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

ID:9993834

大小:76.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5-20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_第1页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_第2页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_第3页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_第4页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宋瑞蓂卿恩明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  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在当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抢救无效则称为猝死。抢救的目的在于恢复心跳和自动呼吸,还要保证神智恢复。近年有人提出称为心肺脑复苏是更为全面。传统认为脑缺血缺氧的耐受时限为4-6分钟,超过此时限,则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但对超过上述时限的患者仍不应放弃抢救,还应给以及时有效的脑复苏措施,有些患者还有可能得到恢复。心跳停止时间越长,复苏难度越大,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地尽快开始抢救,在四分钟内实施初级心肺复苏,直至心跳、呼吸和神智全部恢复。  心跳骤停常是心律失

2、常的结果,也有少数患者临床上没有预兆。猝死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心室纤颤。也有少数猝死者尸检并无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猝死的临床表现为病人突然昏迷、虚脱、神智丧失、呼吸停止,颈部大动脉摸不到搏动,则猝死的诊断即可成立。一旦确诊,必须争分夺秒开始抢救,切忌再进行其它不必要的检查而浪费时间,延误治疗,影响预后。  心肺复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初级复苏处理(基本生命支持),(2)二期复苏处理(心脏复苏后处理),(3)后期复苏处理。心肺复苏初期处理  近年来提出存活链的概念,存活链包括早期诊断、早期心肺复苏、早期电击除

3、颤及早期进一步治疗四项。初期复苏的目的是对心、肺、脑等生命器官保持供血、供氧,以便使后继的进一步生命支持得以收到最大的效果。  初级复苏处理包括A、B、C三个步骤,即迅速完成气道通畅(Airway)、口对口人工呼吸(Breathing)及胸外心脏按压(CardiacCompression)。  一、维持气道通畅:心跳停止后,由于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下颌及舌根后坠,导致上呼吸道堵塞(图2),因此,维持气道通畅是心肺复苏的首要条件。具体方法:头极度后仰,托下颌或将颌部抬起,可保持气道通畅。对误吸食物而致气管堵塞者,可采

4、用在病人上腹部猛压,迫使肺部排除足量的空气,形成人工咳嗽,使气道内的堵塞物排除。  二、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徒手人工呼吸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无需器械设备,操作简单易学。操作方法包括(1)首先打开气道;(2)抢救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3)操作者深吸气,张大嘴对病人行对口吹气,可见到胸廓扩张,呼气时胸廓回复原位;(4)先连续吹气四次,吹入气流过大或过速,可使空气入胃,引起胃膨胀,造成返流误吸。正确的方法是减慢吹气频率,吹气时间增至1.5-2秒,吹气时间延长,吹入气流压力要低,不超过食管开放压,防止

5、返流误吸的机会。每次吹入量为800-1200ml,频率每分钟12至16次为宜。吹气压力必须达到15-20cmH2O才有效,超过25cmH2O,则可使胃扩张。此法利用操作者呼出气含氧量(FeO2)的16.3%左右,深呼吸时呼出气的FeO2达17%,如加大通气量至1000毫升以上,可维持机体最低的氧合效能。肺泡氧分压(PAO2)可达到80mmHg或稍低。在心肺复苏时,心排血量较正常为低,肺通气与血流灌注不当,使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显著增加,如用时过长,效果不佳,有条件时应尽可能快速采用有辅助通气功能的机器进

6、行人工呼吸,如面罩法或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法等。  三、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依传统的观点是“心泵机制”,即在胸外按压时,心脏在胸骨和脊柱之间挤压,使左右心室受压而泵出血液;放松压迫后,心室舒张,血液回心。近年临床观察证明,人工循环的动力不单是心泵机制,主要还是来自胸腔内压增减的变化,提出了“胸泵机制”的新概念。临床发现病人在心导管室发生心室纤颤时,即刻令病人用力持续咳嗽,间断地增加和降低胸内压,可保持病人意识清醒和恢复窦性心律,说明胸内压力的增减可发挥心脏按压的作用。并认为胸泵和心泵两种机制同时起作用。哪种机制为主,

7、在不同病人及同一病人不同阶段都可能会有不同。  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病人仰卧在硬板上或平地上,操作者位于病人一侧,首先确定正确按压部位,即用食指和中指尖沿肋弓摸到胸骨剑突,在剑突上两横指,相当于胸骨下1/3处,然后用另一支手的手掌根部,其长轴平行,手指手心翘起,另一支手交叉重叠在该手手背上,以减少手掌接触胸壁的面积,保持下压力量集中在胸骨,不要偏移或错位,以免造成多发性肋骨骨折、肝破裂或压及充盈胃引起呕吐误吸等并发症。操作者双肘绷直,双肩应在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借操作者身体重力前倾,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胸骨下段,要求

8、胸骨下陷深度为4-5厘米,按压后即刻放松,使胸骨自行弹回,放松时,手掌根仍不离开胸壁,以免改变按压位置或出现“拍打”胸壁现象。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单人操作时,吹气与按压之比为15:2,双人操作时为5:1。有效的心脏按压指征为:按压时应在颈根部能触到脉搏,瞳孔逐渐缩小,口唇转红,开始有自主呼吸等征。在操作期间,随时观测上述指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