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24737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9
《关于国学中人的生活方式问题的哲学审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国学中人的生活方式问题的哲学审思关于国学中人的生活方式问题的哲学审思国学一词在中国古代最早指的是学校或教育管理机构。据《周礼春官乐师》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一词的这一基本涵义沿用数千年,至清末民初才发生语义转换,被用来指称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对于国学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研究范围的问题。吾师徐小跃教授认为应从学术和思想两方面来确定国学的研究范围。作为学术性的国学内容极其广泛,涵盖了中国传统所有的学问。而从思想角度来看,国学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当是儒道佛三家思想。亦即,首先可以确认的是,国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可分为:作为学术性的国学和作为思想性的国学。
2、作为学术性的国学当然也包含对人的生活方式问题的涉及,但因其范围之大、内容之博,对这部分的全部研究并不能集中和清晰地展现国学中对人的生活方式的思考。再者,由于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于思想,而国学作为一国之文化的全部指称,其基础和核心部分自然也在于作为思想性的国学部分,即儒道佛三家思想。故而本文主要是以作为思想的国学即儒道佛三家学问为中心来梳理整合国学中的生活智慧。 儒道佛三家思想作为一种关切生命的哲学,十分关注人的存在方式问题。而人的存在方式又包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在这两种矛盾对立的方式中同时存在。生存方式主要是指满足人的生理、物理及自然需要的存在方式。而
3、人所独有的对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追求则构成人的生活方式。中国哲学主要关注的是人以何种生活方式去超越生存方式而存在,其讨论的重点在于人的生活方式问题。儒道佛三家思想作为国学的基础和核心,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有形成其独到而成熟的关于生活方式问题的理论智慧。三家之生活智慧主要在理论、实践和理想三个层面逐步呈现,即人在处理好基本的生存状态后首先面对的是生活事实,在对生活事实的熟悉接受后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并进行理论探索总结知识;而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修正和完善理论,继而将之转化为一种实践能力和实际行动,落实为生活实践;最后升华为生活理想去追寻和靠近,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1
4、理论层面:对生活之道的认识和把握 在对生命问题和生活之道的探索上,儒道佛三家各自就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境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各自完成了其在这个层次的理论圆融,为人生指明了方向。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上,三家之智慧主要表现在重视本然的生命观和体认心性的认识论。 1.1重视本然的生命观 儒家经典《中庸》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处的天命之谓性的性就是万物之性,是差别性、个性。即天地自然赋予了宇宙万物各自的本性。宇宙间所有存在的属性都是天命给的,即天地自然所给的。率本文由.L.收集整理性即是遵循、依照万物之性,如此才得以构成道的世界
5、。儒家的亚圣孟子谓: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孟子离娄下》)存心指的是对良善之心的保存。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求其放心是找回放逸的心。所有的这些率性存心求其放心等等都是对本然之心、自然之性的肯认、保存和恢复,并最终将其光明出来。道家哲学认为生命与自然紧密相连。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此自然即自自然然、本来如此。法自然也就是法万物的本真本然之性。道法自然即依道而行、与道同体。老子极其强调生命个体对自然的遵循,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万物各以其本身的固有状态自由显现。而为万物所效仿的道,其本身的存
6、在和运行状态也正是如此。庄子的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也是在强调要因顺自然,才能不失人之本性。故而道家哲学认为生命是以自然的状态存在,是对本然的依着。 佛教认为生命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是心性,其生命观中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体现在对心性问题的认识和探讨上。佛教认为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即人的本然心是清净无染的,而这种先天所具有的清净心有可能在后天被各种因素污染和遮蔽。但此清净心不会失去,只要拂去此心的尘埃,就可以重新呈现出智慧的光明、清净的世界,照见具诸真实本性、清净佛性的本然心。 三家最后得出结论,即人的生命的应然性在于人的本来状态,这个状态是不为
7、后天环境所影响所蒙蔽的本然状态、天然状态,三家之哲学根基也都在于此。这是三家对于人在这个世间以何种方式生活所给出的理论探索,即重视本然、回归自然的生活之道。 1.2体认心性的认识论 儒家注重以对心性进行体认的方式去认识和实现自我。孔子的认识论以仁为出发点,并认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十五》)。义的要求就属于生活方式的范围,以义为人之本质说明了儒家在认识论上首先是认为人的生存方式是要落实到人的生活方式上的。而后,孟子将孔子的仁学理论发展为明确的心性论认识,认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即人所本有的仁的心性使得人人都有可能
8、、有潜能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