检验,分析修正了BSC评价模型,提高了该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 1.3 企业业绩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1.3.1国内外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存在的不足 通过前面几节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目前国内外对业绩评价的研究已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成果也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国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多是以国外企业为研究基础,不太适应我国企业实际状况。因此,在我国不管是直接借鉴国外现成的模型还是在应用时对其进行一些改进,都应结合我国企业实际,以达到理论研究为了实际应用的目的。(2)国内相关文献则多是介绍和评述国外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对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和创新仍显不足。 (3)国内研究的文献中对企业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方法问题的探讨居多,但缺少一些实证研究和个案剖析。(4)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主要还是为了满足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需求,现有的业绩评价理论和方法多是为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服务,在评价效果上未能很好的兼顾企业其他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信息需求。因此,在实际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考核时,应该从各利益主体的不同信息需求出发,选取有针对性的指标,对相同的指标确定不同的权重,以提高业绩评价的效果。1.3.2企业业绩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通过前面对国内外业绩评价研究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介绍,我们对业绩评价理论的发展可以初步归纳出以下趋势: (1)企业业绩评价涉及的主体更多、更广泛,更加强调能够实现对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各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以往业绩评价理论过分关注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现在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不仅考虑企业所有者,还充分考虑企业的客户、供应商、本企业的员工等的利益,将这些都纳入业绩评价的研究,作为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9II 第一章绪论(2)企业业绩评价研究更加注重对企业短期经营情况和长期发展状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评价。企业业绩评价由早期只关注当期企业经营情况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重视对企业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企业长期增长能力进行考核,但是只关注对企业短期或长期经营状况进行考核,都有其各自优缺点,所以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各取其长,这是未来企业业绩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企业业绩评价研究中增加对非财务指标的运用,实现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是业绩评价的重要趋势。 (4)未来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将注重对知识与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评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利润源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以往的以实物型资产为主演变为以金融/财务型资产和无形资产为主,而且企业的核心利润源和核心竞争力也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一些高价值的无形资产,如品牌,商誉等。因此为了能够真正衡量企业的业绩情况,将上述内容纳入业绩评价体系中进行研究是未来企业业绩评价理论发展的趋势[4]。 1.4论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论文研究思路绪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PAD业绩评价法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案例研究总结与展望图1.1本论文的结构框架示意图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并结合企业业绩评价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满足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为评价服务目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业绩评价的诸多因素,探索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方法,提出进而构建新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并从财务、顾客、员工、内部业务流程、技术创新、社会责任六个方面具体细化设计一些核心通用10II 第一章绪论的业绩评价指标。在评价方法上,设计PAD法对企业的整体经营业绩进行评价。随后,通过具体案例来详细说明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最后,对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在实际中的运用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和说明。 1.4.2论文创新点(1)从实务出发,结合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构建了新的业绩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站在所有者角度以经营业绩为重点的评价行为,形成了以满足利益相关者为目的的业绩评价行为,这为以后业绩评价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设计了新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和新的业绩评价技术方法——PAD法。(3)对一些以往常用的评价指标进行完善修改并设计了新的评价指标。如修改后的总资产报酬率、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等。1.5本章小结本章首先对国内外企业业绩评价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做了回顾和介绍。其次,结合西方国家和我国业绩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归纳出了未来企业业绩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以往业绩评价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现行业绩评价研究存在的不足,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1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2.1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概念评价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取特定的方法,对人和事(事物或事件)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过程。一般来说,评价具有四种基本功能:判断、预测、选择和导向[15]。评价体系是指由一系列与评价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等形成的有机整体。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联系密切,但又有所区别。一方面,当利用评价体系对评价客体进行研究时,评价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此时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并无实质区别;另一方面,当研究对象是评价体系本身时,可以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所运用的具体实现方法(即评价方法)两方面对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此时评价方法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两者应加以区别。本文中所构建的PAD业绩评价法就属于后者。业绩,也称为效绩,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通常,人们对业绩好坏的评判是通过比较形成的,常用的比较形式有:(1)与过去比较,如果现在取得的成绩或成果比过去大,表明业绩向好的方向转变;2)与预期目标(计划)比较,如果所取的成绩或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则表明业绩好;(3)与特定参照群体比较,如果企业以同行业平均水平为参照物,只要达到同行业平均水平则说明业绩好,如果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则说明业绩显著;(4)与所花费的代价比较,任何成绩或成果的获取(所得)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精力、财力或物力(所费),如果所得小于所费,就不合算,反之,如果所得大于所费则有业绩,所得大于所费的数额越大,成绩也就越显著。总之,业绩评价就是通过比较分析方法对特定主体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成绩或成果)加以判断的过程。企业业绩,其具体含义目前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企业业绩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它是企业内外部各种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的系统综合反映(徐细雄,2005)。(2)企业业绩就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水会莉,2005)。(3)企业业绩是指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者所体现的业绩和企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的客观反映。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贡献和成果来考察(许冠钧,2005)。在本文中,我们认为企业业绩是指企业在一定经营时期内企业利用各种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企业业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业绩包括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企业经营者的业绩,狭义的企业业绩仅指企业的经营效益,本文以狭义的企业业绩为研究对象。12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企业业绩评价,其含义目前理论界存在有以下观点:(1)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资源提供者(委托人)对经营者(代理人)业绩的评价(李兆华,2005)。(2)企业业绩评价是指不同利益主体基于各自需要,对企业一段时期经营状况所做的综合评定(辛琳,2004)。(3)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评价主体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孙伟龙,2004)。(4)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等,进行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朱平,2000)。(5)企业业绩评价是指出资人对企业经营效果的评判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估(孟建民,2004)。在本文中,我们认为企业业绩评价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本文所建立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主要是由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PAD业绩评价法两部分组成。企业业绩评价体系通过对企业经营效益进行评判,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现实的效绩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2.1.1企业业绩评价、企业绩效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三者间的关系目前理论界对于什么是绩效,还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表述。普雷姆詹德认为绩效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做的贡献与质量,包含了节约、效益和效率(普雷姆詹德,2001)。而亚洲开发银行的SalvatoreSchiavo·Camp认为绩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以用努力和结果这样的字眼进行定义。绩效实质上不仅包含外部效果,也包含内在的努力程度,可以通过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来描述(SalvatoreSchiavo·Camp,2003)。此外,OCED也对绩效进行了界定,提出绩效是实施一项活动所获得的相对于目标的有效性,它不仅包括从事该项活动的效率、经济性和效力,还包括活动实施主体对预定活动过程的遵从度以及该项活动的公众满意程度。但根据财政部财政统计司陆庆平的理解,绩效实际上是一项活动实施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包括实施这项活动所投入资源与获得效果的对比关系,也包括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有效性(陆庆平,2004)。这和冯丽霞的观点类似,冯丽霞认为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冯丽霞,2005)。 从以上各个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绩效理解的差异主要是绩效包括的范围不同,但在绩效的核心思想上,大家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即绩效是实施一项活动的有效性,而且是基于预期目标的有效性。通过对绩效内涵的揭示,我们看出企业绩效评价就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整体经营业绩和运作效率所作的综合性评价。评价指标根据评价侧重内容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效益类指标和效率类指标两方面。 对于什么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目前理论界也没有一致的表述。主要有以下观点:13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1)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指对企业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的评价(周学军,2001)。(2)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指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的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的评价(孙铁强,2005)。(3)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李亚,2005)。从以上各个定义可以看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在内容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企业经营效益的评价和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是一定时期企业正常运营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它包括了企业整体运营的成果和企业经营者经营的成果。在评价侧重点上,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不仅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运营成果进行评价,更侧重对企业在企业运营期间内的过程进行评价和考核。通过以上对企业业绩评价、企业绩效评价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三者定义的介绍,我们可以归纳出三者间的关系。三者都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业绩和成果进行的评价,其中广义的企业业绩评价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在评价内容上相同,都包括对企业运营成果和企业经营者经营成果的评价。但三者仍存在以下不同:(1)企业业绩评价侧重对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评价,并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评价重点是企业经营成果。2)企业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运营效率的综合考核,其评价侧重点是对企业在经营业绩,尤其是对运作效率进行考核和评价。(3)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不仅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进行评价,更在于对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过程进行考核和评价,它的评价侧重点在于企业经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2.2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企业业绩评价必须综合各方面进行系统评价,才能真正客观、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15]:(1)评价目标评价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灵魂是评价的目标,它统摄着整个评价过程。它解释了企业为什么而开展评价活动。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评价的目标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指南和目的。评价目标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整体目标,业绩评价系统一定要处理好评价目标和企业目标之间的依存关系。 (2)评价主体评价主体一般是指与评价对象的利益密切相关、关心评价对象业绩状况的相关利益人。目前在业绩评价主体上有两大代表观点:一是“单一主体观”,二是“多元主体观”。“单一主体观”认为企业是出资人即所有者的企业,评价主体就是所有者,目的在于实现所有者收益最大化。这一认识基于以下假设:所有者是唯一的留剩风险14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ResidualRisk)的承担者和留剩权益(ResidualIncome)的享有者。TomCopeland认为,企业有三组利益主体:雇员、债权人和股东,前两者都是通过契约获取相对固定收益和保护自身利益,而只有股东承担留剩风险因而被赋予控制权。在这种企业当中,资本的所有者也同时是经营者,既拥有所有权也拥有控制权,因此拥有评价权力。但在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中,随着股权的分散、企业之间相互参股的增加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企业是资本家的企业以及股东是唯一留剩风险的承担者这一理论受到越来越多质疑[3]。“多元主体观”认为企业只不过是一系列市场契约的结合体,在这种契约下,各种资源的所有者将他们拥有的资源交给经营者来控制。企业中的资源属于各个资源所有者所有,股东也只是其中部分物质资本的所有者,此外还包括债权人、雇员、经营者等投资人的资源。因此,并不能将企业单纯归属于某个主体所有,所谓的“企业所有权”是不存在的(张维迎,1999)。所以,企业业绩评价的主体是企业的相关利益方,具体包括:①所有者,所有者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主体。②债权人,债权人虽然通过契约明确了其自身权益,但如果企业破产,债权人也会遭受损失。③管理者及职员,企业管理者及职员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和薪酬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业绩。在“新经济”时期,管理者及职员与股东一样承担了与企业经营效益相关的风险。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攀升的现象充分说明了知识资本已越来越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源泉,尤其是具有较强劳动技能专属性的职员,企业的各项决策所带给职员的人力资本的风险和财务资本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是相同的。对这些人力资本价值的保护要求使得企业在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充分地考虑职员的利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财务资本和知识与智力资本共有的企业。④政府,政府部门出于对企业上缴税金的关心,也需要对企业经营的业绩进行评价。所有者政府企业管理者及职员债权人图2.1 企业利益相关者示意图 经营环境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受到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企业15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愈来愈演变为“社会的企业”。为此,企业相关利益者客观上需要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并且强调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通用性和可比性及评价结论的客观性。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的特点,企业不仅要依据评价结论对经营管理者和职员实施奖励和惩罚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将评价活动融合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就是改变传统的单纯站在所有者角度上以经营业绩为重点的评价行为,而是形成以满足利益相关者为目的的业绩评价行为,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员和政府。(3)评价客体评价客体即评价对象,是指实施评价行为的对象。任何客体都是相对于确定的主体而言的,它由主体的需要而决定,企业业绩评价的客体由企业相关利益者的需要所决定。(4)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指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的需要而设计、以指标形式体现、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因素。反映企业业绩好坏的因素有财务方面的,也有非财务方面的。它可以是定量指标反映,也可以是定性指标反映。(5)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指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评价标准一般根据数理统计方法经测试和调整后确定。评价标准是在一定前提下产生的,应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然而,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评价标准是一定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6)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获取业绩评价信息的手段。有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从而实施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运用,以取得公正的评价结果。 2.3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研究管理者业绩评价问题的基础,正是由于现代企业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才使得对企业管理者进行业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变得十分必要。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中,委托—代理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委托人(Principal)与代理人(Agent)订立或明或暗的契约,授予代理人某些管理决策权并代表其从事某种经营活动。但在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的情况下,契约是不完全的,必须依赖于代理人的“道德自律”,而这是一种风险,因为代理人在最大限度的增加自身效用的同时也可能做出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这种风险被称16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为“道德风险”MoralHazard)。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之间、不同方面的管理者之间同样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作为资本所有者是委托人,经理层作为管理者是代理人;高级管理层是委托人,较低级别的管理层是代理人。如果把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用契约予以约束的话,那么在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契约网络。这种契约网络关系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契约订立、履行、监督和奖罚的有效性。实际上,作为代理人的管理层必然存在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偷懒(Shirking)行为,即管理者所付出的努力小于其获得的报酬;二是机会主义(Opportunism),即管理者付出的努力是为了增加自己而不是所有者(或上级管理者或相关管理者)的利益,也就是说努力是负方向的。之所以产生以上道德风险,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即所有者(或上级管理者或相关管理者)无法像管理者本人一样了解其所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行为者(或所有者或上级管理者或相关管理者)行为目的性的不一致,即他们在企业这一资源的利用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解决企业委托—代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对管理者进行业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管理者既为自己也为所有者(或企业)谋取最大利益[1]。委托—代理理论为我们界定企业管理者业绩评价的主体、客体以及确定评价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2)资本保全理论企业业绩评价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是企业资本增值最大化,因此,资本保全观念的选择就构成了业绩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能增值的价值。保全的释义是“保护使之安全”。要增值必先保全,资本保全是资本增值的内在要求。因此,资本保全的经济含义在于维持资本的增值能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意见,资本有两种概念,即财务资本概念和实物资本概念,因此资本保全也有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之分。财务资本保全是指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期末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大于或等于期初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即为资本保全。由于财务资本保全不要求采用特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即计量单位可以用名义货币单位,也可以用固定购买力单位,计量基础可以是历史成本,也可以是现行成本,所以,财务资本保全又可分为名义币值财务资本保全和不变币值财务资本保全。名义币值财务资本保全是投入资本的货币额的保全,它所保全的资本是所有者累计投入企业的名义货币资本额。不变币值财务资本保全是对投入资本额的一般购买力的保全。它要求投入的资本在货币价值上即购买力上保持不变,即期末净资产的购买力和期初净资产的购买力相等。