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368901
大小:191.64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8-07-28
《通络糖泰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清il-水平表达影响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件2:声明本人承诺:硕士学位论文通络糖泰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清IL-6水平表达影响的研究是本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无抄袭及编造行为。该论文著作权及涉及的有关知识产权归成都中医药大学所有,有关该学位论文成果的开发、转让、论文发表等,均需征得导师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同意。本人同意:成都中医药大学有权通过影印、复印等手段汇编学位论文予以保存,并提供查阅和借阅;有权按照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及电子版,公布(或刊登)论文内容。硕士生签名:导师签名:64年月日成都中
2、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 言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目前,它已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TO)将糖尿病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并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 世界糖尿病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目前有超过2亿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估计将突破3亿。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己达4000万,血糖高而又未达到糖尿病程度者有6000 多万,居世界第2位(第1位为印度,第3位为美国)。据专家估计我国的糖尿病患
3、者还正以每年100万的数量在增加。并且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趋势正趋向低龄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近年发现T2DM在儿童中发病率明显升高。糖尿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的主要危害主要在于其引起的并发症,特别是血管病变仍然是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中国已于2003年11月启动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推广工作。《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也明确指出:DM大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前明显增多,已经成
4、为我国DM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基础研究方面,通过神经血流量测定、神经病变超微结构和酶动力学等研究的开展,己初步认识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以下因素有关,如循环障碍、糖醇代谢异常、神经生长因子的抗体识别错误、维生素缺乏、糖化血红蛋白的沉积、高胰岛素血症、应激因素、自由基的损伤以及糖尿病患者提早衰老等。在临床方面,目
5、前采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神经生长因子(NGF)、甲钴胺、钙拮抗剂等药物对本病进行治疗均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对本病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了,因而在治疗上尚处于一种治标为主的对症治疗阶段。因此,临床疗效不理想,副作用也较大,对6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合并肝肾等脏器损害者多不适用[3]。所以,积极研究开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确实有效的理想药物和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几年,炎症因子与糖尿病的关系成为热点,认为DM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低度炎症性的疾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炎症反应、炎症因子有关[4]。从1999年发表第一篇炎
6、症标志物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以来,已经发表了许多类似的文献,使用的炎症标志物非常多,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核因子(KappaB)等,均证实炎症标志物的升高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5]。国内外多数研究进一步研究证明血糖持续增高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促进炎症产生的物质基础,并且认为IL-6、TNF-α、CRP、KappaB等炎症因子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关。IL-6来源于所有经过TNF-a和IL-1诱导的细胞和组织,IL-6既有致炎作用又有抗炎作用,它
7、是机体炎症发生和修复炎症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急性期反应介质,在炎症发生过程中,IL-6不仅激活中性粒细胞,而且还能延迟吞噬细胞对衰老和丧失功能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从而加剧了炎症介质的产生,IL-6的大量释放对患者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此我们开展了DPN与IL-6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古代中医典籍中并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本病当隶属于祖国医学“血痹”、“麻木”、“不仁”、“痹证”“痿证”等范畴。主要由糖尿病(消渴)久治不愈,正气日衰,脉络空虚,正虚邪凑,外邪乘虚入中经络,使脉阻络痹而引起。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气阴两虚贯
8、穿始终。中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有较早的历史,在治疗上有较大优势。由于祖国医学治疗本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