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神话破灭暴露监管盲区的论文

金融神话破灭暴露监管盲区的论文

ID:10542320

大小:5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金融神话破灭暴露监管盲区的论文_第1页
金融神话破灭暴露监管盲区的论文_第2页
金融神话破灭暴露监管盲区的论文_第3页
金融神话破灭暴露监管盲区的论文_第4页
金融神话破灭暴露监管盲区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金融神话破灭暴露监管盲区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金融神话破灭暴露监管盲区的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金融业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方面容易形成的若干监管盲区,结合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量经验教训,探讨如何调整监管机制,完善金融监管。  【关键词】金融神话监管盲区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颠覆了“安全性”神话    大量危机事件表明,金融产品的设计者和发行者往往过分强调其转移、分散风险的功能,却轻视它也在扩散、传递风险。例如通过资产证券化,金融体系不但没有释放出足够多的风险,却由于下述诸原因聚积了越来越多的隐患。然而许多人对这一实情并不充分知晓,对证券化的作用未能全面、深入理解而长期奉若神明。  1、系统内

2、交易只使风险来回转移,但不会减少  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规模效益使得其交易从一般企业、组织、散户转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除了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外,发行mbs(按揭支持债券)的两房、推出cdo(担保债务凭证)的投行、经营cds(信用违约互换)的保险公司,甚至连当初出售房贷资产的商行均成了这些“有毒”证券的巨额持有者(见图1)。这表明资产证券其实只是在各个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交易、流转,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对外分散。     2、降低个别风险是以增加系统风险为代价  结构化金融产品的作用是将标的资产的风险向更大范围分散,这虽然降低了个别金融机构的特异性

3、风险,却可能造成整个市场系统性风险上升。.如次贷危机前银行通过证券化将大量信贷风险转移出资产负债表,结果银行自身降低了信用风险,而整个市场的风险却越聚越多。当经济周期下行时这些风险就会转化为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见图2),最终就又反过来危害到银行自身。  3、多次证券化的复杂性使风险更隐蔽、危害大  多次复合的证券化产品会使风险更难辨别和追踪。例如以次贷为基础的mbs和cdo,其原始形态是相对简单和安全的房贷mbs,但银行为了扩大业务规模,投资者为了追求更高回报,共同促成了mbs-cdo多层次再证券化产品问世,并将次级房贷组合其中。结果使可以有效降低

4、银行风险的产品,蜕变为扩散特异性风险和放大系统性风险的产品。    二、金融危机粉碎了“流动性”神话    保持流动性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许多金融创新就是为了提高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然而在这次危机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充满矛盾的一幕:尽管各国政府两年来不断给金融机构注入巨量流动性,但到头来危机还是在流动性枯竭中加深。这又是为何所致呢?  1、盘活次贷资产却换来资本市场挤兑  证券化的初始目的之一是为了盘活长期信贷资产,改善其流动性。这虽解决了银行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之间的矛盾,却也将信用风险带到了资本市场,改变了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使金融机构在资本金充足

5、、无现金挤兑出现的情况下一样会爆发流动性危机(见图2)。当证券资产成为银行主要资产之后,危机变成以资本市场挤兑这种新方式出现,其传导链变为:信贷市场违约→信贷证券贬值→投资者同时避险套现→资本市场流动性危机→证券持续贬值使银行间不信任→银行间流动性危机→现金流动性危机→偿付能力危机。   2、流动性紊乱于衍生品的“倒金字塔”  近年来全球金融扩张速度大大超过gdp增长速度,2004年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名义本金之和已是gdp的5倍,2007年又上升到12.5倍。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呈“倒金字塔”形态,其恶果之一就是扰乱了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均衡,使之经常处

6、于大起大落的状态:当衍生市场看好时,资本多级增值,造成流动性过剩;而衍生市场看跌时,资本多级减值,带来流动性短缺。例如cdo、cds曾经流动性很好,甚至超过基础证券(见图3),但次贷危机发生后成为首先殃及对像,其自身流动性不但嘎然而止,而且拖累持有机构信用降级、股价下跌、资产减计,使之整体流动性丧失殆尽,只有坐以待毙。  3、流动性中止于证券化的趋同行为  只有买家和卖家相匹配的市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市场,市场流动性并不等同于市场规模,而是取决于多样性。众多的参与者若同时都想将证券抛出套现,这时的流动性只能趋于零,并且这一过程会自我强化。一旦流动性降低

7、,则导致市场定价系统失灵,价格越跌越不敢买,最终使持有者资不抵债。尤其投行没有美联储资金支持,没有fdis(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无法进行资本弥补而只剩下金融机构应急计划。而在个案发生时才具有合理性的应急计划,当面对整体市场同时采用则只会失效而爆发流动性危机。    三、金融危机戳破了“赢利性”神话    取得效益是金融活动的最终目的,追求利润是金融行为的基本特征。但这次危机给我们展现的图景却是:经过缜密构思的赢利策略适得其反,复杂算出的“精确”收益最后演变为巨亏!错愕之余人们不禁深深自问,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目的与结果的截然对立?  1、效益的海市蜃

8、楼:用期望值代替实际值  实体经济具有物质变化过程,因此其效益的获得是缓慢的。而金融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其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