采用不变币值财务资本保全概念的目的在于反映或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资本(净资17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产)保全的影响。其优点在于通货膨胀时期,以实际购买力来保全资本(净资产),同时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相关性。实物资本保全以实物资本概念为基础,是对投入资本的生产能力的保全。按照这一概念,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以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大于或等于期初实物生产能力即为资本保全。一般来讲,我们所使用的是财务资本保全的名义币值资本保全观念[3]。资本保值增值理论体现了企业所有者利益和经营者责任,是评价企业业绩的标准。(3)现代管理理论①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把系统论的观点运用于研究和组织企业的管理活动。代表人物卡斯特等人认为从系统或整体的观点来考察企业,可以使企业与社会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网络更为清楚。这样便可以避免管理人员只注意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却忽略了整体目标,或只注意内部条件的组织,却忽视了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有利于提高企业活动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作为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完整的系统,这种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全面考虑影响企业经营的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系统性、全面性,评价的结论才具有客观性、正确性[16]。②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方式和技术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管理因变量和环境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如果——就要”的函数关系。“如果”发生或存在某种环境情况,“就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为此,在实践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各企业应随机制宜,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业绩评价体系。但这里的“随机制宜”并不等于否定在同类企业中存在较通用的评价企业业绩基本状况的指标体系,因为同类企业在经营上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16]。③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是从人们的社会心理方面去研究经济管理的一种理论,通过恢复“人的尊严”和“人性”、满足职员“自我成就”的愿望为手段,达到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多方位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尤其是为包括职员满意度等方面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6]。④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是一个包括战略规划(或计划)和战略实施(包括评价和控制)的过程。战略规划是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规划,战略实施则是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的阶段性战术目标的执行,是企业战略目标或长期奋斗目标的阶段性实现。为了谋求企业长远的发展,应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与此同时,企业还应针对当前的形势,制定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战略实施方案。具体地说,企业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分析相应的18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经营环境,把握经营方向和长期的发展趋势,并与短期的形势波动情况区别开来。为此,企业一方面需要按照既定的长期发展方向,明确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采取灵活的策略,适应短期条件的变化,解决当前或局部出现的问题,即实现长期与短期的结合,战略与战术的结合[16]。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战略经营时期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⑤“最大”、“最小”法则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性资源的科学,需要回答和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即①生产是什么和多少(在可供选择的稀缺资源中是生产面包还是服装,是多生产面包还是多生产服装);②如何生产(使用何种资源,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③为谁生产(社会产品如何分配给不同的个人或家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消费者偏好形成的购买决策指明了社会资源的最终用途,成为引导生产者进行生产决策的基本信号。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竞争迫使每个生产者采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以便把成本压到最低点;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即社会产品的分配取决于人们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和价格。这样,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即供求的变化决定价格的涨落,价格涨落影响市场主体的利益得失。竞争的压力迫使生产者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用最便宜的生产方法取代费用较高的生产方法,并根据供求和价格变动调整生产,使供求自动达到均衡),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人类社会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17]。市场之所以能解决人类社会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人类的经济行为遵循着以下基本法则:①利益(效能)最大化。这是市场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最基本要素。在市场上,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出资者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劳动者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消费者追求产品或服务效能最大化……利益驱动是人们发生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②成本(代价)最小化。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要实现利益(效能)最大化,就必须力求成本(代价)最小化。因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要取得收益,就必须先投入一定的资源,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是人们所付出的成本。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投入的成本越低,付出的代价越小,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因此,成本(代价)最小化也是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总之,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是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取向,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通常称之为经济活动的“最大”、“最小”法则[17]。从业绩评价角度看,“最大”、“最小”法则是企业业绩评价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企业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才能生产出产品和提供服务,进而企业通过交换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19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企业至少要能对其垫支的成本加以补偿,否则就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企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当企业通过交换实现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等于或大于所垫支的成本时,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收入越高,成本越低,利润也就越大。由此看来,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入,即利益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企业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可见,所得与所费的关系是企业业绩评价的根本关系,“最大”“最小”法则是企业业绩评价应遵循的基本法则。2.4国外现行的主要业绩评价体系2.4.1平衡记分卡(BSC)2.4.1.1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内容 BSC(BalanceScoredCard)是由美国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和大卫·P·诺顿(David·P·Norton)创建的。BSC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管理工具,它分析哪些是完成企业使命的关键性成功因素然后评价这些包含关键性成功因素的项目,并不断检查、审计这一过程,以把握企业经营业绩情况并对其进行真实、客观评判的评价方法。BSC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基础上,引入大量的非财务指标,将财务、客户、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从战略的角度融合在一起。BSC综合了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与先行指标以及外部与内部指标等多方面因素,它不仅是一套全面而综合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而且还是一个企业战略管理系统。BSC把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划分为四个方面: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经营过程方面和学习与成长方面[18],其构成如图2.2所示。(1)财务方面。财务业绩评价是平衡记分卡中重要内容之一。财务业绩评价体系体现了企业总体战略计划的要求,主要考察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增加企业利润直至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对企业价值大小的计量是离不开相关财务指标的,例如,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业净利额、现金流量净额等。对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单纯是一个财务问题,更重要的是财务业绩评价成功与否对企业整体经营业绩的改善有着重大影响[18]。(2)客户方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客户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应该如何从客户角度去开展各项活动,已成为管理层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BSC为了便于对企业业绩进行测评,把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转化成具体可行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有: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客户取得率、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盈利率。市场份额用于衡量在给定的市场中企业销售产品的比例;客户保持率是指企业继续保持与老客户交易关系的比例;客户取得率是指企业吸引和取得新客户的数量比例;客户20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满意度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函询、会见等方法对客户的满意程度做出的估计;客户盈利率是指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或劳务后所取得的净利润水平。除此之外,客户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还有产品质量等级率、产品返修率、产品退货率等[18]。战略目标图2.2平衡记分卡结构示意图(3)内部经营过程方面。内部经营过程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和客户满意的关键环节,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经营过程评价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BSC把对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考评定位在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三方面。创新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与企业研发费用的评价有关,如产品及设计水平、新产品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费增长率等;经营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的经营过程,这个过程从接到客户的定单开始,到将产品交付给客户为止。评价指标主要有次品率、浪费率、产品重做次数、生产周期效率等;售后服务主要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有问题产品的维修以及对次品和退货的处理,可以从服务的时间、质量、成本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指标一般参照经营方面评价指标加以确定。内部经营过程的评价指标最能体现出BSC与传统财务评价方法之间的差别。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强调的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事后评价,这种单纯的财务评价已经不能满足现今企业的发展需要。而BSC是从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三方面进行评价的,为企业指明了方向。企业要想增强竞争力,就必须遵循BSC的要求不断创新、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成本[18]。(4)学习与成长方面。企业的学习与成长主要来源于人员、信息系统和激励、权利与协作。企业为了实现上述二个方面的评价目标就需要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完善信息系统和激发员工积极性。具体评价指标有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动率、员工知识水平、员工培训饮数、管理水平、管理系统更新程度等[18]。由于企业所处行业及自身发展状况的差异,不同的企业在采用BSC时所涉及的评价指标也略有不同。一般来讲,企业会从各自的经营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首先在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确定适合本企业的评价指标,之后21II内部经营过程目标评价指标目标评价指标客户目标评价指标 财务目标评价指标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对每一类指标以及每类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再给予不同的权数[19]。BSC测评指标的目标设定是以标杆瞄准(Benchmarking)为原则的。标杆瞄准是指以最强的竞争企业或那些行业中领先的、最有名望的企业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与比较,分析这些基准企业业绩达到优秀水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改进本企业原有战略并予以实施[20]。实践证明标杆瞄准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迅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管理手段,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公司加以采用。据调查,《财富》杂志上排名的1000家企业中,已有大约60%的企业已经或正准备使用BSC,如苹果电脑公司、AMD公司、FMC公司等,都已经应用BSC进行业绩考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9]。美国石油公司执行副总裁麦克库尔认为:BSC已成为美国公司研究发展战略、评价公司业绩的不可替代的工具,BSC的应用促使公司更注重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和开展公司的日常工作[21]。2.4.1.2平衡记分卡的优点 与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相比,BSC有以下优点[22][23]:(1)弥补了财务指标的不足之处。财务指标本身并不能揭示业绩的动因或业绩改善的关键因素。而且,财务指标主要是偏重于公司内部评价,忽视了对外部环境,例如,客户、市场等方面的分析。BSC则弥补了上述的不足。它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做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揭示了公司内部和外部之间、财务结果和这些结果的执行动因之间的关系。(2)体现了业绩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统一。非财务指标往往是面向未来的,比如,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投入市场,用一定的时间建立市场份额,提高对关键顾客的保持力等。这些指标的改善往往需要管理层付出许多年的努力,同时一旦上述指标顺利完成,将明显改善公司财务业绩。(3)BSC防止了次优化行为。BSC把四个方面所有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放在一起考虑,强调各方面的平衡发展,某一方面的改进不能以牺牲另一方面为代价。而不像以前,当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发生冲突时,一律以财务指标为准,片面追求短期利润,忽略企业长远发展。BSC迫使企业管理人员以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看待企业,着眼于企业长期利润和持续发展,立足于企业业绩的全面提高。(4)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对于指导和评价信息时代公司如何通过投资于客户、供应商、员工、生产程序、技术与创新等来创造未来价值是远远不够的,BSC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BSC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经营管理者可以计量和控制公司及其内部各单位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进行创新和创造价值,如何建立和提高内部生产能力,以及如何为提高未来经营业绩而对员工、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可见,BSC定位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突出了无形资产对企业竞争成功的重要性,使经理人员更能明确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22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5)BSC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BSC中的目标与指标在战略计划阶段确定下来,就与财务预算具有同样的评价、激励、约束功能。将BSC与企业的补偿、奖励制度相联系,将传统的以财务指标达标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扩展到对非财务指标达标的激励,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全方位的突破。(6)提高管理效率。BSC在一份管理报告书中将公司竞争中看起来不相关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节省管理者的时间,提高管理的效率。(7)防止技能失调行为的发生,强调平衡。BSC通过让管理者同时考虑所有重要的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某一个领域的改善可能以其它领域的退步为代价,促使他们慎重选择方案。2.4.1.3平衡记分卡的不足 BSC自产生以来,在一些公司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总体来讲,实行BSC的公司还不是很多,其实际运用的时间也还不长,这一业绩评价理论还处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1)BSC要求经理人员在同一时期使多个方面的目标最大化,而没有说明这些指标是如何进行权衡的。这会使经理人员在决策时无所适从,多目标反而变成了无目标。并且令多个方向的目标同时最大化是不可能的。有人曾举例说一个小的非营利企业试图同时使12个不同方向的目标最大化反而濒临破产。相反如果首先着重在某一方面突破,而后再从其他方面进行努力,反而会带动业绩的全面提升。(2)BSC没有明确企业业绩是如何被评价的。要用非财务指标评价企业,首先就需要将这些指标量化。业绩评价不仅需要定性的趋势结果,而且还需要定量的或等级程度方面的结果。而BSC没有说明“记分卡”是如何记分的,它可以帮助经理人员理解什么是其企业价值的创造因素,但它本身却不是决定企业业绩的标准。(3)从指标体系的构建来看,BSC并没有从理论上说明是如何选取这四类指标的。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创新与学习这四个角度是否包括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或者这四个角度是否是最重要的经营活动,也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事实上,还有许多重要的方面BSC没有包括进来。例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评价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将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但在BSC中却没有具体地反映,因此有必要增加一些评价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如知识资本贡献率、企业新产品贡献率等。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总体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4)BSC建立的基础是高层管理者已经明确制定出发展战略,之后的工作只是将战略逐层分解、下传、落实。这种自上而下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使员工只能被动反应,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24]。23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2.4.2经济增加值(EVA)2.4.2.1经济增加值的涵义与实质 EVA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的英文缩写。从算术角度来看,EVA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权益资本成本,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益(ResidualIncome)。EVA表示净营运利润与投资者用同样资本投资其他风险相近的有价证券的最低回报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的量值。简单地说就是一定时期公司的税后经营净利润(NetOperatingProfitAfterTax,NOPAT)与投入资本的资本成本的差额。如果EVA的值为正,则表示公司获得的收益高于为获得此项收益而投入的资本成本,即公司为股东创造了新价值。相反,如果EVA的值为负,则表示股东的财富在减少,公司在耗费自己的资产。如果为零,则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投资者的财富既未获得增添也未遭到损失。 从根本上说,EVA不仅考虑了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并且在利用会计信息时尽量消除会计失真,降低了盈余操纵的机会,因此能较准确的衡量企业的“真实经济盈利”。由于考虑了股本资本的成本,EVA指标将业绩计量直接与股东财富的创造过程联系起来,能够定量地衡量每个报告期内公司为股东创造或损失的价值。EVA指标集中于股东价值创造,可以较好地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实现EVA指标最大化与股东投资价值最大化相一致,从而使EVA指标克服了传统业绩衡量指标的最大缺陷[25]。 2.4.2.2 EVA的计算方法 首先,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资本总额(TC)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并不能从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中直接取得,而是需要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指标按照EVA的有关原则进行调整。其次,对调整之后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资本总额(TC)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按照下面所述公式计算即可得到企业EVA值,企业依据计算所得EVA值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业绩情况进行评价[26]。 EVA计算的基本公式如下[25]:     EVA=NOPAT−WACC×TC=NOPAT−[KD(1−t)DEE+DE+D]×(E+D)在这里,NOPAT是指经过调整后的税后营业净利润,WACC是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TC是企业运用的总资本,KD指税前负债成本率,t指企业税率,D指负债,E指股东权益,KE指股东权益成本率。  或者用更简单的方法表述为: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企业占用资本总额 由上可知,EVA 的计算结果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变量: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24II+KE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资本总额(TC)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1)税后净营业利润 税后净营业利润等于税后净利润加上利息支出部分(如果税后净利润的计算中已扣除少数股东损益则应加回),亦即公司的销售收入减去除利息支出以外的全部经营成本和费用(包括所得税费用)后的净值。因此,它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资本结构的情况下公司经营所获得的税后利润,也即全部资本的税后投资收益,反映了公司资产的盈利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部分会计报表项目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整,以纠正会计报表信息对真实业绩的扭曲[25]。 (2)资本总额 资本总额是指所有投资者投入公司经营的全部资金的账面价值,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其中债务资本是指债权人提供的短期和长期贷款,不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等商业信用负债。权益资本不仅包括普通股,还包括少数股东权益。因此资本总额还可以理解为公司的全部资产减去商业信用负债后的净值。同样,计算资本总额时也需要对部分会计报表项目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整,以纠正对公司真实投入资本的扭曲。在实务中既可以采用年初的资本总额,也可以采用年初与年末资本总额的平均值[25]。 (3)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指债务资本的单位成本和权益资本的单位成本根据债务和权益资本在资本结构中各自所占的权重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25]。 2.4.2.3 EVA的优点和不足 与以往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相比,EVA有以下突出的优点[27][28][29][30]: (1)它从股东角度定义企业利润,只有超过了资本成本的利润才是真正的盈利。