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干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干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常用的一种髋关节成形术,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是被认为效果非常肯定的治疗方法[1]。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操作复杂,术中、术后并发症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又较多,护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置换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我科于2003年10月~2008年4月对84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4例,男53例,女31例,年龄46~70岁,平均(60.7±
2、3.4)岁。髋部骨折45例,股骨头坏死15例,创伤性关节炎12例,骨肿瘤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1.2护理方法41.2.1术前护理干预措施 (1)健康宣教。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治疗方法、术前准备、住院期间注意事项、护理指南等内容编辑成宣教手册,发放给患者及家属,提高其对该手术的认知,并要求患者按照要求做好术前准备。(2)术前心理干预。骨外伤患者多数都会出现悲观、失望,并对手术安全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心理,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职业,向其说明手术目的在于解决髋关
3、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讲解术后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介绍手术的基本步骤、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顾虑。对患者负性想法进行认知重建,争取患者以最佳状态配合手术。(3)术前指导。向患者介绍术前床上训练的方法,讲解术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强化患者呼吸功能训练,训练有效咳嗽、排痰,训练床上大小便;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可减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2];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及助行器。1.2.2术后护理干预 (1)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严
4、密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判断患者意识状态,并作好护理记录。(2)体位护理。术后患者返回病室时,护士指导并协助搬运,平托其髋部和下肢,保持患侧髋部稳定性。卧床期间保持患肢置于外展30°中立位,并穿横板鞋制动或做皮肤牵引,严忌髋关节内收、内旋。(3)引流管护理。定时检查整个引流装置是否密闭,保持负压引流管的通畅,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挤压保持有效引流,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4)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密切观察患者肢端颜色、温度、疼痛、肿胀等情况,嘱患者术后卧床时抬高患肢,
5、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早期进行患肢踝关节及股四头肌肌肉收缩训练,以增加血液的回流速度,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5)疼痛护理。应用止痛泵持续镇痛,观察止痛泵使用过程中的呼吸改变、恶心、呕吐等副反应;也可应用听音乐、缓节律呼吸法、放松疗法及转移注意力等非药物疗法缓解疼痛。(6)功能康复干预。指导患者踝关节伸屈,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可防止术后肌肉萎缩。指导患者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应<45°4;离床活动时,动作要缓慢,嘱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
6、展,护士协助患者抬起上身,使患肢离床,脚缓慢着地,再拄双拐站起。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患肢先上床。1.3评价标准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围手术期康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2结果术后发生关节脱位3例,伤口感染3例,关节周围骨化性肌炎1例。随访6个月~6年,平均3.5年。其中,优56髋,良25髋,优良率96.4%。3讨论4髋关节是身体承重最大的关节之一,一旦髋关节发生病变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人工关节替代原有的病痛关节,是患者重建髋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
7、段[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使患者解除痛苦,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其临床疗效与护理密切相关,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疾病疗效至关重要。术前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和恐惧心理,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增加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早期适当的康复训练,可减少肌肉萎缩,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压疮、呼吸系统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地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增加肌力,增加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
8、提高肢体功能状态,这是手术成功的保障。可见,护理干预的实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疗效具有显著影响,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量。参考文献[1]谢长华,杨小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并发症及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1):125-127.[2]蒙壮丽.双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6例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2003,25(12):2583-2584.[3]李宏杰,周建伟,张文斌,等.人工全髋置换术后疼痛原因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01,4(2):104.4
显示全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