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

浅谈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

ID:10070469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3

浅谈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_第1页
浅谈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_第2页
浅谈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_第3页
浅谈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_第4页
浅谈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随着数学教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普遍认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今天,数学之所以在中学众多课程中牢牢占据着主科的地位,并非仅仅是其知识的广泛应用,也并非仅仅是它为学习各种知识的一种有用工具,更本质的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利用数学教学与思维的特殊关系,使课堂教学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下面拟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思维能力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一、巧设提问,启迪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

2、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5以教师为主导,就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设难置疑,变换方法,纠差防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

3、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深入探索,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消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认知结构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活动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注意学生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积极主动

4、地探索思维方法,提高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科学地构思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正确的思维,有目的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因势利导,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直至峰回路转,水到渠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正确的提高和锻炼。坚决克服教师独占课堂,滔滔不绝,使学生昏昏欲睡的“满堂灌”或全由学生自由思维的放任自流现象。5真正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通

5、过问题和解法的变化来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它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流畅、变通、独特等性质,因此训练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会灵活运用,对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1、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在新教材中有许多几何题有不同的解决途径,这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而言,很陌生也很新奇,对于一道能用几种解法解的几何题目,我常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寻找多种

6、解题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加大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2、利用“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几何题目中,只要改变原题中某些条件,引出与例习题相类似的题目,经过学生的钻研、思考、探索与应用,加强了对此类题目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起到了一题带多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准确性。53、用“一图多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几何题目中的许多问题,大都是不断地演变、拓展而来的,这就需要学生用心观察,刨根究底,进行全方位的探求,去认识它的真面目,一题建一类,构建小系统。如把原题

7、中图形进行适当位置变化,而结论也可以稍加改动,让学生从图形变化中概括总结出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收敛性和流畅性等。例如:在七年级质量监测中,出现了需要添加辅助线的题目,学生刚接触几何,没有添加辅助线的能力,我在处理这类题时候,做了一节专题课:《认识辅助线》。经过基础知识铺垫以后,进行了以下活动。出示第一题,如图:AB∥CD∥EF,若∠A=115°,∠ACB=123°,求∠CEF的度数?这题目比较简单,学生解决的比较快。接着出示第二题,如图:AB∥CD,那么∠A+∠AEC+∠C=__________。引导学生观察,

8、题2与题1的图形有没有相像的地方?经过学生讨论得出再做一条线两道题的图形就一样了。此时教师强调说明辅助线的使用方法,在同学们解题过程中,还要特别强调此题要用到定理:平行线的传递性。这样,同学们很自然地接受了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当学生把这两道题解完以后,我接着出示第三题:如图AB∥DE,∠B+∠D5=∠BCD吗?为什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