如果股东期望他们的投资回报率为10%,企业只有在税后利润超过权益资本的10%时,才真正盈利,股东财富才真正得以增加。 (2)将股东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根据EVA的定义可知,企业EVA的持续增长意味着企业市场价值的不断增加和股东财富的持续增长。因此凡是能提高EVA的决策,都能增加股东财富。 (3)以税后营业利润为基础进行核算,可将短期投资收益等营业外收入排除在利润范围之外,可以防止上市公司进行以利润操纵为目的的公司并购,如母公司间不等价的资产置换、借壳上市等关联交易行为。(4)EVA是从人们熟悉的经营利润减去投资到整个企业的资本成本得到投资的回报,具有概念简单,易于理解的优点。(5)EVA本身就是评价指标,而且是单一的评价指标,结束了多种目标的混乱状况,企业所有的决策都只有一个目标,如何提高EVA。25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6)EVA不仅是一个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还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按期根据EVA的一定比例提取奖金,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对经营者当期业绩的奖励,其余存入银行,待管理者正常离职或退休时予以兑现。虽然EVA有以上诸多优点,但是它也存在不少不足。EVA评价方法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要求。其应用范围也很有限,比如,分析周期性企业时,由于利润波动太大,易引起EVA数值的扭曲。并且在计算EVA时,调整程序复杂,最多可达160多项。另外,EVA的评价实质上还是财务评价,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讲,它不可能完全克服单一财务指标评价的局限性[31]。 2.5国内现行的主要业绩评价体系2.5.1企业效绩评价体系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即企业效绩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设计了8项基本计量指标,16项修正计量指标和8项评议非计量指标。这套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横向分为四个部分,纵向分为三个层次,形成立体结构。四个部分分别反映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通过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对企业业绩进行层层深入分析。2002年又发布了一个补充性的准则——《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32][33]。下面我们对这套评价体系作简要分析介绍。2.5.1.1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基本指标是评价企业效绩的核心指标,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的四类8项计量指标构成,评价结果反映效绩评价内容的基本情况,可以形成企业效绩评价的初步结论,因此也叫初步性指标。这些指标反映的完全是企业在财务方面的效绩[34]。修正指标是指用以对基本指标进行校正的重要辅助指标,它依附于基本指标而发挥作用。其基本功能是依据企业有关实际情况对基本指标评价结构进行逐一修正,以此形成企业效绩评价的基本定量分析结论,具体由16项计量指标构成。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着诸如经营者为完成任期目标虚增利润、企业管理不善、盲目投资等实际问题,为真实准确地评价企业业绩,通过设置修正指标,对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34]。评议指标是用于评价企业资产经营及管理状况等的多方面非计量因素,是对计量指标的综合补充。通过对评议指标多项定性因素的分析判断,对基本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的校验、修正和完善,形成企业效绩评价的综合结论。评议指标由经营者基本素质等8项非计量指标构成[34]。具体评价指标及各指标权重如表2.1所示。26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2.5.1.2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效绩评价体系采用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以定性分析为辅助,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互校正,以此形成企业效绩评价的综合结论。评价结果的基本计算方法为功效系数法,辅以综合分析判断法,即按照统一制定的多层次指标体系,以企业经营期间的各项指标实际水平,对照全国统一测算和颁布的绩效评价标准值,分步得出效绩评价的初步结论、基本结论和综合结论。具体评价步骤如下[25]: (1)根据8项基础指标各自的实际计算结果,选取与之对应的同行业、同规模的标准值,采用功效系数法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加和后得到效绩评价的初步评价得分,即初步评价结论。表2.1 工商类竞争性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数表 评价指标权基本指标权修正指标权评议指标权评价 数指标数指标数指标数内容 100100资本保值增值率10012100财务 效益 38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2513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88状况 成本费用利润率10经营者基本素质18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9存货周转率5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16营运 18流动资产周转率9应收账款周转率5基础管理水平12状况 不良资产比率8发展创新能力14偿债 能力 20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128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1010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1210状况 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10发展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9综合社会贡献8销售(营业)增长率12能力 状况 合计24资本积累率12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80%8720%(2)采用功效系数法,分别计算出财务效益状况等四部分各自对应修正指标的修正系数,每部分的修正系数相加后乘以该部分的初步评价得分,得出该部分修正后的评价得分,再将各部分修正后得分相加,得到基础评价得分,即基本评价结论。(3)遵循综合分析、持续稳重、长期发展、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评价参考标准27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判定实际指标达到的等级,乘以单项指标权数得出单项指标得分,将各项指标得分加和后除以评议人员数,得出评议指标得分。为了使评议指标的评价较为公正客观,减少随意性,要求评议人员不得少于5人。(4)综合评价得分等于80%的基础评价得分加上20%的评议指标得分。由于我国业绩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评议指标的评价标准难以准确定位。为减少人为因素不确定性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暂将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中定量分析结果的权重设为80%,定性分析结果权重设为20%。综合评价结果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得分产生,以最终评价得分和评价类型加评价级别表示,并据此编制评价报告。企业效绩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个评价等级,以“PR”加评定等级作为基本标志符号,如“PRA-优”,“PRD-低”。2.5.1.3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优点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遵循系统思想方法,以评价企业财务效益为核心,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从而实现对企业业绩的综合评判。它主要有以下优点[36]:(1)指标体系结构按系统方法设计。整体指标体系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层次构成,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各层次指标又是一个子系统,可以相对独立的发挥作用,但要对企业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必须发挥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2)指标体系以效益为核心。指标体系重点突出企业的经营效益,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参照了国际通行的做法,以净资产收益率(国际上称投资报酬率)为主导指标,重点反映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3)指标体系多层次和多因素互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三层次共32项指标组成,用基本指标评价形成初步结论;用修正指标对初步结论加以修正,得出基本结论;用评议指标对基本结论进一步补充校正,得出综合结论。三层次指标形成了多因素互补和逐级地进行修正。(4)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一般评价指标体系只有一个层次的定量指标,而这套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指标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八个定性指标,分别考察对企业经营业绩有直接影响却又难以统一量化的各种非计量因素。2.5.1.4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不足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着以下的不足[37]:(1)非财务指标的研究亟待加强。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使用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静态分析,不能反映企业的动态经济状况。新指标体系主要采用的是静态的数据分析,依据的是企业历史数据,而我国目前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政策不断调整,企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大,静态分析难以反映企业的动态经营状况。应特别关注非财务指标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否则,仅仅依赖静态的28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财务数据分析,可能会得出不符合事实的结论。在定性指标的设置中,该套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企业整体素质、内部控制、公众形象、未来潜力等四个方面设置了八项指标,但指标界定困难,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特定客体的经营状况。(2)权重设置不合理。新指标体系在权重设计上沿用了传统的固定权重的方法。权重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企业业绩评价主体的实际要求,依据受托责任理论,业绩评价主体应当包括国家管理机构、资产所有者、重大利益相关方以及企业本身。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企业所有者而言,最关注企业资本金保值增值,将资本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对于企业的债权人而言,最关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则更为关注企业的当前利益和未来发展能力。由此可见,采用固定权重根本无法满足业绩评价工作中各利益主体的实际需要。另外,新指标体系在设计固定权重时,未能考虑企业经营的环境和所处行业的区别。由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经营环境,其盈利水平及合理的偿债指标、盈利率等各不相同,所以采用不区分行业及经营环境的固定权重同样不能满足业绩评价工作的实际需要。(3)对现金流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评价指标中,与现金流量相关的指标只有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应增加衡量企业收益质量的指标(如净收益营运指数、现金营运指数),分析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原因以及从现金流量角度分析企业的收益质量。2.5.2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我国国有企业的专门管理机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11月25日,颁布了一部关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法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即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以下简称为考核体系)。为了进一步满足实际监管需要,更好的履行对国有资产监管的职责,适应企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国资委于2006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6修订版)。该考核体系是在国资委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中央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依据“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业绩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的考核思路和“依法考核、分类考核、约束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原则制定[38]。新修订的《办法》共分五章四十条,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和任期经营业绩的考核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详细的奖惩标准。其中第一章总则,共五条,具体规定了业绩考核的依据、对象、方式和原则。第二章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共计八条,主要规定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年度考核的期间、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的内容、年度业绩考核的指标、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签订的程序、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的考核程序和国资委对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实29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行动态监控的方式等。第三章责任经营业绩考核,共七条,规定了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期限、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的内容、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指标、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的签订程序以及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的考核程序。第四章奖惩,共十一条,主要对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的评分计算及相应的奖罚措施做了具体规定和说明。第五章,共九条,主要是进一步说明《办法》的适用范围,并对有关情况作了补充说明。2.5.2.1新修订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变动情况新修订的《办法》与原《办法》相比有了以下的变动:(1)规定内容有所增加,由原来的五章三十七条增加到五章四十条。主要增加了第六条(将科研类企业纳入了考核范围并明确了考核办法)、第二十九条(实行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谈话制度)和第三十六条(对列入国资委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且外部董事到位人数超过或不及全体董事二分之一的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办法)。经过修订使得《办法》的适用范围更广,在进一步增强国资委对所属企业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规范了企业的经营活动。(2)在考核原则上进一步规定了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激励约束机制的具体原则,即“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增加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考核原则,这就充分说明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不再像以往那样只局限在利润总额等财务指标上,而是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以及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利用和节约等都纳入到了考核体系中。(3)对有关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了修正,使得考核指标更科学合理。比如在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基本指标利润总额的计算上,将企业通过变卖企业优质资产等取得的非经常性收益剔除出去。(4)将原《办法》中规定较模糊的部分进行了修订使之更具操作性。比如修订后《办法》的第十一条在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签订程序中,对预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的计算由原规定的“每年第四季度,企业负责人按照国资委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及经营状况,提出下一年度拟完成的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国资委”修订为“每年第四季度,企业负责人按照国资委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要求和三年滚动规划及经营状况,对照同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提出下一年度拟完成的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国资委”。(5)修订后的《办法》增加了对企业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有利于引导企业经营者按照可续发展原则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30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水平。2.5.2.2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评价指标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评价指标由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两部分组成。考核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两类,其中基本指标主要是反映出资人关心的资产回报率指标,分类指标主要是反映企业和行业特点的差异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2.2所示。表2.2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名称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基本指标年度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分类指标由具体责任书确定由具体责任书确定(1)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基本指标包括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① 年度利润总额是指经核定后的企业合并报表利润总额。企业年度利润计算可加上经核准的当期企业消化以前年度潜亏,并扣除通过变卖企业主业优质资产等取得的非经常性收益。②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考核当期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其中:净资产中不含少数股东权益,净利润中不含少数股东损益。(2)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企业经营者签订的责任书中确定。(3)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基本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①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考核期末扣除客观因素(由国资委核定)后的所有者权益(对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不含少数股东权益,下同)同考核期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计算方法为:任期内各年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的乘积。企业年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以国资委确认的结果为准。② 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是指企业主营业务连续三年的平均增长情况。计算公式为: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考核期末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考核期前一年主营业务收入)1/3-1]×100% (4)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针对企业管理“短板”,综合考虑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31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确定。 2.5.2.3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评价方法国资委根据考核体系中考核指标对中央企业负责人所经营企业的业绩分别从每个年度和每个任期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施奖惩与任免。具体评价方法如下:(1)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得分=年度利润总额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分类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其中:经营难度系数根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职工平均人数、离退休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等因素加权计算,分类确定。上述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若某项指标未达到基本分,则该项指标不乘以经营难度系数。(2)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得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任期内三年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指标得分+分类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其中:经营难度系数根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职工平均人数、离退休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等因素加权计算,分类确定。上述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若某项指标未达到基本分,则该项指标不乘以经营难度系数。(3)考核结果分级     根据企业负责人年度内经营业绩和其任期内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得分,比照评分标准,将考核结果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个级别。综合考核结果依据评价体系得分产生,以最终评价得分加评价级别表示,并据此编制评价报告。 2.5.2.4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优点经过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主要有以下优点:(1)考核指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考核体系考虑了中央企业的行业、规模、资产质量和发展基础的差异,设计了共性要求和个性特点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两类,基本指标主要是反映出资人关心的资产回报率指标,分类指标主要是反映企业和行业特点的差异性指标。考核体系通过分类指标较好地处理了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点。(2)年度考核指标与任期考核指标相结合。中央企业的负责人根据企业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经营目标后,国资委要按年度和任期两种方式进行考核。在考核指标体32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系的设计上,年度考核指标包括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任期考核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年度考核指标和任期考核指标的结合,较好衔接了企业短期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目标。(3)考核结果与奖惩相结合。国资委依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施奖惩。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于任期经营考核结果为A级、B级和C级的企业负责人,除按期兑现全部延期效绩年薪外,并给予相应的中长期激励;对于任期经营考核结果为D级和E级的企业负责人,除根据考核分数扣减延期效绩年薪外,还将根据具体情况,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谈话诫勉、岗位调整、降职使用或免职(解聘)等。对在自主创新(包括自主知识产权)、资源节约、扭亏增效、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负责人,国资委设立单项特别奖给予奖励。通过奖惩结合,从而使国有企业经营者树立无功便是过的思想,它比单纯地奖励或惩罚机制,更能激发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进取精神[39]。(4)严格规定了考核的程序和方法,使得考核更具实践操作性,增强了考核的客观公正性。考核体系中规定了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的程序、方法和步骤,要求国资委主任或者其授权代表同企业负责人签订任期和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用责任书的方式代替原实行的行政部门考核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国资委和企业在业绩考核中各自应做的工作,即企业必须按时上报规定的重要情况和资料,国资委在考核过程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按规定完成的工作程序。这样就使对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影响。(5)统一了年度监管企业薪酬计算方式。我们现行的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薪酬计算方式多样,例如,有的国有企业已开始试行年薪制,企业负责人已开始领取年薪,有的企业负责人领取的是基本工资加上年度奖励,还有的负责人仍按企业岗位领取岗位工资。由于各企业采取的分配制度不一样,计算方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考核体系统一了业绩考核的办法,也统一了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的计算办法,它规定企业负责人的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基薪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企业经营规模、企业经营管理难度、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人才市场价位等。绩效年薪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考核结果分A、B、C、D、E五级,当考核结果为E级时,绩效年薪为0[40]。