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中药配伍抗诱变作用的比较

两种中药配伍抗诱变作用的比较

ID:15120120

大小:3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1

两种中药配伍抗诱变作用的比较_第1页
两种中药配伍抗诱变作用的比较_第2页
两种中药配伍抗诱变作用的比较_第3页
两种中药配伍抗诱变作用的比较_第4页
两种中药配伍抗诱变作用的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种中药配伍抗诱变作用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两种中药配伍抗诱变作用的比较【摘要】目的观察及对比抗诱变中药人参、五加皮、猪苓、甘草(配伍1)及人参、五加皮、茯苓、当归(配伍2)的抗诱变作用。方法以诱变剂敏感性与肿瘤易感性关系的理论为依据,采用诱变剂敏感性实验方法,取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培养,比较各实验组的染色体断裂率(b/c:每分裂相染色单体的断裂数),观察并比较两种配伍的抗诱变效果。结果配伍1、配伍2抗诱变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伍1、配伍2抗诱变组与博来霉素处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配伍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结

2、论配伍1、配伍2具有良好的抗诱变作用且本身不具有诱变作用,对肿瘤易感人群具有保护作用。【关键词】抗诱变中药配伍诱变剂敏感性7  个体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是决定性的致病危险因素,个体的DNA损伤的修复能力影响着他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1]。DNA损伤修复能力低下的个体在诱变剂作用下,由于DNA修复功能缺陷,表现为染色体断裂增加。Hsu建立的以博莱霉素为诱变剂的诱变剂敏感性检测方法,以每个细胞染色体断裂率(b/c)来表示,所以b/c值可反映个体对肿瘤的易感性。正常人群的肿瘤易感性呈梯度分布,其中存在肿瘤易感者。在以前实验中,我们通过正交实验

3、确定出两种中药配伍:人参、五加皮、猪苓、甘草(配伍1)及人参、五加皮、茯苓、当归(配伍2)[23],现将其应用于正常人外周血进行实验,观察其对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两者的作用进行比较。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对象实验对象共50例,男25例,女25例,来自健康献血者,均无癌症家族史,无癌症状和病史。  1.2药品的制备人参、五加皮、猪苓、茯苓、当归及甘草购自长春市同仁堂大药房。制备配伍1取人参800mg、五加皮800mg、猪苓800mg、甘草400mg;配伍2取人参800mg、五加皮800mg、茯苓800mg、当归400mg

4、。每组配伍分别加双蒸水300mL,水煎30min;双蒸水200mL,水煎20min;双蒸水200mL,水煎20min。混合3次水煎液,粗滤纸过滤后加无水乙醇进行醇沉24h,使醇浓度达到70%,再过滤。过滤后蒸馏,用4mL双蒸水完全溶解。装入无菌小瓶,封好,-20℃冻存备用。  1.3培养液的制备在超净工作台内,取已灭菌的洁净培养瓶,依次加入RPMI1640培养液4mL、小牛血清1mL、PHA0.3mL、0.4%肝素4滴(6号针头),封好,冰箱内4℃保存备用。  1.4试剂博来霉素(BLM),由日本化药株式会社生产。7  1.5方法实

5、验当日采静脉血,采用微量外周血培养法,培养周期72h。实验分组:对照组、配伍1处理组、配伍2处理组、BLM处理组、配伍1抗诱变组、配伍2抗诱变组。终止培养前5h各组加入药品:配伍1处理组加入配伍1;配伍2处理组加入配伍2;BLM处理组加入BLM;配伍1抗诱变组加入BLM和配伍1;配伍2抗诱变组加入BLM和配伍2。各药终质量浓度为BLM:0.03mg/L、人参4g/L、五加皮4g/L、猪苓4g/L、甘草2g/L、茯苓4g/L、当归4g/L。加药后继续培养至72h。收获细胞,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片[4]。Giemsa染色,光学显微镜下每张

6、玻片观察50个分裂相,评价断裂标准参照CBIC(ChathamBarrsInnConference),粉碎核型及染色单体重叠等不予计数。平均断裂≥0.8为敏感,≥1.0为高度敏感。记录染色体断裂数,计算出b/c值。  1.6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配伍1、配伍2对染色体断裂率影响采用方差分析,α=0.05;配伍1、配伍2的抗诱变作用采用q检验,α=0.05。  2结果  2.1配伍1,配伍2对染色体断裂率的影响所检样本染色体自发断裂率(空白对照)为0.0232±70.0168,配伍1处理组断裂率为0.0180±0.0

7、123,配伍2处理组染色体断裂率为0.0176±0.0125。配伍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7,P>0.05)。  2.2配伍1、配伍2的抗诱变作用加入配伍1的抗诱变组的染色体断裂率为0.520±0.1485a,配伍2的抗诱变组染色体断裂率为0.5376±0.1551b,BLM诱变组染色体断裂率为0.664±0.1913。配伍1、配伍2抗诱变组与BLM诱变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q=5.0,aP<0.01;bq=4.39,bP<0.01)。  3讨论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均在肿瘤发病中起一定的

8、作用,前者可表现为染色体不稳定的个体其肿瘤易患性增高,后者表现为诱变剂造成DNA损伤、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损伤。正常人群中诱变剂敏感性并非是“全”或“无”现象,而是呈梯度分布,其中一部分人为肿瘤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在多次接触致癌物后,产生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