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分别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功能转氨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踝肱指数(ABI)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等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总胆固醇(5.83±1
2、.14vs6.21±1.25,p<0.05),甘油三酯(1.73±0.55vs2.40±0.67,p<0.05),低密度脂蛋白(2.64±0.60vs3.72±0.58,p<0.05)及高敏C反应蛋白(4.68±1.52vs8.22±1.22,p<0.05)明显降低,而ABI值(0.88±0.18vs0.72±0.20,p<0.05)升高明显,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明显下降(1.30±0.26vs1.50±0.28,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大血管病变,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关键词
3、】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阿托伐他汀6【中图分类号】R6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7-0340-02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表明强化控制血糖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但不能显著降低大血管病变,目前尚无理想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2]。近年研究发现,他汀类调脂药物除通过调脂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外,还可通过其一系列调脂外途径,减退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本研究旨在运用ABI及IMT两个指标探讨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
4、研究对象选择2009.1~2009.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其中男性27例(45%),女性33例(55%)。全部病人符合以下标准:1)HbA1c0.05)。治疗后B组ABI值较A组明显增加(p6本研究对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维持原有降糖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本研究中,以ABI和IMT为主要研究参数,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6个月后发现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RP(hs-CRP)明显
5、下降,而ABI值升高明显,IMT值下降明显。在T2DM患者中,ABI与IMT呈明显负相关,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11,12]。本研究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能使颈动脉IMT变薄。我们检测了患者治疗前后的ABI和IMT值的变化,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而治疗组在随访结束后ABI值明显上升,而IMT值明显下降。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显著降低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可通过其抗炎、抗氧化及调脂等作用而发挥其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的保护作用,并改善和延缓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进程。他汀类所致明显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的肌肉损害和肝毒性。有报道,长期
6、应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使血清转氨酶升高,但一般发生在治疗后3-12个月。我们在用药期间未发现有转氨酶升高者,可能与我们观察时间短有关,在长期应用时,需继续监测其不良反应。本研究中有一人因肌酶升高,肌痛而退出实验,所以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检测肌酶,警惕某些严重副作用。6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后,患者的血脂有明显降低,下肢大血管病变有明显改善,并且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和安全性均比较理想。可以作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首选降脂药物,并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从中获益。参考文献[1]M
7、eDmottM,LiuK,GuralmikJ,etal.Theanklebrachialindexindependentlypredictsvelocityandwalkingendurancein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J].JAmDeriatrSoc,1998,46:1355-1362.[2]OstchegaY,Paulose2RamR,DillonCF,eta1.Prevalenceof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andriskfactorsinpersonsaged60andold
8、er:datafromtheNationalHealthandNu2tritionExaminationSurvey1999-2004[J].JAmGeriatrSoc,2007,55: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