2.5.2.5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不足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以下的不足:(1)对企业经营者的定义范围过大。根据考核体系中对经营业绩考核对象的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和不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设置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则是正副董事长、董事和正副33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总经理或正副总裁以及总会计师;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党委(党组)书记、副书记、常委(党组成员)、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的考核及奖惩依照本办法执行。这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队伍,少则十多个人,多则几十个人。这样虽可以调动较多人的积极性,但是容易出现责任不集中,在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发生人人有责任,又无人承担责任的情况。(2)考核指标中缺乏对企业在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评价指标,这就不利于将以上各方面的考核落到实处。考核体系在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遵循的原则中规定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这一原则在考核体系的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是都只是原则上的要求,缺乏切实的业绩考核指标予以支撑。(3)对承担不同责任的经营者用相同的考核指标给与考核,这一考核办法很不合理。从考核体系中可以看出,实行年薪制的中央企业不论是对董事长、总经理,还是对董事和总会计师,其考核指标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仅是计算系数而已,如考核体系指出:“被考核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的其分配系数为1,其余被考核的人的系数根据企业各负责人的责任和贡献,由企业确定”。但是,因为董事长承担的责任,主要是企业的成长能力,所考核的指标应是技术进步指标和资产的保值增值指标;总经理承担的责任,主要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所考核的指标应是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总会计师承担的责任,主要是企业资产运营的能力,其中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不良资产比率和资产损失比率等,以做到资产效益最大化和资产损失最小化。以同样的指标考核承担不同责任的经营者,显然是既不合理,又难以起到有针对性的效果。(4)没有设置参考行业平均水平的考核指标。现行考核体系的考核指标,没有考虑各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无论是年度考核中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还是任期考核中的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都是先由企业自报、后经国资委审核而定。这种考核办法的好处是:尊重企业实际,从每一个企业的实际出发,原来效益好、基础好的企业,指标订得高一些;原来效益差,基础不好的企业,指标就订得低一些,合企业之情,比较容易操作。但这种考核办法有一个最大弊端,就是容易出现“鞭打快牛”、“优惠慢牛”、“照顾病牛”的现象,不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41]。2.6国内外现行主要业绩评价体系的比对(1)平衡记分卡(BSC)BSC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基础上,引入了大量的非财务指标,将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从战略的角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34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而实现对企业业绩的综合系统评价。与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相比,BSC弥补了财务指标的不足之处,做到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揭示了公司内部和外部之间、财务结果和这些结果的执行动因之间的关系;BSC防止了次优化行为,它迫使企业管理人员以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看待企业,着眼于企业长期利润和持续发展,立足于企业业绩的全面提升;BSC体现了业绩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统一,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防止了技能失调行为的发生,强调平衡。但是BSC没有明确企业业绩是如何被评价的,没有说明“记分卡”在业绩评价中应该如何记分;BSC要求在同一时期使企业业绩在多个方面的目标最大化,但是却没有说明这些指标应是如何权衡,多目标反而变成了无目标;从指标体系的构建来看,BSC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概括为顾客、财务、内部经营过程、创新与学习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否包括了企业经营的全部内容,或者这四个角度是否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活动,也还值得进一步讨论。这些都限制了BSC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2)经济增加值(EVA)EVA用经济利润代替会计利润,考虑了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并且在利用会计信息时尽量消除会计失真,降低了盈余操纵的机会,与传统财务指标体系相比能更准确的衡量企业的“真实经济盈利”。由于考虑了股本资本的成本,EVA将业绩计量直接与股东财富的创造过程联系起来定量地衡量了每个报告期内公司为股东创造或损失的价值,实现了EVA指标最大化与股东投资价值最大化相一致。但是EVA在计算时需调整的项目比较多,计算复杂,而且在可操作性上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EVA无法解释企业内在的成长性机会;EVA过分关注股东的利益,未能很好的兼顾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EVA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传统的财务分析,而目前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使用EVA在评价企业业绩时其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3)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企业效绩评价体系遵循系统思想方法,以评价企业财务效益为核心,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实现相互验证,综合评判。指标体系重点突出企业的经营效益,在设计指标体系时,结合传统成熟的财务比率分析并参照了国际通行的做法,以净资产收益率(国际上称投资报酬率)为主导指标;指标体系实现了多层次和多因素互补,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但是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仍然过分偏重财务指标分析,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亟待加强;财务与非财务指标间的权重设置不合理,对现金流在反映企业业绩质量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该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是依据旧的会计准则制定,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原有评价指标已不能有效适应新时期企业业绩评价工作的要求。(4)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35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简称为考核体系)实现了对中央企业经营者的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奖惩相结合,规范了考核的程序和方法,使得考核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增强了考核的客观公正性和有效性。考核体系考虑了中央企业的行业、规模、资产质量和发展基础的差异,设计了共性要求和个性特点相结合的考核体系;统一了年度监管企业薪酬计算方式,使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与企业经营业绩有机结合。但是该考核体系对企业经营者的定义范围过大;没有设置参考行业平均水平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中缺乏对企业在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评价指标;对企业业绩的考核不够全面依然过分偏重财务方面,未能实现对企业的非财务方面进行有效考核。总之,从理论基础上看,BSC是非财务指标的局限性和四维度的平衡,EVA是经济学理论,效绩评价体系和中央企业负责人考核体系是传统财务比率分析理论;从服务对象上看,BSC和效绩评价体系主要是泛化的企业,EVA是股东,中央企业负责人考核体系是国资委;从指标特点上看,BSC和效绩评价体系都实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而EVA和中央企业负责人考核体系则依然是以传统的财务指标为主;从业绩评价全面性上看,BSC从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四个角度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全面评价,效绩评价体系也实现了对企业业绩的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评价,而EVA和中央企业负责人考核体系则只是对企业业绩财务方面进行评价,未能兼顾对企业业绩非财务方面进行有效评价;从可实施性上看,BSC缺乏实际如何操作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相应的财务方面指标,EVA计算复杂,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效绩评价体系经多次修订已是一套相对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中央企业负责人考核体系则仍在修订完善中。综上所述,本文选择BSC和效绩评价体系作为设计新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是基于以下原因:① BSC弥补了财务指标的不足,综合了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与先行指标以及外部与内部指标等多方面因素,能够从多个层面全面、系统的衡量企业业绩。② 效绩评价体系按系统方法设计,是一套比较成熟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在财务指标评价方面,该指标体系具有计算简单,易于理解和操作,适用性强,应用广泛等特点,它实现了各指标间多层次和多因素的互补,既可以对企业业绩进行整体评价,其各层次指标又是一个子系统,还可以相对独立的发挥作用。③ 二者具有很多共性,这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比如两者的服务对象相同,都是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两者的评价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能全面有效的考核企业的业绩,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提高有用信息等。 ④ 二者具有很强互补性。比如BSC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广的业绩评价体系,而效绩评价体系是在我国运用最广的评价体系;效绩评价体系在非财务指标评价方面存36II 第二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概述在很大不足,而BSC正好可以弥补财务指标评价的不足等。⑤ 两者结合后能互相补充,发挥其独特优势。比如较好的协调和兼顾了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的评价;易于理解和实施等。2.7本章小结本章首先介绍了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概念。其次,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进行了介绍。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又次,阐述了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理论基础。最后,对国内外现行主要业绩评价理论进行了比对和分析。这为建立科学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37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建立的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结合BSC和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来设计,但是将BSC和效绩评价体系相结合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容概括还不全面,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②其财务评价指标未能结合最新会计准则进行修正和完善。③未能科学设定指标间的权重。④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中部分财务指标设置不合理,需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体系和非财务指标体系两部分。采取了多层次评价指标递进修正的方法进行设计,由反映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部分基本内容的基本指标、辅助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65项构成,其中基本指标、辅助指标属于财务指标,评议指标属于非财务指标。对于财务指标的设计,将以传统财务指标的结构作参考,针对现有财务指标体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合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非财务指标的设计将以财务层面业绩评价为落脚点,向影响企业经营的主要方面扩展,从顾客、内部业务流程、技术创新、员工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来建立。我们建立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参考、吸收了BSC和效绩评价体系中的长处,还具有如下独特优点:①评价内容更全面,能更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不仅包括与企业经营密切联系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还包括了对企业未来业绩增长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②结合国内企业实际情况和相关理论设计的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非财务方面的评价更全面,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和通用性。③结合最新会计准则等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设计财务评价指标,使评价指标更有效。④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指标间的权重,使权重的设置更科学合理。⑤兼顾了不同利益主体对企业业绩评价的信息需求。⑥评价指标体系易于理解和操作,便于实施。3.1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对企业经营的业绩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还必须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考虑多个经营目标,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分析[42]。(1)综合性原则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的实际状况[42]。(2)适应性原则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必须反映公司独特的特征。为此,企业业绩综38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现不同行业间考核指标的共性和同一行业内企业个性相结合,应当能适应不同企业的环境要求和经营特性。(3)重要性原则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选择既能反映企业短期经营状况的指标又能反映企业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企业长期增长能力的指标。但是,指标体系的设立应选择那些影响企业业绩的主要方面,而非所有方面[43]。(4)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资料,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同时又能满足外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需要。(5)成本——效益原则有些评价指标项目固然很有用,但如果为获取该项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一般应采取放弃该项指标转而用其他成本较低的替代指标项目;然而,如果该项指标确属重要,即它在指标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则仍应进行该项指标的收集工作。3.2企业业绩综合评价财务指标体系传统的单一的财务业绩评价体系,因为其存在许多的缺陷不能适应当今信息时代企业业绩评价的要求。然而,这并不能否定财务指标对业绩评价的作用,企业的财务业绩始终是企业业绩评价的落脚点。能够反映企业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很多,但总体来讲可分两大类,一类指标是具有很强综合性的指标,而另一类指标是只能从一个侧面和局部反映企业某个方面的指标,这两类指标反映企业的不同方面,又都不可或缺。所以,我们对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多种目标进行分类,一方面将主要的、概括性强的指标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形成业绩评价的内在核心;另一方面将从具体方面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作为修正指标,对基本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和完善。3.2.1第一层次基本指标基本指标,是企业业绩评价中最重要、最基础、最核心的指标。根据系统分析的方法,基本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层面,指标的综合性要强且数量不宜过多,要能充分反映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方面。(1)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所谓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收益的多少、比例及收益的构成[44]。我们对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由修正的净资产收益率和修正的总资产报酬率两项指标组成。39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①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我们这里的净资产收益率指的是经过修正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修正后的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净利润减去利得后的净额加上因利得而交的所得税同平均净资产减去平均不良资产和挂账损失后余额的比率。修正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净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充分反映了净资产产生收益的能力[45]。修正后的计算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利得+因利得而交的所得税)/(平均净资产-平均不良资产和挂账损失)×100%其中:平均净资产=(期初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2②总资产报酬率修正后的总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是: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利得+因利得而交的所得税)/(平均资产总额-平均不良资产和挂账损失)其中: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资产减值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得税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2)营运能力评价指标运营能力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条件下,资产的运营速度越快,一定期间内最终产生的总收益就会越大,考核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可以对企业总体经营活动效率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我们对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由总资产报酬率和流动资产报酬率两项评价指标组成。①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它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周而复始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但是,在总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中,分母项目反映的是资产的平均占用情况,该项目的计算仅用期初、期末资产占用余额的平均值来测度企业资产的平均占用情况,显得比较粗糙,尤其是对那些资产占用波动比较大的企业,这就不一定能够反映企业一个年度或是一个经营周期内的资产平均占用情况。所以我们对资产占用平均余额计算公式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总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是:总资产周转率(次)=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中: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占用余额/2+一季度末资产占用余额+二季度末资40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产占用余额+三季度末资产占用余额+期末资产占用余额/2)÷4该指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综合指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数值越高,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②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其中:平均流动资产=(年初流动资产+年末流动资产)÷2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要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3)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为了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资金需求,以及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融资结构中一般都有一定比例的负债融资。企业的负债是以一定的资产为保证的,这样,在债务到期就可以用相应的资产变现进行偿还[45]。我们对企业偿债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由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两项评价指标组成。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是国际公认的反映企业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的重要指标。资产负债率从资产结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投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筹资能力和经营风格,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已获利息倍数主要从企业收益角度反映了企业偿还本息的能力,如果企业的收益小于其应支付的债务利息,则企业的经营风险一定很大,就应加强经营管理,调整融资政策。①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反映了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② 已获利息倍数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但是,在已获利息倍数的“分母项目”中息税前利润包含了企业主营业务收益、企业处置资产所获利得以及政府补贴等非经营收益,企业的持久偿债能力是依靠其主营业务收益的,原已获利息倍数计算公式就不能很好揭示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所以,我们对已获利息倍数的“分母项目”息税前利润进行改进,剔除原息税前利润中包含的企业利得收益和取得的政府补贴等非主营业务收益。改进后的计算公式如下: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企业所获利得-政府补贴)/利息费用其中:息税前利润是指损益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4)发展能力评价指标41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我们对企业发展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由销售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两项评价指标组成。因为销售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也是公认的体现企业经济实力和成长性的重要指标。销售增长率反映了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增程度,而销售收入则是体现企业市场份额的实际占有量,企业销售收入的不断增加,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① 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是企业本年销售收入增长额与上年销售收入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46]。但是,在销售增长率计算公式中的销售(营业)收入总额、增长额包含了非主营业务收入及增长额,经过修正的销售增长率将原公式中包含的非主营业务收入及增长额部分剔除,使其更能揭示企业主营业务的增长情况和未来发展态势。经过修正的销售增长率计算公式为:销售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修正过的销售增长率可以更好的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发展趋势。该指标若大于0,表示企业本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长,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若该指标小于0,则说明产品或服务不适销对路、质次价高,或是在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市场份额萎缩。② 资本积累率资本积累率是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与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它反映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其中: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所有者权益年末数-所有者权益年初数资本积累率是企业当年所有者权益总的增长率,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还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在当年变动水平,体现了企业资本的积累情况,是企业发展强盛的标志,也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展示了企业的发展潜力[47]。3.2.2第二层次辅助指标辅助指标,是指那些对基本评价进行补充和修正的补充性指标。它依附于基本指标而存在,并为深入剖析基本指标的经济内涵、完善基本指标的评价结果而发挥作用。辅助指标的主要功能是:利用指标性质和反映内容的详细程度不同,对基本指标评价中无法体现的情况和因素进行补充;利用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对基本指标评价的结果进行修正,通过相关指标的综合调整,使企业业绩定量指标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和准确。