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73744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1
《试论当代青年理想人格培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当代青年理想人格培育【摘要】在当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培育过程中,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应注重自愿与自觉、自律与他律、德育与才育和重义与趋利等四个方面的统一。【关键词】人格;理想人格;儒释道;马克思主义不管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还是在日常言语表述中,“人格”一词被广泛使用,从不同侧重点出发,人格含义众多,并未形成统一认识。从词源学上讲,我国古代汉语中有“人性”、“品格”之类的词,却并未出现“人格”一词的连用。“中文中的‘人格’这个术语是现代从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人格’一词则来自对英文‘personality’6一词的意译。”我们通常认为,英文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Per
2、sona,而Persona一词最初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理想人格,指的是理想中的人格状态,针对现实人格而言,是一种超越人格,是一种想要达到而又很难达到的人格境界。狭义地理解,理想人格是某一社会、某种文化中人们最为推崇的人格模型,它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广义地理解,理想人格是全面实现人的本质后的存在状态。理想人格是各个时代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人格化身,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区域性,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个体间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理想人格不是唯一的,不存在普适性。一、儒释道的理想人
3、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影响至深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在社会领域呈现出来的面貌主要是融合了佛道思想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总体来讲是追求天人合一,具体来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圣贤。内圣的核心是个体的道德修养要符合“仁”的标准,外王的核心就是实现社会理想,总的来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圣贤的人格内涵标准不一,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必也圣乎”(《论语·雍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荀子认为“圣人者,人之所积也”,所以“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儒效》)。但孔子
4、认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圣贤的理想人格难以实现,退而求其次,孔子提出一种在现实中可以通过努力而实现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是仁、知、勇,孔子认为“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6道家的理想人格是与“道”合一的圣人。道家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内涵不同,老子认为圣人尊天道以明人事,圣人之道即天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庄子有时将“圣人”与“神人”、“
5、真人”、“至人”等名称通用,表达的是同一理想人格的不同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真人“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庄子·徐无鬼》),其理想人格强调超尘脱凡,顺应天道,是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的自由人。汉末道教出现之后,仙道合流,其理想人格也发生了变化。傅勤家在《中国道教史》结论中数语道破了道家与道教的区别:“盖道家之言,足以清心寡欲,有益修养”,而“道教独欲长生不老,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从此可见,道教的理想人格是长生不老的神仙。佛教追求的理想人格总得来说是觉行圆满的佛陀。佛陀的觉行圆满,一指智慧圆满,无所不
6、知;二指德行圆满,其德行包括智德、断德与恩德三种,能觉悟6一切法理,断除一切烦扰,自由自在,超脱生死轮回,又具有大慈大悲的愿力,为众生说法,慈航普渡。但由于对教义、戒律等理解不同,佛教内部分裂出不同的部派和教团,其追求的理想人格也相应有所不同。比如,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认为世间只有一个佛,即释迦摩尼佛,其他人修道学佛只能是趋向佛果,根据修行者的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将果位(修行所达到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其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果或是辟支佛果,前者是通过听闻佛法,觉悟四谛之理,断尽见、思二惑,摆脱生死轮回,走上涅槃之道;后者因根器很利,不必修习佛法,只是观因缘而觉悟、涅槃。小乘佛
7、教只着眼于自我觉悟与个人解脱,而大乘佛教是自觉觉他,“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劝发菩提心文》),不仅追求自我的解脱,同时发愿救渡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其理论上的最高理想人格是佛,可在人们心中的理想人格是境界仅次于佛的菩萨,他们示现教化四种理想的人格:文殊菩萨象征智慧、观世音菩萨象征慈悲、普贤菩萨象征实践、地藏王菩萨象征愿力。6然而,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儒家的“天人合德”思想,其实质是“以德配天”,指以人道效仿天道,反映在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上时,演变成了“存天理去人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