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73177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1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ct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不典型肝血管瘤的CT诊断安康市人民医院吕海蓉肝血管瘤是日常CT检查及诊断中遇到的常见疾病,大多数的表现典型,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部分不典型肝血管瘤仍然会成为CT诊断医师们的困扰。我对2001~2011年间收集的部分肝血管瘤进行了整理,重点研究了12例不典型肝血管瘤的CT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并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加深了对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搜集了我院2001~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随访检查的12例HCH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6~61岁,单发者8例,4例多发者,共计18个病灶。采用飞利浦Brillia
2、nce16P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120Kv,210mAs,旋转速度0.75s/圈,螺距1.338。先行全肝平扫,再行全肝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00ng/ml),剂量为1.5ml/kg,注射速率为3.5ml/s。三期扫描分别于注药后25s、65s、110s,延迟扫描在5~10min后。结果1、病灶大小:在12例18个病灶中,最小的1.5x1.2cm,最大者7.5x6.5cm,其中直径<2cm有4个,直径>4cm有5个。2、CT平扫表现:18个病灶中有11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4个病灶中出现稍高密度影,2例病灶中心可见囊性
3、低密度区,1例病灶内部可见不规则致密钙化影。3、CT增强扫描表现:2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CT值等同或略高于肝实质;6个病灶动脉期呈典型的周边结节状强化,但始终不能填充整个病灶;1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中央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向周边延伸;3个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在后期中仅见轻度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4、邻近区域的异常改变:有5个病灶周边区域存在动脉-门静脉分流(APVS)现象,表现为病灶邻近的肝实质于动脉期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讨论肝血管瘤为肝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4、,大约占肝良性肿瘤的84%,肿瘤内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窦间有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形成海绵状结构。典型的CT增强扫描表现为“早出晚归”的特征。而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的CT表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动态增强模式和邻近区域异常改变。①病灶直径<2cm者定义为小血管瘤,而直径>4cm者定义为大血管瘤。②CT平扫时的非典型表现为以低密度为主的不均密度灶。③增强扫描时的非典型表现可分为4型:Ⅰ型,动脉期病灶快速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其密度略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Ⅱ型,动脉期病灶典型的周
5、边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有向心性强化的趋势,但不能完全充填整个病灶;Ⅲ型,表现为离心性强化,即动脉期病灶呈中央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向周边延伸,呈轻度持续强化;Ⅳ型,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的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④病灶邻近区域异常改变:动脉-门静脉分流(APVS),表现为肿瘤邻近的肝实质于动脉期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肝血管瘤典型CT表现的病理基础为:发展变化较慢,瘤体主要由异常血窦和纤维组织间隔构成,无明显血栓、纤维化、囊变、出血及钙化等退变发生;早期病灶周边强化是由对比剂
6、在血管湖的积聚所致,延迟期等密度填充是由于血窦内慢速血流、纤维基质引起的血流搅动造成的对比剂在瘤体内长期滞留所致。非典型血管瘤的CT表现也是与其病理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CT平扫非均匀密度可能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发生退变,如血栓形成、纤维化、囊腔形成、出血及钙化等有关。而增强扫描可根据上述四种模式分析:Ⅰ型:当病灶较小时,其内异常血窦管径细小,为高血流病灶,动脉期可快速充填,延迟期持续强化,以此可与富血供的肝癌鉴别;Ⅱ型:发生在较大的血管瘤中,因为瘤体中心有非血管成分,使对比剂无法进入,故各期中心部位始终无法填充;Ⅲ型:离心性强化,国内外有
7、相关报道发现瘤体中央区由异常血窦构成,而周边区由大量纤维成分构成;Ⅳ型:有学者认为是血管瘤演变的终末期,称之为硬化性血管瘤或透明样变血管瘤。因为病灶中缺少血管性成分,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病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组织,由于在纤维组织中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对比剂向血管外扩散缓慢,导致病灶内对比剂较长时间留存,出现门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这种肝血管瘤有时与胆管细胞癌难以鉴别。综上所述,肝血管瘤由于其不同的病理结构特征可以有不同的CT表现,在日常工作中需多加留意,认识这些不典型表现可以增加我们CT诊断医师对偶发肝脏血管瘤诊断的信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