本文将分别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择与评价内容相关性强、性质相对重要的指标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辅助指标。42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从盈利能力上看,我们选取得有关辅助指标有:销售利润率、净营运收益指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金融资产比率。① 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销售利润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它表明了企业每单位销售收入能带来多少销售利润,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46]。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② 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作为基本的计量准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新准则中有大量的运用,随之而来的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情况,就需要引起分析人员的高度重视。所谓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就是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与净利润的比。它可以有效反映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净利润)×100%该指标越高,表示公允价值对净利润的贡献越大,但同时意味着损益波动性大,市场风险高;反之亦然。③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指企业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它充分反映了企业当期净收益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挤掉了收益中的水分,实现了对会计盈余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到“量”、“质”并举,使业绩评价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其计算公式为: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100%④ 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从企业支出方面评价企业的收益能力[46]。其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利得)/(成本费用总额+其他业务支出)其中:成本费用总额=销售(营业)成本+销售(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但是,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中“分子项目”、“分母项目”口径不一,“分子项目”利润总额中包含了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利得收益部分,但“分母项目”不包括其他业务支出。所以我们这里使用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是经过修正后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这样可以促使企业加强主营业务的发展,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利得+因利得而交的所得税)/(成本费用总额+其他业务支出)⑤ 金融资产比率金融资产比率反映了企业所持有的所有金融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其计算公43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式如下所示:金融资产比率=(期末金融资产/总资产)×100%=(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净额+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00%若是上市公司其考核指标还应包括市盈率、每股收益和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所示: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每股股数其次,从营运能力上看,我们选取得有关辅助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现金流量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① 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其中:平均存货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② 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销售(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率。但是,在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中。“分子项目”销售(营业)收入净额与“分母项目”平均应收账款口径不一致,容易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率被夸大,所以我们对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其中: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期初应收账款余额/2+一季度末应收账款余额+二季度末应收账款余额+三季度末应收账款余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2)÷4③ 销售现金流量率销售现金流量率是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每实现一元营业收入能获得多少现金流量。该指标越接近销售(营业)利润率,企业拥有的现金的流动性也就越强,这就对企业资产的正常营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其计算公式为:销售现金流量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④ 固定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是反映固定资产周转速度的指标。它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销售(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固定资产净值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其中:平均固定资产=(期初固定资产+期末固定资产)÷244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再次,从偿债能力上看,我们选取得有关辅助指标有: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率和现金债务总额比率。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所示:①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用于购买或投资长期资产的预付账款-超过一个年度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流动负债-预收账款)]×100%②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③ 现金到期债务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④ 现金债务总额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最后,从发展能力上看,我们选取得有关辅助指标有:三年主营业务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和技术投入比率。若是上市公司考核指标还应包括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未分配利润。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所示:① 三年主营业务利润平均增长率=(当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三年前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3-1②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金额÷三年前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金额)1/3-1 ③ 技术投入比率=(当年技术转让费用支出与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④ 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数×100%该指标反映发行在外的每股普通股所代表的净资产成本即账面权益,在理论上提供了股票的最低价值。如果公司的股票价格低于净资产的成本,成本又接近变现价值,说明公司已无存在价值,清算是股东最好的选择。⑤ 每股未分配利润=年末未分配利润/年度末普通股数×100%综上所述,我们建立的企业业绩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1所示。表3.1 财务层面评价主要内容及指标 评价财务层面评价指标内容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基本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修)总资产报酬率(修)总资产周转率(修)流动资产周转率辅助指标销售利润率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修)金融资产比率上市公司包括(市盈率等)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修)销售现金流量率45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固定资产周转率速动比率(修)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修)销售增长率(修)资本积累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率现金债务总额比率三年主营业务利润平均增长率每股净资产技术投入比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3.3企业业绩综合评价非财务指标体系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企业会计信息发生严重异常情况或企业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单纯采用财务指标评价,所得结果必然带来很大的片面性。所以还亟需要用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评价。我们从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驱动财务业绩指标的非财务指标如顾客层面、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员工层面、技术创新层面、社会责任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各个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47][48]。我们构建的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由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指标构成。对于顾客、内部业务流程、技术创新、员工和社会责任五个层面进行评价时,可以量化的部分我们尽可能使之量化,给出定量指标,从而增强指标的可比性和标准化,实现对企业经营业绩情况的全面系统评价。3.3.1顾客层面评价指标顾客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产,与有价值的顾客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我们构建的顾客层面评价指标如表3.2所示。表3.2 顾客层面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顾客层面定量指标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顾客贡献率定性指标产品(服务)知名度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满意水平大客户满意水平顾客抱怨或称赞次数等等表中各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46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① 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47],其计算公式为:产品交货及时率=(本期产品及时交货的次数/本期产品交货的总次数)×100%② 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指标反映公司经营方面的业绩,由于市场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尤其如此,调查表明,在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中,市场占有率雄居榜首。市场占有率高,说明企业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市场占有率低则相反。计算公式为:市场占有率=(本企业某种产品的销售额/本期该种产品市场销售总额)×100%③ 顾客贡献率顾客贡献率是指企业从顾客处获得的利润水平。成功地做到分享顾客、留住顾客、获取新的顾客和使顾客满意并不能保证企业从顾客身上获得利润。因此,进行顾客赢利性分析,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利可图的顾客身上,确定哪些是企业应该保持的客户,这对于有效保持顾客、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有重要意义。其计算公式为:顾客贡献率=∑某一顾客利润率×该顾客利润额/企业总利润额某一顾客的利润率=该顾客的净利润/该顾客的服务成本3.3.2内部业务流程层面评价指标内部业务流程就是从了解顾客的需求开始到制造并销售产品或服务提供满足顾客的基本要求,并提供售后服务进一步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对于企业来说,内部业务流程是提高企业业绩最有力的驱动因素。企业制定的战略通过内部业务流程得以实施,客户需求通过内部业务流程得到满足。我们构建的内部业务流程层面评价指标如表3.3所示。表3.3 内部业务流程层面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定量指标产品的生产周期效率产品达标合格率质量效益率生产能力利用率定性指标企业所获认证情况工序能力评价产品售后服务情况有无重大安全事故等等表中各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① 产品的生产周期效率产品的生产周期率是对产品的加工时间与生产时间进行评价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47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产品生产周期率=产品加工时间/产品生产时间其中:生产时间=加工时间+检查时间+搬运时间+等候或贮存时间这一指标体现了企业对客户订单的反映时间,是评价内部生产经营过程的一项重要指标。② 产品的达标合格率产品的达标合格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其产品达到ISO标准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产品达标率=本期产品达标数量/本期全部产量③ 质量效益率质量效益率是指一个反映质量成本所得与所费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与关系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质量效益率=质量收入/质量成本其中:质量收入是指因质量提高而超过产品计划等级频率的收入。质量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损失。这一指标可以用来评价企业质量管理的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水平。④ 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能力利用率可以说明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生产能力的利用能力。其计算公式为:生产能力利用率=某种产品本期实际产量/机器设备所能提供的生产量3.3.3员工层面评价指标财务、客户和内部业务流程是企业取得业绩突破所必须要考虑的要素,员工成为推动上述要素驱动成绩的动力。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员工是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出发点,全面利益相关者的成功开展起始于企业员工,成功的关键亦在企业员工。因而员工观念应当作为公司最重要的理念。我们构建的员工层面评价指标如表3.4所示。表3.4 员工层面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员工层面定量指标员工培训费率员工劳动生产率员工薪酬销售比员工流动率48II定性指标员工满意水平员工胜任能力员工知识水平团队协作关系等等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表中各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①员工培训费率员工培训费率反映企业对员工持续培训的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长期竞争能力,其计算公式:员工培训费率=员工培训费用/销售收入②员工劳动生产率员工劳动生产率=员工的产出/员工的数量③ 员工薪酬销售比员工薪酬销售比=应付职工薪酬/销售收入④ 员工流动率员工流动率=流入流出员工数/平均雇佣人数现代企业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需要维持一定比例的员工流动率,及时淘汰对岗位不胜任、不合格的员工,吸收高素质的有创新能力的员工。3.3.4技术创新层面评价指标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和改进现有产品时,开发、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企业只有通过获取客户的反馈信息,不断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才能满足客户日益变化的需要,适时生产出市场所需要的新产品以巩固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并扩大销售规模,提高营业利润。因此,评价企业业绩应对该内容进行重点评价。我们构建的技术创新层面评价指标如表3.5所示。表3.5 技术创新层面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技术创新层面定量指标新产品研发费用率新产品研究开发成功率新产品投资报酬率新产品贡献率定性指标技术装备更新水平产品技术的先进性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等等表中各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① 新产品研发费用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新产品研究开发方面投入资金的多少,即对新产品研究开发的重视程度。计算公式如下:新产品研发费用率=(本期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本期销售收入总额)×100%② 新产品研究开发成功率该指标反映的是对新产品研发投入的产出情况。计算公式如下:新产品研究开发成功率49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定时期内实际开发出的新产品种类/一定时期计划开发的新产品种类③ 新产品投资报酬率新产品投资报酬率=(新产品利润/该产品的研发费用)×100%④ 新产品贡献率新产品贡献率=(一定期间内新产品利润额/一定期间内全部产品利润额)×100%3.3.5社会责任层面评价指标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企业对于它下设的各个部门和基层单位来讲,是一个大系统,而对于它所属的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来讲,又仅仅是一个子系统。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从企业本身来考察,还必须从企业所从属的更大社会系统所定的规范和目标来考察。同时我国社会性质决定了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其周围的环境(这包括与政府、员工以及所在地区的关系等)取得和谐,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主要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发展,努力达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我们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层面评价指标如下表3.6所示。表3.6 社会责任层面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社会责任层面定量指标企业资产税费率环保投资比率企业就业承载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定性指标企业社会形象企业社会支持度等等表中各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① 企业资产税费率企业资产税费率是指企业上缴国家税收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企业资产税费率=上缴的税费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上缴国家税收的情况,从税收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② 环保投资比率环保投资比率是指企业的年环保治污投入金额占年销售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环保投资比率=企业每年环保治污投入金额/每年销售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程度,从环保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50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③ 企业就业承载比率企业就业承载比率是指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平均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企业就业承载比率=企业平均人数/企业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每单位资产提供的就业岗位,从解决就业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④ 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社会公益捐赠总额与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总额/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表3.7 非财务层面评价主要内容及指标 评价非财务层面评价指标内容顾客层面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员工层面技术创新层面社会责任层面定量指标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顾客贡献率产品的生产周期效率产品达标合格率质量效益率生产能力利用率员工培训率员工劳动生产率员工薪酬销售比员工流动率新产品研发费用率新产品研究开发成功率新产品投资报酬率新产品贡献率企业资产税费率环保投资比率企业就业承载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51II定性指标产品(服务)知名度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满意水平大客户满意水平顾客抱怨或称赞次数等等企业所获认证情况产品性能产品售后服务情况有无重大安全事故等等员工满意水平员工胜任能力员工知识水平团队协作关系等等技术装备更新水平产品技术的先进性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等等企业社会形象企业社会支持度等等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承担社会成员责任的程度。通过以上构建的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加强企业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不能回避非财务指标的量化问题,这也正是当今企业界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对非财务评价指标的分类和量化指标的选择大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本文主要是从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五个方面对非财务评价指标进行了分类,然后对其中比较适宜量化的指标进行了量化处理,对难以用具体数值或比率加以衡量的指标先采用定性分析,而后对其进行处理,使之数量化。这样,通过定量指标分析与定性指标分析的结合,才能对企业业绩的非财务方面进行较为科学、公正的评价。我们建立的企业业绩综合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7所示,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可以依据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其中一些具体内容和指标来进行非财务层面的业绩评价。 3.4构建的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前面三节的介绍,现将我们构建的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整合如表3.8。 表3.8 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 价目 标  评 价 内 容 一 级 指 标 二 级 指 标 评 价 指 标   财 务 层 面 能 力 方 面 基 本 指 标 辅 助 指 标 销售利润率  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企 业 业 盈利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修)总资产报酬率(修) 成本费用利润率(修)金融资产比率上市公司还应包括(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 绩  存货周转率   营运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修)流动资产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修)销售现金流量率固定资产周转率  52II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速动比率(修)   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修)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率现金债务总额比率  三年主营业务利润 发展能力 能 力 方 面 顾客层面 销售增长率(修)资本积累率定 量 指 标 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顾客贡献率 产品的生产周期效率平均增长率每股净资产技术投入比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定 性 指 标 产品(服务)知名度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购买产品或服务满意水平大客户满意水平顾客抱怨或称赞次数等 企业所获认证情况  非财务 层面   内部业务流程 层面 技术创新 层面 产品达标合格率质量效益率生产能力利用率 新产品研发费用率新产品研究开发成功率新产品投资报酬率产品性能产品售后服务情况有无重大安全事故等等 技术装备更新水平产品技术的先进性管理层的创新意识  员工层面 新产品贡献率 员工培训费率员工劳动生产率员工流动率 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等等 员工满意水平员工胜任能力员工知识水平团队协作关系等等 企业资产税费率社会责任 层面 环保投资比率企业就业承载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 53II企业社会形象企业社会支持度等等  第三章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5本章小结本章首先介绍了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其次,构建了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组成。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设置评价指标,财务评价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两大类。对于非财务评价指标,本文主要是从与企业密切相关的顾客、内部业务流程、技术创新、员工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设置评价指标,我们尽可能使各项指标量化,从而增强各项指标的可比性和标准化。对于那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我们对其进行数量化,给出定量指标;对于其中难以用具体数值,或比率加以衡量的指标采用定性分析,然后对指标进行处理尽量使其数量化,从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54II 第四章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第四章 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 4.1现行企业业绩评价的常用方法及其优劣比较目前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众多,各有优缺点,我们在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力求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方法。 (1)隶属函数评估法 隶属函数评估法是用隶属函数给定各项指标在区间(0,1)内相应的数值,即“单因素隶属度”,对各指标做成单项评估,再对各单因素隶属度进行加权算术评价,计算综合隶属度,得出综合评估的指标值。评估结果越接近1说明企业的业绩越好,结果越接近0说明业绩越差。 该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方法也有一定缺陷,主要表现在:它对状态指标缺乏有效的处理办法,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另外,该方法没有充分考虑企业近几年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因此评价结果很难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真实情况。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PCA)是通过研究数据的内部结构关系,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包含原来指标大部分信息的、互不相关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再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得出综合分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使用了降维的思想,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研究。 主成分分析法的优点体现在:先消除变量间的相关性,再研究确定这些不相关变量的权重,减少了权重的随意性,使其客观公正,计算精度高;而且运用了降维思想,评价方法模式化,从而减少了工作量。 同时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如该方法是一种相对评价,得出的是相对优劣顺序,样本会影响到评价标准,难以对企业自身进行纵向评价;要准确反映客观情况需选取多少主观成分难以确定等。 (3)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在多目标规划原理指导下,对各评价指标分别确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再以不满意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且将其转化为评分,最后加权得出综合指数。这里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就是评价标准,需要根据评价指标的性质和内容来确定。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同指标量纲带来的不可比性,能够使指标值转化为可比的分值。 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推荐的功效系数法做了适当的改进,采用了比率分析、功效记分、总分评定等方法。比率分析是对各个指标都用比率性指标进行分析比55II 第四章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较,功效记分是对每个指标确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不允许值为下限确定各个指标的实际值,从而转化为相应的功效分数,再以该指标的功效分数乘以该指标的权数,就得出该指标评价分数。总分评定是按照各个指标不同的重要程度,事先确定相应的权数,再按照各个指标实际数值和标准数值差异的大小,分档记分,最后把各个指标分数加总得出总分。 功效系数法的优点体现在: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设置了多个评价指标,并可以随环境的变化增减评价指标后依然能使用;还能够反映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该方法的缺陷表现在不能区分对待不同性质的指标,没能完全反映出企业发展的动态;另外,企业在纵向自身比较时只能使用单项指标进行比较,而不能通过综合评价总分反映企业业绩较从前是整体提高还是整体下降了。 (4)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在业绩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比较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几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揭示矛盾和差异。比较时可以使用绝对数或相对数或两者一同使用,绝对数揭示差异的金额,相对数说明变动的程度。可以从纵向进行比较,如把本期的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指标数据和前几期报表中的同类指标数据进行比较,由此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也可以从横向进行比较,如将本企业的水平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以找出本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位置,或者将本企业的水平与同行业中的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找出本企业和先进企业的差距等。还可以把企业的实际指标和计划预算值进行比较,肯定成绩或找出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改进管理。比较分析法应用比较简便,但是较难把多个评价指标综合起来得出总体结论。 (5)Delphi法 Delphi法是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出的由有控制的反馈来有效收集专家意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多是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该方法具有方便易行,适用面广,费用较低等特点。  (6)数据标准化法 数据标准化法是根据评价主体的实际值,分别对各个指标计算指标均值和标准差,用实际值和均值的差除以标准差,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再根据各个指标的权数进行加总综合,得出评价总分。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计算比较简便,而且对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从而使不同指标的异量纲问题得到了解决。 (7)两次记分法 两次记分法是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分别考察计分,各指标实际数值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改善记1.5分,持平记0.4分,下降记0分;然后与前期水平比较,改善记1.5分,持平记0.4分,下降记0分,最后两项评分相加,乘上权数后汇总即得综合指数。该方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评估企业,思路比较全面。但是,这种方法过于粗略,因而评估结论将难以准确描述一个企业在本行业甚至全产业中的正确地位。 56II 第四章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8)综合评分法 综合评分法是在对各单项指标评分的基础上,按照各自重要程度的不同加权平均,得出综合评分的一种评价方法。该方法简明易行,有较好的应用基础,是一种使用较广的业绩评价方法。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权重的设置较为主观;由于最低分的设置,缩小了企业业绩的差距,容易掩盖问题等等。 (9)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所需定量数据较少、指标权重确定客观、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表现形式非常简单,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等特点。该方法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4.2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选择有了评价指标,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实际运用,以取得公正的评价结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就成为了孤立的评价要素,从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评价方法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具体手段,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对可计量指标进行分析,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针对不可计量指标进行分析。然后,对定性分析结果进行数量化处理,再结合定量分析结果,从而对企业经营的业绩进行评价。采用特定的评价方法,可以将评价结果进行排序或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最终反映为对评价客体的综合性评判结果,从而便于利用。根据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指标体系为多层次、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的特点,充分发挥PCA法、AHP法和Delphi法在处理各项指标中的优势,从而对企业经营的业绩做出客观评价。本论文选择PCA法和AHP法与Delphi法相合成的评价方法(PCA-AHP-Delphi,PAD)的理由是:(1)该评价方法以PCA法为基础,可充分发挥PCA法在业绩评价方面的优势。PCA法是本着选取尽可能少的指标包含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的指导思想,根据指标的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从一组关联度很小的指标体系中选取若干项独立的综合指标,从而达到对业绩的综合评价。一方面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目了然,业绩评价重点突出;另一方面该方法由数据本身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因此能客观、公正地体现业绩评价的结果。(2)Delphi法具有简单易行,适用面广,费用较低等特点。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各利益于相关者可以根据各自对企业业绩关注重点的不同使用Delphi法筛57II 第四章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选业绩评价指标,不仅成本低廉,易于实施,而且适用性强,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更客观、科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且还可以使用该法对那些难以量化的非财务指标进行处理,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3)AHP法具有分析思路清楚,所需定量数据较少、指标权重确定客观等特点。采用AHP法对经过量化后的非财务指标进行处理,可以客观、公正地确定各个非财务指标的权重,从而对企业业绩做出合理的评价。(4)该评价方法是以数据为主要依据的业绩评价,它保证了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利于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各个经营时期分析影响企业业绩的主要矛盾或因素,为科学分析和决策服务。(5)该评价方法所涉及的指标较少,能凸现业绩形成中的主要问题,计算程序也较为简单,便于操作。(6)该评价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的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有些可以用定量指标进行衡量,有些则不能。因此,这就需要在定量分析的同时,做出定性判断,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业绩评价达到最优化目的,从而全面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4.3PCA评价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PCA)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分析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技术。它是一个线性变换。这个变换把数据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中,使得任何数据投影的第一大方差在第一个坐标(称为第一主成分)上,第二大方差在第二个坐标(第二主成分)上,依次类推。PCA经常用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这是通过保留低阶主成分,忽略高阶主成分做到的。这样低阶成分往往能够保留住数据的最重要方面。但是,这也不是一定的,还要视具体应用而定。具体计算步骤如下所示[43]。(1)财务指标同趋化及行业差别剔除的处理设m个企业,n个财务评价指标,构成原始数据矩阵X=(xij)m×n,原始数据矩阵经。m×n对于凡实际值大于标准值为理想的正指标有:xij′=1+xij−xi0xi0(4.1)其中,xi0为第I个企业所处行业的标准值。对于凡实际值小于标准值为理想的负指标有:58II指标同趋化及行业差别剔除处理而生成新的矩阵为X′=(xij′) 第四章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xij′=1+xi0−xijxi0(4.2)对于凡实际值脱离标准值均为不理想的适度指标有:xij′=1−xi0−xijxi0(4.3)(2)将同趋化后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x&ij=xij−xjój(4.4)其中,xj=mi=1mxijói=1m−1m2计算样本相关矩阵R:R=(rij)n×nr11=21rn1r12Lr1nr22Lr2n(4.5)为方便,假定原始财务指标数据标准化后仍用Xij,则有:rij=mm−1t=1titj(4.6)(3)求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令R−ëI=0(4.7)求出ëi(I=1,2,3,…,n),ë为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相应的各个uij是其特征向量的分量。(4)选择P个主成分。选择P个主成分,使得P个主成分的方差之和占全部方差的比例超过0.85即ñ=pi=1ni=1ii≥0.85(4.8)则主成分为:59II∑∑=i1(xij−xj)rLLLLrn2Lrnn1∑xx(i,j=1,2,…,n)∑ë∑ë 第四章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yi=nj=1uijxiji=1,2,…,p(4.9)(5)构造财务综合评价函数。以每个主成分yi的方差贡献率ai为权重,构造财务综合评价评价函数:pI=1(4.10)其中,pi=1当计算出每个企业的主成分得分后,可由主成分得分衡量每个企业在第i个主成分所代表的经济效益方面的程度及地位。当把p个主成分得分代入上式后,即可计算出每个企业综合评价函数得分。综合评价函数值越大,综合经济效益越好[43]。4.4AHP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是确定指标权重的有效工具。企业业绩评价非财务指标很多,其各自影响因素更多,专家凭经验直接定一个权重值是很困难的。因此,使用AHP法通过因素的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矩阵,经过数学运算,间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49]。(1)AHP法的基本步骤[49][50]:① 分析系统中各因素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② 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关于上一层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成两两判断矩阵A={aij}m×n。在这一步中,决策者要反复地回答问题:针对某一准则,两个元素,哪一个更重要,重要多少,并按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表4.1中列出了1-9标度的含义这样对于某一准则,几个被比较元素构成了一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表4.11-9标度的含义 标度含义135792,4,6,8倒数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若元素i与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元素j与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60II∑F=∑aiyiai=ëi/∑ëi 第四章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求解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AW=ëmaxW(4.11)式中:ëmax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W为判断矩阵A最大特征值ëmax对应的特征向量。(2)一致性的检验AHP法的关键步骤是由专家给出判断矩阵,然后计算排序向量,为了避免在判断矩阵中出现诸如“甲比乙极端重要,乙比丙极端重要,而丙又比甲极端重要”反常现象应进行逻辑上前后统一的一致性检验,因此,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判断矩阵得到的排序向量是否真实地反映各比较对象之间的客观排序,所以,对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改进也是AHP法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若判断矩阵A={aij}m×n中的元素满足aij>0,aji=1/aij,aii=1,则A属于正互反矩阵,若此互反矩阵又满足aji=aik/ajk,则A为完全一致性矩阵。一般情况下,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很难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Thomas.L.Saaty教授在其研究中给出了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Index)、平均随即一致性指标R.I.(RandomIndex见表5.2)和一致性比例C.I.(ConsistencyIndex):一致性指标C.I=(ëmax−n)/(n−1)式中:ëmax为最大特征值,n为判断矩阵的行数或列数。表4.2 平均随即一致性指标R.I (4.12)矩阵阶数R.I102030.5240.8951.1261.2671.3681.4191.46101.49111.52121.54一致性比例:C.R=C.I/R.I当C.R<0.1时,即认为A为具有满意的一致性。Thomas.L.Saaty在其研究中还指出:当C.R<0.1时,即认为A为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而一般情况下,一阶、二阶矩阵总是一致的,逻辑上是合理的,此外C.R=0。(3)一致性的改进当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时,可通过征求专家意见,应用合理的方法对判断矩阵的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判断矩阵达到满意的一致性。一致性的改进可以采用下面的步骤进行:①对判断矩阵A进行列归一化:61II. 第四章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a11a12A′=21La1′nLa′n2其中:aij′=aijni=1ij(4.13)②利用“和积法”求排序向量:W12Wn其中:Wi=nj=1nij(4.14)③插入诱导矩阵:c11c12C′=21LLLLc1′n其中:cij′=aij′wj(4.15)④设C"中元素的最大值为C'kj,则需要将原始判断矩阵A中的相应元素akj变为a'kj=akj-1,同时将原始判断矩阵A中的元素ajk变为a'jk=1/akj。⑤根据修正后的判断矩阵重新计算一致性,如果已经达到满意的一致性,表明一致性改进完成,否则,应按相同的方法再作进一步修正处理。4.5DELPHI评价法Delphi法是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出的由有控制的反馈来有效收集专家意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多是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采用Delphi法进行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51][52]: 第一步,由组织者根据对企业情况的了解程度来选择有关的专家,他们可以是外请专家、企业高层或基层的管理人员等等。     第二步,由组织者发给专家们第一轮调查表,由有关的专家根据判断分析及其自身经验,先初次确定各指标的得分值。使用Delphi法时要注意匿名性,应避免专家们集体讨论,而应由专家单独提出意见,这样就可以防止由于专家组成员身份地位的差别或其它原因,使某些专家因不愿否定或批评他人的主张而放弃自己的合理观点。     第三步,组织者回收调查表,并对专家填好的调查表进行汇总整理,分类统计,对各项指标进行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的运算。 第四步,组织者把统计的结果反馈给有关专家们,发给他们第二轮调查表,再次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62IIa′a22LLa′n1an′2LLLann′∑a′′WW′=L∑a′c′c22LLc′n1c′n2c2′nLc′nn′′ 第四章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可以如此反复经过几轮,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确定出各指标的得分情况。使用Delphi法来确定得分时,组织者应为有关专家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其有充分的根据做出判断,可以允许专家粗略的估计数字,但可要求专家说明估计数字的依据,并应尽量使过程简化,不涉及与确定指标得分无关的问题。4.6PAD业绩评价法的建立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如何科学、合理、公正地对企业经营的业绩进行评价是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应该在重视财务层面评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非财务层面的评价,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开展业绩评价时理想的选择应该是财务与非财务评价体系的有机结合。首先,根据不同利益主体使用Delphi法从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与之最相关的评价指标。其次,采用PCA法处理财务评价指标。对于非财务指标,可以量化的定量非财务指标可以通过直接收集资料、计算得到;难以量化的定性非财务指标可以通过采用Delphi法使其定量化,随后运用AHP法确定各个非财务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综合评价函数对指标予以评价。我们对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总体权重的确定参考了我们国家目前正在使用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基本指标与评议指标的设置比例,其设置比例为80:20,这个比例关系可能会导致企业过于重视财务层面的评价,而轻视非财务层面的评价。因此,在新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我们适当增加了非财务层面的比重,将二者的比例调整为70:30(张云华,2005)李崇明,颜志,2006)丁烈(2006)运用Logistic模型选取70家上市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比例的合理性。将比例调整后就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样不仅可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了考核还增加了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考核力度,有利于引导企业既重视经营的结果,又密切关注经营的过程,使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得更为密切。最后,我们将财务层面和非财务层面各项指标结合起来给出考核企业的评价结果。具体评价步骤如下:(1)计算选取的各项财务指标实际值。具体计算方法可根据我们建立的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2)计算选取的各项非财务指标实际值。对于非财务定量指标值可以通过实际走访、调研等收集计算取得,而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则可使用Delphi法得出。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所示:① 由组织者根据对企业情况的了解程度来选择有关的专家,他们可以是外请专家、企业高层或基层的管理人员等等。② 由组织者发给专家们第一轮调查表,由有关的专家根据判断分析及其自身经63II(, 第四章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验,先初次确定各指标的得分值。使用该法时要注意匿名性,应避免专家们集体讨论,而应由专家单独提出意见,这样就可以防止由于专家组成员身份地位的差别或其它原因,使某些专家因不愿否定或批评他人的主张而放弃自己的合理观点。③ 组织者回收调查表,并对专家填好的调查表进行汇总整理,分类统计,对各项指标进行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的运算。④ 组织者把统计的结果反馈给有关专家们,发给他们第二轮调查表,再次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可以如此反复经过几轮,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确定出各指标的得分情况。使用该法来确定非财务指标的得分时,组织者应为有关专家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其有充分的根据做出判断,可以允许专家粗略的估计数字,但可要求专家说明估计数字的依据,并应尽量使过程简化,不涉及与确定指标得分无关的问题。(3)使用AHP法对取得的各项非财务指标进行处理,得出各项非财务评价指标的权重。由于不同利益主体对企业业绩考核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对各非财务层面分配的权重也不同。比如企业投资者或股东较关心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债权人则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等。我们可以根据利益主体不同,利用AHP法调整分配非财务指标间的权重,具体计算步骤如下:① 建立非财务层面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② 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法。③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对判断矩阵各元素进行层次单排序就是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过程如下:1)计算判别矩阵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Wi=nnj=1ij,i=1,2,…,n;2)对Wi进行归一化处理wi=winj=1j,i=1,2,…,n;得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这也是各评价指标相对上一层次评价目标的权重;3)计算判别矩阵的最大特征值ëmax,得出ëmax=nj=1(AW)inwi,其中A代表任意一个判断矩阵,然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④ 层次总排序。计算各具体非财务定量评价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4)依据以上各项指标实际值计算得出企业的综合得分。设:企业综合得分为ℜ′;xi代表各财务指标值,其中(i=1,2,…,n);yi代表各财务指标权重,其中(i=1,2,…,n);ai代表各非财务指标值,其中(i=1,2,…,n);bi代表各非财务指标权重,其中(i=1,2,…,n);则其计算公式如下:64II∏a∑w∑ 第四章PAD业绩评价法的构建ni=1nni=1i=1其中:i=1,2,…,nb(4.16)ni=1i=1nii=10.3和0.7由丁烈(2006)运用Logistic模型选取70家上市实证分析得出。4.7本章小结本章首先介绍了现行企业业绩评价的常用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深入比较;其次,阐述了采用新评价方法的原因和理由;再次,分别对PCA法、Delphi法和AHP法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前面对现行常用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PAD业绩评价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65IIℜ′=∑ℜ(xi,yi,ai,bi)=∑xiyi×0.7+∑aii×0.3∑y∑b=1 第五章案例研究第五章案例研究以上四章是关于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评价方法的介绍,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指标和方法来进行企业业绩评价,是我们着重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本章将以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企业为例,从股东角度对企业经营的业绩进行评价。 5.1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概况电子信息产业是指为了实现制作、加上、处理、传播或接收信息等功能,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所从事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作业过程。电子信息产品包括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以及软件产品[53]。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其中的电子制造业,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大户。据相关资料介绍:2006年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及软件业的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达到38%。2007年1-11月,我国电子信息全行业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总量增速小幅回升,规模以上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1-11月电子信息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178.9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210.5亿元,同比增长19.9%;软件业实现收入4968.4亿元,同比增长20.0%。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589.6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利润1432.4亿元,同比增长21.4%;税金434.6亿元,同比增长16.4%。近年来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发展有如下特征[54]: (1)世界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而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为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提供了重要发展契机。从1998年—2006年,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高出GDP年均增长率20个百分点;对比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高出7.4个百分点。 (2)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部门。1999年—2006年,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从业人数、固定资产净值、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均占很大的比重。见表5.1。 (3)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已成为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从1999年至2006年,我国电子元器件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7.5倍;其中除了2001年出口年增长率略高于外贸总出口外,出口年均增长率为46.23%,同期外贸总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4.1%,高出9.6个百分点。如图5.1所示。 66II 第五章案例研究 表5.1 1999-2006年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七项指标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情况表(单位:%) 指标名称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从业人 数比重 41.02 42.35 42.1 45.6 46.82 48.65 52.3 56 固定资产 净值比重 51.1 42.7 51.3 53.5 55 58.7 60.08 62.5 产品销售 收入比重 22.7 24.82 21.5 21 30.9 45.8 75.3 88.75 工业增加 值比重 28.23 28.7 25.6 23.5 27.46 33.72 34.6 37.86 利税总 额比重 26.76 30 19.04 22.6 26.88 30.5 36.92 41.3 9080706050403020100电子元器件产品出口全国外贸出口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图5.1 我国电子元器件产品出口年增长率5.2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样本企业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具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含量高、R&D投入高、产品更新快、风险高、收益高等特征,而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公司业绩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它们的评价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及指标。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选取股东角度,在考虑数据的易获得性、符合电子元器件制造业行业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表3.8通过咨询相关专家,使用Delphi法选取有关评价指标,构建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样本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2.1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为了进行实证研究,笔者在论文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选取长三角地区18家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作为样本,鉴于部分数据涉及商业秘密,故67II 第五章案例研究在本文中样本企业的名称一律以英文字母A、B、C、D…R代替。在收集数据过程中,为了保证获得数据的准确性,本论文基于以下标准选择样本:  (1)样本公司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并且在最近三年中没有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没有重大的财务问题。 (2)样本公司有关研究变量的各项数据都是真实完整的,无数据缺失,否则会影响研究的结果。     样本企业的财务数据主要通过样本企业的财务报告取得,非财务数据主要通过咨询有关专家,到样本企业实地调研、走访等取得。由于是同行业的企业,没有行业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业绩评价更加科学、可靠。 5.2.2样本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选择股东在公司的利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对公司的所有权、确保投资安全和从公司取得股息[55]。投资的安全性要求公司有良好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这里长期债务与公司潜在偿债能力有关,短期债务与公司现实偿债能力有关。又由于公司负债可以获取杠杆收益,因此,公司为提高负债水平而增加的利润归股东所有,而提高负债水平所带来的风险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承担。因此,股东希望提高负债水平,至少负债水平不能太低,即适度负债,但是同时也要控制负债水平,因为过高的负债水平意味着公司有较高的财务风险,从而最终威胁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能否从公司取得股息取决于公司基本业务增长情况。基本业务是公司的持久性业务,基本业务的增长变动情况能够反映出股东未来股息的保障程度。综上所述,结合电子元器件制造业行业特点,通过咨询相关专家使用Delphi法对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有关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确定能够有效反映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样本企业股东需要的财务评价指标包括以下8个(姚剑,2006),朱庆红和宋清(2006)以我国6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Fisher-Carlom模型和Z优化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该指标的有效性:(1)净资产收益率(2)总资产报酬率(3)资产负债率(4)速动比率(5)存货周转率(6)总资产周转率(7)销售增长率(8)资本积累率。上述8个指标中除了资产负债率指标为逆指标外,其余的7个指标都是正指标。首先,从指标数目方面看,指标体系中包含指标个数为8个。从试验结果来看,选择指标数目多,虽能反映更多的信息,但其重叠信息也多,指标间关系也更复杂,因此评价结果就不太公正客观。特别是当多个指标重叠反映同一特征时,评价结果更显出不合理性。而多个指标均反映同一特征时(即重叠信息的分布平均),评价结果与8个指标的体系差异不大,都显示了其合理性。因此,从简化评价工作、有利于操作角度考虑,8个指标比更多指标显然要好;从所反映的信息量来看,8个指标与更多指标之间差距也不是很大。其次,从指标计量方面看,所有指标都是常用的财务比率指标,均为计量性的,68II 第五章案例研究从可操作性上考虑,这些指标很容易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得到,信息透明度高。指标均为计量性,一方面是基于可操作性考虑,另一方面则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虽然包含非计量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使信息更加完善,但这样会削弱操作性和客观性,况且非计量性指标反映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也能由计量性指标反映。最后,从指标计算基础上看。市场收益指标是以资本市场中股票价格为基础反映业绩的指标,包括每股市价、市盈率等。这些指标虽不容易受到经营者操纵,但会受到投资者各种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干扰和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其中大部分都是经营者无法控制的,因此也没有选择市场收益指标。而现金流量指标虽然在公司持续经营期间是一种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但问题在于现金流入与流出确认时间和合理配比方面存在缺陷,因此难以真正体现公司的年度经营业绩。在指标选取时也没有过多去考虑它。随着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发展和完善,在选取指标时,可以逐步增加市场收益指标,从而真正形成以会计收益指标为基础,以现金流量指标和市场收益指标作为重要补充的财务层面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选择的样本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如表5.2所示。表5.2样本企业财务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修)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修)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修)资本积累率销售增长率(修)5.2.3样本企业非财务评价指标的选择在AICPA的一份研究报告中,80%的公司认为从现有业绩评估体系中获取的信息不能满足管理需求。非财务绩效指标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弥补传统财务会计的不足。笔者通过咨询相关专家,结合行业特点和样本企业实际情况,使用Delphi法对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有关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确定能够有效反映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样本企业股东需要的非财务评价指标包括以下五个层面共12个指标。如表5.3所示。     69II 第五章案例研究表5.3 样本企业非财务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顾客层面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员工层面技术创新层面社会责任层面市场占有率大客户满意水平质量效益率工序能力评价元器件出厂达标合格率员工培训费率员工满意水平新产品研发费用率新产品投资报酬率技术装备更新水平环保投资比率企业资产税费率5.2.4样本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前面几节的介绍,现将我们建立的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样本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整合如表5.4。 表5.4 样本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修);存货周转率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员工层面技术创新层面社会责任层面总资产周转率(修);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修)资本积累率;销售增长率(修)市场占有率大客户满意水平质量效益率;工序能力评价元器件出厂达标合格率员工培训费率员工满意水平新产品研发费用率;新产品投资报酬率技术装备更新水平环保投资比率企业资产税费率5.3PAD法对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样本企业综合评价指标的处理5.3.1财务层面评价指标的处理我们选择的样本企业共计18家。从样本容量上来看,样本数远远超过指标数(8个),符合PAD法对财务评价指标处理的基本要求。此外,由于是同行业的公司,没有行业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业绩评价更加科学、可靠。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除了资产负债率为逆指标外,其它指标均为正指标,70II 第五章案例研究因此,需要进行同趋化处理。为了保持数据间的线性结构,以资产负债率的相反数代替原有指标,其它指标不变,由此得到同趋化后的原始指标矩阵。然后采取标准化的方法统一各指标量纲。首先,依据表5.2我们使用的8个财务指标分别是:(1)净资产收益率(2)总资产报酬率(3)资产负债率(4)速动比率(5)存货周转率(6)总资产周转率(7)销售增长率(8)资本积累率。样本公司具体财务数据如表5.5、表5.6所示。表 5.518家样本企业2006年财务数据指标序号123456公司名称ABCDEFGHIJKLMNOPQR0.00280.05480.06350.07460.05110.12250.06110.01830.04690.02480.00210.1544-0.0150.02880.01950.0283-0.0061-0.1390.03250.05190.02610.0410.04570.10870.00550.01430.040.0360.00290.14560.0143-0.00090.00730.04010.00240.0850.59990.46080.08830.65250.04780.02750.00110.05130.06970.54490.2660.28730.31770.41910.41530.52060.24340.29881.09170.69081.95030.94813.26160.89051.95624.97361.11960.56311.76092.770.06460.75480.92250.82841.23610.429710.5371.66861.14085.30723.251216.05763.03354.68571.94663.80772.97227.90420.01442.6052.93374.74651.13843.04062.0660.21330.30631.23280.59782.88480.06180.33040.48980.49870.57931.15110.03680.37010.58660.69860.64250.4320表5.618家样本企业2006年财务指标(续)公司名称ABCDE指标序号70.0315-0.03120.55970.13490.373980.32390.03690.17070.51740.972471II 第五章案例研究FGHIJKLMNOPQR0.69810.52560.05370.20120.0807-0.26810.7361-0.66640.22880.11260.1862-1.2-0.20420.21570.83140.51540.12110.28980.88650.57060.76210.68340.17670.20050.29160.3644其次,将原始指标数据输入,并经过SPSS11.5软件计算可以将选取的8个指标综合成主成分,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表5.7所示。表5.7样本的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主成分12345678特征值3.6522.1251.5641.0090.7050.5680.3240.053贡献率%36.5221.2515.6410.097.055.683.240.53累积贡献率%36.5257.7773.4183.590.5596.2399.47100表5.8KMOandBartlett’sTestKaiser-Meyer-OlkinMeasureofSamplingAdequacy0.539Bartlett’sTestofSphericityApprox.Chi-SquaredfSig.279.965450.000由上表5.8,KMO检验值为0.539,属于中等水平;巴特勒检验值为279.965(sig.=0.000)通过检验。由于贡献率表明主成分对原始数据信息的反映程度,体现了各主成分重要性的不同。我们根据贡献率选取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约83.5%)来代替原来的8个变量,达到了降维的目的。各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如表5.9所示。由表5.9可得到四个主成分的解释:72II 第五章案例研究第一主成分:F1=0.965(净资产收益率)+0.847(总资产报酬率)第一主成分可概括为盈利能力主成分,主要解释了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从多个角度概括样本公司的盈利状况。第二主成分:F2=0.954(资产负债率倒数)+0.919(速动比率)第二主成分可解释为偿债能力主成分,主要解释了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反映了样本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表5.9前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值主成分主成分指标名称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10.9650.8470.1120.3870.0910.2430.0220.0392-0.1330.2710.9540.9190.4270.329-0.0670.82630.026-0.204-0.007-0.2490.760.7820.031-0.0014-0.011-0.1520.0980.041-0.0770.192-0.850.017第三主成分:F3=0.782(总资产周转率)+0.76(存货周转率)第三主成分中可解释为资产营运能力主成分,主要解释了财务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第四主成分:F4=-0.85(销售增长率)+0.826(资本积累率)第四主成分可解释为成长能力主成分,主要解释了财务指标销售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反映了样本公司业务收入的增长能力。从贡献率来看,各公司业绩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上(其贡献率分别为36.52%和21.25%),这表明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中最主要的方面。而营运和获利能力、成长能力的贡献率分别为15.64%和10.09%。通过SPSS统计软件,我们可以得到各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结果如下表5.10。表5.10前四个主成分因子得分企业名称ABCDEFG主成分12.9904-1.29961.48150.0872-1.07361.92540.3131主成分20.9615-0.32250.52091.5155-0.36421.10030.4364主成分3-1.53761.40492.6430.81061.42112.2878-1.6352主成分41.25440.84961.9066-0.93880.7623-0.9316-0.289973II 第五章案例研究HIJKLMNOPQR-0.32570.08521.9217-0.04761.70720.4785-1.8179-0.0215-0.44510.13060.08040.5023-0.27840.58950.07311.0456-0.22620.3503-0.0343-0.07570.84480.56680.1855-0.75892.2998-0.00123.41140.17731.2876-0.00371.13790.4954-0.0822-0.50770.5895-0.75260.25192.23380.43011.9161-0.05330.1974-1.27650.0324运用前述公式(4.10),计算出所选取的18家样本企业财务方面的得分情况,分数越高,表明该方面越好。如表5.11所示。表5.11样本企业财务方面评价得分和业绩排名 排名123456789企业名称LCFJANGBE综合得分1.43881.29421.16370.80340.72020.64680.61290.50670.4388排名101112131415161718企业名称DHPMQIRKO综合得分0.40570.29420.24150.19870.09720.06760.0221-0.0145-0.0016综合评分的正负并无实际意义,这是由于指标标准化后出现的现象。从得分分布来看,L公司分值最高,为1.4388,O公司分值最低,为-0.0016,一半左右公司的得分集中在正负0.5之间,业绩分布基本上是呈正态分布的。从排名情况来看,一些效益好、财务结构合理、运营稳定的企业明显排在前列。 5.3.2非财务层面评价指标的处理我们使用PAD法中非财务评价指标的处理方法,对样本企业的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员工、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依据表5.3我们使用的12个非财务指标分别是:市场占有率(C1)、大客户满意水平(C2)、质量效益率(C3)、工序能力评价(C4)、元器件出厂达标合格率(C5)、员工培训费率(C6)、员工满意水平(C7)、新产品研发费用率(C8)、新产品投资报酬率(C9)、技术装备更新水平(C10)、环保投资比率(C11)、企业资产税费率(C12)。对于非财务定性指标我们使用Delphi法将其统一处理为百分比形式。74II 第五章案例研究首先,我们选取的样本公司非财务数据如表5.12、表5.13所示。表5.1218家样本企业2006年非财务数据指标序号公司名称ABCDEFGHIJKLMNOPQRC10.280.340.130.0740.0510.120.060.180.0460.0240.1020.050.0150.0280.1950.030.0610.139C20.850.920.970.560.770.870.550.430.80.360.910.980.430.990.780.890.720.85C31.591.460.830.650.471.021.112.051.060.540.263.282.311.410.531.50.341.29C40.720.830.670.940.760.890.950.360.110.560.630.920.640.750.920.820.610.42C50.90.920.850.920.820.850.920.950.940.950.850.950.910.850.850.90.920.85C60.0260.0330.0060.0320.0780.0480.0610.0740.0980.0490.0170.0820.0360.0310.0660.0790.0250.042表5.1318家样本企业2006年非财务数据(续)指标序号公司名称ABCDEFGC70.850.850.720.850.90.820.61C80.320.590.260.410.450.180.55C91.452.681.033.652.041.753.11C100.470.690.530.810.260.890.62C110.150.060.040.120.020.0570.03C120.160.210.30.280.250.170.2875II 第五章案例研究HIJKLMNOPQR0.830.460.780.480.850.550.750.950.830.610.850.430.040.360.290.560.430.090.070.40.240.080.530.691.591.261.731.773.912.451.521.242.880.360.110.560.760.770.640.750.850.820.230.420.050.0660.0190.0220.0420.0140.050.0370.160.080.040.330.190.270.0130.0580.0360.370.0120.240.270.11其次,我们确定各个非财务评价指标的权重。① 建立非财务层面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见图5.2。评价目标一级评价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市场占有率C1顾客层面B1大客户满意水平C2质量效益率C3内部业务流程B2工序能力评价C4元器件出厂达标合格率C5企业业绩非财务方面A员工层面B3技术创新层面B4员工培训费率C6员工满意水平C7新产品研发费用率C8新产品投资报酬率C9技术装备更新水平C10企业资产税费率C11社会责任层面B5环保投资比率C12图5.2 企业业绩非财务层面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图② 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法。本文只对基于股东为主体的非财务指标评价进行分析,因此以股东为评价主体的判断矩阵如表5.14所示。③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对判断矩阵各元素进行层次单排序就是计算判断76II 第五章案例研究矩阵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过程如下:表5.14A—B判断矩阵(股东为评价主体)AB1B2B3B4B5B117351/3B21/711/51/31/7B31/35131/5B41/531/311/5B5375511)计算判别矩阵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Wi=nn∏aijj=1,i=1,2,…,n;2)对Wi进行归一化处理wi=win∑wjj=1,i=1,2,…,n;得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这也是各评价指标相对上一层次评价目标的权重;3)计算判别矩阵的最大特征值ëmax,得出ëmax=∑ni=1判断矩阵。(AW)inwi,其中A代表任意一个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度量指标CI=ëmax-nn-1(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为了度量不同阶段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还要引入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对于1—9阶判断矩阵,RI值分别为:123456789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当判断矩阵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记为CR,当CR=CIRI<0.1时,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以股东为评价主体的判断矩阵计算及检验结果见表5.15。表5.15一级评价指标权重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评价权重主体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员工技术创新社会责任一致性检验结果股东0.1930.3190.1790.2270.082C.R=0.08(4)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即是计算各具体评价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依据前述Delphi法,结合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特点,我们得到的基于股东评价主体的非财77II 第五章案例研究务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总排序结果见图5.3。评价目标企业业绩非财务方面一级评价指标顾客层面0.193内部业务流程0.319员工层面0.179技术创新层面0.227社会责任层面0.082二级评价指标市场占有率0.0965大客户满意水平0.0965质量效益率0.0638工序能力评价0.0957元器件出厂达标合格率0.1595员工培训费率0.1074员工满意水平0.0716新产品研发费用率0.1135新产品投资报酬率0.0681技术装备更新水平0.0454企业资产税费率0.041环保投资比率0.041图5.3基于股东评价主体的各非财务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前述公式(4.16)中非财务指标计算方法,利用样本企业数据(表5.12和表5.13)计算出所选取的18家样本企业的非财务方面得分情况,分数越高,表明该方面越好。如表5.16所示。表5.16样本企业非财务方面评价得分和业绩排名 排名123456789企业名称LNFBDOARP综合得分1.35021.22911.15790.79710.69130.67240.65540.64930.5972排名101112131415161718企业名称ECMJHIQKG综合得分0.52210.54850.46730.29860.21640.16760.12250.07740.0583从得分情况看,L公司分值最高,为1.3502,说明L公司在企业业绩的非财务方面表现优秀,各项管理制度合理、健全,企业运营良好;G公司分值最低,为0.0583,78II 第五章案例研究说明G公司在企业业绩的非财务方面表现较差,在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需要股东和企业经营者认真关注这些问题,采取必要措施予以解决。从总体排名情况看,一些效益好、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经营稳定的企业明显排在前列。 5.3.3评价指标的综合处理根据前述公式(4.16),利用表5.11和表5.16中的数据,计算出18家样本企业业绩综合评价得分,其具体得分和业绩排名情况如表5.17所示。表5.1718家样本企业业绩综合评价得分和业绩排名排名123456789企业名称LFCNAJBDE综合得分1.41221.1621.07050.82150.70080.6520.59380.49140.4638排名101112131415161718企业名称GPMHROQIK综合得分0.44650.34820.27930.27090.21030.20280.10480.09760.03345.4样本分析结论在本案例中,笔者利用2006年18家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企业的业绩数据,对这些公司的业绩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本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1)构建的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可以较好的实现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满足企业股东的评价需求。 (2)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了企业业绩的全面评价。 (3)PAD法是以原始数据中包含的信息为评价依据,能较好地抵制评价过程中人为干扰。通过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之处。 (4)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是一个以数据为主要依据的业绩评价体系,它可以保证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利于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各个经营时期分析影响企业业绩的主要矛盾或因素,为科学分析和决策服务。     (5)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如有调整,将会影响到公司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的贷款利率政策变化,将会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针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公司79II 第五章案例研究应该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6)电子元器件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的产品设计与生产水平与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司产品结构的调整还跟不上整个市场的需求变化。为此,公司应该进一步突出设计与制造互动的产品公司发展方向,把核心竞争力建立在产品研发和工艺研发整合的综合优势上,并采用开放式的资源组合模式,通过技术合作、联合设计、购买IP和投资参股等方式进行产品开发,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7)国家的贷款利率政策变化,将会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公司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产品,降低财务利息支出:加强科研开发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确保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总之,采用新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可以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证明了新业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特别是使用PAD法对企业业绩非财务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使企业业绩评价更为全面、科学、有效。虽然在非财务层面指标的设置上,由于行业和企业经营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思路和评价方法对于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仍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5.5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是对构建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样本企业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了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样本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应用PAD法,以股东为评价主体,对样本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了上述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为企业综合业绩评价提供了借鉴。80II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总结企业业绩评价一直被看作是企业计划与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企业角色与外部需求的变化、竞争的加剧,企业业绩评价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日益深入的讨论,企业业绩评价正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情况而言,我国目前的业绩评价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企业业绩评价及企业运营管理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针对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企业业绩评价领域的研究对我国各类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业绩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介绍,总结了业绩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并针对现行业绩评价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这为建立科学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提供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本文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尤其是对企业业绩评价、企业绩效评价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和分析。介绍了现行国内外主要业绩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比对分析。这为建立科学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结合企业业绩评价理论及其发展趋势,尤其是最新颁布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提出了设置企业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以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为业绩评价主体,从企业的财务、内部业务流程、顾客、技术创新、员工和社会责任六个层面对企业经营的业绩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实现了对企业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过去评价与未来预测评价、企业内部信息评价与外部环境评价等方面的结合。弥补了我国现有业绩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评价主体单一、偏重财务绩效评价的不足。 (4)本文介绍了现行企业业绩评价的常用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深入比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PAD评价法,并对该方法做了详细阐述。(5)本文站在相关利益者角度,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不同评价主体选用不同指标”的原则,从股东角度,选取长三角地区18家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企业作为样本,运用PAD法对样本企业业绩进行了评价,从而验证了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实用性。(6)分别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对新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说明,这就使得构建81II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的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更具有应用上的意义。但受资料来源、时间以及学术水平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不少局限,具体如下:(1)企业业绩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只能从总体、从主要方面实现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但是对企业业绩进行深入的评价需要借助于其他信息指标,因此,仍需要对本文设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2)对企业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等企业相关利益者共同的需要。受资料、篇幅和时间限制,本文只是从股东角度进行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因此,还可以从债权人、经营者等角度进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一大缺憾与不足之处,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弥补。(3)本论文搜集的样本数量有限。从总体研究的角度,这一样本容量可能造成统计结果的偏差。在解决了数据的可获得性之后,增加研究的样本数量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6.2展望6.2.1在企业经营者业绩激励机制中的应用激励作为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多指激发、鼓励,即利用某种有效的理论和方法调动组织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而激励机制是指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对象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56]。企业业绩评价为监控企业运行提供分析信息,激励机制据此调控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一方面,只有将经营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才能促使经营管理者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而不断努力地经营企业,以创造良好的业绩。另一方面,激励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业绩评价的正确与否,而恰当的业绩评价及激励,又是经营管理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动力和压力所在。所以,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密不可分的方法组合。只有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构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我们在科学地构建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后,还要将它与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全面发挥其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作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作用:①在考核前,明确评价标准和激励原则,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特别是薪酬方面的激励可考虑对企业划分类型,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以及企业是否上市等特点来制定。首先,可考虑对现有的企业所在行业特点划分为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对于垄断行业,由于公司在行业中居垄断地位,企业经营的风险相对比较小,所以对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可82II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以采用基本年薪加上较少奖金这种报酬形式;对于非垄断行业,由于企业在充分竞争的行业中,企业经营的风险比较大,所以对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可以采用基本年薪加上较多奖金这种报酬形式。其次,可以将企业分为上市和非上市公司,从而进一步决定对企业经营者的奖金部分究竟应该采用何种形式。对于上市公司其奖金部分可以更多样化,可引进和采用国外成熟的激励机制如股票期权等;对非上市公司,可考虑采用建立个人激励基金方式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例如在聘用协议的年份里,每年末如果当年经营的好,就按照协议中规定的激励比例,将一定金额的奖金存到公司的个人激励基金中,如果当年经营的不好,则将该负值按照激励比例提取相应金额(负值)加到个人激励基金中,即在个人激励基金中扣除相应金额。到聘用协议期满后,如果个人激励基金中余额大于零,则将本人激励基金中的金额连同利息一同或分期支付给企业经营者;如果聘用协议期满后,个人激励基金中余额为负,则不进行奖励。②在考核时,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三,在考核后,对于应予以奖励的经营者,按照激励制度给予奖励;对于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发现的问题,可以积极采取妥当措施予以解决,从而使企业健康、平稳地运营下去。6.2.2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所谓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层次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建立的一套完整、科学的数据处理系统,自始至终地将各个经济单位的经营目标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内部控制会计管理系统[57]。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使企业管理层通过财务工作参与企业管理,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控制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使管理层按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及时的调整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规划,制定出适时的竞争力强的经营政策和策略,促进产供销经营活动按正常的经济规律运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经营效果,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和持续经营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离不开企业业绩评价。业绩评价为预算管理提供了管理考核的工具。只有将全面预算管理和企业业绩评价相结合,企业制定的预算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企业业绩评价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制定全面预算计划时,预算计划一方面需要依据企业总体战略制定;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实际以及通过业绩评价考核的以往预算执行情况来制定。这样制定的预算才能既贯彻企业战略,保证企业向着长期战略目标前进,又能兼顾企业当前实际,使预算能够实现企业发展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兼顾。其次,在执行全面预算计划时,业绩评价指标为83II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预算的管理提供了考核的工具。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定期运用业绩评价体系中的有关指标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考核,并与制定的预算进行比对,随时发现和纠正实际业绩与预算的偏差,保证预算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最后,在期末完成全面预算后,还要运用业绩评价对本期的预算情况进行考核,从而将企业制定的全面预算落到实处。6.2.3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内部控制是一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它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58]。由于环境及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内部控制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企业的环境和风险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当的内部控制结构,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及企业内部遵循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企业业绩评价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业绩评价体系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少业绩评价体系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难以把各项控制政策和措施落实下去,从而不能实现对企业的人、财和物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它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了有力工具。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它可以对有关部门或个人的工作业绩状况及时确认、处理,进行有效的事中控制;在期末可以对个人或部门整体进行分析评价,结合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行事后控制。最后,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中运用业绩评价体系时,还需要把业绩评价体系和企业的预算控制体系结合起来。一方面,在经营活动、预算执行过程中,业绩评价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通过业绩评价信息的反馈及相应的调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与实际业绩的偏差,从而实现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预算编制执行、评价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作用,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控制。对于本文研究存在的问题,本人将继续予以关注,并欢迎各位老师和专家进行批评改正。84II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吕长江译.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5 [2]罗飞.成本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3]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5[4]Brigham,E.Retal.FinancialManagement(9thedition)[M].DrydenPress,1999[5]张涛,文新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AndreA.Waal.PowerofPerformanceManagement:HowLeadingCompaniesCreateSustainedValue.JohnWiley&Sons.2005,2[7]John,G.Katila.TechnologicalAcquisitionsandtheInnovationPerformanceofAcquiringFirms:ALongitudinalStud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6[8]Amin,H.A.EvaluatingtheAppropriatenessofMicrocomputersforLitigationDocumentManagementUsing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J].D.B.A..2004,5[9]GeoffreyB.Sprinkle:TheEffectofIncentiveContractsOnLearningandPerformance,TheAccountingReview[J],2006,VOL.75,No.3,July[10]MargaretM.Blair.OwnershipandControl:Rethinkingcorporategovernanceforthe21stcentury[M].TheBrookingsInstitution,2003[11]Tomcompeland,Timcoller,Jackmurrm:ValuationMikensey&CompaniesMeasuringandmanagingthevalueofCompanies[M].PublishingHouseofElectrionsIndustry,2005.7[12]Tomcompeland,Jackmurrin:TheStrategy-focusedOrganization[M].Posts&TelecomPress.2004.l[13]JulieHHertein,MarjorieBPlatt.PerformanceMeasuresandManagementControlinNewProductDevelopment[J].AccountingHorizons,2005,Vol.14,No.3,Sept[14]马璐.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1 [15]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4 [16]周三多.管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1 [18]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19]KaplanandNorton,TheBalancedScorecard:TranslatingStrategyintoAction[M].Boston:HBSPress,1996[20]KaplanandNorton.TheStrategy-FocusedOrganization:HowBalancedScorecardCompaniesThriveintheNewBusinessEnvironment[M].Boston:HBSPress,2001 [21]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综合记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2]Robert·S·Kaplan,David·P·Norton.PuttingtheBanlancedScorecardtowork[J].HarvardBusinessSchoolReview,September-October,1993 [23]王艳.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运用[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1 [24]赵树宽,陆晓芳.国外典型企业效绩评价方法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3.3 [25]AI·埃巴.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 85II 参考文献[26]聂清飞.经济增加值(EVA)指标及其在国内应用时的修正[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 [27]Michelson,EvanS.ApproachestoresearchanddevelopmentperformanceassessmentintheUnitedStates:ananalysisofrecentevaluationtrend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October2006 [28]吴智勇.管理学名著精华(3)[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4 [29]FarzinMokhtarian,FarahnazMohanna.Performanceevaluationofcornerdetectorsusingconsistencyandaccuracymeasures[J].Computervisionandimageunderstanding.2006.(Sept)Vol102[30]Makelanen,Esa.EVAasaManagementTool[M].SternSteward&Company,2005 [31]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4.4 [32]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编.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3]王庆芳.业绩评价指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财会通讯,2005.4[34]孟建民.中国企业效绩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5]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编.企业绩效评价回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6]朱瑞华.试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J].经济经纬,2005.5 [37]王小雪.浅析我国企业现行财务评价体系的局限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 [38]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业绩考核局编.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辅导讲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 [39]刘晓嫱.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特点[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5[40]包毅.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解读[J].当代管理,2004.14 [41]陶友之.经营者业绩考核的深层思考[J].上海企业,2006.6[42]张蕊.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J].会计研究,2001.12 [43]唐文彬.财务综合评价的研究及其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 [44]王喜刚,丛海涛.什么解释公司价值:EVA还是会计指标[J].经济科学,2003.2 [4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6]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 [47]贾春明.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J].福建财会,2007.4[48]安迪·尼利,克里斯·亚当斯,迈克·肯尼尔利.超越平衡记分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49]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0]Saaty.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M].McGraw-HillCompany,1980 [51]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2]孟建民.企业经营业绩评估问题研究——中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7 [53]赵玉川.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2005 [54]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中国电子元器件制造行业数据统计分析报告(2007年)[M].2007  [55]冯根福,王会芳.上市公司绩效多角度综合评价及其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12 [56]周仁俊,张建芳.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系统观[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5.8 [57]李焰.新时期的预算管理与企业效绩评价[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2 [58]王菊英.如何建立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J].现代金融,2007.2 86II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靳磊,唐文彬,狄为.关于健全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J],2007(12). 2.靳磊,唐文彬.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6修订本)的改进建议.现代商贸工业[J],2007(10). 3.靳磊,狄为.谈EVA和非财务指标在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财会月刊(增刊)[J],2006(12). 88I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